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在就职之后不久的第一次内阁会议上,提出要求联邦政府部门在90日内节省1亿美元开支,虽然这个数字仅占2009年美国政府4万亿美元开支预算的00025%,却让人们看到奥巴马政府厉行节约的决心。
奥巴马的这项新措施要求政府部门首长要从日常营运中列出可以节省的开支,然后在90日内向总统汇报。虽然这1亿美元实际上只相当于桶内一滴水。但奥巴马表示这是一个开端,将会取得聚沙成塔的效果:这里省1亿、那里省1亿,各个城市一起施行,就可累积成一笔可观的款项。而最重要的是,由此引发人们节约的意识,重视资源一点一滴的使用。
随着金融危机肆虐,发达国家开始大兴节约之风。把节约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具体内容中来。而在能源工业方面,发达国家的节能工作从1973年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就开始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安全推动”阶段,着眼于防止能源供应中断导致的经济衰退和社会恐慌;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环保推动”或“可持续发展推动”阶段,着眼于通过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确保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后,能源紧缺问题日益紧迫,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有些国家甚至将节能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目前,新兴的节能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初步形成,出现了众多专业的节能企业。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不断推陈出新,新产业外延不断拓展,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所有领域。美国现在已经拥有专业节能企业2100多家,仅纽约的营业额就达855亿美元;加拿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00多亿加元;日本节能服务公司已经从1997年的5家发展为2006年的70家,全世界范围内正在酝酿一场规模浩大的“绿色革命”。
生态危机远比金融危机可怕——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负债国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让很多人对经济寒流感同身受,工厂关闭,企业裁员,就业和薪资受挫。然而,金融危机经过一段时间就可缓解,然而,在经济繁荣背后,环境恶化引起的生态危机,带来的深远灾害远远超过金融危机的影响。
下面是一个令人感到痛心疾首的案例。
一个3000多人的小城镇,10多年来,由于毗邻的锰矿开采和加工企业将废水直接排入河中,每年只能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和“七月十四”两天喝到干净的河水。因为正月初一是过年,七月十四是民间的“鬼节”,只有这两天锰矿厂不开工。
这是发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的一个案例。下雷镇位于大新县的西部,与百色市靖西县湖润镇接壤,逻河自靖西县湖润镇流经下雷镇,在湖润境内约数公里,在下雷镇境内近三十公里,于是当地人也称之为下雷河。
如今的河水基本呈黄色,远看像一条黄龙,近看黄中带黑。检测结果表明:下雷河与靖西交界断面总锰含量为348毫克/升,总锰含量超出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338倍;水中悬浮物为112毫克/升,超标27倍。
下雷镇布东屯处于下雷河的下游,有村民100多人。下雷河上游段的水质都非常好,但是由于当地锰加工企业及洗矿点直排洗矿废水,导致下游水体含锰量超标。这些洗矿点经常在晚上排水,早上7点经常会看到从上游流下来的泡沫和黑水。
布东屯码村民喝的是从3公里外的山头引过来的泉水。20世纪80年代河水还能喝,90年代以后就没法喝了。现在连游泳都没人敢下河,在河里洗手也只能是越洗越黑。
而下雷镇还有近十个村屯像布东屯一样饮水困难,近千名村民10年来一直处于“住在河边无水喝”的尴尬境地。
经济的发展快慢也许只关乎人们的生活问题,而生态危机带来的却是对人类声明的威胁。伴随着经济发展中的快速消耗,中国现已成为一个生态负债国。在今天的中国,过度工业化的沿海,正遭遇很大的生态危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承接的国际转移主要是轻纺工业、电子业。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到新阶段,中国工业也进入到重工业、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业这一阶段。只有在这些重化工业方面成为强国,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强国。目前中国很多生产电子、纺织、轻工产品的工作母机要靠进口,而要想在这些轻工业方面得到持续发展,就要加强重工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当前中国正面临承接许多国际重工业的转移。
中国多年的外贸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这是牺牲了中国的环境和资源换来的。那么,在中国未来承接国际重工业的过程中,如何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保护资源与环境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
对于环境生态的问题,中国入世谈判专家龙永图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什么产业注定是污染的产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只是来源于中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然十分淡薄。
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没有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的措施,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最终企业也因此被迫关闭。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只注重经济效益,对企业污染行为不闻不问,甚至主动充当“保护伞”。这一切都是因为“污染换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等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绿色GDP”的生态发展观未能树立,是造成污染频繁,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目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有很强的节约、环保的观念,健全的保护体制再结合过硬的技术,任何一个产业都不会注定是污染环境的产业。相反,一些所谓的绿色产业,如果在管理和运作上不加强节约和环保的意识,也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没有污染的行业,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技术,只有污染的观念。建立节约和环保的观念,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对资源真正的重视起来,珍惜起来,拥有强烈保护环境,节约成本的意识,才会产生一整套完整的环保政策和技术,才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加大投入,否则中国的生态危机只会恶化,最终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从“猛发财”到“稳发财”——中国应吃好资源这碗饭
清水江是湖南、贵州、重庆3省市交界处“锰三角”地区的母亲河,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就位于清水江畔的茶峒古镇。但曾经一度,清水江被当地百姓称为“毒河”,河里鱼虾绝迹,沿河两岸居民怪病百出,群众饮用水困难,粮食减产。
湖南、贵州和重庆的交界地区,锰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锰矿石和电解锰生产基地,电解锰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0%~50%。“发锰财,猛发财”曾经是湘、黔、渝交界“锰三角”地区人们的口头禅。天然的资源优势确实让这里的人得到了巨大的好处,许多人富了起来。但是锰资源的滥采却引发了这里的水资源危机。村民们没有水灌溉农田,污染的水质严重地影响了村民的身体健康。2005年,“锰三角”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经过三年多的整治,沈从文笔下的清水江,终于恢复了清澈。
2004年,清水江边的茶峒镇就改名为边城镇,整修了码头和“翠翠岛”,计划借沈从文和《边城》的影响力开发旅游项目。可当时正是锰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项目无法展开。经过大力的整治后,清水江恢复了原貌,游客也多了起来,2008年,边城镇的旅游总收入达到3200多万元。
经过整治后,“锰三角”依然“发锰财”,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各县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锰业。但不同的是,经过3年多的环境整治,人们认识到如何吃好资源这碗饭,只看重眼前利益的“猛发财”带来的是长远利益的损失,而“稳发财”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实我们吃的都是资源这碗饭。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硬发展只会导致后患无穷。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动力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果粗放开发,无序开发,最后必然是资源受到更大的损失。2008年第39个世界地球日后不久,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新探明3个亿吨级大油田、5个300亿立方米大气田,新发现金属矿产地73处,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1%,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明显趋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同时,资料也显示,因资源过度开发、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在日益加深。去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5364起,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全国2/3城市地下水水质普遍下降,300多个城市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供水紧张,严重缺水的城市达110个……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如果人类不加限制地使用资源,贪图一时利益、“政绩”毁坏环境,浪费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受到威胁。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资源、节约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但是,节约资源并不是一个“人人受益,无人受损”的过程;相反,在节约资源的过程中,充斥着利益的博弈。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本应彻底关闭的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企业与一些目光短浅的地方政府官员同谋,致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节约。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节约资源、人人有责”的深刻意识,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才能安心地吃好资源这碗饭,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