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400000052

第52章 王安石的用人和交友 (4)

李定《宋史》本传说,李定年轻的时候在王安石那里求学。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孙觉举荐他,被召到京城,拜见谏官李常,李常问他:“你从南方来,老百姓对青苗法反应如何?”李定说:“老百姓觉得很方便,没有不愿意的。”李常说:“整个朝廷正在为这件事争得不可开交,你不要说这番话。”李定说:“我只知道要实话实说,不知道京城这里不是这样。”王安石举荐他,让他知谏院,御史陈荐弹劾李定听说庶母仇氏去世没有报丧,也不穿丧服。皇帝下诏让江东淮浙转运使调查此事,上奏说:“李定因为父亲年老,请求回家伺候养老,没听说他为生母服丧。”李定说:“自己确实不知道是仇氏所生,因有疑问,所以不敢服丧。”于是,以伺候父亲养老为理由解除了他的官职,不久又改为崇政殿说书。御史林旦、薛昌朝说,不应该让不孝之人占据劝讲的讲台,并且弹劾王安石,奏章上了六七道。元丰(公元1078—1085年)初年,提拔李定为御史中丞,弹劾苏轼,并把他抓进了牢狱。哲宗即位,遭到贬谪,住在滁州。李定对家族有恩,分财物给族人,救济他们的困难,自己家里却没有多余的财物。

得到让子孙当官的机会,他先让给哥哥的孩子,他死的时候,儿子们都还是布衣百姓,没有一个做官的。只是因为依附王安石,突然做了大官,又陷害苏轼,罗织他的罪名,因此,舆论对他的评价都很差,不孝的名声尤其显著。唐坰曾说李定是王安石的爪牙,而当时弹劾王安石的人,都喜欢拿李定说事,乱哄哄的,真是当时一大公案。所以,今天我要详细记录本传的文字进行辩驳。根据本传所说,李定是孙觉推荐的,孙觉,字莘老,以学问、品行闻名于当时,他与王安石虽然是老朋友,但由于对新法意见不同被罢官。这是这个人在当时被许多贤人称许的原因,怎么会举荐不孝的人呢?又根据本传的记载,说李定对家族有恩,得到让子孙当官的机会,他先让给哥哥的孩子,没有照顾自己的孩子。孝顺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是一样的,李定友爱兄长能做到这种程度,他怎么可能对父母不孝顺呢?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记载:“仇氏最初在民间,生了个孩子,后来做了和尚,就是佛印。以后做了李问的妾,生下李定。后来又嫁给了郜氏,生了蔡奴。蔡奴的工艺做得很传神。这时的仇氏已经嫁过三次人,她死的时候与李家已经恩断义绝很久了。

孔子不为生母服丧,这在《礼记》中是有记载的,何况他的母亲是妾呢?用这样的道理来衡量,即使不服丧,也不能说是错。何况仇氏既然是在郜氏家里死的,李定说自己确实不知道是仇氏所生,因有疑问,所以不敢服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李定还是不忍心不为母亲服丧,所以才假托侍养父亲,要求解除官职,这是在实行心丧啊,也可以说是情至义尽了。而且,又怎么知道不是李定的父亲不许儿子为这个过去的妾服丧呢?”由此来说,李定不是不孝很清楚了。就算是李定不孝,与王安石又有什么关系呢?而整个御史台都以此来攻击李定,再由攻击李定进而攻击王安石,气势汹汹连续上疏六七道,这是什么道理?这就很明显了,那些攻击李定的人,不是因为李定不孝,而是因为他说了青苗法给百姓带来了方便。他们也不是攻击李定,而是攻击王安石。因为别人不肯随我一起破坏新法,就不惜编造故事来侮辱他的名节,这是剥夺别人的言论自由啊。这样的谏官,不用张居正的办法,一一拉来在朝堂之上打屁股,不能让这些凶蛮的人得到教训,然而后世那些史家,都赞美他们的耿直,真让人叹息啊。我并不是非要为李定辩白,只是看到当时攻击新法的那些人,他们的无赖竟然到了这种地步!

