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乐器的产生与发展不单单和音乐有关,还和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国家礼仪文化制度,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水平、思想和道德观念息息相关,这些都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礼乐文化,它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体现出了乐器发展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同时,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中国的乐器除了主要作为演奏音乐之用外,其实还有种种其他功能。比如,乐器也可以是装饰摆设,以突显主人的身份地位。更重要的是古代乐器还是一种传讯用器,古人常常用乐器来传达讯息,如:鼓声多用来在古时战争的时候传达军令;梆子或小锣则是日常生活中用来报更的。有时,在宗教或祭祀场合中所陈列的乐器,并非是为了演奏,而是作为权力和威仪的象征。钟就是这样一种乐器,但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是一种礼仪,一种宣教、治国的重要手段。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之处。
1.古代乐器与生产力发展
正如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一样,艺术也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狩猎、采摘活动,但是原始的人类也同样需要娱乐,需要音乐,劳动之中便有了简单的打击乐器。
打击类的乐器可以说是最早的乐器,用石头或是木棒敲击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原始社会主要工具是打磨石器,随着对火的认识利用,陶制乐器也相应出现,所以,这一时期的主要乐器有:磬、埙等。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制造的能力有限,只能生产简单的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这也是和当时音乐的简单是相一致的,那时的乐器没有固定音调,节奏就是音乐。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奴隶社会的形成。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特别是青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金属乐器的制作。乐器的制作逐渐精细,并出现多孔、成组的乐器,许多乐器上都刻有铭文。这时期青铜乐器占有重要位置,兽皮制鼓也出现了,磬也由几个单独的磬开始组成成套的编磬。到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已经很完善,不仅有挂式、立式、手执等不同形制的钟,还有三个一组的编钟。埙也由原来的单音发展为大、小之分,有五个孔,可以发出十一个音。
周朝对乐器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这一时期仅见于记载的乐器就约有70种,并依其制作材料不同而分为了八类, 亦称八音。周朝乐器的制作几乎融入了当时全部的生产能力,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丝乐器——琴瑟的出现,反映出制丝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尽管此时乐器种类不少,但受制作工艺和生产规模的影响,仍然以打击乐器为主,从出土文物来看,仍然以金、石、土、革类乐器为多。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礼崩乐坏。但是随着当时冶铁技术的应用,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产品增多,分工也更加细化,特别是冶铁、皮革、丝织、漆器等手工业的发展更快,一批新乐器也相应而生,代表的为筝、筑、笛。从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来看,编钟已达到了13个一组,这也表明了当时金属铸造技术的成熟。
秦、汉时期,多孔、多管、多弦乐器得到普遍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竹类乐器。秦之后,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不断加强。大量的外来乐器被引进,主要有笛子、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锣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经济繁荣、民族融合使得音乐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的记载,唐乐器有300种左右。隋唐时期盛行的燕乐中十之七八为外来乐曲,外来乐器也自然是引入重用,大有喧宾夺主之势。
宋代科技进步,乐器演奏中独奏的大量出现,除了说明演技的高超之外,乐器的改进也有很大的进步,推广于民间。同时吹奏乐器的制作更加精良,分类更加细微,新出现的有十余种。
元代以后,随着四大发明的应用,尤其是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关于乐器的记载也日益增多,记录的详细,也为后人研究古代乐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而因为当时戏剧的兴盛,乐器的发展也随着戏曲的需要而进化,乐器的种类也相应缩减,乐器的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改进提高。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京胡、笛、琵琶、三弦、锣、鼓、笙等。同时随着乐器的普及,乐器也已经不再是贵族专用的器物,考古中也鲜有新的发现了。
2.与政治制度相对应
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的发展不但受生产力的水平所制约,而且国家政治制度也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或多或少、或兴或亡都曾在历史上有过鲜明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对音乐的限定和对外的交流融合中。
历代统治者对音乐的礼制都非常重视。原始社会时“以节为拍,呼之为歌,舞之为蹈,伴以敲击”,没有规矩可循,无上下之分,无礼数可依。
到了奴隶社会,阶级开始形成,音乐也产生了它特殊的作用,往往是伴随着祭祀而行。那时崇拜天神需要大的场面气氛,以打击乐为主的乐器占了主位,编钟、土鼓、埙是主要乐器,非重大活动不用,非奴隶主勿动,有专门的奴隶操作,乐器也开始呈现出了一种等级的差距。
西周推翻了殷商王朝,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与“周礼”相符的“周乐”也得到了进一步利用,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演奏的人数也随着乐器的等级不同而多少不同,比如王者四面六十四人,公三面三十六人,侯三面十六人。乐器以笙、瑟、磬、钟为主。多为单音,或一管一音,一弦一音。
周朝音乐文化得到空前提高,乐器增多,表达性能也随之提高,出现了“八音”类法。音乐也多与祭祀有关,乐器上以钟和磬为最高的表现形式,决定着雅乐的调性和旋律,也象征着权力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礼乐制度遭到冲击,出现“礼崩乐坏”。新兴的诸侯在政治上崛起的同时也将礼乐紧紧抓住不放,借以证明自己身份的提高。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名不见经传的小诸侯,其墓葬中竟有大套的编钟,可见当时乐器对于表现身份地位的重要性。
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西汉时,国家设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使得少数民族与汉族音乐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初期的鼓吹乐。鼓吹乐中的横笛、排箫、铙等乐器融入汉乐中。箜篌也在此时传入我国。汲取中国古琴、古瑟、古筝的弹奏形式由竖改制为卧以便群奏。
唐代时的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音乐城,大量的外来乐器融入大唐文化中,政治上的开放,社会的稳定,为乐器的交流、融合、演奏、改制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唐代的音乐机构较之汉代的乐府更为庞大,有大乐署、鼓吹署、乐坊和梨园四个部门。原有的汉族乐器已不能满足演奏多风格音乐的需要,在对原有乐器改制的同时,大量的外来乐器得以应用,迅速扩充了乐器队伍。隋唐的多部乐大体上依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来分类的,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
北宋时期,大都市更为兴盛,都市成为民间音乐的汇集中心,与都市发展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也应运而生。这期间对乐器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南方戏文、北方杂剧逐渐成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伴奏乐器,二是宋代科技的发展,对乐器制造技术的推动。与丰富多彩、多种乐器参与的民间说唱艺术相比,受理学维护的宋王朝的雅乐,则走上复古之路,运用阴阳五行、二十四气等神秘因素大量复制改制古乐器并以多充数,以数定制。多数乐器重复而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