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际分工的日益细化和专业化,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专业分工,因而也就产生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随之而来的国际间的商品、物资的流动便形成了国际物流。只有国际物流工作做好了,才能将国外客户需要的商品适时、适地、按质、按量、低成本地送到,从而提高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对外贸易。同时可将本国需要的设备、物资等商品及时、高效、廉价地进口到国内,满足国内市场需要。
在国际物流活动中,为实现物流合理化,必须按照国际商务交易活动的要求来开展国际物流活动。国际物流的目标不仅是降低物流费用,而且要考虑提高顾客服务水平(Service Level,简称SL),提高销售竞争能力和扩大销售效益,即提高国际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益。
国际物流过程一般是由专门从事商品使用价值转移活动的业务机构或代理人来完成的,如国际货物运输服务公司(代理货物的出口运输)、报关行、出口商贸易公司、出口打包公司和进口经纪人等,它们主要是接受企业的委托,代理与货物有关的各项业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国际物流系统中,很少有企业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办理和完成这些复杂的进出口货物的各项业务工作。
国际物流过程的完成需要有新型的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化的国际物流网络系统,这也是国际物流系统的两大实体要素。
1新型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又叫物流据点、流通中心、配送中心、集配中心等。物流中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物流中心包括港湾、货运站、运输仓库业者、公共流通商品集散中心、企业自身拥有的物流设施等。广义物流中心的概念偏重于空间的地理意义。而狭义物流中心则排除了铁路货运站、港湾设施、机场设施和道路等物流基础设施部分,专指为有效地保证商品流通而建立的物流综合管理、控制、调配的机构。显然,狭义物流中心的概念侧重的是物流的管理效能和行为,所以也就更能够反映和把握物流中心的功能和本质。亦即在谈论物流中心时,应当将其与物流基础设施相区分,这样有利于从产业或企业层次来分析物流中心在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国际物流的影响。进一步来看,狭义物流中心的外延又可以划分为集团型物流中心和个体型物流中心(如表1-1所示)。前者指的是诸如公共商品中转地这样的多数物流设施机构的集合,而后者是指由运输、仓库业者、厂商、零售商、批发商等经济主体自行设立的物流设施和机构,两者都可称为物流中心。
表1-1 物流中心的划分
广义物流中心 物流基础设施狭义物流中心 集团型物流中心个体型物流中心 铁路货运站港湾设施机场设施道路批发中心市场公共商品集散地仓库集散地批发商集散地运输仓库业者管理机构厂商的物流机构批发商的物流机构零售商的物流机构供应中心配送中心
在国际物流管理中,要建设一个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和高度化的新型物流中心,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这种物流中心对哪些经济主体来说是最佳的物流系统,二是物流中心的业务实际上由谁来运营。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原来只要该物流中心对企业自身有益,那么就是合理的,但是,从现代国际物流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单个企业的最优物流系统不一定是产销供应链全体的最优系统,供应链全体的最优物流中心系统是相互协作,物流、信息流相互融合的全球性的物流体系。显然,这是单个物流中心所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现代新型的国际物流系统需要产销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从商品流动的全过程来考虑物流中心的建设,以便实现物流中心的联动化发展。
从整个企业产品流程全过程中物流中心的分布状况不难看出,存在着不同形式、多种多样的物流中心连接方式,究竟采取哪种连接方式,以及各物流中心应当拥有多少在库量,这就需要结合物流管理中各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以及商品的流通特性而定。总之,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应当从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绩效来衡量,视其是否有利于各个商品流通参与方的利益而定。正因为如此,在建立新型物流中心时不仅要分析物流中心对本企业的作用和益处,以及系统硬件上的现代化,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该物流中心的独特机能、对其他企业所能发挥的辐射作用和绩效、是否符合产业布局的合理化要求以及在库水平高低等因素,可以说,这是新型物流中心的根本特征。
传统的物流中心是企业自己购买土地、自己建设、自己运营,而在全球资源配置下,企业大都是通过租赁方式来获得物流中心的使用权,亦即企业并不拥有物流中心的产权,而是通过向外部专业物流商租赁物流中心,并委托管理全部物流业务,借助于物流的共同化行为,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此外,国际物流管理业务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的资源,而是灵活运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保证资源配置的效率。
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就是要在对应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机械化、高度化发展的过程中,从全球物流管理的观点出发寻求物流系统的全体最优,并且通过灵活运用外部委托或共同配送,在充分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最大绩效。
2国际物流网络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的另一大实体要素是国际物流网络系统,这一系统是由多个收发货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动网络的集合。它包括以下两个关键概念:
(1)收发货节点
指进、出口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货运代理人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站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企业全球资源的配置,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进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来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背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连线
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的运输连线,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输线路。这些网络连线代表企业资源的移动、运输的路线与过程;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资源流动的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上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点,如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最新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络与信息网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连的。