吕嘉问 字望之,帮助王安石施行市易法的人。《宋史》本传极力丑化诋毁他,但王安石曾经写过祭奠他母亲的文章,其中写道:“你生了一个有才干的人,我对他只有叹服和称赞,他秉公守法,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改变初衷。”王安石辞官回到江宁后,吕嘉问知江宁府,王安石的文集中《与吕望之上东岭》一诗,诗的最后一段是:“何以况清明,朝阳丽秋水。微云会消散,岂久汙尘滓。所怀在分襟,藉草泣如洗。”吕嘉问的为人,一定有值得我们欣赏的,而《宋史》的记载,真是不敢都相信啊。

常秩(公元1019—1077年)常秩字夷甫,有道的人,也是王安石的好朋友。《宋史》因为他是王安石的朋友而诋毁他,丑化他。本传说:“神宗即位,三次让人去聘请他,他都辞谢不应。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下诏让郡里以礼恭送他上路,不要听他辞谢的话。第二年才来到朝廷,奏对之后就要辞谢回家。皇帝说:‘你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能多住些日子,将来不能用你,再回去也不迟啊。’就拜他为右正言。”本传还写道:“最初,常秩隐居不出来做官,大家都以为他一定是个隐者。后来王安石做了宰相,施行新法,引起天下沸腾,认为不便出来,常秩在民间,见到他所颁布的新法,认为很好,再一下诏,他就来了。在朝廷中担任谏官和侍从,低头看人脸色行事,没有什么建树,声望也就一天天地衰退了,当时很多人讥笑他。常秩对《春秋》很有研究,著有讲解《春秋》的文章数十篇,等到王安石废止《春秋》,才完全避讳不再讲他的学问了。

”今天看来,在同一传记之中,前后相去不过数行,记载就有这么多的矛盾,这是以前的史书中从未见过的。神宗是在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十月下诏请他来京城的,常秩多次辞谢,没有去。直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才开始入朝,本传前面的记载是对的。王安石被任命为宰相,是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常秩被召,是在以王安石为宰相的前两年,而常秩来到京城朝见神宗,是在王安石做了宰相的两年之后,而且,仍然有三次派遣使者聘请,又让郡里以礼恭送他上路,才勉强来到京城,这怎么能说是“一召即起”呢?为什么他们喜欢诬蔑别人竟到了这种程度?但又为何这么笨呢?刘敞《杂录》说:“隐士们得道的,有孙侔、常秩、王令。常秩是颍州人,开始时不为人所知,欧阳修在颍州做太守,要求官吏整理郡中的户籍,核实订正他们的等级,常秩的资质排在第七等,众人马上请求说,常秀才清廉贫苦,希望能放宽他的等级。

欧阳修感到很奇怪,向他们询问,都说,常秀才很讲孝悌,是个有道德的人,不是个一般的庸人。欧阳修为了修改他的户籍请他来相见,很喜欢他的为人,常秩这才出名了。”如今来看欧阳修的文集,从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到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他与常秩的诗和书信有十几条。欧阳修比常秩年长六岁,还称他为“常夫子”,又说,愿意包着头巾,拄着竹杖,穿着葛屦,和先生一起四处走走。到他去世的时候,王安石为他写了墓表,称他是“违俗而适己,独行而特起”。凭着刘敞(字原父)、欧阳修、王安石三个人的贤德,都这么向往常秩这个人,这个人的贤德也是可以想见的了。而《宋史》却这样诋毁他,而且还说他:“做学问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反而追随着时尚,不断变化,就像装在水井上的桔槔,想要它不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啊!只是因为他与王安石往来,就把他抨击得体无完肤,想不称它为“秽史”都不行啊。它还说常秩因为避讳不再讲他的《春秋》了,根据我的考证,王安石并没有废除《春秋》,常秩就是有取悦王安石的想法,也用不着讳谈《春秋》啊,对于这种诬蔑,辨都不用辨了。

