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造始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中实施的一个战略性的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它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组成的三大战役,是决定国共两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大决战。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和雄才大略,适时地于1948年11月16日发出了关于举行平津战役的作战计划和平张线作战部署的电令。
规定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同进行平津战役。
这时,辽沈战役刚结束14天,淮海战役刚开始10天。
按照一般的战争指导规律,东北野战军在夺取辽沈战役胜利后,需要休整、补充、整顿几个月才能入关作战。
蒋介石、傅作义都判断:东北野战军需有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要到1949年春天才能入关作战。
东北野战军80万胜利之师待机入关,孤悬于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是守是撤,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
蒋介石的企图是:将傅作义集团撤至华东,加强长江防线,巩固江南,或加强徐(州)蚌(埠)会战力量。
傅作义则恐其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并,不敢南撤,准备暂守平津,不得已时西退绥远(旧省名,今内蒙古中部地区)老窝;同时,还想与共产党谈和,成立华北联合政府,以保存实力。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看到蒋介石难以扭转败局,积极策动国民党内部的倒蒋活动,并大力扶植地方实力派。
傅作义也是美国政府企图扶植的对象之一,这种情况助长了傅作义扩充实力,固守平津,以观时变的打算。
由此可见,蒋介石、傅作义、美国三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各有打算。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研究华北作战对策。
傅作义应召飞抵南京,刚下飞机,国防部部长何应钦便转达蒋介石要他率部南撤,并许以“东南军政长官”之意。
傅作义心中十分明白,几十万军队南撤,谈何容易,没等撤出,恐怕就被解放军打得差不多了。
为了使蒋介石不逼得太紧,他以进为退,在会上以主战的姿态,提出“固守平津塘倚海作战”的主张,力陈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非不得已时,不应南撤。
傅作义的慷慨陈词,又勾起了蒋介石反败为胜的幻想,因为若能保住华北,固守平津,钳制东北、华北野战部队南下,对南线作战也属有利。
据此,蒋介石确定了固守平津,置主力于津沽,以利尔后行动的方针。
会议一结束,傅作义马上飞返北平。
为集中兵力,加强平津地区的防卫力量,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等地,对防御部署作了如下调整:以第17兵团5个军16个师,防守天津、唐山、塘沽、廊坊一线;华北“剿总”率第4、第9兵团6个军18个师,防守北平及南口、密云、通县、涿县等地;以第11兵团1个军8个师(旅),防守张家口、宣化、怀来一线。
这样,傅作义集团除在归绥、大同两个孤立的地区分别部署1个军和1个师及地方武装外,将其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连同地方武装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塘沽、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千米的铁路沿线上。
其部署的特点是,蒋系部队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傅系部队1个兵团、4个军、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以西地区。
蒋介石、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线上,但蒋介石、傅作义两系部队,仍然各有打算,即在战局不利时,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傅作义一面准备在3~6个月内扩充20万~50万部队加强防御力量,一面在归绥(今内蒙古中部地区)屯集粮草、作战物资,作退回其老巢的准备。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洞察形势,马上识破了傅作义在固守平津的同时,又想西退的心态,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制定了作战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将敌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就地歼灭。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定下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心,电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不使敌人逃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19日复电,遵令于22日出发(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于23日出发)。
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抑留、抓住敌人。
因为此时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仅靠我华北军区的现有兵力还不足以完全消灭敌人。
东北野战军于11月23日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迅速建立起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的战役部署。
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军)等共计80余万人,拥有火炮500余门,坦克、装甲车40余辆;华北野战军第2、第3兵团7个纵队(军)等共13万余人;连同东北华北参战的地方部队,参战总兵力达100万人。
以百万大军与傅作义集团50余万部队作战,人民解放军在华北战场上占绝对优势。
为了稳住傅作义集团和断敌退路,毛泽东指挥东北华北野战军,对傅作义集团首先建立起“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役部署。
在完成战略包围,战役分割后,逐个解决敌人。
1948年11月29日,华北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攻击,在怀安、洗马林地区歼敌一部,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帷幕。
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了包围态势。
