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耐基哲学中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品质等各方面素质与表现程度的总和。人格的内涵与外延,都有它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实际上,人格的内涵不仅有品质的高低之分,好坏之分,也有气质、性格的成熟与幼稚之分。人格的品质内涵具有伦理、道德、礼仪的社会特征;而人的气质、性格外延又与个体成长的环境有关。卡耐基在与依长博·罗斯福谈话中谈及人格的问题。他说,面对别人的目光时,自己的行为有何表现是人格的表征。依长博·罗斯福谈及小时候她姨妈对她的忠告:“不要管别的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是对的就行。”多么精辟!
能从一切羁绊之中,得以超脱,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人格之门正是这自由得以升华的中介。当你为烦恼所困时,如能了解自己的本心,便可找出自身特点及问题的症结,重塑自我的人格。培养完善的人格要避免自我人格褪色。
一个人想要集他人的所有优点于一身,是最可笑的行为。卡耐基说:“我们不要模仿别人。让我们找到自己,发现自我,保持本色。”詹姆斯·高登·季尔博士说:“保持本色的问题,像历史一样古老,也像人生一样普遍。”不愿意保持本色,即是很多精神和心理问题的潜在原因。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形象、人格都有其相应的潜在创造性,我们完全没有的必要去一味地嫉妒与猜测他人的优点。
在个人成功的经验之中,保持自我的本色及用自我创造性赢得一个新天地,是更有意义和可比性的东西。你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应该为这一点而庆幸,应该尽量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给你的一切。
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总结许多杰出的人走过的道路,你会看到,他们遭受失败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而成功的经历却大多一致,那就是他们在年少时便养成了实现成功的美德,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品德的人生,是高贵向上的;丢弃了品德的人生,是卑微低下的。一个内涵浅薄的人,不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一个人的内在素养有多高,成就就有多高。人格的颜色,需要你用生命去呵护。
说谎是最大的罪恶
西点要求“每个学员不得撒谎、欺骗或盗窃,也不得容忍他人有上述行为”。信誉必须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不能诚,便不能有信;有了诚,信才能笃实。
在西点撒谎是最不能容忍的错误,甚至被认为是罪恶。西点人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西点军校出来的人也不一定都能成为将军,但有一点西点人必须在人性上、在道德上都处于至高点。一个人可以平凡甚至平庸,但绝不能在道德上堕落。
清朝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能成为富可敌国的巨贾,靠的就是诚信的力量。
胡雪岩是晚清时期富可敌国、名震天下的商业领袖。他在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时,曾亲自制作了一块“戒欺”匾,匾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胡雪岩认为,制药“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
药店开张之日,胡雪岩亲自去站柜台。当顾客对药品微露不满时,胡雪岩立即笑脸道歉,收回原药,并说:“准定一两天内赶制好药调换。”他还在店堂内放置了一只大香炉,终年香烟缭绕。碰上顾客拿着不满意的药前来交涉,胡雪岩总是告诫药店伙计,不要和顾客争吵,顾客认为不满意的药品,一律投入香炉焚之,并给另配新药。胡庆余堂生产的花露,在顾客中享有较高声誉,每年销量都很可观。为满足需求,每年生产量都很大,一般当年都卖不完。如存放到下一年再卖也是可以的,但药效和香气都稍有逊色。为了对顾客负责,胡庆余堂严格规定:凡当年卖不完的花露,夏天一过,就全部倒掉。
胡庆余堂的道德自觉,一直延续到今天。近几年来,不事张扬的胡庆余堂,利润每年以近乎100%的速度增长,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胡庆余堂国药号之所以能与同仁堂齐名,之所以百年仍存,药“真”质“精”乃为根本所在。
做人做事以诚为本,诚实信用是我们通往成功的敲门砖。
在美国国内的众多商行中,很少有长达45年历史的。美国的大多数商店,都如昙花一现,这些商店在开业时通过大肆欺骗的方式吸引顾客的注意,固然会繁荣一时,可是因为它们的繁荣是建立在不诚实和欺骗的基础上的,不久后这些商店便关门大吉了。它们只知道从欺骗顾客中获得好处,却不知道到了后来,它们的欺骗手段终会为顾客所发觉,于是这许多商店营业日趋清淡,业务逐渐收缩,结果很多商店都破产了。诚实信用是世界上最好的广告,仅仅因为诚实信用,美国几家大商行大公司的名字和品牌就价值数百万美元。
人信则立,无信则亡。与一个欺骗他人、没有信用的人相比,一个诚实而有信用的人,其力量要大得多。一个把自己的言行建立在诚实基础上的人,不但外表看来享有荣誉,他本人有自信,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更有把握。而在欺骗者的脸上,仿佛贴着一种鄙夫的标签。
林肯一生都保持着谦逊诚实的品格,从来没有作践过自己的人格,从来不糟蹋自己的名誉。1856年,林肯正在竞选大厅演讲的时候,一个人一边喊叫,一边离开大厅:“我是不会听他的话的,因为我无论如何不会喜欢一个让我相信他超过相信我自己的人。”当时,“诚实的亚伯拉罕·林肯”在美国,甚至现在已经成为正义与诚实的代名词了。而当林肯刚进入法律界的时候,他还很贫穷。
