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说话滴水不漏,论辩一针见血
辩论中不能缺少了战术。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的观点,收回自己的主张,而不是让对方愤怒或被迫接受。其实,在辩论中,只要我们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和分寸,就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弱点,让对方对你心悦诚服。
巧用两难制敌术
在论辩过程中,如果你只列出两种可能的情况,迫使论敌从中作出选择,不论对手选哪种,得出的结果都对他不利,而除此之外又无其他选择,这就必然会使论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有个县官,非常可恶,凡来打官司的如果不给钱,就会被他打得死去活来。当地有个艺人编了出戏,叫《没钱就要命》。演出那天,县官也去看戏了,结果发现演的是他,非常恼火。没等戏演完,就回到县衙,传令将这个艺人带来审问。艺人听说县官传他,就穿上龙袍,大摇大摆地跟着去了。
县官一见艺人,便将惊堂木一拍,喝道:“大胆刁民,见了本官还不下跪!”
艺人指指自己身上的龙袍说:“我是皇帝,怎能给你下跪?”
“你这是在演戏,分明是假的!”
“你既然知道演戏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我传来审问呢?”
几句话,将县官问得张口结舌,县官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艺人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县衙。
艺人在与县官的论辩中之所以获胜,就是因为他要县官在演戏是真还是假的两者之间加以选择。如果选真的,那么他就是皇帝,不用下跪了;如果是假的,那么就不能审问他。县官无技可施,只能放艺人走。
两难制敌的关键在于要让论敌不论做何种选择都会为难,若有些选择不能让他为难,对方就会乘虚而入。只有各路设卡,才能让对手无路可逃,乖乖就范。
古时候,有个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向全国宣布:“如果有人能说出一件十分荒唐的事,让我说出这是谎话,我就把我的一半江山分给他。”
人们闻讯,都纷纷来到皇宫,说出各种弥天大谎,结果都被皇帝一一驳回。
此时来了一个农夫,手里拿着一个斗,来到皇帝面前。皇帝奇怪地问道:“你拿个斗来干什么?”
农夫回答说:“万岁欠我一斗金子,我是来拿金子的。”
“一斗金子?我什么时候欠你一斗金子了?撒谎!”
农夫不慌不忙地说:“既然是谎话,那么万岁就给我一半江山吧!”
皇帝听了,急忙改口说:“不!不!这不是谎话。”
农夫笑着说:“那就给我一斗金子吧。”
其他人的话都被皇帝驳回了,是因为皇帝之前说这些人的话是谎话并没有什么为难之处;而这个农夫正是各路设卡,使皇帝怎样说都感到进退维谷。
借助权威论辩
在论辩双方的对垒中,根据人们对权威信赖的心理定式,借助于权威的形象或言乱,也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具有不可抗拒的雄辩力量。
我国古代梁王朝时,有位大辩论家,喜欢诡辩。一次,他立了一个“无一无二”的诡辩命题,声称世界上既无一的东西,也无二的东西,难住了许多著名的书生学士。梁王听说有位名叫高聊的人,很善辩论,就请其来与这位大辩论家论辩。
高聊问这位大辩论家:“看弟子有几只脚?”
“两只。”
高聊收起一只脚独立,另一只脚后跷,又问:“再看弟子有几只脚?”
“一只。”
高聊问道:“方才是两只,现在又是一只,怎么能说无一无二呢?”
大辩论家立即回答:“若说有两只脚是真的,就不应有一只脚;若说有一只脚,那明明两只脚就不是真的。”
高聊紧逼不舍,追问道:“如果你认为你的论题能站住脚,那我再问你,你可不能不回答!弟子听说一天不会有二日,一国不会有二君,你能说无一吗?卜有乾坤,天有日月,皇后配天子,这就是二人,你还能说无二吗?”
