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无废工艺”,将环保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
20世纪50年代初,在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的一个叫水俣镇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精神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就会全身弯曲,悲惨死去。这个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人不同程度的患有此种病状,其后附近其他地方也发现此类症状。经数年调查研究,于1956年8月由日本熊本国立大学医学院研究报告证实,这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了八代海水俣湾中含有汞的海产品所致。
在一些国家,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任意向自然界排放各种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大气和水源的污染,造成社会公害,引起许多疾病,使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其中“水俣病”就是举世闻名的日本公害之一。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为水俣病。
1923年,新日本窒素肥料于水俣工场生产氯乙烯与醋酸乙烯,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由于该工厂任意排放废水,这些含汞的剧毒物质流入河流,并进入食用水塘,转成甲基汞氯等有机汞化合物。当人类食用该水源或受污染水源的生物时,甲基汞等有机汞化合物通过鱼虾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脑部和身体其他部分,造成身体扭曲致死。
鉴于“水俣病”等工业灾难带来的后果,企业的清洁生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正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清洁生产的思想,一经出现,便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实施。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发达国家的政府和各大企业集团(公司)都纷纷研究开发和采用清洁工艺(少废无废技术),开辟污染预防的新途径,把推行清洁生产作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战略,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于1994年提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清洁生产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这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采取可持续的发展观,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污染和浪费。
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有害的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尽最大可能减少它们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旨在减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胜利黄河钻井三公司在国内是较早引进清洁生产概念的企业。2007年,胜利黄河钻井三公司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行5S管理,将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组、岗位,让职工“人人肩上有担子、每个项点有标准”。广泛征集清洁生产合理化建议,自主设计改造的新型防溅泥浆伞、半封闭式振动筛、井口“方井”装置等10余项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改善了职工的工作环境,提升了清洁生产工作水平。近日,又将钻井液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成功运用到河50区块,解决了该区块循环池容积受限,废弃钻井液处理难的问题。短短一年间,在该区块已累计回收钻井液1000多吨,达到了循环再利用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清洁生产思考方法与前不同之处在于:过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时,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而清洁生产则是要求把污染物消除在它产生之前。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a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b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融,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EAM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控制维修成本管理
对资产密集型企业来说,提高维修管理水平,控制好维修成本是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所在。高资本投入企业,资产高度密集。它们的主要特点为设备资产数目庞大、种类繁多或单台设备的资产价值高。比如说,一家火电厂的设备的数目就有数万个,甚至几十万个,设备的种类也有几百类,很多设备资产价值在千万以上。
这些企业广泛分布在能源行业,其设备特别先进、生产自动化高,对人的依赖程度比较低,但对维修保养的要求比较高,对维修管理要求水平要求比较高,并且,设备的可靠运行是企业利润来源及企业战略发展的根本保证,维修成本占企业经营的很大比重。对于这类企业来说,维修成本是成本控制的关键。但如何精准地做到控制维修成本不是那么容易,由于设备庞大,种类繁多等原因,在维修成本管理上存在许多难点。首先,为了保证生产,有些关键设备或配件必须确保一定库存,而不能按照零库存的管理思想去管理;其次,资产设备数目庞大,各种备品备件需要储备多少的规律很不容易掌握。
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有可能因为个人的使用方便而增加能耗。并且,对于那些维修成本消耗比其设备价值都大的设备,该不该进行报废处置难以确定。而对于那些频出故障的设备,难以去进一步探讨维修是否科学,从而造成了维修成本的提高。所以,对于资产密集型企业,没有精确的设备维修管理,确实很难做到科学的成本管理。
在国外很多大型企业风靡的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nent)管理系统正是在基于大型设备维修成本控制上提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它是以资产、设备台账为基础,以工作单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几种可能模式,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目标,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同时实现信息集成和规范化管理相结合。
具体来讲,EAM是以企业资产及其维修管理为核心的商品化应用软件,它主要包括:基础管理、工单管理、预防性维护管理、资产管理、作业计划管理、安全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报表管理、检修管理、数据采集管理等基本功能模块,以及工作流管理、决策分析等可选模式。可见,资产管理系统管理范畴覆盖了和维修相关的所有因素,管理对象很明确,是一种管理专业性很强的系统。
EAM系统的核心模块是工单管理系统,它是将采购和库存连接起来的一座桥梁。工单管理系统要求无论是普通的事故报告,还是紧急抢修,或者计划性的维护,其所有信息都应该保证完整地记录在工单中,包括所需员工的技能、工具、计划的工作时间,实际发生的工时,安全措施,还有工期进度,物料消耗等。每个工单都记载了具体设备具体的维修对象、维修人员、维修工具、维修消耗物料,同时也能够统计出每次具体的维修成本。
通过EAM系统能够将数目庞大的设备、配件、维修内容等都管理起来,因而能够做到维修成本管理的精细化。这种精细化管理几乎解决了资产维修成本控制的各种难题,其最大的好处在于极大地降低了因维修不当而引起的成本消耗,是一个适用于高能耗企业的实用性管理工具。在我国大亚湾核电站,这种新型的管理工具已经得到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