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400000009

第9章 王安石的时代(下) (2)

中书省以为,前代有关礼仪的争论连年不决的有很多,这件事关系重大,而且皇上很谦虚,已经自己停止了讨论,不再提起,有什么过错可以被他们拿来谈论吗?于是放在一边不再答理他们。但是御史们一起来到中书省并扬言:“宰相最好早点了结这件事,不要被别人钻了空子。”皇上已经不让议论这件事了,所以,虽然有很多人来说,都没有采纳。由于这个原因,御史们更加感到羞愧和耻辱,看形势已经不能使他们停下来了。他们本来就想通过弹劾别人,因言获罪,来邀买名声,所以,他们这时的言论只求能激怒朝廷,已经无所顾忌,大肆诬陷诽谤,多次引证董宏、朱博的故事,以此来影射我是首先提出建议的人,毫无顾忌地对我进行丑化和诋毁。

开始,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认为朝廷不用他们的建议,心里已经有些不平,等到御史们有了说法,于是又和他们相互呼应和配合。一些庸俗的人,并不懂得礼仪,不知道圣人是很重视无子这件事的,凡是没有儿子的,允许同宗的子弟继承家业,这是最公正的道理。不过,寻常百姓中过继儿子以及异姓领养义子的举动,怕人知道,都避讳提到他们的亲生父母,以为理所当然,于是就会认为“皇伯”这样的提法是正确的。御史们既挟持两制,即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的帮助,而外面的议论又是这样,因此用言论迷惑众人,说朝廷背弃了仁宗的恩德,要特别地加封濮王。庸俗的下层民众甚至传言,将来还要让濮王进太庙,替换仁宗的位置呢。里里外外,议论纷纷,没有人可以说得明白。

有识之士都知道“皇伯”的说法是不对的,但只要有人稍微倾向于朝廷说话,就被骂为奸邪。太常博士孙固,曾经提出让皇上称亲,他的奏章还没有递上去,御史们就相继弹劾他了。于是,有识之士都闭口不谈此事,不愿因此惹祸。时间一长,中书省就商量想要一起定一个折中的方案,来平息舆论。于是起草了一个方案报上去,请求按照这个方案下诏说:濮安懿王是我的亲生父亲,群臣都请求加封更高的王位,但哪有儿子给父亲封爵的道理呢?应该让中书省和门下省将他的坟茔改建为陵园,在园中立一座庙,让王的子孙能按时去祭拜,这种礼节就到这里为止了。就在那一年的九月,皇上看了这个方案,一点也没有感到为难,说:“能这样做最好,但需要禀告太后才可以施行。暂且等一等吧。”

这时,离南郊祭天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朝廷的事情很多,御史们的议论也稍微平息了一些。皇上也没有时间告诉太后,中书省就更不提及这件事了。郊礼祭天结束后,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御史们的奏章又来了。中书就将原来写好的方案又呈送上去,请求皇上降诏。皇上说:“等我两三天内禀过太后,就可以施行了。”没想到,这天晚上,皇上忽然派遣高居简来到曾公亮家,颁布了皇太后的手谕:“允许皇帝认濮王为亲。”又说:“濮王应该称皇,三个夫人也应该称后。”这和中书省进呈的方案大不一样,而称皇、称后这两件事,皇上事先也没有说过。当初中书省进呈的方案,也只是请求皇上直接降诏施行,并没有一个字涉及皇太后。而皇上也只是说,需要“禀过皇太后,然后再施行”,也没有说过要请皇太后颁布手谕啊。这几件事都不是皇上的本意,也不是中书省的本意。

