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则“北大才子当街卖肉”的新闻让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一夜成名。陆步轩于1985年参加高考,当时以高出本科线1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是所在县的文科状元。4年苦读毕业后,陆步轩被分配到长安县柴油机械配件厂。遗憾的是,企业几年后垮了,此后,陆步轩搞过装修,开过小商店。几经挫折后,于2000年租房开起了肉店。这个文弱书生从此操起了切肉刀,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交了水电费、房租后也就所剩无几了。
这听起来像个离奇故事,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古城西安的事实,一位自感“最适合去做编辑词典的工作”的北大才子,由于人生曲折和生活所迫做起了卖肉的生意。后来在各方关注下,终于在长安区档案馆谋得一份工作。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北大才子当街卖肉”之所以成为新闻,说明这类事件是极少数,北大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发展前景比一般大学毕业生要强的多。其实,这则新闻的出现不是否认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恰恰是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将会不断走向退步,因此,学习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投资,比起其他项目,这项投资最有效、最划算、最安全,还将让人终身受益。
所有人都有必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从多方面丰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其实,我们不应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学历只能代表过去,只有学习可以代表将来,人力资本的投资永远不会到达顶峰。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要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才能让自己具备更牢固的升值与升职资本。
同事与朋友是两回事
现代人大都在事业上竭尽全力,每天与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有时会大大超过家人。在职场上奋力打拼的人们该怎样处好同事关系?很多人把同事混同于朋友,其实我们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同事之间理应有互相帮助之谊,但同时又存在成为潜在竞争对手的可能,其间利害关系甚大,所以同事不宜成为朋友。
同事之间永远存在着利益关系,而朋友之间一般是纯友谊,一旦有了利益关系,朋友的感情也会变质的。同事之间的利益关系包括:升迁、加薪、责任等。只要同事间存在竞争的机会,就绝不要轻易与同事交朋友,因为难保哪天所谓的“朋友”就会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而将工作过失推卸给你。
道理其实很简单,职场如同生意场,在职场这个大舞台上,人和人之间最终只有一种关系:利益关系,以利益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一个单位共事,为了团队的目标合作在所难免,但各人的利益目标也非常明显,冲突也最容易发生,同事之间难以交朋友和产生真正的友谊。
刘苏梅是一家公司的职员。她在前公司有个同事叫王琴,比她年长几岁,她一直把王琴当大姐看待,什么心里话都对王琴说,王琴也成天对她“小妹,小妹”叫得很亲热。没想到年终评先进时,一直自以为表现良好的王琴居然没有评上,于是她就咬定是刘苏梅这个当人事主管的小妹做手脚,任苏梅怎么解释她都不信,从此她俩形同陌路。
不久,公司内就有了刘苏梅的很多谣言,有的说她跟公司经理有一腿才当上主管的;有的说她之所以在外面住是因为有个五十多岁的大款包了她;甚至还有人她说几月几日请了一天的病假,是因为去医院做人流。当时苏梅真是气晕了,每天都是以泪洗面,不知道该如何去澄清自己,又担心越澄清越给别人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要知道那时她还是个未婚的姑娘!
后来,刘苏梅只好跳槽换了一家单位。如今,她与公司的同事们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上班准时到,下班准时离开,同事们谁都不了解她的私生活,但每个人都很尊重她,因为她的工作能力不差。她终于明白,其实很多同事是不适合成为朋友的。和同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是最美的。
一位心理学老师说,职场的关系越简单越好,即同事就是同事,最好不要变成什么闺中密友,更不要和同事发展恋情。你只有把“少说多做”作为自己的法则去坚持,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圈子分开来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在同事中能找到知心朋友吗?有人认为同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容易产生共鸣,可以成为知心朋友。他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同事间有着太多的利益冲突,人都是利己的,在物质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说不定哪一天就会遭受同事的温柔一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在一个办公室下,同事之间相互都自觉不自觉地戴着厚厚的面具,把真我掩藏在那虚情假意之下。
确实,同事间的关系很微妙,同事是合作者还可能是竞争对手,我们要正视这一点,在真诚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人们常说不要把工作烦恼带入家庭生活,其实,也不要把生活过多地带入工作。
但不管怎么样,没有人否认同事关系的重要性,都希望同事至少能成为普通朋友。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善待这份同事缘。如有些刚出校门的年轻白领流行“同事文化”的社交方式,上班时默契配合,下班后一起逛街、泡吧,日子过得好不惬意。
工作不能太卖命
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工作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但是休闲对人们的生活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休闲缓解紧张、积蓄体力,人才能够重新获得劳动能力和焕发生命力。工作和休闲这对孪生姐妹,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经济学家把劳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研究的时候,休闲活动也不可避免地纳入到了经济学研究领域。
工作和休闲的关系可通过劳动理论解释: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24小时,这24小时用来工作和休闲。工作是指有报酬的活动,如上班或从事商业活动。休闲是指没有报酬甚至需要支出的活动,如睡觉、读书、旅游等。一个人把多少时间花在工作或休闲上,主要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即实际工资水平。
