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600000002

第2章

古代君主的避殿

避殿,顾名思义,即君主离开处理军国大政的正殿,以示暂时规避和自责。何为殿?《说文》释云“堂之高大者也”。《白虎通》则言其为“天子之堂”。所以,对一般臣民来说表示谦逊和悔过要“避席”(离开座位)、“避寝”(独居),相应于君主来说,就要避殿以省察过失。

避殿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六韬·立将篇》言: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军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我国古代有敬天畏神的传统,大小之事求决于天,甲骨文的卜贞即此。如果有被认为的不祥之迹出现,如水旱自然灾害等天变及兵祸等,君主要立即对此作出反应,以答天谴。春秋战国时,齐国大旱,赤地千里,晏子就请求“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泊共忧,其幸而雨乎”;魏国御廪灾,魏文侯自动“素服避正殿”以示赎过。到了汉代,《史记》载:吴王刘濞等七国反叛,景帝即诏将军曰:“楚王卬等重叛无道,朕素服避正殿。”董仲舒认为:君主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上天临御宇内,君主若有过错,上天即通过自然灾变及兵祸来告诫他,君主应立即自我调节、自行检讨,以求上天的宽恕和赦免,这种自行检讨的方式就是避殿,或下罪己之诏。从而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把避殿说纳入其天人合一的系统,使避殿之说系统化、理论化。并且,为后来历代皇帝所遵奉和履行。东汉明帝时,内忧外患交织,钟离意即上疏要明帝“躬自刻责,降避正殿”。明帝虽心不乐之,无奈还是依此而行。

唐宋而降,避殿说仍行。如绍兴15年夏天,彗星出现,司天局、礼官认为不祥,虽秦桧反对皇帝避殿,高宗仍诏“朕甚惧焉,卿(秦桧)等可图消弭之道”,最后避殿减膳,暂不登朝,下令宽恤民力,疏出滞狱。绍兴31年金人叛盟南下,高宗为了激励将士,收复民心,又诏:“朕德不足以怀远人,致金人复叛盟好,劳我将士,蒙犯矢石……自今月24日,当避正殿、减常膳。”

总的说来,我国古代君主理论中的避殿说,是儒家利用阴阳五行说天人合一理论构造的,以此来约束君主的活动,使其有所节制。但封建君主亦因此得到解脱罪责的途径,尤其是,是否避殿有时也取决于君主的政治需要,由他来决定。

皇帝求“金丹”

历代帝王大抵都是“得做皇帝想神仙”的。秦皇、汉武大名鼎鼎,尽人皆知,不需多说,便是唐代,许多皇帝也相信吃了道士炼的“金丹”,便可长生不老。结果是,初服似乎有效,服得多了,慢慢中毒,等到毒性大发,立刻一命呜呼,任何神医也束手无策了。

唐宪宗、穆宗、武宗和宣宗,都是惑于道士“金丹”之说,死于非命的。当时不少贵戚大臣也跟着效法,甚至大文学家韩愈也不能免俗。白居易有诗云:“退之服硫磺,一病迄不痊。”就是说他服金石而死。

明世宗嘉靖皇帝更是个迷信入骨的人,道士把黑铅炼成白粉,叫什么“先天玉粉丸”,说服了可以长生,他也照服不误。终于长期患病,药石无灵。

清代雍正皇帝,在位仅13年,死得非常突然。因此不少传说认为他被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行刺而死。但也有人说他是服用道士的“金丹”致命的。他曾一再秘密下诏宠臣,暗中查访外间“有道”的道士,于是便有个白云观道士贾士芳来到北京,向他施展法术。雍正皇帝大为嘉奖。甚至批示宠臣李卫说:“朕安,已痊愈矣。朕躬之安,皆得卿所荐文贾儒(即贾士芳)之力所致。”可见他对道士的信服。不料过了两个月,旧病又发,贾道士再向他“口诵经咒,并用以手按摩之术”,也无法治好他的病,他便忽然龙颜震怒,说贾道士对他“蛊毒魔魅”,下令处死了。一个人吃了丹药,很容易暴怒,因为这些药都是使精神亢奋的毒剂。雍正如此喜怒不常,其原因很可能也是中了“金丹”的毒。看来,雍正皇帝被刺之事,未必是真,而他因纵欲而病,因病而服道士的丹药,故而暴崩,倒是近于事实的。

