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6000000035

第35章 饮食物语—发现饮食背后的文化 (1)

名菜典故

忽必烈与涮羊肉

据说,涮羊肉起源于元代。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军队作战的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炖羊肉,不料敌情突发,厨师灵机一动将羊肉切成薄片,下锅烫熟就捞出来,放了点调料就送上去了。忽必烈饥不择食,吃罢迎敌并大获全胜,后命令厨师如法炮制,并建议增添调料,大臣们吃后啧啧称赞。后来忽必烈赐名为涮羊肉,并流传下来。

涮羊肉原本是宫廷佳肴,不是普通百姓能吃到的。直到清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掌柜买通了太监,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才使涮羊肉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餐桌上。

乾隆皇帝与松鼠鳜鱼

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扬州,微服走进了松鹤楼,见神台上放有鲜活的元宝鱼(鲤鱼),执意让随从拿下做好供他食用。但在旧时,神台上的鱼是用来敬神的,因此这种鱼是绝对不可食用的。但因乾隆执意要吃,堂倌无可奈何,于是便与厨师商议如何处理此事。厨师发现鲤鱼的头很像松鼠的头,而且想到本店招牌的第一个字就是个“松”字,顿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决定将鱼做成松鼠形状,以回避宰杀神鱼之罪。菜做好后,端给乾隆皇帝吃。乾隆细细品尝后,感到外脆里嫩、酸甜可口。他赞不绝口,便重赏了厨师。因此菜的鱼形似松鼠,故名松鼠鱼,后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鳜鱼替代了鲤鱼,松鼠鳜鱼成为宴席名菜。

苏东坡首创东坡肉

相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杭州做刺史时,曾为民排忧解难,老百姓都十分感激他。人们私下商议,用什么来报答自己的恩人呢?后来有人打听到,太守喜欢吃猪肉。于是人们为了报答苏东坡,每逢农历过年时,各地老百姓都要抬着猪肉给他拜年。这样一来,苏东坡每年都收到许多猪肉。苏东坡叫人将所有的肉切成方块并烧得红酥软烂,按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给每家发送一份。当地老百姓都感激不尽,便将这种肉称为“东坡肉”。后来“东坡肉”就成了杭州的名菜。

钱牧斋命名叫化鸡

相传在明末清初时期,江苏常熟的虞山一带有个叫花子偶得一鸡。他就近找了一户人家,向主人借了把刀,将鸡宰杀,除去内脏,到山上挖了些黄泥涂于鸡的表面,取来枯树枝叶点起火,将包好的鸡放在火堆中焖烧,待泥烧干,就用棍子敲去泥壳,鸡毛也随泥脱落,顿时香气四溢。

正当叫花子吃得起劲时,明朝大学士钱牧斋散步路过此处,闻到鸡的香味,便差人前往打听叫花子是如何做出这样美味的鸡的。差人打听了一番,并取了一小块鸡肉给钱牧斋,钱牧斋品尝后,觉得味道确实很不平常。回到家中,他令家厨按叫花子所说的方法制作,并取名“叫化鸡”。

张九龄与四喜丸子

据传,四喜丸子创制于唐朝年间。有一年朝廷开科考试,发榜当日,衣着寒酸的张九龄居然中得头榜,皇帝因赏识其有才智,便将他招为驸马。当时正值张九龄家乡遭水灾,父母背井离乡,杳无音讯。举行婚礼那天,张九龄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张九龄高兴之余,便叫厨师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庆贺。菜端上来一看,是四个炸透蒸熟并浇以汤汁的大丸子。张九龄询问其意,聪明的厨师答道:“此菜为‘四圆’。一喜,老爷头榜题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龙快婿;四喜,合家团圆。”张九龄听后开怀大笑,连连称许,又说道:“‘四圆’不如‘四喜’响亮好听,干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后,逢有结婚等重大喜庆之事,宴席上必备此菜。

大火烧出的烤乳猪

烤乳猪这道菜是以乳猪为主料制作而成,在旧京食馔中应算是“阳春白雪”,是宫廷中达官富绅宴饮时吃的一道名菜。后传到各地,也是广州最著名的特色菜,在誉满中外的广东烧烤中,此菜堪称一绝。

传说上古时有个猎人,平时以猎取野猪为生。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火帝。儿子稍长大后,父母每日上山猎猪,儿子就在家饲养仔猪。有一天,火帝偶然拾得几块火石,引起一场大火。火熄灭后,一股闻所未闻的香味自被烧过的废墟中飘散而至,火帝拣开杂物,循味探寻。发现这诱人的香味发自皮烧焦、肉烤熟的仔猪。自此,烤乳猪开始闻名于世。

