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卑微的工作,每一份工作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倘若你将工作分为高尚与卑微,那么,你的态度在起点上就出了差错,平庸也就在这一瞬间被注定。
平凡的是工作岗位,平庸的是工作态度。无论你从事的工作多么琐碎,都不要看不起它。所有正当合法的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只要你诚实地劳动,没有人能够贬低你的价值,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卓越的人,能够在平凡中超越平庸。在平凡中积蓄伟大的力量,总有一天迈向卓越。
臧勤是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的一名司机。他的出租车营收额平均每月在1.6万元左右,扣除各项支出后,月收入约为8000元,是行业内数一数二的高薪司机。而多数出租车司机月收入不到3000元,臧勤因此被称为“神奇的哥”。
臧勤是一名有着科学工作方法的的哥,他对营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他从计价器中研究一天的详细记录,“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乘客上车后,10元起步价大概需要10分钟。也就是说,我每做10元生意要花17分钟的成本”。根据核算,“20元到5.0元之间的生意,性价比最高”,如果做20元左右的中短途生意,两小时能赚120元;做好一车之后,还要决定往哪儿拐弯、怎样规避交通高峰,并“通过挑选行车线路来主动选择所载的客人”。此外,他十分注意收听电台广播,特别留心市内举办的商业交易会等活动,“靠资讯引领生意”。他所在车队的负责人表示,“像他这样用脑子开车的驾驶员确实罕见”。
他还是一名“快乐”的哥。他说,有些司机会抱怨交通拥堵、油价上涨,但我想外在环境是不能改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因此,他遇到红灯的时候,就把心态放松,“放一粒五香豆到嘴里,看看街景,有时感觉就像自己在开私家车兜风”。
臧勤与乘客之间互动良好。“乘我车的客人,多数都和我聊得很愉快,往往奇怪怎么这么快就到了”,“我《艮珍惜与乘客之间20分钟的缘分”。17年“的哥生涯”,臧勤还发展了一批“回头客”,长期客户中不乏外籍人士,他们常常包租,给臧勤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臧勤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收入,主要还是缘于他能超越平凡的丁作、把开出租车当做学问去研究,当做快乐去享受,做好顾客服务赢得回头客。
从臧勤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工作可以平凡,但可以超越平庸。英国有句俗语:“玫瑰换了名字,它依旧芳香诱人。”优秀的人也一样,到哪里都是人才。要做就做芳香的玫瑰,做优秀的人才。
超越和进取是一种拒绝平庸的生活态度,也是一份挑战自我的人生宣言。托尔斯泰说过:“我劝所有的人都要想到自己的翅膀,要向上高飞。”
辉煌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平凡的过程。一个人不可能从生卜来就与众不同,而是在于后天的积极努力和自我升级。
为自己来一场革命: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
在香港电影界,周星驰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星爷”,他已经成为华人影坛公认的喜剧之王。迄今为止,由他主演的电影超过了50部,“星爷”这个名字已经成了香港电影票房的保证。而周星驰的影片,更是开创了香港喜剧电影的无厘头时代。
如今,无厘头已经成为周星驰电影风格的代名词,“星爷”的称呼也早已超出了香港乃至亚洲的范围,但是,在所有周星驰出演的影片里,他扮演的角色几乎都是小人物;实际上,周星驰在成为大名鼎鼎的“星爷”之前,他在现实中的角色跟他在影片中的角色几乎是一样的。那时候,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星仔”,而“仔”这个被香港人被用在小混混身上的称呼,与他相伴了近20年。
成功大多来之不易,成名之前的周星驰也在平凡中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努力。
1982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主演是当时已成为偶像的黄日华和翁美玲。而刚满20岁的周星驰也在这部电视剧里争取到了一个宋兵乙的角色,那是他的第十次跑龙套。戏中,周星驰没有一句台词,刚亮相就被梅超风一掌劈死。
《天龙八部》中有一集,萧峰率领十八名随从上少林寺,在原著中称他们为“燕云十八骑”,周星驰饰演其中之一。当众人指责萧峰时,他上前一步欲为申辩,被萧峰挥手制止,于是他就连一句对白都没有地低头退下了。
像这样的角色他还演过很多。诸如此类跑龙套的角色,周星驰演了七八年,后来终于被李修贤发现,凭借《霹雳先锋》一炮走红。
