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并非遥不可及
创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继承与颠覆的博弈中向着积极的方面不断前进。创新并不是是伟人和名人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只要我们能够用心观察自己的生活,积极思考,在平凡的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新活动。只有先树立正确的认识,我们才能积极行动,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创新植根于现实中
“创新”这个词,在很多人的心里是富于神秘气息的,人们总觉得它是上帝施与的魔法。一提起它,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总是那些在社会变革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及各种研究人员,却很少有人首先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的确,这些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人,他们的创新成果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创新性思考也可以成为普通大众的一种思维方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创新是植根于生活现实之中的。尽管我们中的多数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但都拥有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潜能。
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就能想出的,它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留意观察和寻找。它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思考的种子,在酝酿阶段毫不起眼,可一旦加入“水”“养分”和“阳光”,它就会生根发芽,生发出神奇的力量。
相信我们中的多数人都用过带橡皮头的铅笔,可你知道它的发明故事吗?这一灵感来自于生活,目的也是为了使生活更方便。它的发明者李卜曼是美国一个技艺平平的穷画家,平常做事时总是丢三落四,就连绘画时也不例外,常常是刚刚找到铅笔,又忘了橡皮放在哪儿了。为了方便,他就把橡皮用铁片固定在了铅笔上。由此,带橡皮的铅笔便在李卜曼的手中诞生了,在申请了专利后,他的这项发明被一家铅笔公司用55万美元买走。
原本李卜曼把橡皮用铁片固定在铅笔上只是弥补自己缺陷的一个小小创意之举,没想到最终却成为了一项创造性的发明,并且直到现在还让很多人受益。还有关于方便面的发明故事,也能很好地说明创新与生活现实的关系——
话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日本一家食品作坊老板安藤百福,在上下班回家的路上,总是看到许多人在饭店门口排队,等热面条。日本人喜欢吃面条,但一般的面条通常都要煮20分钟,又要准备佐料,费时费力。看到如此情景,安藤百福便萌发了生产“只要开水一冲就能吃的面条”的念头。
一开始,他的这一想法受到了很多人的不解和嘲笑。可他并没有放弃,他利用以往在观察和思考中积累的经验,不断改进制作方法,终于研制成功了安氏“鸡肉方便面”,一下就抢占了市场。之后,他还获得了制造方便面的专利,同类的外添调料方便面、方便炒面等也都纷纷上市。
安藤的创意之举,源于他对生活现实的细心观察和体悟。他看到在当时忙碌的日本社会中,人们都对简单快捷而又美味的食品有着迫切的需求,于是他就为了解决现实问题而尝试着进行发明和改进。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此外,一些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受惠的小发明、小创造也都只是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发现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比如:在包装盒上戳个小孔,就有了防潮功能,成了防潮盒;我们在用洗衣机洗衣服时,经常会遇到有些面料的衣服容易沾惹絮状物的情况,洗衣机“吸毛器”就应运而生了;一般的肥皂盒装点水,肥皂就会发粘,这样不仅用起来不方便,还会缩短肥皂的寿命,可是利用杠杆原理的“方便肥皂盒”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看到很多类似的发明创造,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是不是觉得创新也不是一件神乎其神的事情?事实就是如此,创新总是植根于生活的,如果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细心观察并用心思考,就可能会有新的创意。
在此,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创新,其实并不像我们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困难,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现象看似平常,但却隐藏着许多发明创造的契机。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或是麻烦事时,只要不刻意回避,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解决的话,你就有机会在这简单的生活中发现创新的机会。
创新:在继承和颠覆中博弈
关于创新,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创新不是无缘无故就能产生的,它一方面是对前人科学发现和思想观念的继承发扬,另一方面也是对前人谬误的批判与颠覆。创新离不开已有知识的积累,但同时也不能被传统的守旧观念束缚住了手脚。
中华文明五千年,为我们积淀下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但这其中既有诸多精华,也有些许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既要注重积累,也要适当扬弃。培养创新思维也是一样,它既需要我们吸收既往的知识经验,又要求我们不能一概全收。这也就是说,培养创新思维并不是要求我们要抛弃以前所有的一切,自己去凭空想象或是一点一滴都要去探索,而是要以批判地继承作为前提。创新的每一次发现和创造都是长期学习和积累的结果,有了深厚的积累,才能在特定的时刻触发内心的创新灵感,由学习、积累而进入到发现是创新的一般过程。
要想开启创新思维并有所创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处理好对知识的继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只是单纯地学习前人的知识并不是一件费力的事情,就像是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假如仅仅是听老师讲解知识点,肯定会比自己动脑解决问题容易得多。但如果只是继承和接受,就谈不上任何进步了,何况前人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未必都正确。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警醒的态度,对于精华,要善于吸纳,而对于不合理的方面,要敢于颠覆和创新。
创新,就是要求新求变。创新的大忌就是被旧的思维束缚住了手脚,因为思维一旦受到了某些常规、传统、偏见或书本上的某些理论的束缚,就很难进行大胆的思考和判断了。要想创新,就要有颠覆守旧的传统观念的决心,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的实际问题。对一个创新者来说,创新首先是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如果总是被传统观念的所束缚,不敢向传统的理论发出挑战的话,自然就会与新的发现失之交臂。
天文学家勒莫尼亚,从1750到1769年,先后12次观察到天王星,完全有条件获得重大的发现。但他受当时“太阳系的范围只到土星为止”这个观念的束缚,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使这颗行星多次“被看见而未被发现”,直到1781年才由赫舍尔加以认定。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列斯特列早就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受传统“燃素说”思维框框的束缚,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理论,因而把即将到手的成功给丢了。
这些都是因固有观念和既有权威局限住了思维,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的例子。他们具备了发现新事物的能力与条件,但因为因循守旧,害怕变化,结果只能是遗憾收场。
由此可见,对传统观念中不合理成分的怀疑和颠覆是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总是畏首畏尾,不敢大胆思考的人,对富于启发性和创造性的事情永远只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
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我前面已经说到,想要创新,首先得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一提到“创新”这两个字你就觉得害怕了,那你就总也不会有什么创新的行为。而如果我们把创新看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看做是人人通过思考就能办到的事情,你也许就能在寻常的生活中有自己的新发现。
在生活中,有些同学总是羡慕别人的创新思路和发明创造,羡慕天才创造的耀眼奇迹,也总是抱怨自己先天因素欠佳和缺乏成功的机会,但却很少花时间去想想自己平庸的真正原因。其实,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了,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能,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创新能力。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只要善于思考和把握机会,我们可能就会成功。我就听说过很多青少年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索,进行了诸多发明创造的例子。
曾获得“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的孙珊就是我们青少年中的代表。她上小学六年级时经常要早起,可是她发现:每当早晨闹钟催促她起床时,父母也常常被吵醒。她很懂事,就想着如果能制造一种既能定时叫醒自己,又不干扰别人的枕头,那该多好呀!
