登陆注册
848800000008

第8章 翻译思想 (3)

郭沫若认为,对于作者负责也就是要对原作负责,原著是一件艺术品,译文也应该是一件艺术品。他用伏特加与茅台作比,来说明这个道理。“一杯伏特加酒不能换成一杯白开水,总要还它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假使变成一杯白开水,里面还要夹杂些泥沙,那就不好领教了。”“我觉得我的译诗虽只是一件布衫,但还是一件完整的衫子,经你这一剪裁,简直剪裁得四破五烂了。”1927年11月30日,改译《浮士德》第一部讫,并作《译后记》,说明近十年来翻译本书的过程,此次既补译好损失了的部分,又彻底润色了残存的旧稿,“译文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取其流畅”,“对于原文也是尽量地忠实的”。并指出:“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这是很要紧的关键”。“有许多人把译者的苦心完全抹杀,只在卖弄自己一点点与文学上的才能。这是不甚好的现象”。

在郭沫若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他也尽量做到“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他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时,对这部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称赞《浮士德》是一部极其充实的作品,揭示了历史进展的趋势,反映了时代精神。同时,他也指出歌德不可能超越时代,也没有脱尽中世纪的意识,他的理想只不过是封建诸侯式的王国。

郭沫若在《茵梦湖》出版后,时隔两年,在出第六版前郭沫若还“费了两天的工夫”,“自己把来重读一遍”,把其中“译语的不适当,译笔欠条畅的地方”“重新校改了一遍”。对此,他还认为“不周之处,或者仍有不免,只好待诸日后再行订正了。”译完《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之后,又从友人处借来英文版《苏俄杂志》,将有关引文校改了一遍,才将译稿寄给了商务印书馆。

关于《新时代》的翻译,郭沫若也写有如下“解题”:

(1)本书系以Wilhelm Lange的德译本为蓝本,译成后曾以Constance Garnett的英译本参证,德译有不妥处间采英译。

(2)书名依德译名Die Neue Generation译作《新时代》,意不甚适,应译作《新代》或《新时代的青年》,但一嫌太僻,一嫌太冗。英译名为Virgin Soil,此言《少女地》。

(3)书中重要典实就所能考核者大都注出,本系自修工作,然于读者理解此书上想亦不无小补。

(4)译事算是尽了自己的良心,自己所不能十分满意的只是重译,我希望在数年之内有直读俄罗斯原文的机会。

从上述“解题”中更可以看出郭沫若本人在翻译实践中的责任感之所在:译者在依据一种蓝本翻译之后,还要借助其他译本做参证,以避免其中的“不妥处”,即使是书名的翻译也要对照不同译本反复斟酌;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对于书中所能考核的重要典实大都注出;强调译事要“尽自己的良心”,对于自己所不能十分满意之处——重译,希望能够有直接读俄罗斯原文。

对于《异端》的翻译,郭沫若也采取同样负责的态度。他知道此书英译和日译本都有,因此,在整理旧译稿时,“曾将中岛清氏的译本来作过一度的参证。书中的注解尤多取借于后者”。

如果译作“愈受读者欢迎,同时我愈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就连“印刷和装潢无论如何不能不把它改良,初译本由于自己的草率而发生的错误,尤不能不及早负责改正”。所以,自《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始终都存着一个改印和改译的心事”。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初版,郭沫若自己“于痛心之外,实在还惭愧了四年”,在创造社出版部成立之后,他“费了一两礼拜的功夫”,“又把旧译来重新校正了一遍”。虽然“校正了的地方实在不少”,他“自己也不敢就认为完全无缺的译品”。他还找《洪水》半月刊编辑周全平替他细心校对,并“刻意装帧”,以便一扫“从前的丑态”。

郭沫若翻译完《浮士德》第二部以后,“自己从初校亲自校对两遍,一面校对,一面修改,可以说是经过了两次的润色。”在翻译《浮士德》第二部时“曾经参考过两种日文译本:一本是森鸥外的,另一本是樱井政隆的”。他在已经译完之后还参考了泰洛(Bayard Tay1or)的英译本。

由此可见,郭沫若不仅用上述标准去要求别的译者,作为翻译家,他自己更是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对作者,对读者包括对自己都负责。

