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遇到过这样的病人,疲劳、面色不好,从颜色到肤质都不好,而且显得比同龄人憔悴。她的护肤品一年四季都用油脂的,就是平常人用了之后抱怨太油腻、泛油光的那种,为的是使自己没有光泽的皮肤显得润泽一点。但即便如此,到了下午,护肤品中的油脂所剩不多时,她就又变得像枯萎的“黄脸婆”了。去看中医,每次诊断一般是血虚,但去查血,并没有明显的贫血指标,血红蛋白不低,她就问我:“既然不贫血,还用补血吗?”
我告诉她,要补。因为中医的“血”包含的意义,比西医的“血”要广泛得多,其中首先包含了“气”。
“气”,是中医独有的概念,西医里面有血,有水液,但唯独没有“气”。中医所说的“气”,简单地概括就是功能和能量的意思。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死了,俗话会说“没气了”,而不会说“没形了”,因为死人是可以身体完好的,五脏俱全,但功能却完全丧失了。所以,人可以“瘦得脱形”,但和“没气了”比起来,还是后者更严重。这就是说,对生命来说,功能、能量比形态、结构更重要,因此补血离不开补气。
如果一个人气虚,即便他的红细胞正常,查不出贫血,但那些血细胞、血红蛋白也仍旧是死血,不能发挥功能。大约5年前,我在北京协和医院的ICU病房,和专家一起会诊一个因为脑出血手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那病人做了开颅手术,已经把脑子里出的血取了出来,但始终昏迷高热,神志不清。我们去的时候,他手术刀口的血迹还在,但翻在缝合线外的皮肤却干枯了,变得很焦很薄,好像不是活人身上的伤疤。去会诊的中医专家看了看病人状况,不乐观地摇头说:“元气不行了,没火力了,气血双虚呀。”
陪他一起会诊病人的是协和医院的主治医生,他有些不解地说:“这个病人刚化验的指标都还正常,并没有贫血的迹象。”中医专家指着病人的刀口说:“就算是有血也是死血了,身体不能用,你看这里,都干了……”就在那次会诊后的第三天,那个病人带着一个都没有少的血细胞去世了。
可见,即便血细胞一个都不少,血红蛋白充足,从指标上看不出贫血,但只要没有“气”,指标合格的血仍旧不能被利用,仍旧是死血。因为中医认为 “运血者气也,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要想使全身的血动起来,由死血变成活血,一定要有足够的气,就是说,器官脏腑的功能要强,才能推动血液。
“黄脸婆”这个审美概念是中国独有的,因为气色不好、面色发黄的女人太常见了。黄色也是中国女人的“国色”,特别是当她们开始衰老,开始脾气虚,发黄的气色就更常见,这是中国人身体上的薄弱环节。为此,中医在创始之初就特意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职称”之高,仅次于“先天之本”的肾,所以补血,改善“黄脸婆”的状态,一定要兼顾到补气,特别是补脾气。
如果你是个血虚的人,找到的是个水平足够的正经中医,他肯定不会单开补血药,也绝对不会让你只吃阿胶、大枣、龙眼肉,他更是绝对不会相信单纯的补铁,比如吃“硫酸亚铁”,因为那只解决了血这个“母”的问题,还需要有个使血动起来的“气”。
因为单纯的补血药物也好,食物也罢,有时候只能使你不贫血,使你的血细胞指标达标,但不能改变你的血虚状况。你可以有并不异常的指标,但就是没精神、没力气,因为你功能不行,有点像“有米无炊”或者“米多火小”,饭是熟不了的。
所以,即便不贫血,只要属于中医的血虚,仍旧需要补血,而且一定要在补血药,比如阿胶、生地黄、龙眼肉之外,加上黄芪、党参之类的补气药,才能使血细胞背负氧气的能力增加,否则,就算是血细胞不少,但仍旧怠工或者不能负力,人也依旧会觉得疲倦,面色难看。
具体到这些“黄脸婆”,除了用阿胶之类的经典补血药,药店里就能买到的“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也是她们补血时离不开的“拐杖”。在秋冬季节,可以每隔一天吃一次,一次吃一丸,和缓地改变体质,给脸色“扫黄”。
⊙冬天是最好的“扫黄”季节
中医有个著名的补血方剂名为“当归补血汤”,对改善女性血虚、面色无光的状态非常有效。其中只有两味药,一味是当归,这是妇科“圣药”,补血作用极佳,所以中医妇科方剂有“十方九归”的规律,就是十张治疗妇科病的方子,有九张里面有当归,因为女性疾病向来离不开补血问题。另一味就是补气的黄芪。
