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讲求技巧,不懂变通,直来直去的话语最容易伤害他人。能说话不等于会说话,会说话不等于懂分寸,能够掌握好说话分寸的人往往不会直话直说,他们善于以迂代直,或委婉,或间接,或含蓄,曲径通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其实却是人生成败的关键。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
赞美、奉承讲究的分寸
【难度系数】:★★★★
【适应人群】:好说甜言蜜语,爱拍马屁的人
【适应症状】
(1)你善于用优美的话赞扬别人,但不一定总能赢得他人的笑颜。
(2)你热衷于吹捧,但对方却常常无动于衷。
(3)当别人兴高采烈地讲话时,你的附和言辞却成了打断别人谈话兴致的罪魁祸首。
俗话说:“人有失口,马有失蹄。”一个人说话说错了不奇怪,但那些非常善于说话的人,一旦说错话则会产生很强烈的反差效果。如果一个平时非常善于言谈,甜言蜜语从不离口,时时恭维拍马的人,若是不慎把赞美的言辞说过了头,也许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赞美、恭维的话人人都爱听,但“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谬误”,适度的恭维,会使人心情舒畅;反之,则使人十分尴尬。为了使赞美和恭维达到应有的而不是相反的效果,合理把握赞美的“度”,就成为赞美者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夸奖朋友取得的成绩时,他会说:“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心血!”言语间仿佛有你不知其艰辛、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意思。相反,如果你说:“真不错,一定花了你许多的心血吧!”他就会觉得心里舒服,认为你很了解他。可见,夸奖劳动的付出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效果更佳。
其实,很多人做事并不仅仅在乎结果,更注重过程。如果你人云亦云地夸奖他取得的成果,不但有势利之嫌,还会让人这样想:“如果我失败了呢?”因而对你心生厌恶也未可知。
赞美的效果在于因时因人、见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属住院了,领导亲自去探望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平时你在的时候感觉不出来你作了多少贡献,现在没有你在岗位上,就觉得工作没了头绪、慌了手脚,你可一定要安心把病养好啊!”你把下属当成左膀右臂,让他也认为自己很重要,这样赞美别人又怎么会不深得人心呢?
另外,恭维男性和女性的赞美词一定要有所区分。倘若你对一个男人说:“你长得真漂亮!”相信,没有几个男人会容忍你这样的“侮辱”。
所以,无论是赞美、恭维还是拍马屁,过分地或不分对象、时机地出言,很容易造成“不逊”的效果。
【修炼秘籍】
1.赞美和恭维一定要在适合的时机说,要看清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那么就要注意自己的措辞。
2.赞美和恭维的频率要适中。这里的频率是指相对时期内对一个对象赞扬的次数。次数太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次数太多,会削弱应有的效果。而赞扬的频率是否适中,是以受赞扬者优良行为的进展程度为尺度的。如果被赞扬者的优良行为同赞扬的频率成正比,则说明恭维的频率是适度的;如果呈现反比的现象,则说明恭维的频率过高,已经到了“滥施”的程度。
3.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有些东西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人的容貌、性格、习惯等,这方面比较容易称赞。而有些东西则不稳定,如人的行为、成绩、思想、态度等,若从长远考虑,赞美时要谨慎。
4.恭维的角度要新,但绝对不能怪,否则就成了拍马不及,又或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5.要根据所恭维对象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教育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来与之谈话或奉上赞美之言。
6.永远不要忘记,无论是赞美、恭维,还是拍马屁,你的前提一定要以真诚为基础,因为虚伪的话最容易被人识破。
把握说话时机的分寸
【难度系数】:★★★★
【适应人群】:表达想法时不分时间、地点和对话人物的人
【适应症状】
(1)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听你讲话,你仍会拉着对方说个不停。
(2)没完没了地说着对方不懂或者不太精通的话题。
(3)明知道对方已经有了抉择,但总是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
(4)你总是信口开河,说着自以为是的话。
(5)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断对方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说话是双方的交流,它要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如说话对象、周边环境、说话时间等。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同样地,如果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会更加严重。所以,说话掌握好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没有掌握最恰当的时机说话,不论谈话的内容多么精彩,都不会有任何意义。这就犹如一个有着强健体的体魄、良好的技艺的棒球运动员,没有掌握好击球的瞬间,结果挥棒只能是落空。
某学校为两位退体老教师举行欢送会。会上,领导非常得体地赞扬了两位老师的工作和为人。但是,两相比较之下,其中那位多次获得过“先进”的老教师得到了更多的美誉,这让另外那位老教师感到相当难过。所以,在他讲完感谢的话以后,又接着说:“说到先进,我这辈子最遗憾的是,我到现在为止一次都没有得过……”这时,另外一位平日里与他不合的青年教师突然开口说:“不,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因为我们不好,我们都没有提你的名。”一时间,原本会场上温馨感动的气氛被尴尬所取待。领导看气氛不对,马上接过话说:“其实,先进只是一个名义罢了,得没得过先进并不重要,没有评过先进,并不代表你不够先进,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事实……”这位领导本来是想要缓合一下气氛,但是反而使局面更糟糕。
其实,会场的气氛之所以会如此尴尬,最主要的还是退休老教师、青年教师,以及领导他们三人没有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就算自己心里面有多少遗憾,这位退体老教师也不应该在欢送会这样的场合上讲出来。对于那位青年教师,也不应该在这样的场合上为了图一时之快,说一些刻薄的、不尽人情的话。出现尴尬场面的时候,领导应该及力避开这个敏感话题,而不是继续这个话题。
所以,我们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面前说合适的话,该说话时才说话,而且要说得体的话。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耐心,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顺理成章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能赢得对方的开心,也能令自己舒心。
【修炼秘籍】
1.要看准时机再说话。要有耐心,积极准备,时机到了,才能把该说的话说出来。
2.沉默是金,并不是说要一味沉默不语,该说话的时候不要故作深沉。例如,领导遇到尴尬情况了,就需要你站出来为领导打圆场;同事有矛盾了,需要你开口化干戈为玉帛。
3.别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要随意插嘴打断人家的话。
4.看准时机,说不同的话。这些话都要与当时的场合、时间、人物相吻合。
5.该说话的时候要说话,因为有时候机会转瞬即逝,错过这个说话的时机,也许以后就不再会有机会了。
说话曲直应有度
【难度系数】:★★★★
【适应人群】:过于耿直的人
【适应症状】
(1)你向来直言不讳吗?