直译、意译、注译与风韵译:郭沫若的翻译方法论

郭沫若最早谈及翻译的方法是在中国的译介风潮盛行的20世纪20年代。用他的话来说:“文学上的翻译事业,就我最近在上海两个月的经验,其实也就不为不热闹了。”但是当时的中国翻译界,动机浮躁,翻译作品良莠不齐。郭沫若有感于此,除提出译者的责任感外,也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方法。

在当时,翻译的方法莫过于直译与意译之争了。郭沫若本人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某种方法,但求“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但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郭沫若是赞成意译的。他曾经激烈地批评当时的一些翻译家:“我所鄙屑——斗胆用这两个字——的是那字典万能的翻译家。” “我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我以为原文中的字句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答孙铭传君》,黄人影编:《郭沫若论》。

郭沫若对于意译的局限,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在翻译《约翰?沁孤的戏曲集》过程中,为了追求对原文最大程度的忠实,大量使用意译的手法,以突出原文风格:我译他这部剧曲集很感困难的便是在用语上面。因为沁孤的用语多是爱尔兰的方言,据他自己说,剧中人物的说话几乎没有一句是他自己创作的,他的人物没有一个是杜撰,每个人物所用的话几乎都是由实地得来,但是我移译他时便要感不少的痛苦了。我们中国的语言是千差万别的,究竟该用哪一种方言去译他?要单用一种方言移译时,又恐怕看的人不懂。没有法子我只好仍拿一种普通的话来移译了。

但郭沫若同时也勇敢地承认这一翻译方式的不足:这在使多数人能够了解上当然可以收些效果,但于原书的精神,原书中各种人物的传神上,恐不免要大大的失败了。不过我在这儿想出了一个调剂的方法,便是沁孤这些剧本,假使在我国各地方有上演的机会时,我希望各地方的人再用各地方的方言来翻译一遍,我想在舞台上是定可以成功的。为了达到“达”的目的,郭沫若修改了原文的语气:“我译用的语气,只从我们中国人的惯例,很有些地方没有逐字逐句地照原文死译的。”同上。1923年,郭沫若发表《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文中针对吴稚晖在《时事新报?学灯》发表的《就批评而运动注译》一文中所提出的“注译”吴稚晖所说的“注译”包含三方面的内涵:(1)存原文,(2)直译当注,(3)译释当疏。郭沫若概括为:“我们译外籍时要把原文标出,逐字逐句直译出后,再来加一道全文的释义”。吴稚晖还指出注译三方面的好处:(一)因把原文并列起来,发见错误的机会较多;(二)要预备详细注解,便不能纵笔直下,译者的用心,自然加倍;(三)原书必有本来不容易了解之处,照理须下注,现在刚好曲折的说明。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郭沫若认为,注译“在初学外国语的人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是“我国研究外国语之好办法”。但要求译书家于译艰深的外籍时也采用注译的办法却行不通,因为,“注译一法,在译者不见得容易发见错误”,“不通原文的读者亦未见得容易发见译者的错误”,“注译者不必能够助读者外国文的研究,而读者亦不见得能从注译上获得语学上的智识”。在对吴稚晖所说的注译的三方面好处进行一一驳斥之后,郭沫若提出自己对注译的看法:

逐字逐句的直译,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是不可能。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成功的。

逐字逐句的直译,把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是遗失了。这么一来,便无论若何浅显的字句都要待注释之后才能了然。这岂不是吃了一肚皮的硬面包,又来灌一肚皮的清水粥吗?所以吴氏说“注译是近于理想的”,我却不以为然。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认为,只要译者的语学智识丰富,对于原书有理解,对于作者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有自由操纵的能力,“自由移易”并非完全不可能。郭沫若对翻译理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诗歌翻译中的“风韵译”。他认为诗之所以为诗,在于它的风韵,因而主张译者要对原作及其时代进行认真彻底的研究:“纵则要对于古代的思想的渊流,文潮代涨的波迹,横的要对作者的人生,作者的性格,作者的环境,作者的思想加以彻底的研究,”才能够理解作者寓涵在诗中的思想。而译诗必须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与韵律,诗的生命,全在那种不可把捉之风韵,所以我想译诗的手腕于直译意译之外,当得有种“风韵译”。顾简陋如余,读歌德诗,于其文辞意义已苦难索解;说到他的风韵,对于我更是不可把捉中之不可把捉的了。

我们相信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以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