大辩论家被问得哑口无言。
诡辩家鼓唇摇舌,指鹿为马,辩论层出不穷,但只要一抬出封建社会皇帝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威,对方就无可再辩了。
当然,现在再抬出皇帝做权威可能就不太算是权威了。不过,我们可以借助某些权威人士的言论作为论辩胜利的方法。
《世说新语》某编中说到,小允与玉儿结婚,行礼之后,发现新妇奇丑。小允不肯进房,新妇劝他,他便想逃走,新妇拦着他。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辩论:
小允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妇曰:“新妇所乏惟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小允云:“皆备。”
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新妇此时化用了孔子所说的:“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话,大帽子一压,小允感到惭愧,就接受了她。
在借助权威论辩时要注意,所借助的权威形象或言论都要与自己的推断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否则就是错误的,甚至导致诡辩。
另外,在引用权威言论时还必须注意不要断章取义。
1988年,在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上,辩论题目是: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反方代表引用孔子的话说:“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果照此办事的话,我们不就来不了新加坡了吗?何以到这里辩论抵御西方的歪风问题呢?”
正方代表反驳道:“对方同学认为父母在不远游,但对方在这点上是断章取义,因为论语上下面还有一句话是‘游必有方’,也就是说,出门必请示父母,回来要告诉父母。”
反方代表企图以断章取义来难倒对方,而正方代表则通过完整引用《论语》,给对方以恰当的反驳。
智而示之以愚,能而示之以钝
本来足智多谋,却装着很愚蠢,即智而示之以愚,能而示之以钝,借此欺骗对手,争取主动,进而取得论辩胜利。运用大智若愚而取得论辩成功,往往表现出一种更冷静的思考,更坚强的忍耐,更高超的论辩艺术。
郑板桥曾当过潍县县令,当地的恶棍一心想赶跑他,所以经常寻衅闹事。
一天,郑板桥从外面坐轿回来,衙门前一帮不三不四的人正在乱吵乱嚷。这时有个卖粥的徐老汉的粥罐被他们一挤,砸到一块青石上,撞了个粉碎。郑板桥落轿后,只见那老汉哭诉道:“我家有一瞎眼婆娘和五个儿女,全靠我卖粥度日,今天不知哪个缺德的人砸了我的粥罐,全家就得饿肚子啊!”这时一个财主指着路边的青石说道:
“作孽的就是这块青石头,我们都可做证人,请老爷公断!”
于是郑板桥就吩咐人将大青石抬到堂上,这些恶棍等也拥进了县衙作证。很快,县官升堂了,郑板桥端坐堂上,手指青石问道:
“你这可恶的石头,为何无事寻事,将老汉的粥罐砸破?快如实招来!”
堂下鸦雀无声,郑板桥将惊堂木一拍:“来人,给我打它四十大板!”
衙役们真的一五一十地打了起来,两旁的豪门财主恶棍看了都挤眉弄眼地坏笑。郑板桥瞟了他们一眼,突然大声喝道:“你们上堂做证人,不听老爷好好审案,笑什么?”
他们纷纷说:“这石头无嘴无脚,是个哑巴,天生的死物,就是问上三年也问不出一句话来!”
“住口!”郑板桥忽然又将惊堂木一拍,兀地站了起来喝道:
“它一不会说话,二不会走路,怎么能欺负这卖粥的老汉,成了砸碎粥罐的祸首?!这分明是你们嫁祸于人,欺骗本官。欺官如同欺父母,决不轻饶!”随即命令左右“将这帮无赖每人赏四十大板,赶出堂去!”
