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进程
1941年9月21日午餐时分,腊斯登堡。
希特勒兴致高昂,就连说话的声音也似乎比平时柔和了许多,在餐桌旁开始了他那著名的“室内演说”:“6月22日早晨,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战役开始了。一切都按计划发展,我们在北翼围困了列宁格勒,在南翼占领了基铺,在中央攻占了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门户已被我们打开了!”
9月30日,希特勒亲自签订了进攻莫斯科的军事行动计划,并给这个精心准备的计划取名为“台风”。
9月,是莫斯科最美的季节,莫斯科郊外的森林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苍山翠松间的枫叶红了,山果黄了,就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1941年的这一美好秋色却不能像往常那样给人们带来欢乐。
此时此刻,德国人的战车正在隆隆东进,一场猛烈的“台风”正向着莫斯科席卷而来,莫斯科危在旦夕。
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于东欧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河道相连接,战略地位极其重要。1812年,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并焚烧了这座城市,名将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国军队和人民一举打败了拿破仑并最终迫使他仓皇撤退。十月革命后,苏联于1918年3月10日将首都由列宁格勒迁入莫斯科。
现在,希特勒的狼群正逼近莫斯科,这座伟大的城市将接受新的考验。
德军的准备可谓全面而周到,他们和往常一样,打算以坦克重兵集团的强大突击力突破苏军的防御体系,并同步兵协同,合围与消灭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要兵力于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然后各步兵师开始从正面进攻莫斯科,而坦克和摩托化集团则从南北两翼迂回莫斯科。
9月30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古德里安统帅的坦克集群宛如一张弯弓,扣上了强劲的利箭,锋利的箭头直指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
从乌克兰到莫斯科,古德里安的部队进展神速。10月里的一天,他和他的部队竟然挺进了80公里。不到三天,他们就占领了布良斯克战线以东200公里的奥勒尔,以至于当德军坦克隆隆开入奥勒尔城时,电车上的乘客纷纷向他们招手致意,这些乘客误以为这是苏军的装甲部队。
占领奥勒尔后的德军迅速切断了布良斯克—奥勒尔公路,并一举攻占卡拉切夫,紧接着又向布良斯克迂回包抄前进。10月6日,布良斯克被德军攻占。
与此同时,德军第9和第4集团军分别以第3和第4装甲集群在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利方向实施进攻,他们像一股破坏力极大的飓风,迅速突破了苏军的防御阵地,并从南北两面急速向维亚兹马冲击。古德里安的坦克第2集团军与南进的德第2集团军一起,10月7日在布良斯克以南包围了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一部,在布良斯克以北包围了苏军第50集团军的部分兵力。10月13日,被围的苏3个集团军虽英勇抵抗,但大部被歼,一部分退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另一些散在的在德军后方展开游击战。
至此,“台风”计划的第一阶段行动已告完成,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被德军的钢铁洪流冲开一道可怕的缺口。
从10月13日起,几乎所有通往莫斯科的方向上都开始了激烈的战斗: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卢加于13日陷落;接着离首都仅150公里的加里宁也被德军占领;距离莫斯科仅100公里的鲍罗季诺也遭到了德军的致命一击。
第一阶段的顺利进展,使希特勒觉得东方战役的胜利已是板上定钉了。他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认为攻占莫斯科简直是探囊取物。于是,10月7日,希特勒专门签署了一项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不准接受来自莫斯科方面的投降,即使主动投降也不予接受;德国军队也不需要进入莫斯科,只需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希特勒觉得光用炮火还不够,还需要加上大量的燃烧弹,直到把莫斯科夷为平地才能解除内心深处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仇恨。
莫斯科已成为最靠近前线的城市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措施。根据斯大林的命令,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和消耗德军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德军以歼灭性打击。