傅作义未判明这是平津战役的开始,还以为这是华北部队的一次局部行动,而遂令其主力第35军及第104军第258师分别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驰援,第104军西移怀来等。
第一步就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计,将其主力第35军调出北平,使其有去无回。
东北我军先遣兵团的行动,使傅作义大为震惊,他以为我军将会直取北平,急令几天前西援张家口的第35军向北平撤退。
1948年12月22日,我华北第2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敌第35军15000余人。
24日,华北第3兵团收复张家口,全歼敌第11兵团5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共54000余人。
连同外围作战在内,这次历时25天的战役,我华北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等部队共歼灭敌人65000余人,自己仅伤亡2900余人,以极小的代价,打了个大歼灭战。
这样,整个大同以东,直至北平,全被我人民解放军控制,傅部向西突围已经不可能了。
新保安、张家口两战,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已基本被全歼,进一步促使他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这时,敌军除在平绥线和平、津外围被歼的以外,在北平有20余万人,在天津有13万余人,在塘沽有5万余人。
我军的战略布局,原来是首先解放塘沽。
因为北平、天津都是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了使古都名城和几百万人民免遭战争破坏,开始准备先打下塘沽,控制海口,歼灭小的,孤立大的,做出个样子,迫使平、津守军放下武器。
但是,后来根据对地形的侦察,塘沽附近四周开阔,河流、盐田很多,而且冬不结冰。
既不便于构筑工事,又不便于展开兵力;同时塘沽背面靠海,守敌侯境如的指挥部设在军舰上,如果首先攻击塘沽,难以把守敌全部歼灭。
这时,平、津守敌又表示不愿接受人民劝告,企图顽抗。
首先攻击塘沽,就将拖长解放平、津和解放全华北的吮间。
根据这一情况,党中央、毛泽东改变原来意图,决定首先攻打天津之敌。
东北野战军立即组织天津前线指挥部,林彪、罗荣桓首长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负责指挥攻打天津。
刘亚楼一向以干练著称,他根据天津的地形、河流情况以及敌人兵力部署,决定以5个纵队22个师夺取天津,以4个纵队东西对进,采取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天津围城兵力,达34万之多,几近3倍于敌,解放天津的条件成熟了。
刘亚楼风趣地说:“我们这34万大军就像一只牢固的铁笼子,天津之敌就是一只老虎,就是困我们也要把他们困死在里面。”作战部署很快获中央军委批准。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电示: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津,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同志组织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
这一决策,为夺取天津,进而夺取北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9年1月14日10时,随着天津前线司令部刘亚楼司令员一声令下,我34万大军发起了对天津守军的总攻。
千门大炮首先“发言”,连续40分钟天崩地裂的轰炸,敌主要防御工事被摧毁。
紧接着,我大部队进行突击。
战至15日15时,全歼守敌13万人,俘虏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
17日,塘沽守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5个师5万余人乘船南逃,其后尾3000余人被追歼,塘沽解放。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相继解放后,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华北“剿总”,第4、第9兵团部,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连同特种兵和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陷于绝境。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平津战役发起后,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的敦促下,傅作义先后于1948年12月15日、1949年1月7日和1月13日,三次派代表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
经过三次谈判,傅作义终于在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22日~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
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
这一举动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
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及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000人。
人民解放军伤亡39000人。
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从而为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傅作义部在绥远的部队共8万余人于1949年9月19日通电起义,走向光明的道路。
毛泽东又成功地创造了“绥远方式”。
这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新发展,是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最佳战略。
毛泽东筹谋华北大战1948年11月2日,歼敌47万的辽沈战役宣告结束。
这一伟大胜利,使得敌我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
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开始超过对方。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成为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随时可以入关作战。
被华北军民孤立于北宁路、平绥路的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的联合打击,惶惶不可终日,犹如“惊弓之鸟”。
发起平津战役的条件业已成熟,华北决战的局面开始出现。