帝王的业余爱好

人皆有爱好,帝王亦然。

大家知道,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在文学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对后世影响深远。还有隋炀帝和清乾隆帝,都擅长写诗。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昏庸荒淫的皇帝,1127年为金兵所虏,后瘐死于异乡。但此人在书法、绘画、诗词方面都很精通,称其为中国古代著名书画家当之无愧。

赵佶的瘦金体

东汉灵帝刘宏根本不是个皇帝胚子,即位后便在宫中开小铺,做生意。他自穿商贾服,监督采女(宫娥)贩卖,以此为戏。有此种怪癖的还有晋惠帝司马衷,他在宫内“卖葵菜、苤蓝、鸡面之属,亏败国体”。他有个儿子在宫中同人一起杀猪卖酒,竟锻炼到可以用手估掂肉的斤两,不差毫厘。南朝宋少帝刘义府亦为此类角色,他对治理朝政毫无兴趣,却于宫中开了个酒铺亲自酤卖,当上了店掌柜。齐废帝更是别出心裁,与宫女在后苑建立有机构的贸易市场,由爱妃潘氏总管,自己甘受总管指挥。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亦曾在宫中设置街市,令另外一些太监扮作顾客买货,与店主相持不下,再令别的太监扮作管理市场的“市正”官来调解。朱厚照本人还到各家“酒店”、“妓院”饮酒,在哪家饮醉了,就在哪家歇宿。清朝的慈禧太后,也在颐和园前山辟一条买卖街,杂陈百货,悬挂匾幌,由后妃太监扮作买者卖者,兼有高官混迹其间,像真事似的互相讨价还价。

明熹宗朱由校做木匠手艺精湛,爱好盖房子,常赴大兴土木造宫的现场,操作斧锯凿削,干得比一般木匠还要强。干活正起劲时,不理朝政大事,太监魏忠贤便抓住时机奏事,皇帝总是说:“你们去办吧,我知道了。”最滑稽的要数北齐后主高纬,他在宫中建了大量贫苦村舍,常换上破烂衣服沿门行乞。

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王衍的德行更为糟糕,他的喜好是半夜扮作狼虎,潜入诸宫惊吓嫔妃。受惊者往往一命呜呼,他却嬉笑自如,毫不在意。

帝王文学世家

我国历史上天子门第,擅长文学的,举出“三曹”、“七萧”。曹操、曹丕、曹植为建安文学的创始人。曹孟德是罕见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诗风沉雄古朴,时露霸气而有新意。曹植则“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故有“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之誉。魏文帝曹丕才情不弱,他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典论·论文》又开文学评论之先。曹丕异母弟曹彪、其子曹睿、孙子曹髦也都有诗名。这样算来,曹氏文学相袭有四代。

南梁武帝萧衍从小爱好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他登上帝位后,俨然以诗坛首领自居,他的八个儿子中,竟有萧统、萧综、萧纲、萧纶、萧绎、萧纪六个儿子能诗善文。其中以萧纲才气最大,他自幼聪颖,自述“七岁有诗癖”,他当太子时与庾肩吾、庾信父子等文人雅士唱和,开创了“宫体诗”。后来萧纲被俘囚禁,临死前还写出了《被幽述志诗》,可见他对文学的专注。另外萧统编的《文选》(世称《昭明文选》),对后世影响甚大。萧绎曾为名负一时的神童,五岁能背《礼记》篇章。后来萧绎瞎了一只眼,依旧博览群书不倦,他还擅长写回文诗。

南唐李氏父子都不是称职的天子,但却是历史上罕见的文学帝王。李璟其父李昪,创立南唐国,治政有方,但也不乏才气,李昪9岁时写出了《咏灯》诗,李璟的文学修养多少受到家庭的熏陶。李昪长得眉清目秀,举止雍容儒雅,陆游赞他“多才多艺,好读书”,他10岁就作《咏新竹》诗行世。李璟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小令,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安石认为其意境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上。李璟的七子李从善、九子李从谦均能诗文,第六子李煜则是中国词坛上第一流名家,堪称词国皇帝。李煜相貌俊秀,风采飘逸,相传宋神宗赵顼观其画像,赞叹倍加。李煜词分两个阶段,前期的词文采洋溢,但情调不免柔靡;亡国后才知愁滋味,其词情真意切,不加粉饰,更兼他洞晓音律,擅长白描,将抽象化的感情形象化,以明净、优美的语言,摆脱了花间词人镂金刻翠的作风。李煜的次子李仲宣,4岁能填词,是个早慧的神童。可见李氏四代,均与文学有缘。