负责保卫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在10月发出了告全军书,其中写道:“同志们!在我国面临严重危险的时刻,每个军人的生命应该属于祖国。祖国号召我们要成为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堵住***匪帮去亲爱的莫斯科的道路……”
当时的莫斯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却,因为后面就是莫斯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苏联当时的危险处境。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新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德军的进攻。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首都人民要不惜一切代价,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20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员全市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一座攻不破的钢铁堡垒。这一号召得到了广大莫斯科市民的响应,他们积极投入到了保卫莫斯科的战斗之中。
在希特勒的面前就剩下一个莫斯科了,本来他认为苏军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他的装甲铁蹄稍向前驱,克里姆林宫就会挂起“卍”字旗,斯大林就会向他低头。但是,随着苏军愈来愈强的抵抗和天气的变冷,希特勒的心头渐渐蒙上了一层阴影,很快他就意识到:斯大林是他真正的对手。
历史总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1812年,拿破仑统帅着浩浩荡荡的法兰西大军横扫欧洲,但在莫斯科城下却大败而归。人们说,那是上帝拯救了俄罗斯,因为就在拿破仑胜利在望时,严寒突然降临。
1941年的冬天,上帝又一次站到了俄罗斯人的一边。10月1日,莫斯科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10月6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就洋洋洒洒地下起了第一场冬雪。越来越坏的天气使德军的“台风”计划被迫减速。连绵的秋雨使许多河流决堤,大片大片的地区变成粘如胶状的沼泽,道路上的稀泥经常没到膝盖,这让急于前进的德军步履艰难,乘车行进的大军不得不停下来,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来,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弹药车。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惫不堪。
然而,在大雪中的德军真可说是“雪上加霜”。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袭来,气温一下子就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而且还在继续下降。11月13日,零下8摄氏度;2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凛冽寒风,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使莫斯科的气温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之前陷于泥沼的德军机械化部队终于又可以重新开动了。但是,把坦克从泥泞中解救出来的严寒,却无情地摧残着那些驱车作战的士兵。冬天,使德军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后勤供应不足,缺乏防寒设施。许多士兵穿着单薄的夏衣,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不少人严重冻伤,许多人染上了使人寒颤不止、全身无力的疟疾。寒冷的天气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成了粘糊状,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行。抱怨、沮丧情绪开始德军部队中蔓延,许多人开始谈论起1812年拿破仑的失败,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道:上帝为什么总是偏袒俄罗斯呢?然而,冬天的来临,却使希特勒愈加催促着自己的军队向莫斯科发起新的更加猛烈的攻击。形势紧迫,他要抓紧时间摧毁莫斯科。
严寒也同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他们不得不在寒冷彻骨的天气里挖防坦克壕、设置障碍物等。但是,苏联人早已适应恶劣的气候,再加上供给及时,所以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苏军的机枪都披着枪套,以防止冻坏;武器上涂有冬季润滑油,使用起来非常灵活;士兵穿着严实的冬装,足以御寒……
但斯大林不仅要使自己的将士们穿得暖和,而且还要使他们在精神上更加饱满,为了排除自开战以来的晦暗气氛,他决定在德军的炮火声中举行传统的红场十月革命阅兵式。