为适应革命战争的发展需要,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作出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战略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兼第一书记,薄一波、聂荣臻分别任第二、第三书记;成立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任第二副司令员,肖克任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任主席。
这时,华北野战部队已发展到3个兵团、11个步兵纵队、33个旅(包括2个炮兵旅),连同地方部队总计46万余人。
此时,华北国民党军已被孤立于北宁路的山海关、唐山、天津、北平,平绥路的张家口、大同、归绥(今呼和浩特)以及承德、保定、太原等点线上,这种局面,对东北野战军入关,会同华北野战部队对国民党军实施分割、包围、歼灭极为有利。
中共平津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北平市的领导人在一起。
从左至右为叶剑英、罗荣桓、彭真、薄一波(背向者)、林彪、聂荣臻、董必武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傅作义合谋调集第16军、第35军、第44军、2个骑兵师及爆破队,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和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庄,企图以此摆脱困境,从危机中找转机。
这一行动被我军发觉后,10月29日,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连发三电,通报敌人企图偷袭平山、石家庄的情况,商调位于锦州以南塔山的东北第11纵队,进至蓟县、三河地区,威胁北平,策应华北第2兵团粉碎敌偷袭石家庄的企图。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接电后,立即决定以第4、第11纵队和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由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率领,先遣入关作战,敌偷袭部队遭到我华北第7纵队和地方部队的阻击,又发现华北第2兵团已赶到曲阳、完县一带,既不能前进,又恐被切断退路,遂即撤回。
聂荣臻(左2)和程于华(左4)、彭明治(左5)、黄志勇(左7)、刘道生(左1)、刘仁(左6)在东北第2兵团指挥部蒋介石、傅作义此举,不但未能扭转危局,反而加重了危机,东北先遣兵团10万大军迅速入关,为提前发起平津战役作了准备。
1948年11月初,东北卫立煌集团在辽沈战役中被歼,全国军事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接着,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战略决战进入高潮。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这时,按照东北野战军总部的计划,除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率领第4、第11纵队等部队作为先遣兵团,先期入关外,其他11个纵队,都在原地休整。
拟从11月初休整到12月15日为止。
但是,大约只休整了10天,当各部队都在忙于召开各种会议,总结战斗经验,评选功臣模范,调配干部,补充新兵,准备武器弹药的时候,中央军委来了急电,要求东北野战军全部提前入关,参加平津战役。
电报一份接一份,开始是商量,征求意见,后来是正式下达命令。
1948年11月正当辽沈战役取得胜利、淮海战役激烈进行之际,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发动了平津战役。
图为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手稿指挥平津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在平津前线司令部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分三路经喜峰口、冷口、山海关迅速挥师入关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和冀中军区于1948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的《为参加支援解放平津总动员令》这一来,从东北野战军首长,到各个纵队领导,都感到时间仓促,困难很多。
原因是部队疲劳,思想波动大,东北籍的干部、战士不愿离开家乡,有的害怕走路太远,有的开始滋长享受情绪;同时,有些部队在辽沈战役中减员太多,如第3纵队就死伤1万余人,新兵的补充,俘虏的教育,都需要时间。
加上天气越来越冷,而指战员们的棉帽、棉鞋、冬大衣等都还没有发下来。
但是,命令是必须执行的,纵有天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
为了不失时机地歼灭傅作义集团,使东北野战军首长明了当前形势和中央军委的决心,1948年11月17日22时,周恩来起草了以中央军委名义发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
对此电毛泽东十分重视,进行了认真审核、修改。
电文首先分析了当时全国的战争形势,指出:正在进行的淮海战役,我军已经歼灭黄百韬兵团5个军10个师的大部,余部亦将就歼。
在我军胜利的威慑下,蒋介石必将考虑其长江防线问题。
但他在长江下游南北两岸只有18个师;白崇禧控制的23个师,在长江中游布防,不能离开。
他要加强长江防线,只有从华北和西北两处调兵。
西北胡宗南的31个师还担负着掩护四川和西南的作战任务,不敢轻易调动。
这样他能调动的机动兵力就只有华北由傅作义统一指挥的44个师中抽调蒋系24个师。
从各种迹象看,蒋介石有可能不调华北的兵力,或者傅作义不服从调动,“但是,我们的计划应当放在他可能调动一点上”。
电文又强调指出:“从全局看来,抑留蒋系24个师及傅系步骑16个师于华北来消灭,一则便利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二则将加速蒋匪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但欲抑留蒋、傅两部于华北,依华北我军现有兵力是无法完成的”。
这就是说,从战略全局考虑,东北野战军必须早日挥师入关!于是,中央军委决定,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会同华北军区部队发起平津战役。
林彪、罗荣桓看着电报,都深感中央军委分析形势精辟,战略眼光远大。
不让敌人逃跑的问题,是这样尖锐地摆在东北野战军面前。
这个指示一传达,指战员们人人斗志高昂,个个摩拳擦掌,一致表示:早日打进关内去,决不能让敌人跑掉!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定下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心,电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不使敌人逃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19日复电,遵令于22日出发(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于23日出发)。
中央军委、毛泽东制定的作战方针,其目的是将傅作义集团抑留华北平、津、张地区就地歼灭,不使蒋介石加强长江防线,以加速全国解放的进程。
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抑留、抓住敌人。
