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3年的战国时期,在今天河南范县西南爆发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马陵之战”。这场战役除了对当时的敌我双方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外,也为后人留下一个悬案,那就是,马陵之战的指挥者之一究竟是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庞涓呢?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司马迁对这段历史是这样描写的:当时魏国军队的将军是庞涓,他在回援魏国时中了孙膑的计谋。齐国军队按照孙膑的指示,故意制造齐国军队节节败退并且人员日益减少的假象,吸引庞涓深入。果然,立功心切的庞涓中计了。他一心想将齐国军队彻底摧毁,于是决定只以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国军队。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追赶至马陵地界时,已经步入了孙膑的包围之中。马陵地区地势险峻,道路十分狭窄,不宜大军通过,孙膑已在此布下伏兵,还在一棵树上刻上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并下达了以亮起火光为射杀信号的命令。果然,当刚愎自用的庞涓点亮火把看树上的字时,被齐国伏兵重重包围,无奈之下庞涓当场自刎。这段描述是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无论是相关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都是这样描述的。似乎这已经是一种定论,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是,就在很多人都对此事深信不疑的时候,对于这件历史事实的经过,一种新的观点横空出世。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呢?
执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马陵之战中魏国军队的统帅不是庞涓,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了前文所述的经过。难道司马迁的记载有误?这种观点是以一篇题为《擒庞涓》的文章为依据的,而且专家指出这篇文章是出自孙膑之手。据这篇文章记载:庞涓其实早在马陵之战前的桂陵之战中,就已经被齐国擒获。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据说,当时庞涓率领魏国军队攻打赵国,而且已经围困住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齐国派以孙膑为军师的齐国军队火速救援赵国。在这次战役中,孙膑创造性地运用了后人奉为经典战术的“围魏救赵”。而庞涓也在回来解围之际被孙膑生擒活捉。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很多专家认为是真实的,因为这是孙膑自己记载下来的。所以,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庞涓是如何再次出现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呢?
可是,司马迁却认为庞涓确实参与了马陵之战。而且很多其他的史书中也是有着类似的记载的。于是,有人猜测也许是孙膑在桂陵之战后释放了庞涓,所以又有后来马陵之战二人的交手。可是这是真的吗?我们至今无从知晓。究竟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我们期待着更多具有价值的资料不断被发现,帮助我们早日解开这个谜团。
“垓下”究竟在哪里
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2月,项羽、刘邦为争夺政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楚汉之争历时4年多,战场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都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终刘邦在垓下一战中打败项羽,获得了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那么,这垓下一战究竟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史学界存在着这样的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比较流行的,认可人数也较多。这种观点是由我国著名的史学泰斗郭沫若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楚汉争霸的地点在安徽省灵璧县、沱河北岸。”他的根据是《汉书?地理志》中的注释和《水经注?淮水篇》中的记载:“洨水东南流,经洨县故城北,在垓下聚,高祖破项羽处所也。”还有就是根据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五》中的记载:“垓下聚,在县城西南五十里,汉高祖围项羽于此,大破之,即此地也。”郭沫若先生根据这三本古籍的记载,总结研究后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但也有人认为楚汉争霸的地点应是河南省的鹿邑县,这位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垓下在河南省鹿邑县”。那么,这又是依据什么而得出的答案呢?他是根据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上所说:“高岗绝崖,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即堤,在垓下之变,因而取名。尽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衔接。”由此分析而得出垓下应为今河南的鹿邑县。
除了以上两种传统观点之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说法。其中陈可畏先生就认为郭沫若老师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据他研究,在楚汉之争前项羽和刘邦之间就已经爆发了一场固陵之战。而根据《史记》的记载,在固陵之战中,为了防止汉军南下,楚军就在固陵附近进行防守,所以垓下应当距离固陵县不远。若按照郭沫若老师的提法在安徽的灵璧县,那么两军相距二百多里,怎么交战呢?并且安徽灵璧地势平坦,水道交错?就楚汉两军来说,此地根本容不下如此大战。那么,楚汉之争的地点到底在哪里呢?
经过研究,陈可畏先生认为楚汉之争的具体地点在陈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县。《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又如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记载:樊哙、夏侯婴、灌婴三人都说击项羽军于陈。《汉书》的记载与此相同。特别是陈县与固陵相近,垓下在陈县也符合军事上的要求。
从以上专家学者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各有依据,但难辨真伪。相信这个谜底会随着更翔实的历史资料的出现,一步一步地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