这天,韩琦因为祭祀正在斋戒,只有曾公亮、赵概和我在垂拱殿门的阁子内,互相看着都很惊愕,因为这件事出来得太意外了,没有人知道该做什么。于是就到斋戒的地方去找韩琦,一起来听取皇上的旨意。不一会儿韩琦就到了,来不及交谈,就一同来到大殿上。韩琦上前奏道:“我有一个意见,不知道是否可行。”皇上说:“怎么样呢?”韩琦说:“今天太后手书中提到的三件事,其中称亲这件事,可以奉行。而称皇称后这两件事,请求皇上一定推辞。再降一道诏书,只答应称亲这一件事。然后把我们前些日子进呈的那个方案,其中提到的那几件事,将他的坟茔改建为陵园,在园中立一座庙,让王的子孙能按时去祭拜等,写成手诏,然后施行。”皇上很高兴,说:“很好。”于是就依照他的说法,颁布手谕去施行了。开始,朝廷内外的人,受到御史们的蛊惑,都说朝廷尊濮王想夺仁宗的正统地位,所以,人们的情绪十分激昂,等见到手谕,施行的内容不过如此,都认为朝廷处置得很合理,再没有什么异议了。只有那些提议称“皇伯”的人,仍然认为称亲不对。

这时,吕诲等人已经被贬,闭门不出,也知道形势不能阻止,于是,就抓住称亲不对这一点,更加放肆地诬蔑和诽谤。他们说,韩琦串通了宦官苏利涉、高居简,把皇太后的思想搞乱,这样才下了手谕。又专门指出,我是首先提出建议的人,要求杀了我以谢祖宗。他们的奏章送进宫中,副本就给了进奏官,让他帮助传播。吕诲等人既然想得到罪名后离开这里,所以,每次去见皇上,都表现得傲慢无礼,唯恐皇上不发怒。皇上也多次下谕对中书省说,吕诲等人遇到皇上,不再讲君臣之礼。然而皇上性情仁厚,不想因为濮王的事处置御史们,所以就尽量包容他们。时间一长,发展到这一步,知道他们是不能再留下了,还多次派遣宦官,授给他们官职,到家里召见他们,但他们竟不出来接旨,只好让他们以原来所任的官职到外地去赴任。“濮议”这件事,从中书省开始提出方案,到后来称亲立庙,皇上没有说过一句如何加封的话,只是虚心地把这件事交给大臣和有关部门,只是根据他们的建议举行了典礼。

不称“皇伯”,想称“皇考”,也只是中书省的提议,皇上并没有一定要怎样称呼。而吕诲等人多次上疏,很久都没有作出决定,大概是因为皇上认为这件事很重大,不能轻易答复吧。而且已经颁布手诏不准议论这件事,所以,称“皇伯”还是称“皇考”,这一切都放在一边,不再讨论了,也不是有意非要怎么办。皇上曾对韩琦等人说,当年汉宣帝即位八年,才开始讨论追尊皇考,近来中书省的奏章,为什么这么急呢?由此可见,皇上对这件事是看得很重的,不敢轻易去讨论,怎么能说是过分地追封呢?至于说中书省不敢用“皇伯”这个称号,更是无稽之谈,他们只是遵从典故罢了。其他追封的礼数,都没有来得及讨论,大概是因为“皇伯”“皇考”的称呼问题还没有定下来,就把争论停止了,所以没有来得及讨论追封的礼数。以后讨论的,只是在陵园中立庙罢了。像吕诲等人多次引证的汉哀帝、汉桓帝的故事,目的是要诬陷别人,也没有在讨论中谈到。

开始,吕诲等人决意要离开朝廷,皇上屈尊挽留他们而不肯留下。赵瞻这个人,在他们几个人中尤其平庸低下,更加不知体统,他在别人面前扬言说:“近来皇上只不曾下拜来挽留我了。”以此来自夸有德。而吕诲也对人说:“过去朝廷对于御史们所说的事,十件事能做三四件,让我们这些人面子上过得去,也不至于非要离去。”由此说来,朝廷在“濮议”这件事难道有什么过错吗?放逐那些御史难道是皇上的本意吗?吕诲等人的离去,难道专为了“濮议”这件事吗?士大夫只看到吕诲等人的诬陷之言,却不了解“濮议”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追究吕诲等人的用心,认为只要是因为进言被罢官就是忠臣,争相赞美他们。果然像吕诲等人预料的那样,他们果然因此得到了虚名,而且,推荐吕诲的人也想借此博取名声。宣扬皇上的缺点彰显自己的优点,尚且是不行的,何况诬蔑皇上来邀买自己的虚名呢?啊!如果吕诲这种人的心迹不败露,诬蔑和诽谤得不到澄清,那么先帝的心志,也不能被后世所了解,就是我的罪过了。所以,我要公正地写出事实,以备史官们采用。

