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些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此刘秀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扬名青史的班氏一家
班氏一门,在汉代是非常显赫的家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都极一时之盛。西汉成帝时的班婕妤和东汉的班彪,班固,班超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班婕妤(前48年?——前 6年),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但后来因赵飞燕缘故而受到冷落。最后,在守护汉成帝陵园中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
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家世儒学,造诣颇深。西汉末年,群雄并起,隗嚣在天水拥兵割据,他避难相随,后至河西,为大将军窦融“画策事汉”。经窦融推荐,被汉光武帝征召,任为徐县令。不久因病免官,专心史籍。晚年任望都长。班彪博学多才,对于《史记》及续写《史记》的情况作了细心的考察,作有《史记后传》,成为后来班固撰写《汉书》的基础。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小就很聪明,文采出众。他的父亲班彪死后,在回乡为父亲守孝期间,开始整理父亲的著作《史记后传》,并坚持了20多年,写成了《汉书》,书中详细地记载了西汉的历史。公元79年,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文人们讨论经书,班固负责记录,还奉命把讨论内容写成 了《白虎通义》,这是很有名的历史书籍。后来,大将军窦宪讨伐匈奴,以班固做他的参谋,两个人关系很好。窦宪在政治斗争中被迫自杀后,班固受牵连,最后死在了监狱里。班固的文学作品水平也很高,其撰写的《两都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班超(公元32年-公元102年),班固之弟。小时候就和母亲一起随哥哥班固来到洛阳,班超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遂投笔从戎。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窦固北伐匈奴,部将班超与匈奴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被授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各国,逐一招抚鄯善(本名楼兰,在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国。至和帝永远三年(91年),西域五十余国均服汉朝,西域遂定。班超因功被任为西域都护,驻龟兹(今新疆库车)。永元七年(95年)被封为定远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因老病请归,始返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是年病卒。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班昭(约公元49年~约120年)中国东汉史学家。一名姬,字惠班。班固之妹。因嫁同郡曹世叔,故称曹大家。有文名。班固著《汉书》未成而卒,所撰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汉和帝命班昭入东观藏书阁和马续一起续撰《汉书》。汉和帝时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邓太后临朝听政后,更受宠信。著有《东征赋》、《女诫》等。《女诫》是班昭训女书,分《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篇,影响深远,后成为封建社会妇女的行为准则。
三国鼎立中的三巨头
从公元前22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这三国的统治者分别为:曹操、刘备、孙权。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即魏武帝。东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少机警,任侠放荡。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及董卓擅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董卓。公元192年据兖州,诱降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势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军事集团。公元196年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总揽朝政。公元200年,于官渡大败袁绍。以后又击破乌桓,统一北方。他善于用人,唯才是举;行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公元208年,进位丞相,与刘备、孙权联军战于赤壁,大败。公元213年封魏公,公元216年晋魏王。公元 220年病死于洛阳。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后,追尊为魏武帝。
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蜀汉的创建者,又称先主,公元221~223年在位。东汉末年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在荆州立足,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公元 208年,与孙权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占据荆州一部分,势力渐大,又夺取益州与汉中。公元 221年称帝,仍承继汉朝国号,都成都(今属四川),年号章武。同年,起兵攻吴。公元222年,被吴军败于夷陵,退居白帝城。公元223年,托孤于诸葛亮,病卒于永安宫,谥昭烈帝。
孙权(公元182~252年)字仲谋,即吴大帝。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公元200年,其兄孙策死,继有其兄所据江东会嵇、丹阳、吴郡、豫章、庐陵、庐江六郡。得张昭、周瑜等辅佐,镇抚山越,征讨不从命者,逐渐强大。公元208年,与刘备联合,于赤壁大败曹操。后与刘备交恶。称臣于魏,封吴王。公元223年,遣将军卫温等将兵万人出海至夷州(今台湾)。公元229年,即皇帝位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国号吴,旋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晚年,刚愎自用,赋税繁重,刑法残酷,经常引起人民反抗。公元252年病逝。
何谓“王与马共天下”
公元316年,晋愍帝在刘聪攻下长安被俘前留下诏书,让镇守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琅邪 王司马睿继承皇位。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晋怀帝之时,他被派到江南去镇守,他带去了一批北方的士族官员,其中最有名望的是王导。
司马睿刚到建康之时,江南的一些士大夫嫌他地位低下,不来朝拜他,为此王导把在扬州做刺史的王敦找来,两人商定了一个主意。
三月初三禊节这天,百姓和官员都要去江边“祈福消灾”。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到江边去,前面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和从北方来的大官、名士都骑着高头大马依次跟在后面,招摇过市,轰动了建康城。
江南士族豪门见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都这样尊敬司马睿,都争先恐后出来拜见司马睿。从此,司马睿得到江南大族的拥护,在建康树立了威望。
之后,司马睿又采纳王导的意见,吸收了大批在南方避难的北方士族入府做官。这样,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下,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其地位日益巩固。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这就是晋元帝,史称东晋。
晋元帝封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政大权;让王敦总管军事。其他王氏子弟也都一一封了重要官职。东晋的大权实际是由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故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仅仅是为看琼花吗
隋炀帝(公元569—618年)名杨广,隋朝皇帝,公元604—618年在位。在位期间,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军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历史上流传着隋炀帝到扬州看琼花的传说,这在我国古代笔记小说和演义中,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宋朝人写的《海山记》《大业拾遗记》,元朝人写的《隋炀帝纤龙舟》和明朝人写的《隋炀帝艳史》《说唐》和《隋唐演义》,皆讲到隋炀帝乘龙舟到扬州看琼花的故事。为此,许多人就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目的就是为了看琼花。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古今史家对此有诸多分析。有学者对此分析说,将‘想游玩江都’视作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唯一动机,那是失之偏颇的。他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
“罄竹难书”原是说谁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现在成语“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所以李渊就遣使通书来拉拢他。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并想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于是,他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武则天(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后改国号武周,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名曌(zhào,与“照”的读音相同)。她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不愧为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于公元705年11月病逝,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宽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见唐代所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
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历代学者为此争执不休,聚讼纷纭。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武则天自知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荒淫无道,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其二,武则天自认为她在位时,扶植寒弱,打击豪门,发展科举,奖励农桑,继贞观之治,启开元全盛,政绩蜚然,彪炳史册,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其三,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常作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唐玄宗为何又叫唐明皇
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因平定韦氏之乱被立为太子,延和元年即位。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