国际物流网络系统从图中可以看出,物流网络与信息流动网络非常近似,都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进出口路线不同,物流网络朝最终的国外消费者方向移动;而信息流动网络的方向大多与商品进出口分配通路方向相反,朝商品货源地方向移动,即实施其反馈功能。信息流动网络在整个国际物流网络系统中的作用在于沟通、主导整个物流活动,所以从流向来讲,信息流动网络具有双向反馈特点。
三、跨国公司的国际物流与全球资源配置
由于禀赋的不同,各国之间的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互补性,这就要求生产要素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而光靠国际贸易这种间接的生产要素流动方式是不可能代替的。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深入,国际贸易这种通过商品交换来调剂或弥补国与国之间各自资源稀缺状况的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成为现实,使得20世纪后期相对更为直接的投资的组织形态——跨国公司也相应发展起来。
跨国公司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日益加重了各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从而为跨国公司主宰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以及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跨国公司以其占世界贸易3/4的份额,货源的大规模、多品种和货运的全球范围及多种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在国际物流市场上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配置主要在母公司所在国与子公司所在地的东道国之间进行,由于生产中原材料、半成品及产品销售的需要,其经营活动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到第三国,国际物流在国际间使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最终得以实现。
国际生产经营是国际物流的间接本源需求,它会随着国际贸易规模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并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国际生产经营已越来越受制于跨国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全球4万家跨国公司及其25万家子公司占有世界生产总值40%以上;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已占据了国际贸易量40%的比例;跨国公司发生的国际技术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85%以上,而这些比例还在迅速增长。所有这些都表明,跨国公司在国际物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国际物流中,跨国公司的优势在于其全球性结构,使得它可以比一般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原材料及商品的价格信息,能及时掌握当地有关产品的供销行情和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情况。通过对世界各地资料的比较,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购进生产要素,并向价格较高的国家出售产品,已成为跨国公司的一种通用战略。而且,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已具体到把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散到世界各地几个国家甚至几十个国家去加工、制造。在这样的全球资源配置战略指导下,跨国公司必然要求各个生产要素和经营环节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因此也就必然要求国际物流从时效、质量、规模、路线和效益等方面服务于跨国公司全球资源配置的需要。
德国宝马(BMW)公司打算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建立一个零配件储运中心,为欧洲和北美的市场服务。宝马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定制汽车的零配件,用集装箱运到安特卫普之后,经过包装、储存,然后运到全欧洲(包括德国)和北美。宝马在安特卫普的这个国际物流中心每年大约可以处理25万件零配件。由于零配件的生产地遍布全世界,而消费地遍及欧洲和北美大陆,所以这个港口型物流中心选在比利时是非常符合跨国公司的国际物流管理原则的。
除了有合适的物流中心和网络之外,跨国公司要将产品送至最终消费者手中还涉及分销问题,这就要求跨国公司必须有一个整体渠道的战略。 除了有合适的物流中心和网络之外,跨国公司要将产品送至最终消费者手中还涉及分销问题,这就要求跨国公司必须有一个整体渠道的战略。跨国公司的产品从卖方至最终买方之间一般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是卖方的总部机构,它管理着整个渠道。第二是国与国之间的渠道,它包括将货物运至国外市场边境之前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决策中间商类型(代理商、贸易公司等)、运输类型(海、空等)和财务与风险管理。第三是国外市场内部的渠道,这一渠道的任务是将进口货物从入境处送达最终消费者手中。
由于各国市场里经营进口商品所涉及的中间商数目和类型有显著的差别,所以跨国公司必须建立起很好的分销网络系统。比如宝洁公司要向日本市场销售肥皂,必须一一经过几乎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分销系统。宝洁公司将产品出售给一家总批发商,总批发商再卖给行业批发商,行业批发商再卖给专业批发商,专业批发商再卖给区域性批发商,区域性批发商再卖给地方性批发商,最后由地方性批发商卖给零售商。由于这些环节的存在,使得进口商品的零售价格比宝洁公司在美国直接向零售商送货要高很多。日本的文化支配着零售商对批发商的忠诚,这使得宝洁公司在日本设立分销渠道更为困难。在最初设立渠道关系时,宝洁公司采用美国的分销战略——跳过批发商,这一战略使宝洁在与花王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为花王与日本的批发商有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
国际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主要形式,而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主要采取直接投资形式。 财务资源是企业另一种有形资源,财务资源的全球配置主要指国际投资,即财务资源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国际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主要形式,而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主要采取直接投资形式。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企业的生产要素(有形、无形)在国际间的一揽子转移,通过投资使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新组合,从而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对外直接投资过程在本质上与一般的投资过程相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从过程来讲,对外直接投资远比单纯的国际间资本移动要复杂得多。从结果上讲,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是形成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扩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过程必然伴随着资源的国际间转移。在扩张过程中,货币资本的流动是主要的内容,除此之外,还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其他要素的跨国流动,如信息技术、经营管理与市场销售技能、资本货物等宜于流动的资源。一旦投资战略付诸实施,就开始了资源的跨国转移,而跨国公司就是资源转移的载体。所以说,财务资源的全球配置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