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颅内感染、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均可发生呕吐,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肿瘤等,但这种呕吐性质为喷射性呕吐。
3.全身感染性疾病。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遇到刺激容易发生过强反应,一些消化道外的感染性疾病在成人不会引起呕吐,但在小儿却容易发生呕吐,如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4.周期性呕吐。这是一种反复发作、阵发性的呕吐。好发于2~4岁的小儿,青春期前可自然停止发作。呕吐期间可无症状或体征,亦不能提示某一器官或系统有疾病。发作时呕吐频繁,呕吐物开始为吃下的食物,以后为胆汁与胃液,早期即出现酸中毒。本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情绪激动后发生。只要暂时禁食,及时静脉补液纠正体内代谢紊乱,呕吐即止。
5.药物反应红。霉素易引起胃部不适和呕吐,多动症小儿服用利他林也可出现恶心、呕吐。
6.中毒后也会呕吐,但这种呕吐可排出毒物,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温馨小纸条:小儿呕吐预防与调养
1.新生儿、婴儿哺乳不宜过急,哺乳后抱正小儿身体,轻拍背部至打嗝。
2.注意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不要过食煎炸、肥腻食品及冷饮。
3.呕吐较轻者可进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次给予。呕吐重者暂予禁食。
4.令患儿侧卧,以防呕吐物吸入。
5.如小儿有呕吐症状需积极查明呕吐原因,针对病因治疗。
语言障碍要当心聋哑症
有句老话,叫做“贵人语迟”。事实上,孩子说话的早与晚,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关心,孩子的语言能力必然会随成长而加强。但是,有些孩子说话时吐字不清,家长也未加注意,那就可能造成语言障碍。造成孩子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孩子有先天性发育异常。例如软腭或舌系带过短,影响正常发音,这可通过早期发现和医疗处理矫正。
2.聋哑症。聋哑儿对于语言和噪声都没有反应,部分失聪者,只能对低频率的声音有反应,而对高频率的声音没有反应。
3.精神发育迟缓。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其中操作性智商也有明显的下降。
4.后天环境不良。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语言教育差,孩子的不良语言习惯未被及时纠正,也会有语言发育迟缓和发音不准、口吃等问题出现。
5.婴儿孤独症。患有此病的孩子多好说话,或讲自己编造的生词使人听不懂,当然也无法理解。除了语言障碍,一般还伴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孤僻,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情感缺乏,人际交往差,很少凝视或用眼神与别人交流感情,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一样。
对于无先天畸形的孩子,如果存在发音不清、口吃等问题,家长要及早着手进行纠正。因为越早纠正,越容易让孩子从小便有一个发音清楚、条理性强、语法规范的语言环境。如果到孩子有一定语言能力,并形成习惯以后,再矫正会比较困难。
吮吸手指提示孩子情绪紧张
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分儿童在饥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然会吮吸手指。
如果这种行为偶然发生,或持续时间不长,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手指玩乐,说明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应及时矫正,否则易形成顽固性的习惯。
那么,如何矫正孩子吮吸手指的行为呢?
1.对于已养成吮吸手指的不良卫生习惯的孩子,应弄清楚造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原因。如果属于喂养方法不当,首先应纠正错误的喂养方法,克服不良的哺喂习惯。要培养孩子规律进食的习惯,做到定时定量,饥饱有节。
2.家长要耐心、冷静地纠正儿童吮吸手指行为。对于这类患儿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不要嘲笑、恐吓、打骂、训斥,更不要使用捆绑双臂或戴指套等强制性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不仅毫无效果,并且会使儿童感到痛苦、压抑,情绪紧张不安,甚至产生自卑、孤独等情况。而且一有机会,孩子就会更想吮吸手指,而使吮吸手指的不良行为顽固化。
3.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儿童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除了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如饥渴、冷热、睡眠)外,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给孩子一些有趣的玩具,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玩乐。还应该提供有利条件,让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使孩子生活充实、生气勃勃。分散孩子对固有习惯的注意,保持愉快活泼的生活情绪,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4.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孩子以吮吸手指来取乐,要耐心告诫孩子,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不仅会引起手指肿胀、疼痛,影响下颌骨的发育及造成牙齿变形,而且容易把大量的脏东西带入口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传染病。
5.每当孩子吸手指时,应以严厉的目光注视孩子,并以坚定的口气说:“不行!”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当吸指行为有所减少,就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并要向孩子说明,只要能减少这种行为,控制这种行为,他就会得到奖励,采用这种“正强化”治疗,可有明显的效果。
孩子为什么会盗汗
有的小孩在睡觉时额头、鼻尖渗出大量汗珠,胸背部也是汗涔涔的,甚至出现汗流浃背的情况。但小孩平时能吃能玩且精神状态良好,没有什么异常表现,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盗汗呢?
1.生理性盗汗
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得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2.病理性盗汗
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因此,凡是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以及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原因和疾病,都可以引起小儿盗汗。家长应对孩子盗汗问题引起重视。
皮肤青紫警惕先天性心脏病
正常的小孩皮肤洁白红润,如果在皮肤上或者黏膜上出现青紫,可能和许多因素有关。此种症状较常见于口唇周围,正常婴儿在严重哭闹时会出现轻微的口周紫绀,但能及时缓解。不过,绝大多数的紫绀需要引起重视,特别是经常发生的紫绀。
1.肠原性青紫
孩子在食用了变质蔬菜,或者母亲食用变质蔬菜,孩子通过吮吸母乳后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导致血液释放氧障碍,使人体缺氧,皮肤出现青紫。主要表现为口层黏膜以及全身皮肤青紫。
2.先天性心脏病
孩子在患有此病后往往不愿意活动,一旦活动或哭闹时,呼吸就会加快,出现青紫,或表现为烦躁不安,不能平睡。
3.肺部疾病
孩子患有肺炎、肺气肿、喉炎、哮喘和支气管异物吸入等病症时,会不同程度地阻碍气体的交换。此时孩子除出现皮肤青紫的症状外,还会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和咳嗽等症状。原发病治愈后青紫就会消失。
小儿胃痛要警惕胃痉挛
胃痛是小儿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各年龄期儿童,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从大方面说,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种情况。功能性胃痛是指胃部一切结构正常,没有形态上的改变,没有病理方面的变化,在所有胃痛症状的儿童中功能性胃痛大约占90%。器质性胃病是指胃有组织结构方面的胃病或胃部周围相关组织出了问题,比如说胃炎、胃溃疡等,在胃痛症状中占10%左右。引起胃痛症状的原因和疾病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暴饮暴食
一般情况下,小儿的自制力都较差,比如孩子一看到好吃的食物,就会猛吃海喝,暴饮暴食,如果一顿吃东西量过多,把胃装得满满的,这时的胃会过度扩张,就出现胀痛。
2.胃痉挛
有的孩子不想吃东西或没有进食,肚子里空空的,也会出现胃痛。此时发生的胃痛,是因为胃收缩增快、过强,处于痉挛状态。如果吃的东西太杂,增加了消化食物的难度,为此胃就要更快消化,也会出现胃负担过重而出现痉挛疼痛。
3.贪吃生冷
如空腹吃生冷的食物或饮过凉的饮料时,会刺激胃的运动神经纤维,使胃蠕动增强,刺激痛觉神经纤维,引起胃痛。
4.胃本身的疾病
如小儿患有胃炎、胃溃疡等也可出现胃痛。
麻疹应注意提前预防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