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陕西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大诗人,是新体古文运动的杰出倡导者。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白居易坚持诗文必切于时政,感于事方可发于情。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赋、比、兴”的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了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要求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士而切”,表明诗文应只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诗更应该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他的诗更通俗易懂,接近民生、关心民计。对大历(公元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
白居易曾将其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喻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心”。感伤诗和杂律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婉古朴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喻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细致传神。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学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多少流露出诗人知足保身、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托词。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以诗情入诗,充满感伤和同情。《琵琶行》是一首抒怀叙事诗,写诗人在江洲浔阳江间送客偶遇琵琶女的故事,抒发天涯沦落之情。诗人不但善于描摹声音,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而且能够把握住音乐的节奏,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汇使音乐轻急缓慢的节奏跳跃于纸上。并且往往通过氛围的渲染,使音乐别具一种感染力。此诗具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
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白居易于仕途上载沉载浮,却始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忧民之心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