明人张溥曾说:“帝王之家,文章瑰玮,前有曹魏,后有萧梁。”似乎还应该加上“南唐二主”。曹、萧、李三家的文学相袭,大概也是一个奇迹。

帝王中的戏迷

我国古代戏剧的盛行与发展,与皇帝的喜爱有着密切关系,他们中曾出现过不少“戏迷”。

皇帝中的第一位戏迷,当推秦二世胡亥。他登位后沉湎于声色,尤喜歌舞。命人在“傩”(古代戏曲前身)的基础上将曲谱配管弦,填上词,发展成有情节的戏曲,这就是今天陕西“秦腔”的前身。秦朝还设有戏曲音乐机构“乐府”,专为宫廷服务。

汉武帝对戏曲也非常重视。他曾将乐府进行一次扩充改组,使这个机构变得十分庞大,仅乐工就有上千人。

盛唐时代的唐明皇李隆基是一位著名的“戏迷”,他不但有歌舞癖,还将梨园辟为训练戏曲人才的教场。从此,“梨园”便成为戏曲界的代称。

明太祖朱元璋积极倡导戏曲活动,并命人设立专门培养伶人、歌伎的机构“教坊司”。他还常亲自根据元代杂剧的曲子写词,如他有首词曰:“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就是根据元代一杂剧的楔子“君起早,臣起早,来到朝门天未晓,长安多少富豪家,不识明星直到老”改写的。

明嘉宗朱由校嫌看戏不过瘾,索性客串做票友。有一次,与高永寿同演《雪访赵普》,他在戏中扮演宋太祖。时值初夏,他竟冒暑穿上冬装戏服,可见其用心之诚,戏瘾之大。

清代康熙帝曾下令将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在宫中排演,并常莅“广和楼”观戏,还颂赐戏联曰:“日月灯红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此事传诵一时,广和楼之名亦因此大振。

乾隆皇帝三次南巡,皆喜观赏戏剧。北归后遂召苏、皖名伶入都,供奉南府,为清代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入京之始。此时湖北的二黄、西皮渐传北方,高腔、昆曲衰微,皮黄日盛。乾隆帝还耗巨资在圆明园建造了一座大舞台。所以过去有人认为,乾隆帝是京剧的开山鼻祖。

慈禧太后更是古今第一大戏迷,几乎天天看戏,对京剧很精通。她嫌观戏不过瘾,有时还着戏衣与李莲英联袂歌舞。

帝王中的球迷

历代帝王中有不少“球迷”。我国古代的球类运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叫“蹴鞠”的足球,是以皮革为外壳,里面装满毛发的实心球;另一种叫“击鞠”,是骑在马上用球杖打的球,即马球。蹴鞠运动起源较早。《汉书·艺文志》说:“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如果这一“传言”属实的话,那么上古时代的黄帝,就是中国第一个球迷了!

据记载,汉高祖刘邦对蹴鞠有浓厚的兴趣,他不但自己爱好踢球,而且爱看比赛。为此,专门在宫苑中建了一个大规模的“鞠域”,作为竞赛之用。汉武帝刘彻也是一个球迷。在他当政时所进行的对匈奴的战争中,行军所到之处,都设立球场,把踢球作为训练士兵的方法。

唐代的球迷皇帝最多。公元709年,唐中宗李显把养女金城公主送到吐蕃去和亲的时候,就曾在宫中举行和吐蕃队马球比赛以示庆贺。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哥哥宁王都是马球健将,著名画家韩幹、李公麟都曾多次画过他们打马球的画。唐宣宗李忱在十六宅建筑雍和殿,每月都要和皇室王侯们在那里打两三次球。唐僖宗李儇迷恋马球简直到了不务正业的程度,他不是斗鸡就是踢球,还洋洋自得地吹嘘:“我要是应考‘打球进士’,准考头名状元。”

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是球迷。宋代无名氏画的《宋太祖蹴鞠图》就画了他俩和赵普、石守信等人踢球的情形,栩栩如生,甚为精彩。宋徽宗赵佶也是球迷,他规定每年他的生日,文武百官祝寿后,内廷的球队要进行足球比赛,以饱眼福。

辽代的帝王穆宗耶律璟不但经常在宫中打球,而且还远去应州(今山西应县)打球,可见球瘾之大。圣宗耶律隆绪在位的前期,史书说他“击鞠无度”,说明他对马球已“迷”到不恰当的地步了。后来谏议大夫马得臣怕他受伤和影响朝政,便冒“欺君之罪”上书要他不要打马球。所以,他大概可以称得上辽代的第一球迷。