1941年11月7日中午,灰色云层压得很低,雪片悄无声息的飘落下来。塔楼上的大钟敲了8下,斯大林等人登上列宁墓,没有掌声,没有欢呼声,整个红场一片寂静,甚至都能听得见雪片沙沙的落地声。“红军战士们,指挥员和工作人员们,所有劳动者们,虽然我们今天是在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比现在的处境更加危急的日子。想想1918年的情形吧……比起那时,我们现在要好得多。因此,我们一定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德国侵略者,这是不用怀疑的!”斯大林讲到这里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舒展开粗粗的眉毛,向着飞雪飘扬的红场,向着静静站在飞雪中的红军将士看了一眼,然后继续说道:“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之下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身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一崇高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让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鼓舞着我们!让伟大的列宁胜利的旗帜引导我们!”斯大林抬起右臂向前方有力地一挥,结束了他的讲话。
阅兵式开始了:最先走过列宁墓接受检阅的是身穿呢大衣、头戴皮军帽的军校学员方队,接着是穿着白色带帽雪地伪装服的摩托化步兵分队,穿着深蓝色呢大衣的水兵方队……最后是坦克编队隆隆驶过红场,那马达的轰鸣和履带转动所产生的巨响,震撼了红场,并传向远方的前线。斯大林默默地伫立着,目送着从列宁墓前列队走过的队伍,他们大多数就这样带着莫斯科市民的期望,直接从红场开赴正在鏖战的前线。
与此同时,希特勒正在设于腊斯登堡的“狼穴”大本营里,满心欢喜地等着博克能够给他带来攻占莫斯科的好消息,令他万万没想到是,竟然等来斯大林在红场阅兵这样一个绝妙的“好消息”。
斯大林在红场阅兵的消息,传到希特勒的耳朵里时,已是当天傍晚了。闻听此言,希特勒大发雷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斯大林竟然能在德国空军的机翼底下检阅部队!这是对帝国空军的公然蔑视、蔑视!……”希特勒歇斯底里发作了一阵子,觉得还不足以消除心头之恨,于是大声喊道:“哈尔德,你马上与博克联系,问问他,为什么在今天放过了俄国人?难道他对俄国连最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吗?不知道11月7日这一天对他们有多么重要,因而对我们来说也就十分重要吗?红场阅兵……这是一种挑衅,赤裸裸地挑衅!对这种挑衅,只能是加倍惩罚他们!告诉博克,今天晚上必须对莫斯科实施最猛烈的空袭!”盛怒之下的希特勒立即调兵遣将并敦促博克再次从地面进攻莫斯科。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在新的进攻莫斯科的计划中,德军将组成两大重兵突击集团,从莫斯科的西北和西南两翼实施突击。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与赖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群并拢,在施特劳斯第9集团军的配合下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克林方向进攻,力争从西北接近并迂回包抄莫斯科,如有可能就从北面突破。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向高图拉、卡希拉、科洛姆纳进攻,从南面逼近莫斯科。而莫斯科以西宽大的正面,则由克鲁元帅的第4集团军实施攻击。这样,在战役打响后,力求形成这样一种态势:在莫斯科周围,兵力部署犹如一个半张开的巨掌,上边是并拢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下面是最粗的大拇指,中间则是密不透风的手掌心儿。希特勒认为,这个“巨掌”对莫斯科既可以掐,又可以捏,直至将它死死地攥在手心里!希特勒对他的这份“杰作”可说是极为满意,于是向部队下达了战斗指令:从11月13日起,中央集团军群全线开始进攻,目标——莫斯科。
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的鼓舞下,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人与德军拼死相争,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但德军在开始的几天总算还给希特勒争气,进攻频频得手,推进速度虽说不是太快,但却一步步地向莫斯科逼近。而随着德军的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常常是打得整营、整团不剩一人为止。到12月3日,德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攻占了红波利亚纳。红波利亚纳,今天已改名为梅季希,它是在莫斯科西北郊,距莫斯科仅有27公里,从这里坦克最多一个小时便能抵达莫斯科城。闻讯赶来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元帅博克站在塔楼顶部,手拿望远镜,当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尽收眼底时,他嘴里低声自言自语:“看到了,红星……我总算看到莫斯科了……”