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替代效应。当实际工资水平增加时,人们会放弃休闲娱乐,转而增加工作时间。因为工作越多意味着收入越多。比如你平时的工资是每天80元,但是节假日加班可以获得三倍于平时的工资,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有的人会放弃节假日的休息,选择在单位加班。由此可见,工作和休闲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在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劳动时间越长,休闲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只把眼光放到工资和收入上,而忽视了休闲和休息的重要性,由此导致的亚健康人士越来越多。
35岁的浩文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正是“黄金积累期”,每天工作超过15个小时,晚上经常连续3场应酬。但是浩文最近的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一直失眠。即使凌晨才回到家累得虚脱,还是睡不着,经常睁着眼睛到早晨6点再爬起来开车上班。除此之外,浩文还发现胃不大对劲,经常闷痛,心脏也不舒服,有一次居然还在家里昏倒了,医生让他做24小时心电图,结论是严重早搏。浩文开始吃中药,枫斗(一种中药)天天喝,太太每周用虫草炖鸡汤,但是完全没有好转,签字或者端酒杯,手都会明显颤抖。直到公司旅游,浩文带员工去了趟日本,没了工作电话的骚扰,居然在旅游车上睡了3天,回来后人人都说他气色好了不少。
其实,像浩文这样拼命工作而导致身体健康处于亚状态的人很多。更好地均衡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在关注自己收入的同时,必须也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世界工作的人很多,但懂得工作的人很少。如今尤其是那些具有“三高”(高学位、高职位、高收入)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加长的趋势。这些精英阶层的竞争力一方面来自信息资本、知识资本。而信息资本、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他们不但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群体的内部竞争。这样,工作时间自然会延长。为此,工作必须要有节制。
如今,加班加点在有些地方具有“普通性”。长期超时工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当工作的压力直接威胁到人的身心健康时,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关注人们收入提高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关注人们快乐指数、幸福指数的提高?而关注快乐指数、幸福指数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注和实现人们工作与休闲时间的平衡。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工作不能太拼命。
跳槽之前先算一笔账
“跳槽”,即指“换工作”、“换单位”。如果你去跳槽,那就说明你放弃了当前工作的收益,并同时放弃了这个机会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这些被放弃的所有收益就是你跳槽的机会成本。
跳槽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我们也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频繁跳槽的人,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跳来跳去成“跳蚤”,在跳槽之前,自己有没有算过一笔账呢?
临近年终,视跳槽为家常便饭的许娜又开始考虑跳槽的事了。说起来,许娜的个人资本也算不错:名牌大学财经系毕业,英语六级,口语不错,靓丽的外表。但她的资本使得她总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人才网的招聘信息,如果哪家公司开出的待遇比现在的公司高,那她一定毫不犹豫地奔向那家公司。有好事者偷偷帮她算了一下,结果吓了一跳:毕业三年,许娜已经换了七八家公司,最夸张的时候她一个月连跳两家,其中一次才上三天班就跟老板说再见了。
许娜对那些好几年都待在一个单位,没有跳槽打算的人总是嗤之以鼻:“每个月拿这么一点工资,不跳槽,这辈子能混出什么来!”
其实,如果我们给许娜算一笔经济账,没准她就会重新考虑跳槽的问题了。对于一般人来讲,跳槽的成本与收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是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想跳槽成功,就要花费时间搜集并分析招聘信息,对市场上的招聘企业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过程中,跳槽者要付出时间、精力等成本,还要承担等待、焦虑、忧虑等心理压力。当信息不明朗时,还会为如何抉择而感到痛苦。
第二是薪资的机会成本。跳槽意味着你放弃本有的薪资,以及因此而可能获得的潜在薪资、福利等待遇。假如你本有的月薪是5000元,加上奖金、补贴和保险等,可能近8000元。如果你不能在辞职的当月找到工作,那么这8000元即是你跳槽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第三是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环境里工作,获得的报酬不仅是货币工资,还包括学习锻炼的机会和人脉关系。人脉就是你的资源,和钱脉,它同时也是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活期存折。
第四是升迁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往往很难一下子得到真正重用,尽管在职务或薪资上可能比原来高,但新的单位需要重新对你的人品和工作能力有一段时间的考验。
那我们都会为什么跳槽呢?调查显示:与同事沟通不好、太累、离家太远、被领导批评、男(女)朋友不同意、待遇不合理、工作没挑战、没原因就是不想做,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跳槽的理由,也让很多企业领导人大伤脑筋。
这种轻易作出的跳槽选择,饱受人力资源专家的批评。且不说,这些年轻的朋友没有想到企业为培养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自己的离职将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他们更没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事业发展做出铺垫。放弃一次事业机会,或许觉得自己还年轻,或许会认为还能有更好的机会。实际上,随意跳槽,不仅对企业是损失,对个人同样是很大的损失。
虽然跳槽有机会成本,但并不是反对跳槽。能够跳槽和允许跳槽其本身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人才只有在不断的双向选择中才能真正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才能产生最大效用。像古时的韩信、现在的唐骏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跳槽中实现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下跳槽可能会产生的机会成本,只是提醒职场人士在跳槽之前要通盘考虑和分析,让自己的职业变动决策更加理性、科学和正确,把成本搞清楚了再作决策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