金代也有一些球迷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不但自己经常在常武殿打马球,而且还鼓励老百姓都打马球。金哀宗完颜守绪酷爱打马球。由于技术不高,他请了一个叫撒合辇的人教他打马球,为此还受了他母亲的一顿臭骂。

宫闱丑事说男宠

面首,在古代原指壮健姣美的男子。《宋书·臧质传》:“(臧质)纳面首生口,不以送台,免官。”面首还有一个引申义,就是指妇女正式婚姻以外的男宠或男妾。同书《前废帝纪》载:南朝宋废帝刘子业荒淫无度,有一次他的姐姐山阴公主对他说:“妾与陛下男女虽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于是刘子业为山阴公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盖“面取其貌美,首取其发美”(胡三省语)。

其实,蓄养男宠并非自山阴公主始。据说秦始皇的母亲原是巨贾吕不韦的爱姬,吕出于政治投机,把她献与落难的秦公子子楚(后来的秦庄襄王),生下秦始皇。庄襄王死后,秦始皇继位,母亲当了太后。她对已经当了丞相的吕不韦旧情不断,依然不时私会。吕不韦怕惹祸,便物色了一个健美的男子嫪毐,伪施宫刑后送与太后当太监,借以摆脱太后的纠缠。嫪毐果然大得太后的爱幸,前后生下两个私生子。嫪毐因此贵埒王侯,未免骄横起来。一次,他醉中与人发生争执,竟大言不惭地说:“我是皇帝的假父,你算得什么东西……”结果是西洋镜戳穿,嫪毐灭族不算,还连累吕不韦一起倒了大霉,这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吕不韦传》,算是早期有关男宠的较详细的记述。

随着封建礼教的加强,宫禁也愈来愈严,但宫廷的“秽行”依然没有绝迹。特别是那些手握重权的上层妇女,如大周武则天女皇陛下、唐中宗韦后都有蓄养男宠的“秽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封建卫道士出于“为尊者讳”,加强了对文字的控制,有些宫廷“秽行”则未必能见诸记载。

太监娶妻种种

太监虽然都经过阉割,但有些仍然可以娶妻,又有资格养儿子,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不少。

西汉元帝时,太监石显受到宠幸,贵倾朝野。到成帝登位时失宠,罢了官。《汉书》说他“与妻子徒归故郡,忧懑不食,道病死”。可见他不仅有妻,还有子。

东汉灵帝时,有个太监王甫,是作恶多端的“十常侍”之一。后来在夏城门被杀,他的妻和儿子也因此充军发配到交趾地区。

唐代著名太监高力士,娶吕玄晤的妹妹为妻。肃宗时代专权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的女儿为妻。

梁师成是北宋末年弄权的太监,他也有老婆。这个太监老婆死的时候,苏东坡儿子叔党和秦少游的女婿范温,都以亲人的身份去哭吊一番。

北魏时有个太监叫刘腾,官为太府卿,封长乐县开国公,与元叉同掌朝廷生杀大权。于是有个叫赵隽文的官僚要求做刘腾的养子。同时有个叫王琛的,因罢官在家,为了再度出山,也要求做刘腾的养子,其实刘腾早已有妻也有子。他的老婆名叫“时”,封为钷鹿郡君,两个儿子也都官拜郡守、尚书郎。刘腾死时,自称是他的养子,到灵堂披麻戴孝的共有40多人。

封建帝王宫廷丑事极多,能见于记载的不过万中一二。西汉的太监李延年,在宫中执事甚久,同宫女奸淫。北魏时,孝文帝的皇后趁皇帝出兵打仗同太监高菩萨通奸,皇帝知道,亲自审问,她直认不讳。宋代有个太监林亿年,在外间的别墅中安置了不少娼妓。童贯也是太监,腮下却有一尺多长的胡子。凡此之类,都不是真太监。

“官吏”小考

所谓官,最早寓有管理的意思,是负责维持秩序、督保生产、征收赋税和处理诉讼事件的人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朝廷治事处,曰官”。官的数量,随着政务的复杂而逐渐增多;官的职任,随着体制的发展而分工愈细,因此,“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

吏,古代百官的通称。《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三吏,三公也”。汉朝以后,始称位职低微的官员为吏。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为少吏(见《汉书·百官公卿表》)。至明清则称各衙署之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于官的人为吏。“吏”进身为“官”称“吏道”。这一仕途,起始甚早。在唐代称“流外入流”,宋代称“流外补选”,金、元叫“吏员出职”,明代则简称“吏员”。在元代,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极其有限,时人认为“止是万分之一耳”,大多数官员都来自吏员出职。曾有人指出,元代官员十分之九出自刀笔吏。