然而,博克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不仅是他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很快就发现,那颗红星是如此地可望不可及,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空的星星一样是那么地遥远……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莫斯科郊外一片苍茫,昼夜不停的寒风裹着卷起的层层雪浪,阵阵呼啸,铺天盖地而来,就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吞没似地。温度计的水银柱在急剧下降。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一些身着单衣,紧裹破毛毯的德国官兵在呼啸的北风中冻得瑟瑟发抖,他们一边哆嗦,一边捉身上的虱子。在田野上堑壕边,顿河冰水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士兵的尸体,而那些已冻得奄奄一息的士兵们,望着满天越下越大的鹅毛大雪,都在绝望中痛苦地呻吟着。
1941年12月4日,苏第16集团军在红波利亚纳地区发起反击。红波利亚纳镇几易其手,苏军与德军在镇外展开坦克战,镇内则进行巷战。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苏军终于把德军逐出红波利亚纳。
与红波利亚纳地区相仿,莫斯科周围其他地区的战斗也是呈白热化状态,战斗的双方就如同进行着一场足球比赛,德军的前锋已将球带入禁区,正在寻找一切机会企图“破门”,而苏军防守队员也在拼命扑救、补位,死死地保护着自己的大门。双方都是不遗余力,而且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关头,谁能坚持住,谁就能取胜。12月5日,对苏军来说是整个莫斯科保卫战最关键的一天,而德军将领们则称之为“最黑暗悲惨的一天”。这一天,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多公里的半圆形阵地上被苏军全线扼制。不仅如此,古德里安自从他那支所向无敌的装甲部队踏平波兰以来,第一次被迫后撤,以便在坚硬的冰天雪地上组织起一道防线。然而,无论德国人做什么都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苏军的反攻开始了。
1941年12月6日,大雪铺天盖地,整个战区一片银白。朱可夫的西方面军首先从莫斯科的西北发起了反攻,接着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叶列茨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苏军7个军团和两队骑兵共计100个师全线出击。
反攻的第一天,科涅夫率领的加里宁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前沿,越过封冰的伏尔加河上游之后,猛扑精疲力尽的德军。他们进展神速,很快就插进到德军第9集团军的右翼,到达了德军后方大约20公里的图尔吉诺沃。
第29、第31集团军在当天即渡过伏尔加河,对固守在加里宁的德军第9集团军的交通线构成严重威胁。第30集团军在骁勇善战的列柳申科将军率领下,迅速击溃德军在德米特罗夫西北的抵抗,冲向克林地区,威胁着德军第3、第4坦克集群的后方。库兹涅佐夫率第1突击集团军在德米特罗夫以南进攻,并越过莫斯科和加里宁铁路。第20和第16集团军的进攻更是顺利。12月9日第20集团军粉碎了德军的顽强抵抗,将德军驱逐出索尔奇诺戈尔斯克,12月8日第16集团军解放了克留科沃,并开始向伊斯特拉水库发起进攻。此外,戈沃罗夫将军指挥的第5集团军也积极向前推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第16集团军的进攻。
在参加反攻的部队中有新从内地及远东地区调来的,也有长期坚守莫斯科防线的;有新入伍的,也有久经沙场的。这样一支有着步兵、炮兵、坦克兵、骑兵和空军组成的强大反击兵力,是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等到博克反应过来,苏军的攻势已是锐不可挡。从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断加快,反攻的前3天,苏军便推进了将近50公里,而且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争的天平越来琥向苏联的那一面倾斜。
为在反击中扩大战果,斯大林特意将西方面军航空兵的飞机增加至1000多架,这大大超过了德中央集团军群的飞机数量。强大的反击部队在航空兵的有力支援下越战越勇,到1942年1月初,苏军完全击溃了先前突击至莫斯科城下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突击兵团,整条战线上的德军被迫后退100公里至250公里不等,从而消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直接威胁。当苏军发起反击时,正在受冻挨饿的德军不得不在没有足够冬季装备的条件下进行激烈的战斗,他们伤亡惨重,根本无力阻止苏军的攻势,防线到处出现危机并迫使德军不断撤退。就在几天前,博克元帅还准备乘坐第一辆坦克冲进莫斯科城,而现在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并且准备将他的部队撤往库尔斯克——奥廖尔——勒尔一线作为德军的“冬季阵地”。
1942年1月5日,斯大林向红军发出命令:不给德国人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他们向西驱赶。
