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是否哀叹命运不济,未遇伯乐,自己加薪、晋升无望,英雄只恨无用武之地……
扪心自问:我是“老黄牛”、“毛毛虫”,还是“恐龙”、“跳蚤”,抑或是“罗宾汉”、“堂吉珂德”?刻板、盲从、怀疑、蛮干、固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将让你陷入末流;不知变通的大脑,将让你举步维艰。
变通,助你告别职场末流,跻身于精英之列!
老黄牛式的刻板
老黄牛,终日吃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但久而久之,它习惯了低头拉车,很少抬头看路。
对于我们而言,在进入企业之初,应努力工作,尽心尽责,做“老黄牛”。同时,应积极主动,学会思考,使自己富有创造力。
一群伐木工人走进一片树林,开始清除矮灌木。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树林中的矮灌木,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他们需要清除的不是这片树林,而是旁边的那片树林!
在工作中,很多员工就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一样,平时闷声不响,整日老黄牛似的埋头苦干,最终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而有些同事,只用最少的时间却能出色地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何会有如此的天壤之别呢?奥秘就在于后者在工作中不断地抬起头来,对过去的工作不停地进行反思,及时把自己从岔道上挽救回来,使自己不至于与目标偏离得越来越远。没有谙熟此道的前者当然只能在原地打转。
小孙是公认的好员工,年年工作量都名列前茅,可是两次晋升的机会都没有他。先后提升的两个同事资历没他深,工作量也比他少,不用说他心里当然不服,其他同事也为他愤愤不平。公司经理知道后和他们讨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小孙虽然工作态度很好,踏实肯干,但是从无创新,在市场变化环境中,只有踏实肯干是不够的,思想古板只会使市场停滞不前,这样最终只会被淘汰出局。
工作中,小孙常常埋头“拉车”,被动地等待上司分配工作,无法主动出击,而别人即使工作没有他那么踏实,却有开创性,能积极主动地向市场找需求,所以毫无开拓精神的小孙陷入困境是自然的事。
如果一味地工作而不动脑思考,我们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创造力。
有一个学生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导师来看他时,他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是为什么没有进步呢?”导师说:“你全天的工作都是实验,而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怎么会进步呢?”所以思考也是我们每天工作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过去,我们提倡老黄牛式的任劳任怨。而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但是只是像老黄牛一样、没有创新思维、不能与时俱进、没有改革创新的员工,很难做出大的贡献,企业也无法获得长足发展。
我们身边有些踏实肯干的员工,由于不够灵活,不善于创新,不会沟通,缺少职业规划,他们被企业的火车甩下来了。有人说,现在职场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在变。我们应该明确自己必须学会应变,适应变化,而不是埋头劳作,不看前路,不看环境,不去交流。
如今,我们必须要学会从“work hard(辛勤工作)”转变到“work smart(聪明工作)”。任何人做事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好,还要学会聪明地工作,因为每个人的体能和技能总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寻求点对点的工作最短路线,很多时候“走捷径”并不是坏事,只要可能。如果说过去很需要踏实敬业的“老黄牛”员工的话,那么现代职场更需要的是既能实干又能聪明巧干的新型“高效能员工”。
毛毛虫式的盲从
职场中,有些人选择工作、经营投资、应对困境时,并非根据个人能力、特长,也不独立思索,而是一味地随波逐流,哪儿热就奔向哪儿,哪种规则方法最火就执行哪种。
一味盲目地从众,会扼杀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减少盲从行为,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是非并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
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这种毛毛虫喜欢排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
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着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在我们之中,失却自己的判断力、经常盲从的“毛毛虫”不乏其人。习惯于矮子观场,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从众,必然增加人生的风险。
有一位雄心勃勃的商人,听说外地招商引资,就“顺应潮流”到该地投资了上千万。两年之后,他把所有的钱都亏掉了,最后空手而归。
朋友问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投资?”他说:“那时候,很多同行都争先恐后地去了,大家都认为那里的投资条件优越,大有发展前途。如果我不去的话,担心会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商人陷入了一个怪圈:别人都去做了,我必须赶快跟上。职场上有这样的说法,同样的一个创意、一条新路,走第一的是天才,走第二的是庸才,走第三的是蠢材,走第四的就要入棺材了。从中可见跟随者的悲哀。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天使对他说:“你有资格住进来,但为石油大亨们保留的大院已经满员了,没办法把你挤进去。”
这位大亨想了一会儿,请求对大院里的居住者说句话。这对天使来说似乎没什么坏处,于是,天使同意了大亨的请求。这位大亨拢起嘴大声喊道:“在地狱里发现石油了!”大院的门很快就打开了,里面的人蜂拥而出,向地狱奔去。
天使非常惊讶,于是请这位大亨进入大院并要他自己照顾自己。大亨迟疑了一下说:“不,我认为我应跟着那些人,也许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说完,他也朝地狱飞奔而去。
大亨的可笑结局引人深思。不随大流、不做毫无个性的跟随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意,它是你生命活力的激发。
身为职场人士,我们不能只注意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这些工作带来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绩效。如果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可能会付出很多无谓的努力,或被吃掉或被淘汰,只有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企业中,许多“聪明人”,最容易陷入盲从的误区。这样做的人还误以为:“看我多机灵,不落后于他人,别人刚这么做,我就也这么做了。”盲从就失去了原则,往往给自己带来损失或伤害。而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企业员工就必须摆脱盲从众人的不良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头脑思索问题,做出人生的抉择。不走寻常路才是你脱颖而出的捷径。
跳蚤式的怀疑
科学研究证明,世界上的跳高冠军是跳蚤。
科学家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就会马上跳起来,高度是跳蚤身高的100倍以上,因此被称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
科学家曾做过一次有趣的试验:他们在跳蚤的头上罩上一个玻璃罩,然后让跳蚤跳动。跳蚤第一次起跳就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以后,跳蚤调整了自己能够跳起的高度来适应新的环境,此后每次跳起的高度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科学家们逐渐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又经过数次碰壁之后主动调整了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无法再跳了,只好在桌子上爬行。
经过一段时间,科学家把玻璃罩拿走了,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跳,跳蚤变成“爬虫”了,连再跳一次的勇气也没有了。它的信心、潜能都被自己扼杀了。
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生活中,很多人也有着类似的“跳蚤式”经历。几次失败之后,他们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为自身设了限。
大刚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仅颇有才学,也具备种种令老板赏识的技能。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由于曾遭受过几次挫折,他不敢面对挑战,或者是缺乏应对困难的信心,平日里总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随遇而安。遇到一些“麻烦”事时他就尽可能地躲得远些,唯恐自己会被“不可能”撞得头破血流。可以想像得出,他这样的员工终其一生,一路留下的是他越来越平庸的脚印。
曾有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有一位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所从事的工作人们可能会不相信——他竟当了十几年的搬运工人!
