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十分感动,他暗想:“我苏轼何德何能,让才女如此青睐。”他打定主意,要成全这位才貌双全的都监之女。苏轼认识一位王姓读书人,生得风流倜傥,饱读诗书,抱负不凡。苏轼便为两人牵了红线。温都监父女都非常高兴。从此,温超超闭门读书,或者做做女红针线,静候佳音。
谁知,祸从天降。正当苏轼一家人在惠州初步安顿下来时,哲宗又下圣旨,再贬苏轼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琼州远在海南,“冬无炭,夏无寒泉”,是一块荒僻的不毛之地。衙役们催得急,苏轼只得把家属留在惠州,只身带着幼子苏过动身赴琼州。全家人送到江边,洒泪而别。苏轼想到自己这一去生还的机会极小,也不禁悲从中来。
苏轼突然被贬海南,对温超超简直是晴天霹雳。她觉得自己不仅坐失一门好姻缘,还永远失去了与苏学士往来的机会。从此她变得痴痴呆呆、郁郁寡欢,常常一个人跑到苏学士在白鹤峰的旧屋前一站就是半天。渐渐的,连寝食都废了,终于一病不起。临终时,她还让家人去白鹤峰看看苏学士回来没有,最终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人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安葬在白鹤峰前一个沙丘旁,坟头向着海南,她希望自己死了,灵魂能看到苏学士从海南归来。
三年后,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到内地。苏轼再回惠州时,温超超的坟墓已长满了野草。站在超超墓前,苏轼百感交集,潸然泪下,他恨自己未能满足超超的心愿。他满怀愧疚,吟出一首词来: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遇到一个很有魅力、令自己魂牵梦萦的人,是毕生的安慰,然而,得不到他,却是毕生的遗憾。除却巫山不是云,没有人比他更好,可是,他却永远不能属于自己,难道唯有抱着对他的记忆过一生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相思实属人之常情。失恋的青年男女因相思而心情不佳、郁郁寡欢、沉默、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量减少、消瘦,并不足为奇。这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痛苦会逐渐减少,或者有了新的恋爱对象,注意力发生转移,心理反应也就渐趋消失。但是,也有少数人情况会变得严重而发展成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抑郁、言语减少、连续失眠、食欲丧失、消极厌世、兴趣消失,有的则表现为喜怒无常、激动、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这种心理障碍被称为反应性抑郁症,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且持续时间较长,危害性极大。
对于过度思虑的人来说,无休止的思考好似积攒在心头的“赘肉”,无法搬运、无处转移。你知道吗?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减肥,否则它会不堪重负。心灵减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放心”的过程,过度思恋,相当于你一不小心误入了思虑的泥沼,这时候,你最好赶快掉头往回跑,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吃零食、与朋友聊天等。不要钻牛角尖,切忌陷入思维定式,要学一点“没心没肺”,给点阳光就灿烂。
气急暴怒伤身折寿
古人早就说过“怒气伤身”,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一个经常发怒的人,20年后死于各类疾病的几率比冷静的人高出7倍!
关于愤怒,一位大夫给我们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事,他的父亲当年逃过纳粹大屠杀,相信怨愤、憎恨不但污染心灵,更会摧残身体。在他行医之前,父亲对他说:“孩子,一定要记住,宽恕是良药。”这位大夫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在这个时候告诉自己这样的话,也不了解父亲的这句话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什么关系。
可是后来,他理解了。
几年前,有位病人来看病,说自己腹痛、头痛、有高血压。大夫查不出病因,这时候,他突然想起了父亲曾经对他说过的话:“宽恕是良药。”于是他就请这位病人谈谈自己的生活。病人说,自己跟两个姐姐不和,因为多年前自己遇上困难,她们却袖手旁观。
大夫认为她的病与此有关,于是就鼓励她原谅两个姐姐。
几年后,大夫收到那位病人的信,说与姐姐已经言归于好,她身体的病痛也大大减轻了。
满脑子的愤怒会刺激自主神经系统的两个部分——主管兴奋作用的交感神经系统和主管抑制作用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像汽车油门,副交感神经系统就像刹车。开车时,如果一边加速,一边猛踩刹车,会怎样?车一定颠簸不已。如果心里经常怨恨,心脏就有如开车,一边加速、一边猛踩刹车,信号背道而驰,使心律不齐。
事实上,研究也发现,容易生气的人,罹患癌症的几率比一般人高,只不过医学人员还无法弄清怒气与癌症之间的具体联系。
《圣经》上说:“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这项关于生气方式的教导,从健康方面来看,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你已经气很久了吗?小心下垂的嘴角与愤恨的心情,让你成为心脏病、关节痛与气喘的受害者。
疑心太重自寻烦恼
现实中,有些人总喜欢没完没了地猜疑他人,这无异于把自己封闭起来,没完没了地自寻烦恼。
众所周知 “智子疑邻”的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古代有一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偷了。他有心观察,觉得邻居走路、说话、神态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邻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观察邻居,觉得他说话、走路、神态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样子了。
《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吕伯奢一家。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但多疑是猜疑的极端状态,是心理失衡的表现。
现实中,有些人处处表现出一种“防人之心”,时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猜疑他人的戒备心理” ,他们整天疑心重重,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结果使自己的日子很不好过,他们透过“怀疑”的镜片看这个世界的一切,正常的一切在他们的眼中都变了颜色。
这样的人人际关系都很糟糕,没有知心朋友,自身十分苦恼却找不出原因。甚至有的人因为猜疑,夫妻离异;朋友反目;大打出手。仔细想想,也怪不得他人,谁愿意和一个整天猜疑的人生活在一起呢?