随着红色信号弹飞上天空,威力巨大的“卡秋莎”首先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一时之间从空中到地面雷声滚滚火光冲天,苏军的全线总攻开始了。总攻首先以加里宁方面军实施的瑟乔夫卡—维亚兹马战役开始,这一战役也是勒热夫--维亚兹马进攻战役的一部分。进攻的第一天,方面军的第39集团军就在勒热夫以西突破德军防御,至1月21日挺进80公里至90公里,前出至德军第9集团军勒热夫集团的后方。26日清晨,方面军的第22、第29集团军即在奥列尼诺包围了德军约7个师。骑兵第11军从正面突至维亚兹马,并切断了维亚兹马——斯摩棱斯克公路。
西方面军以9个集团军和2个骑兵军实施的勒热夫——维亚兹马进攻战役,1月10日开始发起攻击。方面军的右翼第 1突击集团军第20和第16集团军在突破德军沃洛科拉姆斯克防线后,于17日切断了莫斯科——勒热夫铁路。方面军中线部队第5、第33集团军于1月20日收复莫扎伊斯克;第43集团军则向尤赫诺夫方向进攻。方面军左翼的第49、第50集团军和近卫第1军、第10集团军从北面和南面迂回包抄了由德军第9集团军约9个师组成的尤赫诺夫集团,这就使苏第33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分别在尤赫诺夫以北及其以南突入德军后方,并开始向维亚兹马展开攻击。为配合正面部队围歼维亚兹马的德军,1月中旬至2月中旬,苏军先后在维亚兹马东南地域,以空降第201旅、第8旅和第4军主力1万多人实施了空降。到 4月20日左右,苏军又向西推进了100公里至350公里,收复了莫斯科州、加里宁州、图拉州等莫斯科以西大部地区。
希特勒占领莫斯科的企图完全化为了泡影。
1942年4月,暖流融化了伏尔加河的坚冰,解冻的土地开始散发出浓郁醉人的春天气息,随着春季泥泞时期的到来,苏军开始转入防御。至此,莫斯科保卫战以苏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在此战役中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10万余人),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
战役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20世纪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它打破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希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20世纪“一个冬天的神话”。战争的胜利使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给苏联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坚定了夺取最后胜利的信心,同时也给世界反***斗争的各国人民以巨大鼓舞,促进了世界反***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最后战胜***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双方主将
朱可夫:
朱可夫(1896—1974),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继斯大林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他是苏联的民族英雄。
朱可夫在从士兵到元帅的漫长军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四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是仅有的四次荣膺此称号的两人之一(另一人是对勋章有执着狂的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他的苏联英雄几乎都是自己颁给自己的)。荣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胜利”最高功勋章2枚,图瓦共和国“共和国”勋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国英雄(1969),荣誉武器1件,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防空军事指挥学院以其名字命名。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1888—1954),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三大名将,著名陆军战术“闪电战”创始人。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
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 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德国组建了装甲部队却反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古德里安的闪电战,装甲集群,不到一个月就消灭了波兰。一个多月就占领了法国,如果敦刻尔克大撤退中不是希特勒对闪电战的速度产生疑惑,以为有诈,不让进攻,那么33万英法联军早就成为了他的战利品。进攻苏联,6天抓获了200万俘虏,最后他干脆说:“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放下武器从道路上滚开,免得挡路”。这是闪电战之父。
博克:
博克(1880—1945),出生于勃兰登堡省库斯特林的军人世家。父亲曾升至少将,母亲也是军人家庭出身,博克从小就向往成为真正的军人,在军界大干一番。博克先后到格罗斯利希特菲尔德军校和波茨坦军校学习。1898年,博克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获得少尉军衔,1905年任营部副官,1907年任团部副官,1908年晋升为中尉。1910年,博克调入总参谋部任职。1912年,博克晋升为上尉。博克在陆军中获得“库斯将林的圣火”的绰号。