1990年,周星驰主演了影片《一本漫画闯天涯》。在这部影片中,他饰演一个无聊的青年故事,并第一次使用了自己的真实名字“星仔”。这时候,他个人化的喜剧表演风格开始显现。不久,在与吴君如搭档主演的影片《无敌幸运星》中,他独特的喜剧表演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0世纪90年代以后,香港人的文化娱乐观念转向了多元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好人和坏人的简单界定,英雄题材的严肃电影逐渐退出主流,于是周星驰嬉笑搞怪的电影风格开始有了市场,他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得到观众的认可。1990年,影片《赌圣》的推出,成为了周星驰喜剧电影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次,他跟惯于搞怪的吴孟达合作,出演了一个由江湖小混混的形象出场,而最终成为超级赌王的传奇人物,一举轰动全港。影片上映仅4周,就打破了当时香港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成为第一部收入超过四千万港元的影片。由于《赌圣》刚刚上映就连创票房纪录,善于捕捉商机的导演王晶立刻邀请周星驰出演了另一部完全展示他个人特色的《赌侠》,再次获得了4030万的票房收入,与《赌圣》一起名列1990年香港票房榜的冠亚军。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周星驰从一个小配角居然一跃成为了香港影坛最抢手的大明星,喜剧电影的卖座之王,简直令电影圈感到不可思议。人们发现,也就是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香港媒体对他的称呼从“星仔”悄悄改成了“星爷”。
周星驰曾这样谈饰演的小角色:“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大明星,即使是扮演再普通的小角色,你也要用心把他演得最出色。”这也许正是周星驰成功的秘诀。
杨澜曾经说过:“宁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为什么她会这样讲?因为她明白,所谓保守,也就是满足于现状,甘于平庸。这种想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失败,而这种失败比“尝试中的失败”更没有价值。
一旦我们甘于平庸,即使不会马上被宣告失败,也无法再取得更大的成功。事实上,做一个不甘平庸的人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风险,需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有些人因为惧怕遭受挫折,遭受失败,就甘于平庸,不求进步,却不知道甘于平庸本身就等于失败,等于关闭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邓亚萍小时候因为个子矮,被省乒乓球队以“个子太矮,没有发展前途”为由退回,这让邓亚萍深受打击,但她没有认输,而是谨记爸爸的话:“先天不足后天补,只要有特长和扎实的基本功,何愁不会脱颖而出。”开始了刻苦的训练。
当时,郑州市乒乓球队的条件十分艰苦,连一个固定的训练场地都没有。邓亚萍和她的队友们一开始在一间暂时不用的澡堂里练球,后来又转移到一个小学的礼堂,最后才搬到市体育场靶场二楼的训练房。夏天,训练房里的温度非常高,可队员们在里面一待就是一整天,挥汗如雨。冬天,室内十分寒冷,队员们的双手常常肿得像个面包,甚至开裂。
无论训练多么严格、条件多么艰苦,全队年纪最小、个头最矮的邓亚萍都咬牙坚持下来,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出色。训练房离邓亚萍的家不远,但她从不擅自回家,她那不服输的拼劲,让很多比她大的队员都自叹不如。正是在这里,邓亚萍练出了“快、怪、狠”的战术,那就是正手球快、反手球怪、攻球狠,这成了她以后打球最突出的风格。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在全国“乒协杯”比赛上,邓亚萍战胜了当时的世界冠军戴丽丽,从而一战成名。河南省乒乓球队最终向邓亚萍敞开了大门。回想起3年来的辛苦训练,邓亚萍自信地说:“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从此,她更加刻苦,拼命地练球,休息的时间被一缩再缩。
邓亚萍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在国际、国内各项大赛上所向披靡,并夺得了第六届亚洲杯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依然保持着勤奋、刻苦的精神。
训练时,教练最常给邓亚萍的指示不是“要多练”,而是“要注意休息,别练过了”。邓亚萍的训练量要超过正常运动员很多。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9时,她练到11时。一筐200多个训练用球,邓亚萍一天要打掉10多筐。练一组球的脚步移动,相当于跑一次400米,邓亚萍的一堂训练课,相当于跑一次1万米,这还没算上数千次的挥拍动作。有人做过统计,邓亚萍平均每天加练40分钟,一年就比别人多练40天。
练全台单面攻,她腿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左奔右突,一打就是两个小时。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般打来,她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口气打1000多个。教练曾经做过统计,她一天要打1万多个球。邓亚萍每天练球,都要带两套衣服、鞋袜,湿了一套再换一套。她经常因为训练错过吃饭的时间,有时食堂会为她专设“晚灶”,很多时候她只能用方便面对付一下。
一次次的南征北战,邓亚萍赢回了一枚枚金牌,并又一次次地把目光投向更远的目标。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邓亚萍荣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个冠军。
邓亚萍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但我也深深懂得,要在比赛时打败对手,必须从一板一球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抓牢今天,才能把握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