这帮恶棍不愿挨打,只得捐钱逃命。郑板桥便将捐来的一笸箩的钱给了徐老汉,派人送他回去。
论辩中大智若愚的战术,即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此术往往能产生强大的嘲讽和幽默的意味。
有个绅士,表面对朱哈装得非常尊敬,每当见面时总是客套应酬一番。
一天,朱哈前去拜访绅士,当他快到绅士家时,看到绅士正站在窗口向外观望,但是,当朱哈走近时,绅士就到屋里躲了起来。朱哈敲了敲门,说道:“我是前来拜访绅士先生的,如能得到你们允许的话。”
绅士家里的人出来告诉他说:“先生刚刚出去了。您今天光临我家,碰巧他不在,如果先生知道了,也会感到遗憾之至的。”
朱哈听到如此回答后,大声说道:“很好。但是,请告诉绅士先生,如果他以后还要外出的话,请不要把头留在窗户前,以免引起人们的怀疑,指责他伪善。”
朱哈故作愚蠢,说成绅士先生外出把头留在家中窗户前,似乎人首可以分离,而正是这种貌似愚蠢的话,如锋利的匕首一般给了对方一个有力的攻击,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与论辩天才。
怪问需用怪答
论辩中,对方有时会提出一些奇怪荒谬的问题,或故设谬论相刁难,或以荒谬的理论相诘。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按正常的方式或从正面回答,都不是最佳的方法,这时论辩者应打破正常的思维模式,恰到好处地按提问者的反常思路去构思答案;也可以对方的话为背景,采用同样奇怪的语句给予回答,即以怪制怪,以谬制谬,歪答对歪问。
三国时,东吴派遣张温访问蜀国,返回时,蜀国的百官会场聚一堂为张温送行。酒宴上,只有秦先生一人最后到,张温便侧身问孔明:“他是什么人?”孔明答道:“他是学士秦先生。”
张温见姗姗来迟者是个学士,便认为秦先生是故意拿架子小瞧他,于是打算凭着自己的能言善辩,借机与他舌战一番。一是想刁难、报复秦先生,二也是想在孔明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雄辩才能。于是,他不无讽刺地问秦先生:
“你在学习吗?”
“我们蜀国中,五尺孩童都在学习,我怎么能例外呢?”秦先生也毫不相让,立即回答。
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舌战:
张温问道:“天有头吗?”
秦先生答道:“有头啊。”
问:“头在哪里。”
答:“在西方。《诗经》里不是说‘乃眷西顾’吗?”
问:“那么天有耳吗?”
答:“有啊。《诗经》里说‘鹤鸣九皋声闻天下’,说明天居于高处而能听到低处的声音。”
问:“天有脚吗?”
答:“有。《诗经》里写道:‘天步维难’,天没有脚哪来的步呢?”
问:“天有姓吗?”
答:“有。”
问:“姓什么?”
答:“姓刘。”
问:“你怎么知道天姓刘?”
答:“从天子姓刘而得知。”
张温尽提歪问,秦先生则以歪答对歪问,以谬制谬,使张温自觉难堪。
三国时,吴国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能言善辩。一天,一只白头翁停歇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恪答曰:“白头翁。”
张昭最老,以为恪拿鸟取笑他,便挑拨说:“恪欺陛下,没听说过有鸟叫白头翁的,你能找出白头母吗?”
恪答:“有鸟叫鹦母,你能找出鹦父吗?”
张昭无言可答,引得众人大笑。
白头翁只不过是鸟的名称,并不代表性别。而张昭以“白头母”来发难,诸葛恪则仿拟对方形式,以同样荒谬的问题反问他。怪答对怪问,回敬自然,简洁有力。
对于论敌荒谬的怪问,因谬例的选择不受类比关系的限制,可任意杜撰。因此,使用巧设条件的方法也能有效地给予解答。
1980年,在美洲某国家举行了一次中西方作家联谊会。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北美洲某国的著名诗人请我国著名作家张先生解个怪谜:
“如果将一只五斤重的鸡装入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打算用什么办法把它取出来?”
张先生略加思索,便回答说:“您怎么放进去的,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只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
北美洲某国家著名诗人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语的人。”
对于怪问,我们还可用形式上与问题有联系,而实质内容与问题不存在逻辑联系的话进行回答。运用谬答时,要尽量根据对方提出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谬例。
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人向年轻的陆侃如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
陆侃如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
问题问得怪,陆侃如答得也怪,但这种回答却是有根有据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既然西北方向有高耸入云的高楼,孔雀飞不过,只好向东南飞了!回答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在使用怪问怪答时也须注意,并非任何杜撰的一句话都能达到怪答的目的。要获得最佳的论辩效果,就必须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选择最独特的角度,运用最贴切的语句来答辩。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有力、生动、幽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