他们搞不好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信任他人。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假如一位领导对自己的下属总是疑这疑那,总认为他人要算计自己,常常曲解下属善意的、正常的言行,那么哪个下属愿意跟着他做事呢?
多疑的人,如果别人赞扬他,他会怀疑是在挖苦、讥讽他;别人批评他,他又会怀疑是攻击他;别人不理他,他又怀疑别人是在孤立他。在这种“前提”下,谁愿意成为一个总是被他人怀疑的人呢?
有太强戒备心理的人,总不肯对他人说心里话,因此他人就会感到这个人“不实在”、“不好捉摸”,自然就不太想与他交往。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猜疑而不能开诚布公地相互交流,彼此之间缺乏温暖,变得麻木,变得冷漠凄凉。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她本来身体就弱,加之常常在猜疑中度日,使自己情绪沮丧,常暗自垂泪,结果使身心俱毁。因此,喜欢猜疑的人,往往也是内心充满忧愁的人。常常一点小事就会引起他的情绪不快或是痛苦的感受,甚至让他意志消沉、少言寡语、孤独沉默、忧愁郁闷。一个人老怀疑他人要算计自己,他的心情还能高兴、愉快得起来吗?那么,如何矫正这种心理呢?
有位伟人曾说过:“猜疑之心有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个“黑暗”指的就是一个人的心境、道德素养。因此要摆脱这个“黑暗”,就要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要净化心灵,拓宽胸怀,心态平和,多想别人好处,多些仁爱宽容;要热爱生活,感觉生活的美好,多交几个朋友,加强交流,解除疑惑;要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开阔自己的眼界。人们的眼界宽了,胸怀广了,也就不会胡乱猜疑了。
日本的一位学者说过:“怀疑是由思想的饱食过多而产生的消化不良症,治愈之方不在提供疑问的解答,而是在使之动手工作。”一个人生活的内容丰富了,就能从内心感觉到生活的无限美好,加上身边有许多朋友,没有空虚和寂寞的感觉,那么,他哪里还有戒备、怀疑的资格呢?
嫉妒之火会让你自焚
嫉妒是一种损人损己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嫉妒者的身心健康,嫉妒是许多悲剧的根源,下面这样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A与B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A活泼开朗,B性格内向,沉默寡言。B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A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认为A处处都比自己强,把风头占尽,时常以冷眼对A。大学三年级,A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得了一等奖,B得知这一消息先是痛不欲生,然后妒火中烧,趁A不在宿舍之机将A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她的床上。A发现后,不知道怎样对待B,更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遭受这样的对待。
在这个故事中,B的嫉妒心理已经很明显,嫉妒就是对别人在品德、才华、成就、名声等方面超过自己时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心理,甚至引起强烈的怨恨情绪和不正当行为。
我们通常说的“眼红”、“怨恨”、“醋心”等,都属于嫉妒情绪。好嫉妒者在明枪暗箭伤人之时,自己也陷入不能自拔的烦恼之中,甚至引起某些疾病,朝思暮想、神不守舍,使大脑皮质功能失调,人体器官功能低下,因而造成血压不稳、呼吸与心率减慢、情绪低落、办事效率低等现象。持续下去将击溃人体保护阈限,使人陷入心理危机之中,出现心悸、失眠、头痛、头晕、食欲下降等症状。如果不积极进行改正,可能诱发某些精神疾病或导致神经性呕吐、胃溃疡、闭经等,使人过早衰老并且脾气暴躁古怪,性格多疑,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在人体下丘脑及其临近部位存在“快乐”与“痛苦”两个情绪中枢,嫉妒也与忧郁、烦恼等不良情绪一样,会刺激“痛苦”中枢,引起人体免疫机制紊乱,大脑功能失调,抗御疾病能力减弱,因而使某些疾病有了可乘之机,如精神疾病、自身免疫类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有句歌词唱得好:“不是你的就不要勉强”。奉劝好嫉妒者及早抛开嫉妒之心,这样才能给自己打开一扇宽敞的门,走出去,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无病生疑,疑病生
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本来是件好事,然而凡事都要谨防“过犹不及”,有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哪里有点不舒服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到医院去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比如有一个人从一份医学杂志上看到肝炎可以遗传,吓得脸色立刻就变了。原来他父亲患有肝病,他觉得自己也有了这种病,到医院检查,却发现什么病都没有。
曾听一位医生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来找他,说自己胃胀,甚至感到胃蠕动变慢,食物通过都有困难了,他肯定地对医生说:“我得了胃癌。”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只是有点消化不良,问他为什么凭空说自己的了胃癌,他说书上就这样写的,越看越觉得自己得了这种病。
这就是疑病症,这种病的患者会因自己体内的某些轻微不适而表现出高度紧张和担心,并努力寻找引起这种不适的原因。另外,这些人诉说的症状分散而多样化,涉及身体的不同部位,而且诉说的症状明确、细致。比如第二个例子中那个人竟然能感觉到胃的蠕动,事实上,人是根本感觉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