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9300000003

第3章 生命的起源

众所周知,人类在有记载和传说之前的那些生物知识是从层状岩的生物足迹和化石中推论出来的。在页岩、板岩、石灰岩和砂岩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骨骸、贝壳、纤维、根茎、果实、足迹和爪印等,它们与最早的潮汐留下的波痕以及最初的暴雨洗刷而成的洼坑同时并存。地球上生物的历史,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研究这些“岩石记录”而连贯起来的。今天,这些发现已经成了一种人人皆知的常识。沉积岩并不是一层一层整齐地排列起来的,就像多次被抢劫焚毁后的图书馆的书页一样,他们被折皱、弯曲、挤压、扭曲,并混合在一起,所以需要花费许许多多学者毕生的精力,才能将这些记录整理好,供人阅览。据现在估计,这些岩石记录着大约16亿年的历史。

地质学家们称其中最古老的岩石为原生岩,因为从这里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北美洲有很多裸露着的原生岩,地质学家们认为它们的厚度至少可以向我们展现8亿年的历史,即全部地质记录16亿年的一半。现在让我再重申一下这个事实的重大意义:这说明自陆地和海洋分离至今的至少一半时间里,地球上没有出现过生物。因为,尽管这些原生岩上留有许多潮汐和暴雨的遗痕,但是却没有任何生物的足迹或遗迹。

顺着记录追寻下去,我们看到生命的痕迹出现并逐渐增多。地质学家把这个能够看到古生物痕迹的时期叫做古生代早期。生命开始的最初迹象是比较简单的低等生物,如小贝壳、植物状动物(如珊瑚、海绵等无脊椎动物)的茎和花状头、海藻、海虫和甲壳类动物的足迹和遗骸。最早出现的动物是一种形态类似蚜虫的动物,它们能像蚜虫一样把身体蜷曲成球状,会爬行,生物学家称之为三叶虫。此后过了大约数百万年,世界上又出现了一种比以前的动物适应性更强、更有活力的动物——海蝎。

这些动物体积都不是很大。其中最大的一种海蝎,身长也不过9英寸(3米)。在这个时期的岩石记录中,没有任何陆地生物——不论是动物或者植物——的迹象,大海里也没有出现鱼类或者其他脊椎动物。这段时期,只有浅水动物或生活在潮汐涨落区的生物留下了生命的痕迹。如果我们想从今天的地球上看那时生物的模样,最好的办法是从岩穴或水沟中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除了体积上的差异,我们会发现,那一滴水里的小海蝎、小贝壳、植虫及海藻等,就像那些曾经是地球上惟我独尊的又大又笨拙的古代动物的缩影。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古生代早期的岩石中可能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地球生命开端的记录。因为,如果这种生物没有骨骸或者其他坚硬的部分,如果它没有贝壳,或者没有足以在泥土上留下足迹或痕迹的足够大的体积或足够重的重量,它也就不可能留下足以证明其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任何化石痕迹。就像在今天我们这个世界上,仍然生存着成百上千种小型软体动物一样,他们也不可能给未来的地质学家留下发现其存在的任何痕迹。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世界里,不知有过几万亿种这类动物曾经在地球上生存过、繁殖过、甚至昌盛过,但都不留痕迹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在所谓的“无生代”时期的温暖的浅湖或浅海中,也许曾生活着无数低级的、类似流质的、无贝壳的、无骨骼的动物,在阳光能够照到的岩石和海滩上,也许曾经有过大堆绿色漂浮植物。就像银行簿不能完全记录邻居的生活一样,“岩石记录”也无法将过去的生物完全记录下来。只有当生命进化到能够分泌出壳质、骨刺、甲胄或硬茎的时候,生物才能留下痕迹传到后世,编入历史。然而,在有生命化石以前年代的更古老的岩石中,也曾经发现了石墨,一种游离形态的炭。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这些东西也许就是我们所未知的生物,它们通过自身剧烈的生命活动而从化合状态中分离出来的。