“官衔”何义

“官衔”是旧时官吏的封号、品级和官职的统称。《辞源》解释此词时,引了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当时选曹补受,须存资历,闻奏之时,先具旧官名品于前,次书拟官于后,使新旧相衔不断,故曰‘官衔’。”

清人王士真的笔记《池北偶谈·官衔》另有一种解释:“官衔二字,习俗不识其义。《家语·礼运篇》云:‘官有衔,职有序。’注:衔,治也。《执辔篇》云:‘古之衔天下者,其以六官总治焉,故曰衔四马者执六辔,衔天下者正六官。’官衔之义本此。”这种解释较为可信。一般说,官指官吏的职分,即官职。《周礼·大官·太宰》:“二曰官职,以辨邦治。”而衔则是官吏的等级,即官阶。这样说“官衔”是旧时官吏的封号、品级和官职的统称才讲得通。看来,封氏之说有些望文生义。

古代选官制度略述

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时期。中国古代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

夏、商以后,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以为礼”。这里的“大人”,旧注释为“诸侯”,实际还应包括官吏,而“世及”之法,不仅仅是诸侯的传位原则,同时也是官吏的任用规程。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在于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相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主义。到了战国,唯功唯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

秦汉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度。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前,是察举制产生、确立期,其后则是此制的规范发展时期。三国时期,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政府据此以授官职。

隋唐之后,门阀势力衰落,中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科举制所取代,察举制时代结束。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基本特点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丁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两宋时北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以及宋之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也都无一例外地沿用了科举制度。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

明清时科举制臻于成熟。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则必由学校。随着我国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极度发展,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尤其八股文这种内容无比空虚、形式无比呆板的文字游戏,造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的大悲剧。1904年,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如果把上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过程简化归纳,则可表示如下:

世官制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约前21世纪—前221年):第一阶段:世官制初期 (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第二阶段:世官制发展、鼎盛期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第三阶段:世官制衰落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0年—公元前221年)

察举制时代(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第一阶段:察举制产生、确立期 (秦、西汉前期;约公元前221—约公元前87年)第二阶段:察举制发展、鼎盛期 (西汉后期、东汉;公元前87年—公元220年)第三阶段:九品中正制时期 (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0年—公元581年)

科举制时代(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公元581年—1904年):第一阶段:科举制初创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公元960年)第二阶段:科举制发展期 (两宋、元; 公元960年—1368年)第三阶段:科举制成衰亡期 (明、清;1368年—1940年)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

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这里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况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做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后”。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从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地清末,时间长达两千三百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现将国家机构中的职官介绍一下。

国君

夏、商、周称“后”、“王”、“天子”、“天王”。

战国开始称“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称号,皇原本是形容帝的。)秦开始称“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结束。

匈奴称“单(chán)于”、单于妻称“阏氏(yānshī)”,乌孙称“昆莫”,高车称“候娄訇(fú)勒”,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契丹、蒙古等称“可汗(kèhán)”,简称“汗”;吐蕃称“赞普”。

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宰相是从国君的家臣发展起来的,宰本是君主的总管家的称呼,相是辅助的意思,用家臣的头目管理国事,这就是宰相的实质。

宰相的官职起源要更早,楚国设置“令尹”,齐国、秦国设置“相”,宋国设置“大尹”,吴国设置“太宰”即是。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宰相。秦统一后,宰相之职称作“丞相”。

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其长官叫尚书令(宦官担任称中书令)。东汉末年,权臣董卓、曹操等回复丞相或相国之职,但是他们自任此职,实权在皇帝之上。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尚书台的长官、副长官都是宰相之职。尚书台由内廷文书机关变为外廷的行政机构以后,为收发文书、起草和传达诏令的需要,另设中书省为文书处理机关,其长官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和中书令也是宰相之职。中书省因掌管机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书省更为重要,古时有“凤凰池”和“凤池”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隋唐两代,宰相名称有所改变。中书令隋代称内史令、内书令,唐代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等。尚书令因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此职,后来不置,所以唐代尚书省的长官只有左右仆射(yè)。

北宋另设中书内省于禁中,为宰相的办事机构,称“政事堂”、“中书门下”、“中书”等。宋代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其长官枢密使、副使与福相称执政官,与宰相一起合称“宰执”。

明代废除中书省及宰相等职,设立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格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来这些入阁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元辅”、“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清初仿明制。实际任宰相职务的,是康熙时的“南书房行走”,雍正以后的“军机大臣”。