有意思的是,虽然号称“补血汤”,但补气药黄芪的剂量却要5倍于补血药当归!这就充分说明,必须通过补气才能最终生血,气不虚是血不虚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一个气血虚的女人,月经还经常拖延很久,本来就虚,失血再多,反过来加重血虚,为什么“黄鼠狼专咬病鸭子”?还是因为气虚,没有力气管束住血液了,所以月经拖延时间长,到最后颜色都变得很淡,质地很稀了。有了黄芪这个补气药来固摄血液,月经淋漓不尽、颜色浅淡等症状也会得到控制。
由“当归补血汤”衍化出来一个食疗方,应该是“黄脸婆”女人的“扫黄”专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这其实是张仲景的方子,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初治疗的是产妇的产后腹痛,虚劳不足。这种产后的腹痛是虚性的,疼而且发空。这种情况在很多女性月经之后会出现,月经完了反倒肚子疼了,而且是发空地疼,想用手摁着,温着。平时就面色发黄,属于气虚血虚的女人月经之后都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典型的虚寒性腹痛,由于血虚造成的,所以张仲景给了这个食药兼顾的方子,其中当归150克,生姜250克,羊肉500克,生姜用得多,也是要增加温散补气的作用,使当归的补血作用动起来。
如果是日常吃,可以不用顿顿都加当归,因为当归还是有特殊味道的,只要坚持吃,羊肉本身的补血作用也是不能小看的。一般情况下,这个汤应该从立秋之后就可以吃了,吃到开春前再停。之所以选择在冬天常吃,因为冬天人体的消化功能是很强的,夏天消化不了的东西,到冬天都能消化掉,正是通过食补改善体质,改变疲劳状态的大好时机。
还有一个可以通过补血达到养颜目的的药物,也可以称为食物,可以自己做,叫“益血养颜膏”,其中用了阿胶、核桃仁、大枣。阿胶颜色是紫色的,既补心又补肾。核桃仁长得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既有补肾的作用,又有益脑的作用。大枣,外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可以健脾胃。现在很多地方讲究吃膏方,就是立秋之后找个有经验的中医,根据自己体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调养,这个益血养颜膏相对地具有普适性,对自觉是黄脸婆的女人一般都适用。每年冬天,只要不是感冒发热的时候,这个膏可以长期吃,你会觉得疲劳减轻的同时,皮肤也有了光泽。
⊙抹在脸上的可以简单,吃进肚里的必须复杂
中国有句话叫“吃在脸上”,这也是我这本书起书名时的依据。意思是,一个人的面色、皮肤要好,关键是吃得好,或者说消化运用得好,能把有用的物质真的运输给皮肤,这个人的美丽才是生动的。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是能不能主动地去吃有价值的东西,再一个是即便吃了,能不能被身体消化,前者是意识问题,后者就是身体的生理问题了。
先说意识问题。
北京中医医院有个著名的皮肤科专家,叫陈彤云,我在十几年前见过她和她的儿子,如果不介绍,两人站在一起绝对以为是姐弟,那时候她已经快70岁了,她的皮肤非常好,细腻白皙而且有光泽。后来很多人问她,怎么保养的皮肤?您都吃什么?抹什么?
她的弟子告诉我们,陈老没有特别的保养方式,她用的护肤品都很简单,几乎就是过去的“蛤蜊油”那类最普通的凡士林。因为陈老知道,皮肤的功能主要的不是吸收,而是屏蔽,所以不是你抹得越复杂就吸收得越多,这种保养远没有吃进的营养更能显效。如果说讲究,陈老在吃上有她自己的标准,首先就是她吃得很清淡。
作为名医,陈老不断有人宴请,但她都因为不喜欢油腻而婉拒了。她最喜欢吃的是杂粮粥,就是用各种豆类、粗粮在一起熬的粥,吃普通的蔬菜,肉类里面经常吃鱼。和她抹在脸上的单纯相比,吃的东西虽然清淡却是繁杂的。从这个著名皮肤专家的个人护肤经验上可以看出,“吃在肚子里的要复杂,抹在脸上的要简单”是女人护肤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本书定名为“脸要穷养,身要娇养”的理论依据。
现在有很多书籍推广的美容减肥经验,经常是“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方式,比如,只吃香蕉,或者只吃西红柿就能减肥美容了,号称“香蕉减肥美容法”。事实上,这种办法无非是制造一种噱头,让人因为好奇而跟从,但身体是不可能从单一的食物上获取足够营养的,世上绝对没有一种可以囊括所有营养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