因为此时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仅靠我华北军区的现有兵力还不足以完全消灭敌人。
那么,就要想法抓住敌人,不让其逃跑。
毛泽东全局在胸,精心运筹,决定首先从西线发起攻击,攻其必救,引敌西援,为东北我军主力入关争取时间,先完成分割包围,再各个歼敌,作出了环环相扣的部署:(1)华北第3兵团迅速由集宁东进,包围张家口之敌;华北第2兵团由曲阳进至易县、紫荆关,东北先遣兵团在蓟县待机。
待敌西援后,该两兵团迅速切断平张线,协同华北第3兵团攻打线上诸敌。
(2)东北主力入关后,切断平津、津唐、唐塘之间的联系,完成分割包围,尔后会同西线部队从容各个歼敌。
同时,为稳住傅作义和隐蔽战略意图,除决定撤围归绥和停攻太原外,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走热河、出冀东,不走山海关,夜行晓宿,秘密入关;还实施了战略伪装、欺骗措施,在东北野战军出发后,又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表东北野战军在沈阳等地祝捷、庆功、练兵、开会以及林彪在沈阳地区活动的消息,以假隐真,以迷惑麻痹敌人。
此外,中央军委还趁民主人士符定一到石家庄传递傅作义有和谈意向之机,设法转告傅作义派正式代表来谈判,以稳住傅作义,使其不下走的决心。
当机立断调雄师东北全境解放后,解决华北问题自然成为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华北问题,就是歼灭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解放北平、天津等地,就是歼灭太原绥署阎锡山集团,夺取太原。
为实现上述目标,毛泽东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即先夺取归绥,攻击太原,解放绥远、山西全境,然后集中华北解放军主力和经过休整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解决傅作义集团。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战略全局上果断作出的这一决策,是建立在对傅作义集团处于撤守两难境地的精辟分析基础之上的。
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原处在东北“剿总”与徐州“剿总”之间,南北两面都有屏障,总兵力还有60万人左右,较之华北人民解放军占优势,所以它的日子比较好过。
然而,在东北全境解放,卫立煌集团被歼,加上南面刘峙集团经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后全军覆灭,这就使傅作义集团南北两面的屏障不复存在了,战略态势十分不利。
如果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傅作义显然是抵挡不住的。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傅作义集团由两个部队组成,即傅作义嫡系部队17个师(旅),蒋介石嫡系25个师。
蒋介石为利用傅作义,于1947年冬将华北地区党政军大权交给了他。
但是两大系统之间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蒋系部队并不听从傅作义的指挥。
如果面对东北、华北两支解放军的联合打击,是固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还是实行战略撤退?如果撤退,又向哪个方向退?这是摆在蒋介石和傅作义面前急需作出选择的紧迫问题。
对此,蒋介石、傅作义必然处在守也难、撤亦难的境地。
据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适时调整了战略计划,作出提早进行平津战役,把傅作义集团歼灭于平、津、张、唐地区的战略决策。
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各方面获得的情报,判断傅作义集团今后有采取三种行动方针的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几个军退回绥远的归绥、包头,蒋系几个军撤至南京一带;三是放弃平、津,蒋、傅两系均南撤。
认为如果敌人采取固守的方针,对我军是有利的;如果敌人采取撤退的方针,我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因没有消灭平、津敌人,对今后作战十分不利。
敌变我变。
毛泽东和党中央适时改变原来构想,把指挥重心放在防止傅作义集团西退南撤方面。
11月9日和13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两电,针对傅作义集团撤守犹豫不决,提出“抑留傅匪部队于平、张、津、唐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
周恩来指出,在傅作义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似尚未下最后决心的情况下,我军“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匪及其嫡系三个军及骑兵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为了抑留傅作义军队,中央军委决定华北第三兵团停止攻击归绥计划,除留一部监视归绥之敌并与监视包头的部队取得联系外,主力即移到归绥、集宁之间休整,准备歼灭由平、津向绥远退却之傅作义部,待东北野战军攻平、津时或杨罗耿兵团在完成太原任务后回到平张线时,再打归绥。
周恩来强调指出,对付傅作义部,尤重在抑留它于平、津、张、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由海上南撤。
停攻归绥,这是中共中央军委为稳住傅作义部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11月16日4时,毛泽东电告东北野战军指挥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法从海上逃跑。
请你们考虑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毛泽东虽然准备调东北野战军这支精锐之师入关,因为还不到下命令的火候,依然以商量的口吻在征求部属的意见。
自毛泽东16日4时电至18日尚未收到林、罗、刘的回电。
进入冬季的西柏坡,山野早已褪去了绿色,铅灰色的山峦似乎没有尽头。
巍巍的太行山脉从这里继续向北延伸,流云沿着山峰游动,带走地面温暖的气息。
再有几天就要下雪了,人们感到一阵阵寒气正从高空袭来。
关内如此,关外就更冷了。
东北野战军的冬装是否已经备齐,是否已经发给部队?很多连队伤亡过半,甚至更多,新兵是否补充上了?令人担心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知道,东北野战军在52天血与火的冲杀中付出的代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他们应该有一个休息整顿的时间。
西柏坡仍然等待着林、罗、刘的回电。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新出现的情况就是彭泽湘和符定一来到了石家庄。
彭泽湘是中共早期党员,后来自行脱党。
辽沈战役后,他自称是李济深的代表,向傅作义进言,要傅作义走罢战求和的道路。
符定一是毛泽东在湖南上学时的老师。
彭泽湘和符定一声称傅部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的是起义的时间和如何处置20多万中央军以及与中央联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