于是,她开动脑筋,尝试着自己进行发明创造。经过细心观察,她从电动玩具的开关中找到了灵感:她在玩电动玩具时,发现只要按下玩具的开关,玩具就动起来。出于好奇,她动手拆开了玩具,发现里面有一个振动器,她想,如果用振动器来代替闹钟扬声器的声音,不就克服了闹钟吵醒别人的缺点了吗?
后来,在学校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实验,孙珊终于成功地发明了具备定时提醒、无干扰、随时查时、按摩头部四种功能的“四能枕”。
孙珊的创新得益于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的想法,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也有跟她一样的困扰,只是没有认真去思考、去解决。如果大家都像孙珊一样带着发现的眼光、尝试的心态去生活的话,相信也不难在生活中发现创新的机会。
濮阳的一个10岁女孩尽管年龄还小,但搞发明创造的时间却不短了,她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成果奖20多个,其中5项发明获国家新型发明专利。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青少年的创新活动中也并非是个例,每年的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大奖赛上总能出现不少闪耀的新星。
所以说,创新真的不难,只要你敢于去创新,那么,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明就会俯拾皆是,创新就会随处可见。
我们青少年要做的,并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或是自怨自艾,而是积极行动起来,把握机会,释放自己的创新潜能。在生活实践中,只要我们敢于运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并将创意付诸行动,就能一步一步走上成功的阶梯。
为了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为了让创造思维结出丰硕的成果,你可以这样做:
1.对生活留心观察,仔细思考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你可以经常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和笔,一旦有什么新的想法或是想到了一些自己以后可能用得着的新点子,就马上记下来,就像记者采访时总是随身带一个记事本一样。虽然有些想法可能是不切实际的,也未必都用得上,但它也是你思想的火花,观察和思考多了,你能想到的创意也就会多起来。这跟采石炼矿是一个道理,你的原料越多,能提炼出好东西来的机会也就越大。而如果不记录下来的话,有些灵感可能就会稍纵即逝。
2.经常审视你曾有过的创新思维。你可以在闲暇的时候经常翻看你的记录本,将有价值的想法保留下来,没意义的删除,很现实的就马上应用起来。或者你也可以在每天睡觉前花几分钟重新思索你有过的创新想法,仔细分析一下,然后将可行的想法付诸行动。
3.不断总结完善你的创新思维。对于你的新想法,要不断增加它的范围和深度,还可以把一些相关的想法联系起来,说不定就能从中提炼出一个有价值的新策划呢、
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稍加努力和坚持就能做到的。只要我们坚持“我能创新”这
一关键点,挖掘自己的创新潜能,我们同样也可以成为创造之人。
在思考中酝酿创新
创新和成功一样,与诸多因素有关,这其中思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从积极主动的思考开始的。我们中的多数人之所以还是停留在原地没有什么创新和改
变,就是缺乏思考或思维僵化的缘故。在思考中创新,用创新成就自己,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让人担忧的“模板作文”
在我的教育培训课上,总有同学喜欢问我一些关于成功捷径的问题,诸如用什么方法能够不费力地提高自己的成绩,成功有什么既有的模式等等。我们的很多同学似乎都对成功的模式和套路很感兴趣,与这种需求相适应,市面上关于此类的讲解书也卖得很红火。
“一套‘活’模板,让作文变简单。”“三步快速写出高分作文,想写不好都难。”前几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这些关于神奇作文的广告语,不禁若有所思。姑且不论这样的作文模板是否有用,单就广告宣传上来看,无意间也给了同学们错误的思维导向,那就是写作文是有模板可循的,只要按照其中的方法训练,背诵几篇范文,在考场作文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拿高分。这种强调以背诵模板来提高写作能力的指导方式,的确能帮助一些同学在考场作文时拿到一个较好的分数,但归根结底,通过这种训练,锻炼得最多的只是个人的记忆力,却无法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力,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对个人创造力的无情扼杀。因为这种训练方法的最终目的只是提高个人的作文成绩,却无法真正提高个人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