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外只是一堵白墙
有两个重病患者同住在一间病房里。房子很小,只有一扇窗子可以看见外面的世界。其中一个病人的床靠着窗,他每天下午可以在床上坐一个小时。另外一个人则终日都得躺在床上。
靠窗的病人每次坐起来的时候,都会描绘窗外的景致给另一个人听。从窗口可以看到公园的湖,湖内有鸭子和天鹅,孩子们在那儿撒面包片,放模型船,年轻的恋人在树下携手散步,人们在绿草如茵的地方玩球嬉戏,头顶上则是美丽的天空。
另一个人倾听着,享受着每一分钟。一个孩子差点跌到湖里,一个美丽的女孩穿着漂亮的夏装……朋友的诉说几乎使他感觉到自己亲眼目睹了外面发生的一切。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他心想:为什么睡在窗边的人可以独享外面的风景呢?为什么我没有这样的机会?他觉得很不是滋味。越是这么想,他就越想换床位。
这天夜里,他盯着天花板想着自己的心事,另一个人忽然惊醒了,拼命地咳嗽,一直想用手按铃叫护士进来。但这个人只是旁观而没有帮忙——他感到同伴的呼吸渐渐停止了。
第二天早上,护士来时那人已经死去,他的尸体被静静地抬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这人问他是否能换到靠窗户的那张床上。护士们搬动他,将他换到了那张床上,他感到很满意。
人们走后,他用肘撑起自己,吃力地往窗外望……
窗外只有一堵空白的墙。
如果这个人不起恶念,在晚上按铃帮助另一个人,他还可以听到美妙的窗外故事。
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他看到的是什么呢?不仅是自己心灵的丑恶,还有窗外的白墙——一堵心灵的冷漠心墙。
几天之后,他在自责和忧郁中死去。
自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我们生来就有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延伸与发展。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存在于肉体上的人性都带有一份自私。
从正面看,自私的本性是人类竞争的基础,而竞争又是激发斗志、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但更多时候,自私所表现出的是追求个人快乐和利益的最大化。因此,自私这种人性常常被人唾弃。
自私者往往丧失了良心、同情心和利他心。他们永远是“只扫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只知道自爱,不知道爱人。
因此,自私者可能会在物质上很富有,但却是一名精神上的贫困儿。
自私又是贪婪的前奏。自私者对利益的欲望很高,对利益的追逐永无止境,他们会为一己利益去损害他人利益,而且不择手段。
在自私的人看来,人到世界上来就是索取,就是享受,什么责任、义务、贡献,统统都是道德家的说教,统统都是假的,都是做给他人看的。
所以自私者的行动总在“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为半径”的圆圈之中。自私者的人际关系也是从自己向外一轮一轮展开出去,就像投石入水所激起的水纹。
自私者对利益的欲望很高,对利益的追逐永无止境,他们会为一己利益去损害他人利益,而且不择手段。
二、“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从前,有两位很虔诚、很要好的教徒,决定一起到遥远的圣山朝圣。两人背上行囊,风尘仆仆地上路,发誓不到圣山朝拜,绝不返家。
两位教徒走啊走啊,走了两个多星期之后,遇见一位白发年长的圣者。
圣者看到这两位如此虔诚的教徒千里迢迢要前往圣山朝圣,就十分感动地告诉他们:“从这里距离圣山还有十天的脚程,但是很遗憾,我在这十字路口就要和你们分手了,而在分手前,我要送给你们一个礼物!什么礼物呢?就是你们当中一个人先许愿,他的愿望一定会马上实现;而第二个人,就可以得到那愿望的两倍!”
此时,其中一教徒心想:“这太棒了,我已经知道我想要许什么愿,但我不要先讲,因为如果我先许愿,我就吃亏了,他就可以有双倍的礼物!不行!”
而另外一教徒也自忖:“我怎么可以先讲,让我的朋友获得加倍的礼物呢?”
于是,两教徒就开始客气起来,“你先讲嘛!你比较年长,你先许愿吧!”“不,应该你先许愿!”两位教徒彼此推来推去,“客套”地推辞一番后,两人就开始不耐烦起来,气氛也变了:“你先嘛!你先讲啊!为什么我先讲?我才不要呢!”
