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合一方能德高寿长
汉语里有个词叫“德高寿长”,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寿命一般都比较长。为什么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比道德修养欠缺的人更长寿呢?
中医讲究“形神合一”,从这个角度来说,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容易给自己套上名利的枷锁,他们斤斤计较,时刻都在忙于算计别人和防备别人,因此他们整天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而且他们心胸狭隘,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别人发生冲突,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从而陷入整天担忧的困境中。可想而知,一个人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情绪下,身体内部功能很容易紊乱,造成免疫力下降,疾病也就乘虚而入。而那些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人,往往什么事都能看得开,豁达乐观、宽厚仁爱,这样的心境不仅可以驱逐烦恼,还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其免疫力自然会增强,不容易生病,自然就更容易长寿了。
生活中,我们常说“心身疲惫”、“心身憔悴”、“神形俱疲”,这不仅是习以为常的百姓语言,还包含着深刻的中医“形神”学问。
如果从现代医学角度去看,中医学关于人的形体与精神的概念与关系,就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互依;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或灵与肉的不可分。中医学中,所谓的形就是人的形体,所谓的神就是人的精神,形神就是人的形体与精神的简称。
中医学对于人的形与神的关系认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这就是说人的精神与形体是不可分离的,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就形成人体“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合二为一,两者相互为用、相亲相济、互为依存,共同维系着人生命体的正常心身机能与健康,形成形与神的存则俱存、伤则俱伤、损则俱损的同一关系。中医学将这二者合而为一的形神关系概括为“形神合一”或“形神一体”。
认识人的“形神合一”,对于人的健康与疾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或器官的健康无病,还指精神情绪与心理素质也正常无问题,即所谓的“心身健康”,否则,就是不健康或亚健康、心身疾病。
当人体不适或者有病时,人的这种不良感受就会影响人的精神和情绪,不良的精神和情绪又会加重躯体的症状,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这种恶性循环过久,人体就会由一两种症状变为众多的症状,由某个系统器官的功能失调产生多个系统器官的功能失调,甚至产生病变,陷入“四面楚歌”的痛苦境地。
中医谨守“形神合一”的互亲、互济、互依、互存,形成形与神、身与心的良性互动,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未病先防的修身养性;对于已病的人来说,防止与阻断精神症状与形体症状的恶性循环,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生活习惯,并进行合理治疗,它将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调人体要劳逸结合,过度劳累与过度安逸,久而久之都会给人体带来伤害;中医还强调“五志所伤”或七情所伤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对身体的影响,认为那些“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的反应过急、过久的不良情绪,它对人的伤害既是立竿见影的,也是慢性持久的,所以要尽快从这些不良情绪中“移情”出来;中医提出了“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的养生方法,性格认真,不甚灵活的好强者来说,改变一下自己的性格,不但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能改善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养生只有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效果才会最好,否则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是蹩脚的养生。
“心病”为何还须“心药”医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健康的。在生活中,经常发现有的人只重视身体健康,却忽视心理健康。
