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围墙:
任何人都害怕受到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如果你希望你身边的人认识并且改正错误,你可以采用的最愚蠢的方式,就是对他的过失大加指责。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最愚蠢的方式,恰恰是人们最常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还有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
心理学家史基诺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得出如下结论:因为好行为而受到奖赏的动物,学习的速度更快,学习效果更好;因为坏行为而受到处罚的动物,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都比较差。这个原则在人的身上也会有相同的效果。批评不但不会使错误改变,相反会招致怨恨。
吉姆·金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约翰认真读书,将来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因此,从约翰上小学二年级开始,吉姆就开始对约翰提出严格的要求。他私自给约翰订立了几条规则:禁止他随便与街上那些孩子们一起逛大街,无所事事;不允许约翰的任何一门考试低于良;不允许约翰看电视卡通节目;不允许约翰玩电子游戏等等。约翰只要偶尔违背这些规则,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虽然如此,到了三年级的时候,约翰的成绩却已经连“及格”的档次都难以维持了。他似乎故意与父亲作对似的,背着吉姆跑出去找孩子们玩耍。而且,他专门找那些被家长们视作无可救药的“坏”孩子,因为他感觉到自己与他们一样:在父母的眼里,是那种只会犯错误的孩子。
吉姆非常困惑,在与邻居们谈话时不断诉说自己的烦恼,可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小镇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给他指出错误。吉姆依旧采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对约翰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教。结果,约翰在一次斗殴事件发生后,被带进了青少年管教所。
可怜的吉姆始终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到头来却落得如此结局。
围墙突破:人际关系中的“皮格玛利翁效应”
传说,古希腊有一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玛利翁,擅长雕塑。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丽少女的雕像,并把它当作有生命的人那样和它说话,爱它。结果发生了奇迹:雕像活了!变成了一位真正的美丽少女,并与他结为伉俪。
如果说皮格玛利翁的传说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那么,现在就让我来讲—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男士,他的前妻总怨他不懂感情又没有本事而最终与他分手。他因不打算再“浪费”另一个女人的一生而不想再婚了。后采经不住朋友的热情撮合,与—位在文化馆工作的女子结了婚。没想到婚后两人感情缱络,而且他自己也事业有成。他告诉朋友:“前妻老嫌我这也不是那也不行,我对自己也有点失望了。既然我无法使她幸福,就让她找自己的幸福去吧。可现在的妻子却对我挺满意的,使我愿意为她的幸福而付出。其实我还是我呀!’后来听说,他与前奏偶遇,前妻幽怨地说:假如你当初就像现在这样,我也不至于……而他则幽默地说:假如你当初就这样看我,我也不至于……你们说妙不妙?
国外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重新组合,随意地抽取学生分为甲乙两组。当然每组中都有成绩不等的学生。然后教师暗示甲组学生,让他们认为自己是经过智商测定而被选出的优等生并被学校寄予厚望。而对乙组学生却作相反的暗示。结果令人吃惊:甲组中原先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其努力程度均比乙组中的优等生为高,而学习成绩也呈上升趋势。相反,乙组中的优等生大多数不如实验前那样刻苦,成绩徘徊不前,而中、差等生的成绩则较明显地呈下降趋势。心理学家把这种因高期望值带来的积极性反馈,以皮格玛利翁的名字命名,称为“皮格玛利翁效应”。
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诠释人际关系中的“皮格玛利翁效应”:当你努力发现某人的优点和长处并且由衷地赞美他时,你就会看到他会表现得越来越符合你所赞美的那种形象;而你若将某人视为小人或恶棍的话,那么这个人就的确会以你所给他“画”的嘴脸采对待你。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人会被不同的群体作出各异甚至相反的评价的道理。因此说,“皮格玛利翁效应”是有正负的。就像心理学家对学生做的实验;也像那位男士与他两任妻子的关系;还像老祖母告诉同山谷回声吵架的孙女那样:“你对它友好,它也会对你友好的!”
想起一个稍稍偏离但与“皮格玛利翁效应’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说法。传说苏东坡有一次拜访高僧佛印,谈得兴起,便披上佛印的袈裟问:我像什么?佛印答:像佛。然后问苏东坡:你看老朽像什么?苏东坡正得意忘形,便笑谑:我看你像大便!佛印笑而不答。事后,苏东坡得意地将此事告诉苏小妹,而苏小妹却兜头给他泼了一瓢冷水:你输惨了!苏东坡惊问:此话怎讲?苏小妹答:心中有何物事便看得何物事。佛印心中有佛,他看到的也是佛;而你心中恐怕当时只有污秽之物,你看到的自然也是大便了!
智慧语珠:
有像皮格玛利翁那样的心,就能用皮格玛利翁的眼睛去看人,待人。这样,不仅使我们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而且还可以让自己因感受到他人的友好而快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