读了欧阳修这篇文章,当时在朝廷上发表议论的那些人,其价值就可以想见了。这些人的想法,不过是要这件事为自己扬名立万罢了,甚至希望皇帝因为他的这些言论而治他的罪,给他的罪名越大,他的名气也就越高,他们唯一的目的就在这里。而国家至关重要的利益,这一切都不在他的心里。所以,他们每天都在搜求好的题目,作为奇货可居的宝贝收藏起来,一有机会,就摇唇鼓舌,鼓动朝廷上那些不得志的人,和他们结为一党,那些没有见识的民众,则跟风跑,随大流,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有人反对他们,就骂这些人是奸邪小人,务必要把他们的口封住不能说话才满意。

如果争论不能使别人屈服,就气急败坏地诬蔑别人的私人品德,直到说韩琦结交太监,欧阳修与外甥女乱伦,考察当时攻击韩琦、欧阳修的言论,说他们搞乱了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泯灭了做人的良知;说他们对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愤愤不平,痛心疾首;说他们是奸邪之人,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只想在皇帝面前争得恩宠,不惜伤害伦理大义和孝道;说他们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蒙骗皇帝。然而,韩琦、欧阳修二位先生堂堂正正为皇帝做事,他们的行为,人们都明明白白地看在眼里,又何尝如那些人所说呢?假如真像那些人说的一样,那么,他们二人的罪过,就不仅仅是施政中的得失,而在于居心不良,卑鄙无耻,这样做就真的不能立于天地之间,也就是说,没有脸面活在世上了。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那些攻击他们的人居心又将如何呢?“濮议”不过是皇家的私事罢了,和天下大事无关,即使是在皇家的私事中,也是很小的一件事。

当时那些所谓的士大夫,为了沽名钓誉,发泄他们的愤懑,竟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不惜让天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两个做事的人身上。又何况王安石的变法,其事业的重大超过这件事的上万倍,更不容易被民众所理解,其中一个人像狗一样狂叫而举国都跟着一起叫,就是这个道理。“濮议”这件事,是韩琦、欧阳修所为,没有丝毫违背伦理道义的地方,既然如此,而那些攻击他们的人仍然指责他们搞乱了人伦关系,在皇帝面前邀功争宠,用花言巧语欺骗皇帝。以后,有人将这些恶名再强加到王安石的头上,又怎能让人相信呢?区区一个“濮议”,其是非完全可以用一句话就说清楚,而事情偏偏不是这样,话还没说,就受到了大家的指责,被视为奸邪小人。那么,以后凡是有人要为王安石的新法打抱不平,都被视为奸邪小人,我们是不是也不这样看呢?“濮议”这件事,因为有了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其中的是非曲直,还可以传达给后来的人,而王安石的熙丰新法,由于他的《熙宁日录》被毁,后世只见到一面之词,于是,真的是千古如长夜了,这是多么的令人悲哀呀!

而且,有一件事尤其应当引起注意,治平年间(公元1065年)攻击“濮议”的人,也就是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攻击新法的人。王安石刚开始推行新政的时候,首先以十大罪状弹劾王安石的,就是这个吕诲。吕诲就是最坚决地反对“濮议”,第一个向皇帝递交辞呈的人。攻击新法最用力的还有范镇、范纯仁,元祐初年(公元1086年)担任朝廷执政官破坏新法的人,是司马光、吕大防。而范镇、范纯仁、司马光、吕大防,都与吕诲一个鼻孔出气。这些人此后攻击新法,自以为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而后世读这段历史的人,也以为这些人是有一些不得不如此的理由的。那么“濮议”的时候,这些人岂不是也自以为是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存在吗?然而,按照实际情况来看,又怎么样呢?