(2)批评别人时,你常半分面子都不留给他人。
(3)不会措辞时,你就总是会说一些不相关的话来敷衍对方。
与人说话要讲究方圆曲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不要开口。特别是在某些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曲线说话的方式就能颇为容易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又不会令对方大失颜面。
我国古时候,有一个县官很喜欢附庸风雅,尽管画术不佳,但画画的兴致很高。他画的虎不像虎,反而像猫。并且,他每画完一幅画,都要在厅堂内展出,让众人评说。大家只能说好话,不能说不好听的话;否则,就要遭受惩罚。
有一天,县官又完成了一幅“虎”画,悬挂在厅堂,召集全体衙役来欣赏。
县官得意地说:“各位瞧瞧,本官画的虎如何?”
众人低头不语。县官见无人附和,就点了一个人说:“你来说说看。”
衙役战战兢兢地说:“老爷,我有点怕。”
县官:“怕,怕什么?别怕,有老爷我在此,怕什么?”
衙役:“老爷,你也怕。”
县官:“什么?老爷我也怕。那是什么,快说。”
衙役:“怕天子。老爷,你是天子之臣,当然怕天子呀!”
县官:“对,老爷怕天子,可天子什么也不怕呀!”
衙役:“不,天子怕天!”
县官:“天子是天老爷的儿子,怕天,有道理。好!天老爷又怕什么?”
衙役:“怕云。云会遮天。”
县官:“云又怕什么?”
衙役:“怕风。”
县官:“风又怕什么?”
衙役:“怕墙。”
县官:“墙怕什么?”
衙役:“墙怕老鼠。老鼠会打洞。”
县官:“那么,老鼠又怕什么呢?”
衙役:“老鼠最怕它!”来人指了指墙上的画。
被点名的衙役没有直接说县太爷画的虎像猫,而是绕着弯说话。让县官在众人面前保住了脸面,又让自己避免了一场灾难。就算县官闻言哭笑不得,也不好意思当面责罚他。
衙役所采取的说话方法正是“顺水推舟法”。顺势而言,曲线说话,是人们在与别人交谈或争论时解决问题的较佳办法。
【修炼秘籍】
1.讲礼貌首先是掌握说话曲直的前提。有礼的人很少直言不讳,其戒慎之心要远高于他人。
2.有些话如果我们不方便说,或者不善于说,可以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自己的不利影响。
3.根据说话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程度,来选择哪些话曲说,哪些话直说。对待不熟悉的人,当然曲线说话对自己最有利;而对诚挚、大度的朋友说话,大多时候直言比曲言更能获得对方的信赖。
把握好说话轻重的分寸
【难度系数】:★★★★
【适应人群】:说话不顾后果,缺乏理智的人
【适应症状】
(1)你说话向来一时兴起、没轻没重。
(2)你的不经意说话,总是会弄得对方不愉快,或者使对方受到伤害。
(3)拿不准的事情,你就妄下论断。
(4)总是对任何事情不置可否,态度模糊。
事情有缓急,说话有轻重。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对问题缺乏理智,不考虑后果,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了一些既伤害他人又不利自己的话。其实,把话说得有轻有重,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将心比心,把自己对别人说的话放在对自己说的位置上想一想,就知道我们所说的话有多少分量。
说话轻重,通常出现在规劝或批评对方的情况中,所以掌握好说话轻重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人们都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当我们发现对方行为有所缺失时,不必说得太露骨,稍微暗示一下对方,或者旁敲侧击地提醒,对方通常能够明白你的意思,还会对你的善意规劝表示好感。
宋朝益州的张咏,听说寇准当上了宰相,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张咏与寇准是多年的至交,他很想找个机会劝劝老朋友多读些书。
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友相会,格外高兴。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所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又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
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阉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是啊,当年霍光任过大司马、大将军要职,地位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下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这与寇准有某些相似之处。因而寇准读了《霍光传》,很快明白了张咏的用意。
虽然张咏与寇准过去是至交,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截了当地说,不一定合适。在这种情况下,张咏的一句赠言:“《霍光传》不可不读。”可以说是绝妙的。别小看这一句话,其实它能胜过千言万语。而张咏通过让寇准去读《霍光传》这个委婉的方式,使寇准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