一天,一个邮局的负责人来拜访这位年轻的律师,因为林肯刚刚做过一段时间的邮政员,手头还有一笔邮局的钱,而这个人就是来跟他结清账目的。跟这位负责人同来的还有亨利博士,因为他相信林肯这时肯定没钱,所以准备特地来贷款给他。这时,林肯先出去了一会,他回到了自己的住处,然后很快就回来了,手里提着一个破旧的袋子,里面是邮局预付给他的17.60美元。林肯所要还给邮局的正是这个数目,并且正是当初给他的那些钱。对于不属于自己的金钱,林肯从来不肯动用,即使是临时动用也不肯。
“你得先预交30000美元,”他跟一个向他咨询关于一块土地纠纷案件的当事人说。“但是我弄不到那么多钱。”“那我替你想办法。”林肯说。随后,林肯去了一家银行,告诉银行出纳说他要提30000美元,并补充说:“我一两个小时以后就会送回来。”出纳很爽快地就把钱给了他,甚至连张收据都没填。
“除非他确信当事人的案子会赢,否则林肯先生是不会接手的。”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的一名律师这样说,“而且法庭、陪审团和检察官都知道,只要亚伯拉罕·林肯出庭,那他的当事人肯定是站在正义与诚实的一方,我并不是站在政治的立场上来说这番话的,因为我们属于不同的党派,事实的确如此。”有一次,林肯得知他的当事人捏造事实,骗林肯说他自己是正确的,于是林肯就拒绝为他做代理。然而,林肯的一个合伙人接了这个案子,并且胜诉了,得到了900美元的代理费,但是林肯拒绝接受本该属于他的那一半。因为他渴望正义与诚实,渴望人格的完美。
在林肯做店员的时候,也正是由于诚实的品质,才使他跑了6英里的黑路,去归还一位夫人的零钱,而不是等到下次找机会再还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诚实的亚伯拉罕成为人性中最高贵品质的代表”。林肯的盟友曾经从芝加哥给他发电报告诉他,只有保证能够同时获得两个敌对代表团的选票,他才有可能被提名为候选人,但是要想得到这两个选票则必须向他们承诺在将来的内阁中都会他们一定的职位。林肯回答说:“我不会同他们讨价还价的,也不会受制于任何势力。”他具有追求诚实与荣誉的个性,认为人格上的污点比伤疤还难看。
个性诚实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如果一个人在刚踏入社会的时候,便决心把建立自己的诚信作为以后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无悖于养成诚实个性的要求,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盛名与巨大利益,但终不至于失败。而那些人格堕落、丧失操守的人,却永远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每一个人都应该感到,在自己的体内有一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力量。这种极其宝贵的力量就是一个人的品格,而人应不惜以一切代价来保持他正直的品格。大凡历史上真正的伟大人物,其人格都是不会被收买的,不会因金钱、权势、地位等种种诱惑而出卖自己的人格。谦逊、正直与诚实是成功所包含的要素。
控制情绪才能驾驭生活
西点1971年毕业生汤玛斯·梅兹中将说过:“如果任凭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那便会使自己成为感情的奴隶。一个人,没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
控制自我情绪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一个不懂得控制自我的人,只会任由情绪的发展,使自己如一头失控的野兽,一不小心闯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则会伤人伤己。
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是一个有良好控制能力的人,控制自我不是说不发泄情绪,也不是说不发脾气,因为过度压抑会适得其反。良好的控制自我就是不要凡事都情绪化,任由情绪发展,而是要对情绪加以适度控制,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有效的控制情绪不仅能使生活之路变得平坦,还能开辟出许多新道路。如果我们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就会缺乏忍耐精神,既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也不能驾驭别人。
1939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兰首都华沙,此时,卡亚和他的女友迪娜正在筹办婚礼。卡亚做梦都没想到,他和其他犹太人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被纳粹推上卡车运走,关进了集中营。卡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悲伤之中,在不断地受摧残和折磨中,他的情绪极不稳定,精神遭受着痛苦的煎熬。一同被关押的一位犹太老人对他说:“孩子,你只有活下去,才能与你的未婚妻团聚。记住,要活下去。”卡亚冷静下来,下定决心,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一定要保持积极的精神和情绪。所有被关在集中营的犹太人,他们每天的食物只有一块面包和一碗汤。许多人在饥饿和严酷刑罚的折磨下精神失常,有的甚至不堪受折磨而死去了。卡亚努力控制和调适着自己的情绪,把恐惧、愤怒、悲观、屈辱等抛之脑后,虽然他的身体骨瘦如柴,但精神状态却很好。
5年后,集中营里的人由原来的4000人减少到不足400人。纳粹将剩余的犹太人用脚镣连成一长串,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将他们赶往另一个集中营。许多人忍受不了长期的苦役和饥饿,最后死在茫茫雪原之上。在这非人的折磨中,卡亚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不断地鼓励自己,靠着坚韧的意志力,维持着自己的生命。
1945年,盟军攻克了集中营,解救了这些饱经苦难、劫后余生的犹太人。卡亚活着离开了集中营,而那位给他忠告的老人,却没有熬到这一天。若干年后,卡亚把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他在前言中写道:“如果没有那位老者的忠告,如果让恐惧、悲伤、绝望的情绪在我的心间弥漫,很难想象,我还能活着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