两人推到最后,其中一人生气了,大声说道:“喂,你真是个不识相、不知好歹的人,你再不许愿的话,我就把你的狗腿打断、把你掐死!”
另外一人一听,没有想到他的朋友居然变脸,竟然来恐吓自己!于是想:你这么无情无意,我也不必对你太有情有义!我没办法得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
于是,这一教徒干脆把心一横,狠心地说道:“好,我先许愿!我希望——我的一只眼睛——瞎掉!”
很快地,这位教徒的一只眼睛马上瞎掉了,而与他同行的好朋友,两只眼睛也立刻瞎掉了!
还有一个类似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一对夫妻离异,根据法官的判决,丈夫应该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地得到一大笔财产,丈夫将自己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十美元的贱价出售,妻子固然没有得利,丈夫也损失了一大笔。
这是自私的天性招致的自我烦恼。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竞争,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
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时候,人们也往往会如故事中的人一样,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选择竞争,主要是由于缺乏沟通,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有心理学家曾将“旅行者困境”搬入课堂,让他的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两两结合,但是不能商量,各自在纸上写下自己想得到的钱数。
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刚好等于100或者小于100,那么,两个人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的钱数之和大于100,比如说是120,那么,他们俩就要给心理学家60元。结果如何呢?
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100,当然他们就都得付钱。可以想象,如果这个实验允许参加实验的两个人互相商量,当然是另一番结果。只不过恐怕没有这么傻的心理学家吧!
即使在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时候,人们也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三、单于夫人解救白登之围
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势力强大,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北部边郡的人口、牲畜和财物。汉朝刚刚平定中原的时候,还顾不上和匈奴作战,就把韩王信改派到代地,建都马邑城。
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发兵攻略马邑(今山西朔州),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匈奴得到了韩王信,于是率兵向南越过句注山,攻打太原,直到晋阳城下。第二年冬,又占领了晋阳。
汉高祖刘邦闻讯,亲自领兵前去迎击匈奴,收复了晋阳,兵锋直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当时正遇上冬天严寒下雪的天气,西汉的战士冻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
冒顿知道这个消息,假装失败逃跑,引诱汉军。
汉军追赶冒顿,冒顿把他的精锐军队隐藏起来,只出现了一些老弱残兵。于是汉朝出动全部军队,多半是步兵,共32万人,向北追击匈奴,但由于轻敌冒进,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首先到达平城,步兵还未全到。
冒顿指挥他的40万精锐骑兵,在白登山把刘邦包围起来,七天之内,汉军内外不能相互救助,军粮已绝。
匈奴的骑兵,在西方的全是白马,在东方的全是青马,在北方的全是黑马,在南方的全是赤马,可以说这个包围圈密不透风。
在七天七夜里,刘邦的军队没有军粮,也没有草料,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
陈平想出了一个解救之计。
陈平作为汉朝的使者,去秘密拜见匈奴冒顿单于的妻子,送给阏氏(单于夫人)很多礼物,而且除了这些金银财宝之外,还有一张美女的画像。陈平十分了解这位夫人的心理,就对她说:“现在我们已经十分危急了,如果单于再不退兵,我们中原都会落入单于的手中。我们中原有很多比这画上的女子更加漂亮的女子呢,不过,如果你们单于愿意退兵的话,我们愿意把这画上的美女献给单于,作为他的小妾,希望夫人您能从中斡旋一下,让我们回去吧。”
单于的妻子,考虑到如果冒顿单于真的征服了中原,就会从中原掠夺大量的美女,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她自身的利益,因为处于权力中心的后宫女子,一旦失去了丈夫的宠爱,就等于失去了权力。所以,单于夫人在心中开始盘算,到底征服中原扩大匈奴的势力重要,还是保住自己的地位重要。
最终她认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更重要。
阏氏听信了陈平的话,对冒顿说:“两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围困。如果得到汉朝的土地,单于终究是不能在那里居住的。而且汉王也有神的帮助,希望单于认真考虑这件事。”
冒顿与韩王信的将军王黄和赵利约定了会师的日期,但王黄与赵利的军队没按时到来,冒顿疑心他们同汉军有预谋,就采纳了阏氏的建议,解除了包围圈的一角。