崔公度(公元?—1097年)字伯易,学问渊博,文章写得也好,当时人们称他为“曲辕先生”。曾经作七千字的《感山赋》,欧阳修和韩琦都很器重他,刘沆举荐他“茂才异等”,他以生病为理由谢绝了他的好意,没有应召。英宗时(公元1064—1067年),授予他国子监直讲,以母亲年老为理由再次辞谢。幼时与王安石就是好朋友,王安石在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有《与崔伯易书》,为王逢原的去世感到悲痛,说世间能够了解王逢原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王逢原安贫乐道,超越凡俗,和王安石正是同样的节操。

而崔公度能够得到他们二人这样的称赞,那么他的高风亮节,也是可以想象的。但《宋史》本传说:“只知道取悦王安石,拍他的马屁,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他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蹲在厕所里见他,他也不在意。还从后边握住王安石衣带的一端,王安石回过头去看他,他笑着说,你的带子上有污垢,让我用袍子把它擦去吧。看到的人都笑了,也够恬不知耻了。”嘿,不知王安石蹲厕所时为什么还有人在旁边,说见到的人都笑了,为何厕所里会有这么多人呢?这真是不尽情理而且极其肮脏、卑劣的话,居然写到正史中去了,这是什么样的用心啊!关键是,只要这个人稍微得到王安石的礼遇,务必丑化,诋毁他,使他不能和人类站在一起才罢休。

王令(公元1032—1059年)字逢原,王安石生平第一畏友,刘敞所说的隐士得道的三个人,有一个就是他。王安石文集中与他往来的诗文,不下数十篇。他去世的时候,为他写了墓志铭,把他称为“天民”。《宋史》没有他的传,《王直方诗话》说:“王逢原被王安石赏识,王安石执政以后,一些要来依附他的人,每天都把门口挤得满满的,一个个都是满嘴奉承话,王逢原非常反感,就在他的大门上写了一首诗:‘纷纷闾巷士,看我复何为?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意思是说,应该有知道羞耻的人,但是,来请求拜见的还是这么多。”考王安石所作墓志铭,王逢原去世是在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实际上是在王安石执政前十年,这样的诗从何而来?可知宋朝人对待王安石,只要能够诬蔑他的,都要发挥到极致,所有的亲友没有一个可以幸免的。幸好《宋史》没有为王逢原立传,如果立传,那么,就像常秩把《春秋》束之高阁,崔公度在厕所中擦拭衣带的事情一样,又要弄得满纸都是了。

这三位君子,常秩、崔公度虽然曾经一度在朝廷做官,都没有担任繁重的职务,他们对于新法,可以说没有半点关系。王逢原则在新法施行前,已经去世多年了。但后来那些舞文弄墨的人,还是竭尽全力地诬蔑他们,由于这样的缘故,使得我对史书中所记载的吕惠卿和章惇等人的可恨之处,也不敢完全相信。不是我爱这个人连带地也爱他房子上的乌鸦,实在是过去这些挥笔写作的人讨厌一个人甚至连带到他的仆人,不能让我完全相信他们。

王安石任用的人不止这些,他所结交的朋友也不止这些,但就是以这四十个人来说,他们中的贤才占了多一半,不肖的人只有十分之二三。这里所说的不肖,他们的罪状大概也还没有定论呢。凭着王安石的宽宏大量,是不肯用“不肖”来看待一个人的,有时也会被人出卖,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如果说他喜欢谄媚逢迎的人,难道王安石肯这样做吗?所有的人,如果你曾经被王安石任用过,或者你是王安石的亲友故交,或者你不肯随声附和来诋毁新法,虽然你是个君子,也一定要诬蔑你是小人,这样一来,他们说王安石专门任用小人也就有根据了。只有一个罪大恶极的祸首蔡京,他与王安石是远亲,熊本又曾以奉行新法机敏多才举荐过他,但他的取悦于人,投机钻营,谋求仕进的本领,在王安石这里完全用不上,反而用在司马光的身上了。所以,王安石虽然说不能知人,但比司马光还是高出一筹了。