郭沫若认为:“用不同的语言译写原诗,有点像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乐曲,甚至改成变奏曲,总含有某些‘再创造’的成分”。诗歌在翻译后,也必须是诗歌,而不能是其他的东西。“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像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可是诗是有一定的格调,一定的韵律,一定的诗的成分的。如果把以上这些一律取消,那么译出来就毫无味道,简直不像诗了。”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而诗歌最最重要的,就是风韵,“即使字义有失而风韵能传,尚不失为佳品。若是绝粹的直译死译,那只好屏诸艺坛之外”。

郭沫若对于中国翻译方法的贡献功不可没。他的翻译方法,究其来源是基于他对于翻译事业的无比的责任心。为了实现“不负作者,不负读者,不欺自己”的目标,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辉煌的翻译生涯后,郭沫若对自己的方法的总结,仍然值得我们后进们学习。

从“媒婆”论到“好的翻译等于创作”:郭沫若论翻译与创作

郭沫若最初在讨论翻译与创作的关系时,将翻译比做“媒婆”,把创作喻为“处女”。

1921年在写给李石岑的信中批评当时国内文艺界“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他认为翻译事业“只能作为一种附属的事业,总不宜使其凌越创造,研究之上,而狂振其暴威。”他认为,“翻译事业只在能满足人占有冲动,或诱发人创造冲动为能事,其自身别无若何积极的价值”,因此,“处女应当尊重,媒婆应当稍加遏抑。”此一说法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迄今仍然有学者认为郭沫若是在“鄙薄”翻译,是一种“世俗观念”。

同年11月,在写给郑振铎的信中解释说:“处女与媒婆的喻语只是举的一个例罢了”,“翻译须寓有创作的精神,这句话是我所承认的,并且是我所愿意极力主张。翻译绝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翻译时有创作的精神则对于作者的思想和环境须有彻底的了解,对于作品的内容和表现亦须有充分的研究;所以要做个忠实的翻译家终不是容易的事。”他并不是完全否定翻译的作用,他所鄙屑的是那些“字典万能的翻译家”,反对的是“太把翻译看重了”,“或许是太看容易了”或者“说创作不容易,不如翻译”的观点。他认为“媒婆终是不可少的”,但不可对翻译有“夸张的赞词”,因为“至忠实,至能有创作精神的翻译家总不过是在把他人的头脑和心情在创造”。

1922年,郭沫若在《论文学的研究与介绍》一文中,再次明确肯定翻译作品应该寓有创作精神:翻译作品是不是要有创作精神寄寓在里面?这我恐怕无论是怎样强词夺理的人,对于这个问题,一定会答应一个“是”。

同类推荐
  • 绝代风华

    绝代风华

    从萧红到林徽因。从关露到张爱玲…….阐述光鲜表面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女性故事。,2013年度,最为女性读者热衷的精品读物!收录民国最全最完备知识女性生平事迹的畅销力作!揭开民国时期那些神秘莫测的女性们面纱下的真实容颜。讲述民国时期具有影响的知识女性,讲述其事迹、著述及影响
  •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千古圣人:孔子(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本书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千古圣人孔子,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 希特勒(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希特勒(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希特勒1933年爬上德国总理宝座。他加紧重新武装,疯狂向外扩张,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在强大的苏联红军和英、美盟军的打击下,希特勒霸占欧洲和世界的美梦终被粉碎。
  • 山本五十六(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山本五十六(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著名战将——精心策划并亲手点燃了太平洋战火的山本五十六,他既是一个著名的海军将领,又是一个精明的赌徒,山本的一生以赌为乐,可是在他眼中真正的赌场不在摩纳哥,也不在拉斯加斯,而在战场之上,而“偷袭珍珠港”和“奇袭中途岛”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赌注,只是结果迥异罢了。
  •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

    《资本的秘密:洛克菲勒自传》是一部深入挖掘洛克菲勒内心世界和完整展现其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商战阅历的作品。将洛克菲勒身上所发生的逸事结合他的人生理念,生动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成功之道。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这样。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利用每一枚硬币,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而我们能看见这个智者留下的手记无疑是一种幸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热门推荐
  • 文明探谜

    文明探谜

    本套全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小学生各科知识的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百科知识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
  • 脱口而出,妙语连珠

    脱口而出,妙语连珠

    《脱口而出,妙语连珠——令人终生难忘的即兴演说术》(英文名称 Magic of Impromptu Speaking: Create a Speech That Will Be Remembered for Years in Under 30 Seconds)是一本关于如何练习和准备即兴演说的小书。原书作者通过研究各种即兴演讲竞赛、政治辩论以及其它成功演讲者的演讲,又从表演、小品、心理 学等领域吸收观点,最终总结出详细而清楚的方法,能让读者在30秒之内准备一场即兴演讲。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学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准备一场让听众回味深 远的即兴演讲技巧。
  • 我最想要的智慧成功书