鱼香肉丝并无“鱼”

鱼香肉丝这道菜里实则无鱼。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

一天晚上,女主人在炒另一道菜的时候,为了不使配料浪费,便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道菜中炒,意外地发现这道菜美味异常,这道菜因为是用烧鱼的配料做成,所以取名为“鱼香肉丝”。

宫保鸡丁的由来

宫保鸡丁又叫宫爆鸡丁,用白嫩的仔鸡鸡脯肉和花生米以急火爆炒而成。相传这道菜是因清末四川总督丁宝桢特别喜爱吃此菜而得名。丁宝桢原籍贵州平远,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他曾被封为太子少保,人们尊称“宫保”。丁宝桢对烹调十分讲究,有一次丁宝桢回家乡省亲,亲朋好友做菜招待他,其中有一花生米炒鸡丁颇受他的喜爱,他便问这菜的名称。有人为了讨好他便说:“此菜专为宫保大人所做,当以‘宫保鸡丁’命名。”丁宝桢颇为欢喜,点头称是。自此,“宫保鸡丁”这道菜便开始流传开来。

麻婆豆腐的由来

麻婆豆腐,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约一百多年。当时,成都北郊的万福桥边,有一家专供行人吃饭歇脚的小店,店主人是位脸上有几颗麻点的妇女,因为她丈夫姓陈,人称陈麻婆。有一批挑油篓的力夫,他们每次用饭都要到集上买几块豆腐,割点牛肉,从油篓里舀点菜油,请陈麻婆为他们加工成菜。陈麻婆把牛肉切成末后,在油锅爆炒,佐以辣椒、豆豉等开胃作料。再放汤、豆腐,出锅后再加上调味料。

这道菜很受力夫们的欢迎,麻婆豆腐很快便出了名。

水煮鱼的来历

水煮鱼起源于重庆渝北地区,距今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这道菜的创始人出生于川菜世家,并且在一次厨艺大赛中以一道水煮肉片技压群雄,夺得大奖。某日,他的一位挚友来他家祝贺他获奖。这个朋友自小生活在嘉陵江边,每次来都会拎上几条活蹦乱跳的鱼,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师傅想让他的朋友来分享一下他的得奖菜品,可是他的朋友不吃大肉,这可让他犯愁了。正在这时,朋友带来的鲜鱼令他眼前一亮,于是萌生了做“水煮鱼”的点子。第一盆水煮鱼就这样诞生了!水煮鱼渐渐成为一道家喻户晓的美味佳肴。

佛跳墙的来历

清道光年间,有一次,福州官钱局请布政使周莲到家里吃饭,席间有一道菜是将鸡、鸭、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后,放于绍兴酒坛中煨制而成。吃起来美味异常,使周莲难以忘怀。回去后,周莲便命家厨郑春发试做此菜,但口味不佳,周莲就带着郑春发到官钱局求教,终于做出了香味更浓、风味更佳的菜肴。

后来郑春发辞去衙厨职务,在东街口开设了聚春园菜馆,将此菜以海参、鱿鱼等十八种原料加陈酒、桂皮、茴香等作料,放入陶制瓦罐中煨制,味道鲜美绝伦,前往品尝者络绎不绝。一次,几个秀才慕名到聚春园品尝此菜,并当席赋诗咏之。其中有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因诗句生动有说服力,这道原名福寿全的菜就被改称为“佛跳墙”。100多年来这道菜一直风靡全国,饮誉海外。

南京板鸭的来历

在距今1400多年前,我国南方地区处在南朝梁的统治下。“侯景之乱”期间,侯景为了攻下台城,在台城外垒土为山,企图居高临下,占尽优势。而守台城的将士也在城内高堆土山,以抵御叛兵。

由于战事激烈,将士们往往无暇吃饭。当时正值金秋,桂花飘香,肥鸭上市,建康台城内的妇女们便将肥鸭洗净,佐以香料、盐酱煮熟,包上荷叶,送至前线。因为将士多,于是将很多鸭子捆扎在一起抬上山,士兵们再将成捆的鸭子打开,用水一煮,便可食用。士兵们把这种美味且方便的鸭子称为“板鸭”。从此,板鸭便成为建康的名菜。

饮食史话

饺子的发明

饺子史称“娇耳”,据说是由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架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经过家乡白河岸边时,见很多穷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向穷人舍药治伤。