同类推荐
  • 山本五十六(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山本五十六(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著名战将——精心策划并亲手点燃了太平洋战火的山本五十六,他既是一个著名的海军将领,又是一个精明的赌徒,山本的一生以赌为乐,可是在他眼中真正的赌场不在摩纳哥,也不在拉斯加斯,而在战场之上,而“偷袭珍珠港”和“奇袭中途岛”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赌注,只是结果迥异罢了。
  •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拒绝高考的小子:18岁当CEO

    这是一部讲述“亚洲新音乐王储”、刷新“80后”创业记录的张伯宏个人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佳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参加高考是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但是张伯宏不这么想,他“直奔梦想,不兜圈子”,毅然选择了拒绝高考!本书再现了张伯宏为了不丧失自我,为了要自己想要的而做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其中也记述了他面临压力时的彷徨、面对转型时的苦思冥想。本书告诉人们:只有在有兴趣的领域“玩好”,才能赢得人生。
  • 吕不韦十讲

    吕不韦十讲

    王朝的建立需要血与泪的浇注,是谁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又是谁默默无闻地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他们的牺牲而驻足。君臣博弈,胜的骄傲,败的灭亡!父子博弈,胜的真能骄傲,败的真能灭亡?吕不韦的悲剧是对君臣共荣、互利的否定,更是对君臣斗争、暗算、倾轧的写照。血腥的斗争莫不以两种结尾收场一不是君亡便是臣灭。吕不韦献身于这场斗争中,失败的却是既为臣又为父的自己。甚悲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尖锐与现实的评判折射的是吕不韦之类的名臣们悲惨的结局。慨叹吕氏悲惨的人生之余,我们似乎应该回过头,看看他传奇般的人生。
  • 拿破仑大传

    拿破仑大传

    拿破仑的一生,对于整个历史长河来说是短暂的,但是,他的生命历程如同史诗一般;那深刻的底蕴,肤浅的人根本不可能体会,只有崇尚真实的人才能走到他的内心深处。他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用一生写就了生命的悲歌。在他身上,我们会看到自信和勇气,激情与幻想,勤奋与斗志,而他也凭借这些,使自己的人生达到辉煌。今天,世界充满着变化,无数的机遇,只有那些有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全欧洲的热血青年们,没有谁比拿破仑更适合做你们的榜样了!他在所有的西方人中,独一无二,在历史的舞台上呼风唤雨,掀起狂风巨浪,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代价。
热门推荐
  • 满江红

    满江红

    淡泊名利的画家于水村迁居南京,过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因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歌女桃枝,两人陷入热恋,后因误会导致分手。桃枝赌气答应某老板的求婚,嫁与他作妻。在两人的结婚喜筵上,老板夫人大闹喜堂,多亏水村出面自认,化解了局面。不能忘情的桃枝追随病重的水村来到船上,恰逢渡船起火,桃枝与水村调换衣服,使水村被解救妇孺的小船载走,自己却被烧死在火中。得救后的水村沉浸在伤痛中不能自拔,偶然看到一出剧《满江红》,讲的正是一女与情郎易装救人的故事,终于因伤痛过度,在郁郁中死去。
  • 三十六计(中华文化书系)

    三十六计(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等。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防备得周全严密,往往容易大意,常见的事情就不会引起怀疑。机密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极大公开的事物里有极大的机密。
  • 气质改变人生

    气质改变人生

    气质,可谓是现代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然而,气质又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琢磨,究竟什么样的气质是最好的?具有什么样的气质才会获得成功呢?尽管我们常常会向自己提出种种疑问,但却始终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其实,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在认识了自身气质的基础之上,采取适宜的方法善用气质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本书将在清晰的阐述气质的同时,教会读者如何去分析自己的气质特点和判断气质的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特点和类型,使读者得到有效的善用自身气质的方法,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句话,从古流传至今,它几乎成了感情世界里颠扑不破的真理。不是女人犯贱,非要爱上一个坏男人来给自己找罪受,而是因为大多数好男人的标准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和“呆”挂上了钩,想想有哪个女人愿意找个木头一样的呆瓜?况且,这里的“坏”并非指人格品行方面不端,而是指突破传统好男人的观念,在生活方面富有情趣,善幽默、懂浪漫,能给女人带来惊喜,给生活增添新意。
  • 夫子请赐教

