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副总统亨利·威尔逊出生在贫困的家庭,当他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贫穷就已经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孔。他深深地体会到,当他向母亲伸出小手要一片面包,而母亲手中却什么也没有时是什么滋味。他在10岁的时候就离开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这11年中,他每年可以接受一个月的学校教育。最后,在11年的艰辛工作之后,他得到的报酬是1头牛和6只绵羊,他将它们卖了84美元。他从出生到21岁那年为止,从未在娱乐上花费1美元,因为他将每一个美分都看得十分重要。他完全知道拖着疲倦的身子在漫无尽头的盘山路上行走是什么样的痛苦感觉,于是他请求他的同伴们丢下他先走。在他21岁生日之后的每一个月,他带着一些工人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森林去采伐那里的大圆木。那时,他每天都在第一抹曙光出现之前起床,然后就一直辛勤地工作到黑夜为止。在一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之后,他得到了6美元的报酬,当时,这6美元在他看来可真是一个大数目啊!在他的眼里,每个美元都像夜空中银光四溢的月亮一样格外耀眼。
很少有人能够像威尔逊先生那样深刻地理解闲暇时光的价值。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他痛下决心,决不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溜走,不让一分一秒无所作为地从指缝间流走,要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住零星时间。
威尔逊21岁之前已经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这个任务对于一个农场里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巨啊!离开农场后,他徒步走了100多英里去马萨诸塞州的内蒂克学习皮匠手艺。在步行途中他经过了波士顿,并在那里看到了邦克·希尔纪念碑和其他历史名胜。整个旅行只花了1美元6美分。一年之后,他已经是内蒂克的一个辩论俱乐部的佼佼者了。此后,他还在马萨诸塞州的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12年后,他如愿地进入了国会,并与著名的查尔斯·萨姆纳平起平坐。
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机会,对于威尔逊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他从不放弃生命中的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遇,并把此作为通向成功之路的阶梯。
“贺拉斯,让我到服装店为你定做一套衣服吧。你应当穿着整齐一点,不要再穿那套破旧古怪的衣服进城了。”斯德雷特先生说。贺拉斯·格里利这时才细细地打量了一下自己的衣着,好像以前从未意识到它们如此破烂不堪似的。“斯德雷特先生,你知道我的父亲正在一个新环境中开创新事业,我要尽我所能去帮助他。”贺拉斯说。
贺拉斯·格里利是斯德雷特法官所办的伊利湖《政府公报》的代理人,他的工资是每月135美元,然而在过去的7个月时间里,他用于个人消费的钱只有6美元。贺拉斯是跟着父亲从佛蒙特州迁移到西宾夕法尼亚的,他每月只给自己留15美元,其余的钱全部交给父亲支配。为了使父亲的羊群免遭狼群的袭击,许多个夜晚他都以天为被,地为床在旷野里风餐露宿,这些对于他来说是极平常的事情。
贺拉斯已经快21岁了,他身材消瘦,脸色苍白,声音嘶哑,举止笨拙,但他还是坚持到纽约去寻找机会和财富。他出发前把衣物卷成一团系在一根挑在肩的木棍上,之后历经磨难,长途跋涉了60英里,穿越了茂密的原始森林来到布法罗,然后乘一只独木舟顺流而下到了奥尔巴尼,在哈得逊河改坐驳船于1831年8月18日清晨到达了纽约。
他找到一个每星期两个半美元的最廉价的旅店里暂住下来。在漫长的600英里的旅程中,他共花了5美元。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找一份工作以缓解生活的窘境。他每天在大街上闲逛,看张贴在各个角落的招工启事。他在一幢幢大楼里走进走出,逢人便问是否需要帮手。“不,不需要。”每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因为他那古怪的外表和衣装不整的情形,使得许多人误认为他是一个从工厂里逃跑的学徒工。
几天过去了,贺拉斯仍然没有找到工作。在一个周末的晚上,他偶然在寄宿的地方听到“西部印刷公司”正在招收印刷工。于是,他在星期一凌晨五点钟就来到了西部印刷公司的门口等候了。七点钟时,他见到主管并请求给他一份工作。但是那个主管认为,这个来自乡下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不可能在公司需要增添人手的部门胜任任何工作,因为他们需要的是能为不同语言版本《圣约书》排印铅字的熟练工人。但是那位主管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允许他试试。公司的经营者知道这一事情后当即表示反对。他告诉主管,等贺拉斯干完一天的工作后就让他离开。可是到了下班的时候,贺拉斯的工作业绩超过了整个公司的所有职员,而且错误率最低。贺拉斯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辛勤的工作使贺拉斯对印刷业的经营了如指掌,他在10年后成了一家小型印刷公司的合伙人。他创办了全美最好的周报《纽约人报》,但是他并没有从中获得巨额利润。1840年,哈里森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此时贺拉斯开始创办《小木屋》,这份报纸的发行数量达到了9万份,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但是,贺拉斯仍然没有获利,因为每份报纸仅售一个便士,价格如此低廉又怎能获利呢?
创办《纽约论坛报》是贺拉斯·格里利的又一个冒险行动,每份定价为1美分。为了打开局面,他在朋友那里借了1000美元,并在出版第一期时印刷了5000份。当然,要想把五千份报纸都推销出去也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但是,在短短的6周之后,他的订户就从600户激增到了11000户。此后,《纽约论坛报》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甚至所有的印刷机器都超负荷运转仍然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之所以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原因就在于作为编辑的贺拉斯想方设法使这份报纸保持一种捍卫正义的立场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