于是汉高祖刘邦命令战士都拉满弓,箭上弦,面朝外,从冒顿解围的那个通道一直冲出来,最后同汉朝大军会合。冒顿于是领兵而去,而刘邦也率兵狼狈地从“白登之围”中逃出,最后派刘敬到匈奴缔结和亲的盟约。
刘邦处于围困之下,单于夫人面前有几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冒顿征服了中原,但是她被宠爱的地位也许会受到威胁;
第二种可能是冒顿征服中原,但依然宠爱她一个人——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原有那么多的美女;
第三种可能就是匈奴保持原有的势力,她和冒顿的夫妻关系不变。
在单于夫人心中,她觉得第三种选择是最为稳妥也是最利于自己的,所以,她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
从博弈论看来,人都是理性的,所以单于夫人一定会选择与西汉君臣合作的策略,历史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人们在面对问题和一个个具体情境的时候,都不是盲动的,莽撞的,没头脑的,而是在选择策略的时候尽量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人是自私的,即使利己之策会损坏集体利益人们也会选择利己之策,正是人类这种自私的本性才导致大量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的“囚徒困境”。
四、公用地的悲哀
在北方某个农村,政府开辟了一块草地向牧民开放,村里住着100多户牧民,这些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都精明地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是合算的。增加的牛越多,收入也会越多,急于致富的牧民将手里的闲钱都拿出来买牛。
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几头牛,而且牧民之间相互比着多增加牛,结果草地被过度放牧,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都被饿死。
当你看到两个人在下棋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棋为失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 (-1)=0.
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但整个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
“零和游戏”受到关注,是因为人们发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存在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背后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从个人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似乎无不验证了世界正是一个巨大的“零和游戏场”。
这种理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财富、资源、机遇都是有限的,个别人、个别地区和个别国家财富的增加必然意味着对其他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掠夺,这是一个“邪恶进化论”式的弱肉强食的世界。
如果大家都只从自己得益多少考虑问题,大家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盘,结果就谁也不作为,“三个和尚没水吃”,排除了合作双赢的前景。
五、黑狗与白狗
主人家里养了两只狗,一只黑狗,一只白狗,它们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这天,阳光灿烂,两只狗躺在门外的墙边晒太阳。
沉默了一会儿,两只狗不约而同地攀谈起来。它们谈到人世间的各种问题,美与丑,善与恶,最后它们谈到了友谊。
黑狗说:“我认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和忠诚可靠的朋友生活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彼此相亲相爱。你说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吗?假如我们俩能结束过去的敌对关系,成为好朋友,那我们俩的日子一定比现在过得好多了,你说是吗?”
“对呀,对呀,简直是太对了。就让我们立刻做好朋友吧,开始享受那种幸福的生活。”白狗高兴地回答道。
黑狗激动地说:“你能这么说,我真是太高兴了。过去我们俩虽然一天到晚都在一起,但是几乎没有一天不是在打架中度过的。仔细想一想,我们这是何苦呢?我们在一起为主人看家,主人对我们也挺好的,打架简直是没有道理的!”
于是,两只狗立刻热情地拥抱在一起,大声喊道:“友谊万岁!让吵架、嫉妒和怨恨都滚蛋吧!”
就在这时,厨子扔出来一根香喷喷的肉骨头。
两个新朋友同时向骨头扑去,它们相互撕咬着,狗毛满天乱飞。
直到主人的一桶冷水浇过来,才把这两个冤家分开。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朋友是那么的亲密,同事是那么的融洽,整个世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
但当好朋友做了同事后,友谊不是蒸蒸日上,反而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解体。或为升职,各施手段、勾心斗角,成为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的战友;或因上下级关系,中间隔了鸿沟万丈,最终友情灰飞烟灭。
不同的利益让友谊无处容身。特别是在与一些心怀叵测、工于心计的朋友共事时,你更别指望友谊能做你的保护伞。
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