俗话说:“健身首先要健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了“神形相即”、 “因郁而致病”、“因病而致郁”等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杯弓蛇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说晋朝有个人叫乐广。有一天,一个好朋友去看望乐广,乐广拿出酒来招待他,两人边喝边谈。可客人好像有什么心事,喝得很少,话也谈得不多,一会儿便起身告辞了。这个朋友回到家里便生起病来,请医服药也不见效。乐广得知这个消息,立刻去他家探视,询问病因。病人吞吞吐吐地说:“那天到你家喝酒的时候,我仿佛看见酒杯里有条小蛇在游动,心里很不自在。喝了那酒,回来就病倒了。”乐广想了想,便热情地邀朋友再去他家饮几杯,并保证能治好朋友的病。此次,两人仍坐原位,酒杯也放在原处。主人给客人斟上酒,笑问道:“今天杯里有无小蛇?”客人看着酒杯,叫道:“有!好像还有。”乐广转身取下挂在墙上的一张弓,再问道:“现在,蛇影还有吗?”原来酒杯里并没有什么小蛇,而是弓影!病人恍然大悟,疑惧尽消,病也就全好了。
有人花了38年的时间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心情舒畅的人,其死亡率很低,而且极少得慢性病。而精神压力大的人,竟有三分之一因重病而去世。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等发病确与情绪有关。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 “心病还须心药医”的原因。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可使重病减轻,使绝症得到缓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调节自身的心理活动,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只有长期保持较好精神状态,才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为什么说“笑一笑,十年少”
“德国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笑声运动’。”最近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历来被视为严肃有余、幽默不足的德国人纷纷开始学习如何开怀大笑,“笑声学校”、“笑俱乐部”等关于笑的组织不断出现。文章称,“笑”已成为德国的“国家任务”。
在世界其他地方,如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挪威、丹麦、瑞典、瑞士、新加坡、印度等地,近几年先后出现了“笑一笑俱乐部”,目前这种俱乐部已发展到5000多家,仅在其发源地印度就有500多家。
为什么全球各地的人突然对“笑”这么热衷,他们又是如何“笑”的呢?带着问题,我们去德国人首创的“笑声学校”看一看。
在德国柏林的一栋旧楼里,十几个德国人聚集在一起,上下挥动胳膊,兴致勃勃地模仿母鸡“咯咯”的叫声,他们的老师汤姆·德莱格先生在一旁给他们打气:“接着来,大声些,想象自己就是母鸡,咯咯咯,噢噢噢。”他惟妙惟肖的模仿引得学员们一阵大笑。
这是柏林“笑声学校”——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学习笑的学校上课的场面。这里的教室没有桌子,方便自由活动;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笑图”,书架上则摆满了各种“笑书”,如《爱、生活与笑声》等,甚至连电灯开关也能发出“哈哈哈”的笑声。
汤姆·德莱格先生是学校的创办人。他说,在笑声学校,学生要学会300种笑,比如狮吼式笑:学生要伸出舌头,手摆成狮爪的样子,然后张牙舞爪地吼叫着大笑;手机式笑: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好像拿着一部手机,然后发出铃声一样的笑。
据了解,“笑声学校”的学员有职业白领、美容师、学生,还有家庭主妇。他们除了要学习如何发出不同类型的笑声外,还要接受什么场合该怎么笑等的培训,学期结束还要进行考试,获得合格证书。目前,“笑声学校”在德国不少地方都开设了分校。
这些人为什么要专门花时间练习笑呢?这是因为笑能让他们更健康。
其实,人类在开始说话之前就已经会笑了。英国科学家还发现,胎儿在母亲腹中就已经会微笑了。
笑可谓是最好的“保健品”。这就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努力“学笑”的原因。
笑能降血压,在血液中产生一种可以消灭病菌的“杀手细胞”;笑1分钟可以收到划船运动10分钟的效果。新德里一家“笑一笑俱乐部”的负责人罗伊还说,笑可以缓解关节、背、头和肺部的疼痛。一些医生认为,笑20秒钟能使心跳频率提高一倍,大笑1小时能消耗500卡热量。2006年4月10日,《洛杉矶时报》报道,美国洛马林达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捧腹大笑,哪怕是设计好的,也能促使人体分泌有益的内啡肽和生长激素。”
大笑能够释放压力,减轻沮丧感;可以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使人产生欣快感。目前,超过70%的疾病都由压力引发,如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感冒、失眠、头痛、胃部不适甚至癌症等,笑正好可以起到缓解压力、放松精神、抵抗疾病的作用。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笑都对身体有好处。德国情绪研究所专家迪特尔·察普夫教授指出,如果一个人总是抑制自己的实际感受而“假笑”,反而会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空中小姐、售货员等群体尤其如此。他认为:“健康的笑是那些真实的笑。”
只要是真心的笑,哪怕是傻笑,也能对健康起到促进作用。你不必有幽默感,你不必感到很快乐,你不必寻找理由,你只要笑,不要问为什么。笑,不需要理由。笑过之后,你就会身心健康、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