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性:避免演讲语言“文章话”
演讲,是“演”与“讲”的完美结合,不仅需要对听众进行语言“刺激”,还要让听众对演讲内容产生形象感。演讲语言固然要求通俗易懂,但也并不拒绝文采。相反,演讲的语言一定要有文采,并且要生动形象,这样才能增强演讲的整体效果。
演讲要让人听懂
清晰的语言,是保证信息传输的根本要素,也是演讲语言的主要特征。演讲时,概念准确,表意清晰,才能真实形象地反映出现实的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所接受,达到宣传、教育、规劝、影响听众的目的。
演讲稿中的语言,讲出来首先要能让别人听得懂。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否则演讲就失去了听众,失去了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语言不准确,意思表达不清楚,话说得不明白,往往会造成听众理解上的困难。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为一代语言大师,其语言通俗形象,独步于现代文坛。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这样介绍:
“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在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准确?别扭不别扭……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们在思谋……’,‘思谋’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现成也易懂,宁可写得老实些,也别生造。”这个窍门应当在所有演讲者中间推而广之,付诸实践。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导师列宁在面对劳动群众发表演讲时,最善于运用听众日常生活中能感知的形象来表达复杂深奥的政治问题。在《什么是苏维埃政权》这篇广受欢迎演讲中,他说:“日益吸引每个国家工人的新政权的实质就在于:从前管理国家的总是富人或资本家,而现在第一次是由遭受资本主义压迫而且人数量多的阶级来管理国家。在世界上,我们俄国第一次这样建立了国家政权,没有剥削者参加,只有工人和劳动农民组成群众组织——苏维埃。而国家的全部权力都交给苏维埃。”
这些再朴实不过的语言,直观明了、准确实在地回答了“什么是苏维埃?这一新政权的性质是什么?”这两个关键问题,解除了人们心头的疑惑。
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一生坎坷而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演讲始终是他宣传民主的有力武器。他以演讲阐明观点,宣传真理,以演讲发号施令,激励斗志。
1905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公开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革命号召,建立起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
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一周年后,在《民报》创刊一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又发表《三民主义》演讲。他在演讲中,满怀爱国主义情感,以富有哲理的论述,质朴通俗的语言,进一步系统阐明了三民主义。
对于民族主义,他以一个人与父母的关系作比:“譬如一个人,见着父母总是认得,绝不会把他当做路人,也绝不会把路人当做父母;民族主义也是这样,这是从种性发出来,人人都是一样的。满洲人入关到如今已有260多年,我们汉人就是小孩子,见着满人也是认得,总不会把满人当做汉人。这就是民族主义的根本……”伟大的三民主义经他这么一讲,人人都能听得明白。
可见,演讲要达到具有形象性,就一定要让人能听懂你在讲什么。只有这样,你的讲演才有意义,才能与听众产生共鸣。
生动活泼的口语更动人
人们往往有种习惯性的看法,认为口语简单粗浅,书面语完善而文雅,所以应多用书面语。
事实上,现代实用语言在口语与书面语两方面并没有多大差别。有些人讲话、致辞或答问时,总照稿子念,结果效果并不好。因为不善于脱稿讲话,你写出来的稿子大多都是枯燥乏味的,难以吸引听众。不是口语化的东西却又用嘴说,这就是一些人口语表达既不通俗又不生动的主要原因。而另一种倾向则只求简单明白,不求细致生动,这就流于粗俗和浅陋。正确的理解和做法是:书面语要尽量多用通俗而生动的口语;而口语表达上要尽量吸收书面语中那些精练而严谨的词语。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会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
在演讲过程中,听众对演讲的知觉还有一个几乎人人皆知而又易被忽略的特点,那就是口语化。按理说,演讲主要是口语表达,语言的口语化本该不成问题。但因演讲总要比一般的随意性交谈或在非正式场合说话更规范、文雅和生动,所以许多演讲者在准备稿子时常要堆砌辞藻、雕章琢句或摘抄报章,还以为是讲求文采,这就容易让演讲的语言过于趋于“文章化”,从而失去形象性。
那么,怎样让你的演讲更具有形象性呢?
多选取双音节的词,注意词语的音节搭配
口语是线性语流结构,以声传意,瞬间即逝,不像读书看报一遍看过去没弄清,还能翻回来再看,所以同义的词最好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而不要用单音节的。古汉语之所以难懂,就是因为单音节词用得多。现代汉语的词语大多由原先的单音节变为双音节或多音节了,这就更易让人听懂,适合“口传”或“耳收”。比如说“我初次上学时”就不如说“我第一次上学的时候”更为顺口入耳。
当然,单音节词并非一概不能用,而是表达同样的意思最好少用单音节的词,多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
多用“现成话”,不要文白夹杂
口语要多用浅易通俗、生动活泼的“现成话”。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强调说:“最富于自然的语言是口语。”
艾青在写诗时都非常注意口语化,在演讲时更善于使用大众化中的“现成话”。他在《创作上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讲到艺术家多扎根于生活时说:
“艺术家离开了生活,像一棵树从泥土中拔出来,会枯死;像鱼离开了水,也活不了;像小孩子失去了奶,是要掉泪的。”
一连用了三个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艺创作离不开生活的道理。他在《和诗歌爱好者谈诗》中讲到“世界开放了,距离却缩短了”的时候还说:“我们的时代不是骑着毛驴写诗的时代。”
有个笑话这样说的:一个书呆子,晚上睡觉被臭虫咬了,就对妻子说:“贤妻,迅燃玉灯,丈夫为毒虫所袭。”妻子莫名其妙,还以为他是说梦话,便置之不理。后来他实在熬不住,不得不改变说话方式:“老婆子,快点灯,我快让臭虫咬死啦!”早点通俗说话,不就行了吗?