他说:“我虽有学历,但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把它忘得差不多了,而且没有什么经验,谁还会要我呢?”因此,他一直在当搬运工人。但天不遂人意,当公司由于经营方面的原因裁员时,这位牛津大学毕业生首当其冲,连搬运工都做不成了。
总经理在谈到他时,说:“像这种有吃有喝就满足了的人,创造不了更大的价值,他的存在与否,对公司无足轻重。”
这实在是一场悲剧。报上网上也有类似的故事,比如北大才子卖肉,武术冠军擦鞋谋生,等等,虽有种种客观原因,但自我的设限也阻碍了其更好地发展。
在我们的工作中,许多人虽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经过几次碰壁以后,便以为“玻璃罩”已成为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度,失去了向困难挑战的勇气。他们会常常说“这问题太难了”、“我无能为力”、“我太年轻了”、“我的经验不足”,等等。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他们不是重整旗鼓,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因此,当玻璃罩拿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挑战的勇气,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他们往往因为害怕成功高度的限制,而甘愿忍受平庸者和失败者的生活。
心理高度决定事业高度。一个职场中人若想打破平庸的生活模式,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就要首先突破心理的瓶颈,不能因为过去的一些失败或者是眼前职位的无关紧要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过早地盖上一个“玻璃罩”。
罗宾汉式的独行
工作中,有人自视甚高,以为做事“舍我其谁”。他们喜欢单干,如高傲的“独行侠”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极少与同事沟通交流,更不会承认团队对自己的帮助。个人英雄主义在下面这个故事的面前,将无处藏身。
二战时期,在德国柏林东南一座战俘营里,为了逃脱纳粹的魔爪,250多名战俘准备越狱。在纳粹的严密控制之下实施越狱计划,要求战俘们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才能确保成功。
这件事非常复杂。首先要挖地道,而挖地道和隐藏地道则极为困难。战俘们一起设计地道,动工挖土,拆下床板木条支撑地道。处理新鲜泥土的方式更令人惊叹,他们用自制的风箱给地道通风吹干泥土。制作了在坑道运土的轨道和手推车,在狭窄的坑道里铺上了照明电线。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之多令人难以置信,3 000张床板、1 250根木条、2 100个篮子、71张长桌子、3 180把刀、60把铁锹、700英尺绳子、2 000英尺电线,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为了搞到这些东西,他们费尽了脑汁。此外,每个人还需要普通的衣服、纳粹通行证和身份证以及地图、指南针及干粮等一切可以用得上的东西。担任此项任务的战俘不断弄来任何可能有用的东西,其他人则有步骤、坚持不懈地贿赂甚至讹诈看守。
这里分工明确。做裁缝,做铁匠,当扒手,伪造证件,他们日复一日地秘密工作,甚至组织了一些掩护队,吸引德国哨兵的注意力。
此外,他们还要负责“安全问题”,德国人雇佣了许多秘密看守,混入战俘营,专门防止越狱, “安全队”监视每个秘密看守,一有看守接近,就悄悄地发信号给其他战俘、岗哨和工程队员。
由于众人的密切协作,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竟然躲过了纳粹的严密监视,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
个人的能力再强,也绝不可能完成上述这个巨大的工程。
同样,职场中,如果只强调个人的力量,即使你表现得再完美,也极难创造很高的价值。
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访问美国时,《芝加哥邮报》的一名记者问他:“您觉得美国人和日本人哪一个更优秀呢?”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问题,说美国人优秀,无疑伤害了日本人民的民族感情;说日本人优秀,肯定会惹恼美国人;说差不多,又显得搪塞,也显示不出一个著名企业家应有的风度。
这位聪明的企业家说: “美国人很优秀,他们强壮、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时刻都充满着激情和创造力,如果一个日本人和一个美国人比试的话,日本人是绝对不如美国人的。”
美国记者十分高兴:“谢谢您的评价。”正当他沾沾自喜的时候,松下幸之助继续说:“但是日本人很坚强,他们富有韧性,就好像山上的松柏,日本人十分注重集体的力量,他们可以为团体、为国家牺牲一切。如果10个日本人和10个美国人比试的话,肯定可以势均力敌,如果100个日本人和100个美国人比试的话,我相信日本人会略胜一筹。”美国记者听了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