    我最想要的智慧成功书

    希拉里是世界上少数极为成功的女人之一。从州长夫人到第一夫人,到国会参议员,到总统候选人,到国务卿,她走过的成功之路给予女人们很多启示。本书从塑造形象、调节心态、经营婚姻、成就事业、重视社交、珍惜亲情等方面,全面传达了希拉里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的智慧成功箴言,告诉女人们如何用希拉里的方式去生活、走向成功。通过阅读此书,你会找到一条成为魅力与智慧并举、勇敢和幸运同兼的成功女性的捷径。
  • 路过红尘

    路过红尘

    文子默是凌氏培养的杀手,杀手的天性必定无情,而文子默成为最出色的杀手,却只因他有情。最大的缺点也成为他成功的优点,却也成了他最大的悲哀,只为那点施舍的温暖,他如同献祭般奉上了自己的所有。人的感情一旦用尽,还有什么可以留恋?
  • 江湖

    江湖

    江湖除了有刀光剑影,它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快意侠客,潇洒人生,也有人心叵测,恩怨情仇,阴暗与光明,才是完整的江湖。
  • 管理不“狠”,公司不稳

    管理不“狠”,公司不稳

    要想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狠”字当头。狠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执行力。古往今来,心慈手软对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来说,都是致命的弱点,是那些失败者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正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所说,“我永远都不知道谁是优秀员工,就像我不知道在茫茫荒原上到底谁是领头狼一样。
  • 天价前妻

    天价前妻

    嫁入豪门?母凭子贵?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男人,身为自己孩子父亲的他,竟然如此的狠绝冷酷,一切不过是一个无情的骗局而已,他需要的是她孩子的脐带血,然后去救自己深爱的女人,而她竟然那么傻的走入了他温柔的婚约陷阱里,被伤的体无完肤,鲜血淋漓。手术室里,他冷酷的让医生取走了脐带血,不理会手术台上,生死线上徘徊的母子,只留下冰冷的背影。七年之后。机场,一个清瘦的身影和一个酷酷面容的小男孩同时走出了机场,阔别七年的城市,终于归来了…
  • 赖上前妻

    赖上前妻

    欧阳锦:假如爱是一种苦难,那么这场弥漫着硝烟的苦难是不是来得有些太过于长久!十年里,在对他的眷恋里成殇……米蔚然:欧阳锦,十年里,老子难道就是你手里使过的枪吗?十年里,在对她的痛恨里噬骨……萧亚东:小锦,我不需要你停下来等我,只需要你放慢一些脚步就好,让我追上去……十年里,在对她的爱恋里化蝶成蛹……杨树:十年前,郝伯跟我协定………………一个女人三个男人的故事,兜兜转转了十年,当他们四人再一次相聚于G市这座古城的时候,又会延续十年后的什么故事……婚恋题材……--------------------------------------------------------------------------------------------清和的新文《二手剩妻》:简介:五年前。肖亦楚走了。那个仅见过两次,名叫郭皓冬的男人,走到她面前:“夏秋果,如果你觉得可以,我们结婚吧!”五年后。肖亦楚回来了。一向冷静自持的郭大少不淡定了,怒气匆匆地跑回家,冷意低沉地对她说:“夏秋果,我警告你,对咱们这婚,你最好给我认真的,不要三心二意…”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爱一次,那么她的爱在五年前是不是算结果了呢?。如果一个人这辈子只能爱一次,那么她的爱在五年后是不是算开花了呢?好友链接:飘零冷心:《亿万前妻》竹玉儿:《前妻》迷恋死亡佳艳:《毒皇后》
  • 谁是人才

    谁是人才

    本书对我国人才的制度框架、理论基点、科教平台、激励机制、业绩定位、宏观环境、管理队伍和企业用人等环节进行了问询,提出了解决人才的得与失、禁与漏、导与堵、权与责、信与滥等辩证观点与制度治理建议。
  •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研究的中心在中国,优秀的清史专著,应该出自中国历史学家之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也不排斥了解和有选择地汲取外国学者研究中的积极成果,及时地介绍和评析海外清史研究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加强海内外清史研究学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