老舍在他的作品中之所以尽量多用口头语言,不只是为了让人明白易懂,更是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这正如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说的:
“历代以来,开一代文风的杰作,起前代之衰的妙文,都在一定程度上一反因循守旧的书面语的习惯,勇于运用活生生的口头语言。古代的说书人,讲到故事中的人物心头不安时,不说忐忑不安,却说‘心里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讲到羞耻时,不说满面羞赧,却说‘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讲到赶快逃跑时,不说赶快逃跑,而说‘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讲到着急时不说着急,却说‘急得像只热锅上的蚂蚁’。所有这些都博得听众的赞赏喝彩,而且流传至今仍有强烈的形象性、新鲜感。”
显然,口语的通俗易懂应包含有生动活泼的意义。通俗,不是粗俗;易懂,不是浅陋。这一点明确了,将会有助于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通俗易懂的问题。
演讲中的类比
类比是演讲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其特点就是形象生动,说理有力。演讲中选择和运用好类比,无疑对拓展演讲艺术的空间很有帮助。在演讲中,类比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好了,将会让你的演讲更能吸引听众,引起感触。
常规类比
常规类比是指所选的类比物已得到人们广泛认同的一种类比。比如,在一次“春蕾工程”奖金筹措的动员会上,一个演讲者是这样发表演讲的:
“我们大家都来看看摆在讲台上的这一盆鲜花,它颜色鲜艳、形态美丽,还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它的美丽和芳香是品种优良、土壤肥沃、阳光雨露滋润、花匠辛勤劳动共同造就的。虽然它们是优良品种,但一旦失去土壤、阳光雨露和人们的精心呵护,它们会有怎样的命运呢?它们将没有机会绽放,它们将过早地枯萎,它们将无法再给这个世界美丽与芬芳。现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区,有一些学龄女童,她们聪明、美丽、渴望读书,她们就像这盆花一样可爱,但贫困使她们失学。她们就像失去肥沃土壤、阳光雨露的花儿一样,不能正常地生长,她们聪慧的大脑不能用于学习,她们不能学到谋生的技能和建设国家的知识……让我们敞开爱心,为她们做一点捐赠吧!我们的捐赠将使她们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获得正常生长的环境!”
这段演讲是选择在某些方面已得到广泛认可的类比物来类比推理的。选择和运用这种类比物,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且类比物和演讲内容、主题都很协调,听众也容易接受。这是演讲中使用频率较高、运用广泛、演讲者易学的类比方式。但是,选择和运用这种类型的类比物,常难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难以让人深思,也难以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力,有时甚至会使听众产生老生常谈的感觉。
奇妙类比
奇妙类比,就是将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进行类比。以这种方式进行推理,似乎不符合一般人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习惯,与演讲情景也格格不入。总之,看上去这个类比物和本体事物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美国的威廉?穆尼在《演讲其实很容易》一书中,写到这样一个演讲实例:
杰克逊地区是全州基础教育水平最高的学区之一,乔?伯伦特一家因此才搬到杰克逊地区。但该区新上任的教育官员想在该地区推行特色教育,辞退了一些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乔?伯伦特于是打电话给地方教育委员会,要求重新聘用这些教师。委员会告诉他,明天晚上要召开一次会议,他可以作为社区的代表在会上发言。于是乔?伯伦特精心准备了一篇演讲稿。
演讲时,他以自己的鞋作类比物说:我的鞋对我有极大的作用,买它是一次明智的投资。它保护我的脚,穿着很舒服,它是专为走路而制作的……这鞋帮我明白了为什么必须重新聘用这些教师。
首先,像这鞋一样,重新聘用这些教师也是一种明智的投资。因为这些教师都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教师就意味着能对我们的孩子进行高素质的教育。
第二,正像这鞋保护我的脚一样,这些教师能保护孩子们,使他们不在求职上受歧视,不失业,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
第三,这鞋让我有舒适感。因为孩子们感到这些教师十分亲切,每当学生们有问题时都能找到教师。另外,这些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很好……
最后一点,正像这鞋是为走路而制作的一样,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每日每时都在把孩子转化为有知识、爱学习的人。而如何去学习,正是孩子们从基础教育中得到的最好的脑力锻炼。它将让我们的孩子走好人生道路……
最后,还有一句话,今晚当诸位脱自己的鞋的时候,请记住这些教师……
鞋子和教师原本属于不同的范畴,两者看似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但鞋子与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在上的不相及,内在上的许多道理、原理和活动规律是相及的、相似的。乔?伯伦特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以鞋的作用来类比推出教师的作用。运用这种似乎与本体事物风马牛不相及的类比物形成的奇妙类比能使听众有新奇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使听众从中得到不同寻常的启迪。
神似类比
神似类比是演讲者用自己长期使用并对之产生感情的事物作类比物的一种类比。这种类比物不具广泛意义,所以它是临时的选择和运用。
一个单位的领导,在新年初进行了一次演讲,向在本单位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他选择了自己使用多年的一支钢笔作类比物。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