由于当时朋党之间的成见如此严重,而士大夫为争一时意气,又如此的慷慨激昂,作为执政的官员,只有装作小心谨慎的样子,什么事都不做,尽量去迎合、讨好、取悦世上的人,或许还可以使自己生存下去。如果你想做一点事情,无论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只能是给这些人出题目,让他们以此为奇货可居,就像欧阳修在“濮议”这件事上所遭遇的一样。然而,王安石却毅然以自己一身的承担,要对百年来陈陈相因、得过且过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他将天下的诽谤集于一身,看来也是很合适的。范仲淹的改革,不过改掉了恩荫的陋习,严格了考察官吏的制度,只是做了修补时弊的一两件事而已,然而已经使整个朝廷陷入了争吵和内讧,仅仅过了三个月,范仲淹等人就在朝廷干不下去了,要求到西北边境去主持军事。也幸好宋仁宗对于改革并不专心,容易被流言蜚语蛊惑,如果他能像宋神宗对待王安石那样对待范仲淹,那么,王安石的恶名声早就让范仲淹承担了。所以说,范仲淹不能成为王安石,王安石成为范仲淹却是可以的。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有一万个理由支持必须实行变法;但是,从当时的风气来看,又有一万个理由不能变法。我对于王安石,不得不敬佩他的志气而对于他的遭遇感到悲痛啊!

同类推荐
  •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用洗练的文字,极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这是著名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鞭笞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为我们描叙了一个鲜活的苏东坡。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更难能可贵的是,可以起到警世的作用
  •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请允许我用左手敬礼

    20年来,1965年9月出生,丁晓兵先后被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武警总部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模范”,1983年10月入伍。1984年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英勇负伤,被武警总部树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干部标兵。1985年6月,共青团中央为他特设了101枚“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2005年5月,他光荣当选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据不完全统计,丁晓兵,丁晓兵已经获得过288个奖牌证书。失去右臂
  •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牛顿的故事

    从牛顿的儿时生活开始写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再现了牛顿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旨在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这位科学巨人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学习他那种对理想坚持不懈、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 凯丰传

    凯丰传

    凯丰诞辰一百周年那年,他的长子何明从北京回到家乡,提出要在凯丰曾经就读过的萍乡中学为父亲塑像。萍乡市政协领导特别热情,在同意派人帮他实现夙愿的同时,还提议为凯丰作传。
  • 任正非正传

    任正非正传

    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多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1987年,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任正非正传》是一本展现任正非及华为历史的画卷,主要以任正非的人生经历为主题,以华为的发展历程为辅线,详细介绍了任正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把华为从边陲小镇的小公司培育成了叱咤全球的跨国巨头的。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任正非,一个受人尊敬的神秘而低调的人所做的伟大的事业
热门推荐
  • 守候

    守候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玻璃唇

    玻璃唇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
  • 美男给姐笑一个

    美男给姐笑一个

    有些人的美在外貌,有些人的美在心灵,夏年初的美,大概是在名字。一心只想和江涵影过平淡生活的大男孩,在面对家庭的变故之后,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的还是最初的那份纯真。爱情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失去和拥有?挣扎与救赎?其实你只要想一想,就会明白,最美的,是你的回忆。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人一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

    人一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

    细节不容忽视,很多时候是细节决定成败。本书总结出决定人一生成败的50个细节,指出其对感情、生活、工作、处理等发挥的重大作用,并结合大量经典实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把握这些细节的方法和窍门,使读者不仅能深刻地认为细节,提高人生境界,还能更好地抓住细节,最终达到成功目标。
  • 实用商务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商务文书写作大全

    日常商务信是指商业机构、公司、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的一些有关的事务性书信来往。其作用是维持商业经营的正常运转,处理一些必要的商业事务,作为一些贸易活动中的过渡性、衔接性环节,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开展。
  • 趣味经济学

    趣味经济学

    本书旨在通过对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为本的目的,让你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参透理财技巧,明晰赚钱和成功法则。
  •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曼德拉的传奇人生

    纳尔逊·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生于南非特兰凯斯。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曾任南非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主席。于1994年至1999年任南非总统,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被尊称为南非国父。本书从曼德拉的童年开始,记录了他从酋长继承者,到青年领袖,直到入狱27年,并且在出狱后成为首位南非总统的传奇人生。带领读者去认识去喜欢去尊敬一位全世界人都爱戴的自由战士。向读者传达曼德拉的精神之光。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