此药方叫“祛寒娇耳汤”,即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入锅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食用。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喝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食用数日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后来,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

腊八粥的传说

腊八粥历史悠久,腊月初八那一天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的佛日,据说古代印度佛教僧徒,鉴于佛祖未成道前,六年的苦行修持每天只吃一麻一素,佛弟子为了永志佛祖成道前一麻一素的苦厄,所以每年腊八用豆果黍米熬粥供佛永矢弗忘,而且说喝了佛粥,可以上邀佛祖庇佑。自从佛教传入中土,各大禅林寺院都在腊月初八那天拂晓熬粥供佛。

同类推荐
  • 山西民间曲艺

    山西民间曲艺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古代阵法

    古代阵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阵法》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王忠强编著的《古代阵法》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中国古代阵法的产生及发展、春秋前十大古阵、几大古代重要阵法、古代历史传记以及传说中的阵法、古代阵法在古代军事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等内容。
热门推荐
  • 洪荒之魔族争霸

    洪荒之魔族争霸

    一只身形巨大的双翼飞龙盘旋上空,两只猩红的眼睛盯着数千里之外的神仙府邸,双目中透出嗜血的贪婪。他的背后,卷起滚滚尘烟,数十万的土地上各类妖族魔族横行无忌,攻向神仙府邸……魔龙抬起傲骨,双目凛冽的看向苍穹:今日,我涅槃再生,堕入魔族,依旧执掌刑罚,则,我为天道!我以道起誓,魔族争霸,戮尽神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醒之路

    天醒之路

    冲、鸣、气、枢、力、精、英。魄之七力!感知七魄,造就无数强者。然而,一家不起眼的学院里,少年却面临着被驱逐的危机……
  • 不找借口找方法

    不找借口找方法

    世界500强企业优秀员工职业化最佳培训读本,卓越员工自我修炼必不可少的思维与行动准则。培育不找借口的员工,打造高执行力的团队。放弃借口,赢在方法。绞尽脑汁找理由,不如千方百计想方法。
  • 毒爱重生:追捕在逃帅老公

    毒爱重生:追捕在逃帅老公

    他英挺俊美,但却杀人越货凶狠毒辣,他就是无人能敌的帮派首领;她貌丑孤僻,但却倔强坚韧,她就是被家人遗弃的丧门星罗刹女。她误闯他的领地被他捕获并因此囚禁,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冷血铁心对女人更是感到厌恶从未有过感情的恶魔,却在望着这个丑的令人生畏的孤女时眼中泛起了点点的柔软和羞涩。从此罗刹女成为了他床上的唯一女人,他就像吸食自己所贩卖的冰毒一样对她爱的无法自拔。直到有一天,当他被国际刑警逼的走投无路时,他才明白原来这场爱是她专为他而布下的法网......当爱情随着身体一同被宣判死刑的时候,他和她却没有想到死亡过后还会有着下一世的未了情缘......
  •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清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清朝十二妃

    本书挑选了清代深宫对满清乃至中国的影响绝不亚于“清朝十二帝”的十二位女性。通过对她们故事的讲述,让大家准确、快捷地了解清代后妃,特别是理解她们身处于自己时代中的困境与局限。
  • 大梦仙途

    大梦仙途

    此生缺憾,老骥伏枥,功名利禄,到头成空。黄粱一梦,魂归乡兮……一事无成的老书生杨舟,大梦一场,重回年少,他会怎样选择,让自己的人生不留缺憾?大梦春秋,梦仙大道,道途茫茫,以身渡之。睡神仙,睡神仙,大梦如真是神仙!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房与局

    房与局

    江烁和秦一恒是一对神秘搭档,每一次都能大赚一笔,生意出奇地好!不料,这对黄金搭档却被不明来路的人盯上。一场巨大阴谋悄悄在他们身边酝酿。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巨大的阴谋?
  • 危楼记事

    危楼记事

    在S市Y大街J巷,有过一幢危险房屋。市政当局好像计划拆除,但也只是计划而已。亏得大家能够将就凑合,楼房里的二十家住户(自然也包括我),竟然在危楼里生活了许多年。谢天谢地,现在,谁也找不到这幢整天让人提心吊胆的楼房,它那破陋衰败的形象,已经从地平线上消失了。危楼原址正在破土动工,大兴土木。据说不会很久,S市的最高层建筑物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危楼不存在了,但危楼的居民还在。下面所讲的,也许正生活在你周围的,而原来却是我邻居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