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认为需要的第四个层次就是人有获得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需要别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这种尊重的需要在工作中也可以获得满足,一方面当你做了一项工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而给予最高的评价和荣誉的时候,你的尊重会得到满足,另外一方面就是当你因为自己能够漂亮地完成一项工作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伟大,从而赢得自尊。
在工作中来自外界的荣誉会驱使我们更加认真地工作,当一个人听从心中的召唤并付诸行动时,才会发挥出他最大的潜能,而且也能更迅速、更容易地获得成功。女人更需要社会认可,因为现代的女性为了抵制男尊女卑的观念,需要在工作——这种社会价值体现形式中——得到一种社会认同和自我肯定。女人的野心,也就是手中的那柄法老的权杖,她们追求着更大的尊严和自尊。
女人应该把职责视为一种天赋的使命,在工作中尽心尽责,将工作视为一种提升个人价值和意义的方式,从中获得快乐。女人就能在工作中忘记辛劳,得到欢愉,获得事业回报的最高荣誉。这最高的荣誉就是他人对你的尊重,这是工作带给你的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工作中获得自尊的满足。一个只有在事业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才能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会,得到荣誉和尊严,获得自我尊重。
有一个女人,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为了生存,她继承了父亲的职业——种花。
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花的样子。别人说花是娇美而芬芳的,她有空时就用手指尖触摸花朵、感受花朵,或者用鼻尖去嗅花香。她用心灵去感受花朵,用心灵绘出花的美丽。
她对花的热爱超出所有人,每天都定时给花浇水、拔草、除虫。在下雨的时候,她宁可淋着,也要给花撑把伞;炎热的夏天,她宁愿自己晒着,也要给花遮阳光;刮风时,她顶着狂风,用羸弱的身躯为花遮挡……
不就是花吗,值得这么呵护吗?不就是种花吗,值得那么投入吗?很多人甚至认为她是个疯子。
“我是一个种花的人,我得全身心投入到种花中,这是种花人的荣誉!”她对不解的人说。
正因为她为了荣誉而种花,她的花比其他所有花农的花都开得好,而她本人也更受人尊敬。
其实,荣誉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赢得荣誉而产生自我的尊重,这种力量会产生持久的冲力。女人需要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质,争取做到最棒,一点一滴地赢来了辉煌、尊严和崭新的明天。在事业中,无所谓社会所定义的高贵或是低贱,每一份职责都有它的存在的重要性,而女人无论是从事何种行业和职务,只要告诉自己,幸福的天地是靠自己打造的,无论是自轻还是自重,都是自己内心的产物。
事业的成功与否就像是一张社会通行证,在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对女人来说,也是行得通的。成功的女人,真正幸福的女人,心里都有一柄法老的权杖。
欲攀高峰的女人:“自我实现”是终极目标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他主要是指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要达到最大的程度,从而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其观点是,人有一种沿着需要层次上升的自我倾向。仅仅温饱或小康是不够的,人类往往都在追求一种能让自身感到充足和满意的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可以驱使人们走向进步。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动机的最高层次。这大概就是很多有钱人在物质极大富有之后仍然选择工作的原因吧。也就是我们在工作中所有物质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后,他们仍然希望自己工作,就是为了寻找工作的乐趣,抑或是为了寻求更大挑战,在一步步实现自我的满足。
人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争取做得更好的愿望。在挑战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20世纪30年代,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在英格兰肯特郡的小镇格兰瑟姆,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玛格丽特永远是学校中最勤奋的学生,由于刻苦努力以及天生的聪慧,她一直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她以出类拔萃的成绩顺利地升入当时像她那样出身的学生绝少奢望进入的文法中学。
在玛格丽特满17岁的时候,她开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政。然而在那个时候,进入英国政坛要有一定的党派背景。她出生于保守党派氛围的家庭,要想从政,还必须要有正式的保守党关系,而当时的牛津大学就是保守党员最大俱乐部的所在地。因此,她选择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竞争相对又不太激烈的牛津大学化学专业作为自己主攻的方向。于是,有一天,她终于勇敢地走进校长吉利斯小姐的办公室说:“吉利斯小姐,我想现在就去考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
女校长感到难以置信,大声说:“什么?你是不是欠缺考虑?你现在连一节课的拉丁语都没学过,怎么去考牛津?”
“拉丁语我可以自己学习!”