战争中的故事
莫斯科保卫战中的中国老兵
一个春夏之交的下午,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帕维尔·施密德夫,来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一间病房内,代表俄罗斯政府向在这里住院的杨醒夫老人授予“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奖章”。此前的1996年底,俄罗斯联邦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蔡浦林也曾代表俄罗斯政府授予杨醒夫先生“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奖章”和“朱可夫纪念奖章”各一枚。而早在前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他就曾获得前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的“战胜德国”“战胜日本”和“战斗功勋”奖章……
杨醒夫出生于1917年。1929年7月,杨醒夫的曾祖母病故,在外行医多年的父亲杨文通回家奔丧。父亲辞别之际,12岁的杨醒夫执意要跟父亲一起走。此时,杨醒夫还不知道父亲三年前就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地下党支部负责人。眼见家里唯一的男孩要离开自己,母亲杨王氏说什么也不让他走。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年轻的杨醒夫撒腿就跑,执着的母亲在后边追,慌忙中,杨醒夫跑掉了一只鞋子,就这样光着脚跑到火车站,翻上了父亲乘坐的火车……当时杨醒夫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与母亲的诀别。直到1945年,他才跟着苏联红军打回东北踏上故土,看见的却只有母亲坟茔上的萋萋芳草。
1931年9月底,党组织指示杨文通在日军未入犯齐齐哈尔前把医药、设备等运往齐齐哈尔,与苏子元(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主任)一起开办“龙江医院”,以医疗为名秘密从事地下工作。情报站建立初期有9名工作人员,由中共党员杨文通担任院长,杨醒夫也成了一名穿白大褂的小医生。此后,杨醒夫成为绥宁特委的一名秘密交通员。在日伪统治异常残酷的严峻形势下,齐齐哈尔地下军事情报站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8年没有枪声的殊死战斗。而精明果敢年少的杨醒夫在情报站对敌斗争的4年多时间里,多次出色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种任务。
1935年,经历了可能暴露的危险之后,党组织决定把他送往苏联海参崴中国列宁学院学习。为了保密的需要,杨醒夫随母亲姓王,改名王福。
1941年6月22日黄昏时分,正在大街上悠然散步的王福听到街头有线广播突然响起,随即传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的声音:“***德国背信弃义不宣而战,突然进攻苏联。党号召苏联人民奋起捍卫自由和独立,捍卫自己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必胜!”王福知道,战争打响了,自己也是“苏联人民”的一员,完全有责任和义务保卫苏联打击德寇。1941年6月,王福毅然投笔从戎应征入伍,成为苏联太平洋舰队第64海军陆战旅少尉排长,加入了苏联卫国战争。
1941年9月底,希特勒对莫斯科发动总攻,苏联国防委员会急调7个海军陆战队旅驰援首都,太平洋舰队独立64旅也在其列。莫斯科成千上万的军民在“坚决死守莫斯科”战斗口号鼓舞下,在最危急的时刻,在每一寸土地都上与德国人展开了拼死作战,使德军每前进半步都要付出无数血的代价。随着德军的步步逼近,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
11月底的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11月30日,风雪稍停。不堪寒冷的德国人叫嚷着“希特勒万岁”,再度蜂拥而上,妄图一举攻克莫斯科,尽快结束战争。王福沉着指挥全排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英勇奋战。在苏联红军殊死搏击下,半个小时后德军全线溃逃……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9日凌晨,王福跟随苏联红军,回到了阔别10年的祖国。“打回来了,终于打回来了!”家乡的故土时刻牵绊着游子的思念,此次归乡令王福激动万分。在1945年8月的20多天时间里,王福随苏军先后参与了解放东北抚远、富锦、佳木斯和哈尔滨等重大战役。
战争遗迹
胜利广场
胜利广场,位于俄罗斯莫斯科市。为了纪念法反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建成于1995年5月。广场的代表性雕塑为胜利女神纪念碑,碑高141.8米,象征着1418天的卫国战争。广场还有凯旋门等著名雕塑。胜利广场是俄罗斯人民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卫国战争的纪念,寄托着他们对和平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