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潜意识里就要认识到,他和你是平等的,都有同样人格的人,你只要有这样的认识,实际上在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会表现出来,在工作当中尊重他,首先老板尊重自己,在业余时间当朋友的,自然他也对我真诚。
所以这样的话我们的气氛非常好,再加上我们是年轻人,没有什么政治斗争,大家也没有斗争经验,也不斗争。
——摘自《史玉柱:2009年对于团队的管理角色的看法》
背景分析
史玉柱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和团队平等交流、和谐合作、互信互利的氛围。对于他来说,这是找到观点抒发的所有出口的方法。
同其他一些搞军事化管理的人不大一样,史玉柱固然经常坚持己见,但在交流意见的时候,是最不具有集权特色的。史玉柱的议事风格十分特殊,通常在重大的项目决策上,他总是在一旁观战,轻易不发表意见。据说,经常别人已经争得声音嘶哑,史玉柱本人还在那里默默听着。
2006年,《征途》在上海瑞金宾馆召开上线新闻发布会,史玉柱站在台上向记者喊话,自称是一个20多年的老玩家,征途员工则在一边窃笑。
刚开始,研发部同事并不服史玉柱,征途项目经理就是其中之一。“为了说服大家接受免费模式,史玉柱用了至少3周。《征途》内部有个投票的传统,少数服从多数。免费模式获得了绝对少数的一票,是史玉柱自己投的。”
作为老板,本来是可以强制员工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的,但是史玉柱反复找团队召开会议,软磨硬泡,十几次会议之后,整个团队彻底举手投降,他们之前都没有见过这么顽固的老板。其实,对于大多数老员工来说,巨人集团从开始创业起,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多。只不过在巨人集团的时代,多数人只是在会上听到的是冷冰冰的量化考核情况的通报,或者奖金公示内容,或者巨人老板史玉柱风光无限的其他新闻。
《征途》公测人数突破30万人时,史玉柱提出“保60万争80万望100万”的目标,很多人也都认为不靠谱。史玉柱对产品的要求很严格,近乎完美主义。《征途》一直是更新最频繁的网游,研发部门的员工被内部戏称为“最值得同情的人”。
《征途》项目负责人透露说:“他参与过任何一个项目,骂过任何一个策划,可能只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因为24小时在线玩游戏,史玉柱有时在凌晨给同事打电话,只要发现一个小BUG,就会马上提出修改意见。程序员忙到凌晨4点回家,可能马上就接到要求上线修改的指令。但多数程序员认为这个脾气很坏,下了班勾肩搭背去喝酒的老板值得敬佩:“他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真诚、非常实在的人。”
在业务层面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观点,这方面人人平等。一个难题没了招儿,大家开会讨论。如果大家都没主意,散会,回去继续想。《征途》出名后,史玉柱表示,外界批评的声音他也听过,得出这样的结论:“说《征途》不好的人,大多不是《征途》的玩家。”
新浪科技曾经问史玉柱是否规划把网游跟脑白金一样放手,史玉柱则回答说:“游戏最大的不放心在于,不是所有研发人员都像我一样真正注重玩家。哪天他们真正能做到我这样,我可以跟脑白金一样放手了。”
在巨人公司内部,史玉柱看到的是上市后的新问题,首要的是团队的创业激情消失。上市半年后,正是员工开始行权的时候。“这些研发人员住着别墅,开着宝马上班,就不像以前那么拼命了,也就是干扰多了。过去一上班就研发这个事,而现在的干扰是,宝马又出了一个新系列,有一个别墅打折销售这一类的信息多起来了,人被干扰了。”史玉柱这样的描述道。巨人的账上长期放着超过50亿人民币现金,这又导致公司“人浮于事”的情形出现。
刘伟反思道:“我们就有本事每做一个产品都是精品,这是当时的想法,后来发现不行,我们没这个能力。”最后史玉柱只好妥协,一段时间内也只能把精力放在一款产品上。巨人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在战略和体制两个方面解决问题。
在战略上,巨人开始推行更符合创意产业规律的“赢在巨人”计划,不是只靠史玉柱一个人来研发游戏;在内部,在“签署项目承诺书”、“部门独立核算”等几种方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史玉柱力主将各个项目拆分为子公司,由巨人出资控股51%,游戏研发团队则出资拥有另外的49%。
拓展分析
管理组织学中有所谓沙漏定律: 一个人通常只能说出心中所想的80%,但对方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听懂的却只有40%,结果执行时只有20%了。你心中的想法也许很完美,但下属执行起来差之千里,这是由“沟通的漏斗”造成的。因此管理者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去克服这一“漏斗”现象。
事实上,追求完美的史玉柱,恐怕是最深刻了解其中内涵的中国企业家之一了。在巨人时代,即便有严酷的军事化管理和严格的绩效量化考核,巨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纪律散漫和上下沟通难题,时常出现。后来史玉柱认识到,这是巨人大厦坍塌另外一个关键性的隐患。从前的史玉柱在沟通问题上不太喜欢与他人打交道,这也导致他在同员工的深度交流上存在困难。巨人请来的楼宾龙和王建等人都先后指出过史玉柱的这些不足。
在经历了巨人的失败后,史玉柱采用开诚布公的批评会,终于在沟通艺术和策略上获得了质的飞跃。这种沟通技术通常可以归纳为七种方法:
1.找旁边没人的时候批评;
2.姿态不要高高在上,声音不要太高亢;
3.对事不对人,不要点评人格;
4.先赞扬后批评,批评之后又赞扬;
5.尽量缩小批评范围;
6.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
7.自我审视,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