“你才17岁,而且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毕业后再考虑这件事。”
“我可以申请跳级!”
“绝对不可能,而且,我也不会同意。”
“你在阻挠我的理想!”玛格丽特头也不回地冲出校长办公室。
后来她获得了父亲的支持,开始了艰苦的复习、学习备考工作。在她提前几个月得到了高年级学校的合格证书后,就参加了大学考试并如愿以偿地收到了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在1年内全部学完了,而且通过考试并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活动方面也颇富才艺。所以,她所在学校的校长也这样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40多年以后,这个当年对人生理想不懈追求的女孩终于如愿以偿,她成为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党魁,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撒切尔夫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铁娘子”,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追求与坚持的过程。也是一个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从政”是她的理想,也是她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求放在人类需求的最高一级,不是没有道理的,毕竟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却并不是人人都能成就伟大。
但是,人活一世,总要实现自我,不要管你追求的目标是大,或者是小,努力地去实现它吧,这样你的职业生涯才会变的五彩缤纷,你的人生才会无限充实。女人对幸福的追求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它更在于一种在漫长过程中的坚持和忘我。释放最大的能量,让自己在工作中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为了自己的事业不断地实现理想,为职业生涯添上更加亮丽的一笔!
打造职场形象:“印象”是件高级外套
在超市买东西时我们发现,即使是一个小东西也是经过精心包装的。例如一些巧克力,一个盒子里有十来个巧克力,每一个都用漂亮的塑料纸包了起来。等你吃完巧克力的时候,留下来的包装纸可能比吃掉的巧克力还多。在这个世界上,连一个小小的巧克力都需要精细的包装,因为很多人在第一次购买的时候都会按照外包装的精细程度来判断它们内在的美味与否,最后选择购买包装最合心意的那一个。
这里就涉及一个心理学名词:印象。印象是人的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印象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印象形成有几大原因,如“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是说初次接触所获得的印象往往比事后更重要;“光环效应”,即“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旦产生了有倾向性的印象,就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情况;“刻板效应”,即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别人的固定想法,就好像“男人粗犷,女人温柔”这种说法,其实未必就是这样的情况。
职场中也是如此,人们常常将一个人的外表与他的实际能力联系起来考虑。有时一个人的内在很专业,而外在却不够专业或者毫不在意,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别人对你能力的肯定。因为一个衣着邋遢,穿衣都不合场合的人,实在难让人相信会是一个有能力,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能掌握,平时对环境变化有足够掌控能力的人。如果别人对你的形象有不信任感,那你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们的认知。
一位公司经理就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女同事其实工作能力很强,与同事相处也都很融洽,唯一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她的外表实在有点邋遢:不喜欢化妆,似乎对自己的不修边幅也毫不在意。她常常搞不懂为什么自己工作认真努力,升迁却总也轮不到她?
这位经理说:“其实,旁观者都看得出来,这是因为她的外表实在很吃亏,而不是工作能力的问题,可是谁又能开口告诉她呢?每每遇上重要的事情欲让她接洽,却总会担心客户以貌取人,认为这是一家不注意形象,不专业、不敬业的公司,毕竟公司要注意自身的形象。”
我们经常会看到从事保险行业或者房产行业的人,他们每一个都是西装革履、干净的白衬衣,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业务人员也从不马虎,为什么他们不会像其他公司的员工一样穿着休闲装上班呢?其实这就是形象的意义。每个员工都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庄重正式的穿着会显得他们更加专业,从而让人自然地对他们产生一种信任感,而无论是保险行业还是房地产行业,客户对企业专业性的信任都至关重要。
另外,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形象就是公司的形象,代表着公司的面子。所以着装的第一个规则就是整齐顺眼,整天坐在办公室的职员,或接触客户的营销人员,要是整天穿着脏兮兮的衬衫、皱巴巴的裤子,一副精神散漫的模样,谁都不会对她产生好印象。以这种“不修边幅”的形象跟别人交流,谁都会心存戒备,任何事情也不会成功。
假设有两个部属,才华相等,效率也在伯仲之间。如果只能提升一个人,老板最后通常会依他们平时的仪表给他的印象来取舍。
如果想让别人相信你,那你就要让自己的形象变得和团队生活所要求的相符,这样才能让你的“良好印象”被轻易接受。
那么,印象这件“高级外套”需要哪些装备呢?
1.亲切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