在各种职官中,宰相的变化最为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君主既离不开宰相,又最担心宰相权力过重,大权旁落,这是宰相官职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中央各部门长官

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隋唐开始设五监。唐代的五监是: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五监到清代只剩下国子监,而另四监都先后归并工部。在明清时新设钦天监,掌天文历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还先后设立太医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门可以归结为六部、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共十六个机构。

武官

西周军政不分,统治者既管行政,也管军事,作战时军队分左中右三军。春秋时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领兵作战的将帅。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魏晋以后,权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有代表皇帝亲征之意;地方军政长官加以“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的权力。武职的幕僚称参军或参军事。

唐朝时,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中唐以后,朝廷组成新的中央禁军共十个:左右御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威军(势力最强,中设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为禁军统帅),各置大将军、将军、龙武、神策、神武等为统军。

宋代正规军都称为禁兵,仁宗时达八十多万人。禁兵由三衙统领,三衙长官分别称为殿帅、马帅、步帅,合称三帅。禁兵的调动权在枢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枢密院是军事行政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设兵马总管或兵马都监(简称都监),或提辖兵甲(简称提辖)。

元朝成吉思汗时的卫队叫“怯薛”,首长称怯薛长。忽必烈时,成立左、右、中、前、后五卫亲军,作为拱卫京师的常备军,每卫设都指挥使统领。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是基本的军事编制,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其长官,卫称指挥使,所称千户、百户,旗下还有总旗、小旗。皇帝的亲军从十二卫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军队称为“勇营”。

监官与谏官

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耳目),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

监官最早设于战国,当时由君主的秘书——御史兼任。

秦与西汉设立御史府,首长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为辅佐。在内廷保管档案并督促百官的,称侍御史;出外监察郡县的称监御史。遇有特别紧急情况的,皇帝临时派遣有诛杀之权的御史,称为绣衣御史,或称绣衣直指。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宪台。从此之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全国性的监察机构。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察,有监司之称。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长官。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秦汉时有谏官之设,但是没有专门的谏官机构。汉代置光禄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等官职,都属光禄勋,掌议论,侍从皇帝,顾问应付。东汉侍中、中常侍成为正式官称,属少府。隋朝改侍中为纳言,武则天时增置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宋改补阙为司谏,改拾遗为正言,并置谏院,作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司谏、正言为其所属。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或名实俱亡。

秘书与文学侍从

秘书是指在君主左右从事文字图书等工作的官员。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的职务分化、发展出来的。战国时期君主的秘书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尚书等不同的称呼;为备君主随时咨询的文学之士称为学士、博士、博闻师等。

秦汉时的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属兰台。兰台是宫内收藏图书和档案的地方。西汉的麒麟阁、东汉的东观(guàn)都是禁中藏书之所,皇帝命别的官员入掌其事。东汉置秘书监,太史令仅掌天文历法,无修史之职。史书的修撰,由皇帝临时指定文学之士在东观进行,称为著作东观。

隋唐时以中书省之中书舍人掌制诰(撰拟诏旨)之职。中书舍人的职称,有多次的改变,隋至唐初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唐代的秘书省曾改称兰台、麟台。北齐始设史馆,唐太宗以史馆为宰相兼领职所,称为监修国史。唐又在门下省设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馆,掌四部书及其他图籍。中唐以后,皇帝对学士的礼遇,常超过宰相。

宋代对学士尤为重视,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或称翰苑、禁林,因地在宫禁,待遇优异,号称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后又在此中建秘阁,设龙图阁、天章阁等十一阁,分藏太宗等皇帝的御书和御制文集。三馆和诸阁,通称馆阁。馆阁之选,皆天下俊杰,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明代将制诰、著作、修史、图籍等职都合并于翰林院,别称词林,从此翰林才成为文学之士的专称,翰林院也正式成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馆,处文学侍从之臣,称为文馆大学士。后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拟对外文书及敕谕、祭文等;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

同类推荐
  • 庙堂往事

    庙堂往事

    为何混官比升官更难?为何文人做官总不长?为何太子党不易取胜?为何身正也怕影子斜?为何官德出了问题比杀人放火还严重?为何新科进士好升官?为何发脾气要抓机会?为何新官最怕”泼冷水”?为何一名技术官员能快速晋升?为何“默许”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为何京城里也有很穷的官?这是一本语言幽默诙谐的官场历史解析读物。
  • 军歌