同类推荐
  •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文化遗产研究(第一辑)

    遗产是过去给未来的珍贵礼物。这份礼物的传递注定由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完成。这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民……
  •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全集)

    《国学必读》分上下两册,上册为“文学通论”,凡收录三十七家文章四十四篇,杂记七十五则,目的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文章之利病可以析焉”;下册为“国故概论”,凡收录二十家文章三十六篇,杂记三则,目的亦是使学生“读之而古今学术之源流于是备焉”。全书讲解深入浅出,实乃国学入门之必备。
  •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

    《汉末魏晋文人群落与文学变迁》是作者在扬州大学读博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这一选题的直接意图是针对中国古代文人“文学的自觉”而提出的,这是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文学史老话题。为什麽这个问题一直为学界感兴趣呢?因为“文学的自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今夭我们所见的文人文学的基本格局,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古代文人文学建构历史过程,同时还隐含着古代文人文化品格建树的若干资讯,许多学者封此感兴趣是有理由的。
  •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东方文化西传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人们在考察东西方文化互动以及交流时,比较多地注意到了近代西欧文化向东方传播的趋势,这股文化潮流的东向移动,被谓之“西学东渐”,在回顾中世纪东方文化西传的历史之后,我们不得不作这样的认识:所谓“西学东渐”的“西学”是富含经欧人吸收、改造、沿袭的东方文化成分特质的欧洲新文化思潮,“东渐”则又寓示着东方文化某种程度的回归,站在这个基点上,“全盘西化”等提法显然都是欠妥的,犯了出口布料,经人加工为成衣,又被视为洋货进口同样的错误。
热门推荐
  •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民生新常态

    聚焦两会, 聚焦民生新常态。城镇化规模持续扩大对房价有何影响?高房价还能持续多久?看病难、看病贵能否缓解?实体经济持续衰退,哪些领域值得投资跟进?
  • 霸总今天也非要娶我

    霸总今天也非要娶我

    乐于助人一次,结果得到个妖孽美男做“奖励”怎么办?美男坚称她要对他负责,从此对她死缠烂打。她去实习,美男是公司大boss;她去上课,美男是学校刚高薪聘请的客座教授;就连她去买水果,美男都顶着两片橘子叶,蹲在一堆水果旁……她对此视若无睹,买了别的水果就跑,美男怒了,质问她,“你不把我买回去,怎么能知道我好不好呢?”
  •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作者所写的主要是人,是性格。他主要想用恋爱来表现一些人的性格。就如佩珠,她比前面的两个人进步多了。不过,《电》和《雨》不同,和《雾》更有差别。《电》的头绪很多,适合这个标题,的确像几股电光接连地在空中闪耀。短篇小说《雷》只是一个不小的插曲。故事发生的时间在《雨》和《电》之间。因为《电》里面的几个人物如慧、敏、明、碧、影都曾在《雷》里出现过,我现在就把《雷》放在《电》的前面。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脸红心跳爱上你:美男计

    脸红心跳爱上你:美男计

    坏蛋,她没想到自己会爱上这个表里不一的家伙,要是早知道,她才不会喜欢他呢!可是却不小心让他发现了自己的心意,想要逃,这个恶魔却抓住她,不让其走。丫头,我爱上你了,除非我放手,不然你绝不能够离开我身边!
  • 和宝宝的间隔年

    和宝宝的间隔年

    怀孕的职场女性加持,生命的延续,爱的蔓延,都应该是源源不断的力量!那么请看一个公关行业的“奔跑超人”如何权衡生活和事业,如何开展和宝宝的间隔年,又如何完成人生角色的完美转变?翻开下一页,是爱,是希望,是美。小五月是谁?是爱。
  • 我爱张曼玉

    我爱张曼玉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斩神

    斩神

    我,张浩宇傲视九天,崛起于红尘,横扫诸界无敌天下不过一念之间!诸天修士只为寻求堪破生死,但我只为游戏红尘!传说九天之上有神灵,然我要做的就是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