    夫子请赐教

    她是温十香,温太师府里的掌上明珠,自小过惯了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娇蛮任性却也心地善良,不认输,不服气,不听话。调皮捣蛋样样拿手,琴棋书画样样不会。打架斗殴酒醉,逃课踢馆全会。他叫百里辞,长安书院里的年轻夫子,勤俭节约,温文尔雅,谈笑间风流倜傥,吟词赋博学多才。不喝酒,不赌博,不逛青楼,却是心思缜密,腹黑难敌。本以为诗词歌赋仅会,又怎知骑射剑术乏味。品行样貌上等,文攻武略卓越。劣根学子遇上完美夫子,一二较量,三番比文,四回斗武,书院里乱作一堂。刁蛮千金对上一介布衣,五千白银遣之不走,六次上门告发恶行。罚跪下蹲日日不少,诗书礼乐慢慢调教。出师离书院,回首百里辞。教书教礼还教追男人,果真好夫子也!十香道:“夫子,请赐教!”情节一:某日,太阳当空照,花草点头笑。夫子白雪衣,十香挥墨毫:“上下四条脚,落地呱呱叫。一叫稻香早,再叫夫子笑。夫子,我这诗做得好不好?”夫子侧眉眼,斜目笑十香:“押韵,甚好!”转而低眉弄白衫,泼墨却难消,夫子蹙眉道:“此墨甚好,可持久用之。”十香气倒!情节二:小女子,动春心。夫子瞧破,上府门告知太师曰:“汝女初长成,暗动春心扰读书人之清静,请责之。”傍晚,十香回府。其父曰:“小小年纪,不知羞耻。罚女戒,抄三百。”自此,十香恨夫子。情节三:荏苒时光捎人醉,十香已至出阁时。大喜日,某夫子一身白衣上门。太师问:“夫子怎这般打扮过来?”夫子曰:“娶妻当娶贤,嫁夫当嫁穷。小生无财却多才,十香交予我,定然调教妥当,来年定赠太师外孙也!如何?”太师:“.”嫁衣脱身,凤冠弃地,十香转身唤家丁曰:“将此人拖出去,乱棍伺候之。”遂而,圣贤曰:切记,莫惹刁妇也。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 盛世锦瑟:庶女不可欺

    盛世锦瑟:庶女不可欺

    姚家庶女五小姐姚锦瑟自缢身亡,重生回到了六岁时期。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万念生,风起云涌。万念空,世事平静。尽管祖母不喜,爹爹厌恶,嫡姐欺负,兄弟离心,这一世的她万念皆空,不恋盛世繁华,只求偏安一隅。
  • 盛世霸爱:豪门BOSS高冷妻

    盛世霸爱:豪门BOSS高冷妻

    一场盛世婚礼,致使她成为豪门弃妇,为了寻找未婚夫,她卷土归来,人前温柔体贴,发出爱的宣言,人后嚣张狂傲,交男友,灭小三,闹绯闻,翻天覆地好不热闹。从此,一步一步落入某男的阴谋当中,某天,前夫主动找上门,上前走进她,脸上邪挂着笑意:“前妻,请复婚。”她高傲拒绝,转身,她扑通上前:“前夫,结婚,请签字。”
  •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

    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

    任浩之编著的《每天读一点中国史·两宋民国卷》以风趣的语言将我国的历史分为:两宋:两京梦华;元代:大漠烟尘;明代:浮华世家;清代:天朝日暮;民国:走向复兴。读来风趣、幽默、可读性极强,解决了一般历史书的沉闷、古板。是一部难得的,且适合各个层次的人阅读的历史书籍。
  • 爱在唐朝

    爱在唐朝

    爱在唐朝:竹林的灯火到过的沙漠七色的国度不断飘逸风中有一种神秘灰色的漩涡将我卷入了迷雾中看不清的双手一朵花传来谁经过的温柔穿越千年的伤痛只为求一个结果你留下的轮廓指引我黑夜中不寂寞穿越千年的哀愁是你在尽头等我最美丽的感动会值得用一生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