    军歌

    哨子响了,尖厉的喧叫把静寂的暗夜撕个粉碎。战俘们诈尸般地从铺上爬起,屁股碰着屁股,脑瓜顶着脑瓜,手忙脚乱地穿衣服、靸鞋子。六号大屋没有灯,可并不黑,南墙电网的长明灯和岗楼上的探照灯,穿过装着铁栅的门窗,把柔黄的光和雪白的光铮铮有声地抛人了屋里。铁栅门“哗啦”打个大开,战俘们挨在地铺跟前,脸冲铁门笔直立好,仿佛两排枯树桩。六十军五八六旅一。九三团炮营营长孟新泽立在最头里,探照灯的灯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 我的回忆

    我的回忆

    由程思远编著的《我的回忆——百年中国风云实录》既有程老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有对曾提到过的历史事件的补充;既有与政界人士的密切交往,更有对妻子、女儿不幸去世的怀念与悲伤,情真意切,令人感叹万分。
  • 一寸河山一寸血2

    一寸河山一寸血2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2册,主要讲述了1933年到1937年,日军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历史。
  • 盛唐风月

    盛唐风月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四年,大唐帝国如日中天,京兆长安恰是当时世界最繁华的都市,没有之一。姚崇、宋璟、李白、王维、张旭、吴道子、颜真卿、公孙大娘、裴旻、郭子仪……当此一时,盛唐的天空群星璀璨。生逢盛世,作为一介江郎才尽泯然众人矣的神童,杜士仪担心的不是天下大势,而是如何在这第二次人生中活得更精彩。盛唐风月,有的是雄风傲骨,有的是自信从容,有的是出将入相,有的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八年笔耕,九部作品,继《朱门风流》、《奸臣》、《冠盖满京华》、《富贵荣华》之后,2013府天新作《盛唐风月》,带你领略一个真正的盛世大唐!
热门推荐
  • 你的命中煞星

    你的命中煞星

    这个世界上,总有个人,他治得了你。只要看到他,你的坏脾气自然收敛起来;只要看到他,你的沮丧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跟他一起,你才发现自己从没这么温柔过;跟他一起,你会努力表现得聪明些。爱上他,你开始信命运:是否前世你欠了他?谁知道,反正他治得了你……
  • 血战八方

    血战八方

    生我者,父母也!养我者,天地也!父母赐予我的,只有死战的意志!血战八方,拼死血战!纵使敌强我弱,也要拼尽最后一份力,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人能挡住我的脚步!我走过的道路,是我用鲜血染红的!我的前方,不是光明,而是血腥和黑暗!!!
  • 爱上伪良民:我本无良

    爱上伪良民:我本无良

    她成绩优秀,但是却不是好学生,请假从不交假条,典型的霸王假,老师们总是拿她没有办法。他无良,可是却每次都让她得逞后功成身退,他觉得他上辈子一定欠了她什么,这辈子来还债的。当她爱上他,可是间歇性失忆的病症却让她忘了他,当爱已经降临,他们的命运将会被谁主宰……
  • 走出自己

    走出自己

    小小说是生活的浓缩,如雨后新荷凝聚的水滴,晶莹剔透,折射着世界的每一缕阳光。林华玉编著的《走出自己》提供一个精美的选本,让你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写作水平、审美水准和人生品位,为自己的人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
  • 弃妃倾城

    弃妃倾城

    夏雨梦因为一次意外穿越到北冥国,穿越到一个弃妃身上,意外穿越后,多次靠自己的聪明化解危难,但当她爱上男主时,男主并没有把心完全交给她,所以误会猜疑……对男主从有些讨厌甚至怨恨,到理解他作为君王的所作所为,最后被他的气质心智折服,最后爱上了男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暴虐将军妻

    暴虐将军妻

    他是冷酷暴戾的大将军,视女人为玩物,却被迫娶了一个妻,他不爱她,却喜欢和她交织缠绵的感觉!他是尊贵无比,风流倜傥的锦王爷,退一个婚约又算什么,可是再次相见,却发现她吸引了他的目光!她宰相之女,却被未来夫君退婚,嫁给了冷酷暴戾的将军!她心心念念牵挂的锦哥哥,另有所爱,一纸退婚书抛弃了她!她该何去何从!-------------------------------------------------------------------------------------九岁跟随师父上山学艺,告别了她指腹为婚的锦哥哥。十八岁下山归家,一心要做锦哥哥的新娘!岂知昔日的锦哥哥,当今的锦王爷,早已经另有所爱,一纸退婚书将她芳心打碎!万念俱灰之际,皇却上一道圣旨将她许配给得胜归来的虎将军,她成了奖品,被奖励给那个冷酷残暴的将军。新婚夜他阴冷的眸子望着她,残酷的道:“锦王爷的破鞋,本将军不稀罕,你只配替本将军拎鞋!一次偶然的相遇,她再次见到了她的锦哥哥,可是,她记忆深刻的锦哥哥却已不识的她。她执着的眸子失魂的望着她珍藏在心的锦哥哥,不料她心碎的样子却落入了他夫君的眼中。“你对他念念不忘是不是,是嫌弃本将军冷落了你,耐不住寂寞了是吗?”————————————————————————————******推荐狸其他的文:《霸道王爷温柔爱》已完结《恶男的美女保镖》:已完结《那个夫君是我的?》:完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荐好友文文:淡漠的紫色作品:《暴帝囚后》《暴虐将军妻》视频地址:【真人版视频】<会员chenxiaoxiao021制作暴虐将军妻>第三视频,,她很用心去做,在此多多感谢,也希望各位亲去看看,多多鼓励,谢谢!地址:会员亲亲chenxiaoxiao021为《将军》做的制作第二视频地址:?pstyle=1?pstyle=1推荐狸的完结文:【悍将王爷的弃妾】【霸道王爷温柔爱】————————————————————————————————本文虐,男主坏,不喜勿入,谢绝唧唧歪歪。
  • 滋养心灵

    滋养心灵

    感动千万人的88个真爱故事。一个个温馨感人的故事,让你荡气回肠;一个个真实平凡的人物,让你唏嘘不已……在这里,你可以慢慢地、细细地读,像品尝美酒一样,一次尝一点。每次啜饮都会给你一点温暖的亮光,每个故事都以不同的方式滋养你的心灵。蕴藏丰富的情感,传递人生的智慧!
  • 冷酷总裁霸道爱

    冷酷总裁霸道爱

    她是一个被所有人抛弃的人,她的母亲,她的父亲,以及她最爱的人,于是在众人厌恶的眼光中她黯然绝望的离开。五年后的她是一个成功的职场女子,艳丽的外表是她复仇的工具,她要让所有伤害过她的人付出代价,本以为这辈子她就会生活在仇恨里,可是上天却偏偏让她遇见他。那个如冰的男人,那个俊美的男人,一个R.W公司的大总裁却偏偏在第一次的邂逅里只认定了她。意外的一夜情后她失踪在他的的掌控中,他疯狂的寻找却毫无消息,在他要绝望的以为这只是一场梦的时候,她出现了,在那场豪华的宴会上。。。。。。亲亲们,如果喜欢的话多多收藏推荐哦,香凝尽量每天更新。多多留言,好与不好香凝都会虚心的接受,至少让我知道我不是孤军奋战哦!!如果喜欢文文的就加香凝刚申请的群QQ1,2,7,0,8,2,3,6,3吧,更新状况我会告诉你们的。
  • 滥情老公

    滥情老公

    第二部:《婚后也风流》一段婚姻不在于“忠诚”,也不关乎物质以外的“感情”!而是在乎于经济上、物质上的……一种独特享受!她,项紫晴,拥有三层身份;宫家长媳妇: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网络、出版写手:编出一部部精彩的网络文;还有,LN酒吧的幕后老板娘;冷艳是她的个人特色;淡漠是她的保护色;冷血是她的个人写照!……他,宫天阙,有妇之夫,宫氏跨国企业集团的龙头老大因为孩子,奉子成婚;因为孩子,把捆绑在身边三年的女人扶为正室;婚后,夫妻之间不受任何束缚花心,是他的个人写照;滥情,是他的座右铭;风流,是他的无情;留情,是他的无心!第一部《滥情坏男人》他,滥情的男人,对女人处处留情但从不会付出真心面对养在家的女人,只有淡漠的溺爱她,言情小说的网络写手,是一个处事淡漠的女人对养她的男人,她从不把情放在他身上因为她懂得两人之间需要的是什么面对对女人处处留情的滥情、花心情夫,她从不为所动,永远只有一个情绪,就是——漠然!以为可以一直漠视下去然而,她却……
  • 本宫又死回来了

    本宫又死回来了

    皇后自从嫁给皇上,就没再幻想过自己能够过上夫唱妇随大秀恩爱的美好生活,但她也从来没想过,一直以花天酒地为人生目标的皇上,有朝一日,居然还能用借刀杀人这一招,把自己给生生捅死。当皇后反应过来之后,自己已经……死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