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即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从一出生就在照着父母的样子做,跟着父母的样子学习,一直在模仿父母。所以说父母的样子就是孩子的典范,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是不无道理。
父母教育子女,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讲道理,传授知识,进行说教。二是以身作则,以行示教,让孩子照着做。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言教和身教。
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的情感,往往使子女依从父母,听父母所言,依照父母的行为做事。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思想意识,生活习惯都会在孩子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这些特点。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重渍陶然,言笑举对,无心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为什么会这样呢?颜之推认为,父母和子女,既有血亲关系,父母在子女面前又有一定的权威,他们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人所难以取代的,就连老师和圣人讲的道理,有时也不如父母在孩子面前讲的话灵验。因此,父母教育孩子既要注意言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注意身教,以身作则,以行示教。
古代一些名人很强调“身教为贵”,把“以身示教”作为教育后代的上策。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为此,史书上记载了许多以身示教的范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就一直流传至今。话说春秋时孔子的学生曾参,为人正直,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孩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说:“好孩子,你别哭,在家等着,妈妈回来给你杀猪炒肉吃。”孩子被哄住了。等她上街回来,曾子就要去杀猪。他的妻子一看慌了,说:“我是跟孩子说着玩的,只要他不哭就行了,你怎么当真动刀啊!”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还小,无论做什么事都照父母的样子做,听父母的教训。你今天说的话不算数,骗了他,就等于教他讲假话和骗人。再说,今天要是这样骗了他,以后孩子就不会相信大人的话了,再教育就困难了。”曾子说服了他的妻子,把猪杀掉了,给孩子做出了说话算话、言而有信的榜样。不过,父母对子女的“言而有信”一定要注意做到“言而有分寸”“言而有主见”,而不能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随意许愿。曾参的妻子因随意许愿而失了一口猪的教训,也是值得吸取的。
历史上也有因为自己坏的行为习惯而给孩子做了坏的榜样的例子。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学士、宰相严嵩,就是以恶行教子的例子。相传,严嵩“以诗古文词,颇著清誉”,很有名望,可他的为人却同他读的圣贤书完全相反。《明史·严嵩传》记载说:“严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父行子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严嵩父子贪得无厌,凡是文武官员的升迁,都根据贿赂的多少来裁定,后来没收严家家产时,发现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历年收的贿赂有黄金三十万两,白银二百万两,其他珍宝财物无数。严嵩的养子赵文华、长孙严效忠等后代也都学严嵩的样子,成为一群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恶棍。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虽然有点绝对化了,但不能说没有道理和根据。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的坏行为能直接导致孩子的坏行为,孩子在行为上犯错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父母坏的影响。
为人父母不能以身正己,招致杀身之祸的也有。五代时,梁主朱晃(即先前跟着黄巢起义,后叛变投唐的那个朱温)是个专横跋扈、荒淫无度的酒色之徒。他在建立后梁称帝后,本来已有不少妃子,可还趁几个儿子在外,常把儿媳妇招进宫中玩弄。他的三儿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长得美貌妖娆,他特别宠爱,成天在一起鬼混,并准备立朱友文为太子。他的另一个儿子朱友珪的妻子张氏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写信告知在外的丈夫。朱友珪和统军合谋,连夜带兵赶进京城,杀进后宫,骂他父亲是个不知廉耻的老贼,命人用刀杀之。朱友珪杀父,固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激化的结果,但朱晃本身“上梁不正”,恐怕也是一个因素。
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说明,父母教育子女,以身作则,用良好的思想修养、品德操行去陶冶和影响后代,把子女教育好,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并不等于说有了身教就可以忽视言教。言教和身教同等重要,语言协同行为的教育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言教和身教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历史上,就有因忽视言教、放松管理、致使子女不成器的例子。据《晋书·列传第十一》记载:太尉刘实,小时候家里贫穷,他很刻苦勤奋,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为“博古通今”的学者。当了官以后,仍然不忘本,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不为自己修建房屋、添置田产,廉洁正派,奉公守法,被称为“清身洁己,行无瑕疵”的好官。可他的儿子刘夏却生性放荡、喜欢挥霍,一次又一次地贪污受贿,受到法律的制裁,刘实也因此而两次被株连罢官。有人问刘实:“您老人家一世清白,品德高尚,到了儿子们这一代,却成为罪犯。你为什么不经常开导教诲儿子,讲讲为人的道理,使他们学好,知错就改,重新做人呢?”这话本来问得有情有理,可刘实却是另一种观点,回答说:“我的为人处事,儿子们不是看不见,他们不照着学,有什么办法,靠讲道理有什么用处呢!”看来这位刘太尉失策就在于以身教代替了言教,没有把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
言传身教,这句成语对于教育子女来说,的确是成功的经验之谈。在教育子女时,善于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的人,历史上也是有的。如明太祖朱元璋,他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尽管到后来有成器的,也有无所作为的,但作为父亲的朱元璋,为教育子女确实是煞费苦心的。他以身示范,处处注意为儿女们做好榜样。对太子,一方面让他跟着自己实习,学习处理国事政务的本领,一方面经常以理开导。他对太子说:“从古开基创业的君主,历经艰难,通达人情,明白世故,办事就比较稳妥。守业的君主,生长于荣华富贵的环境中,平时再不学习,就容易出毛病。我之所以带着你跟大臣们见面,听取和批阅各衙门来的公文,就是为了使你学会管理国家。作为一国之主,要记住和掌握好这么几个字: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轻易地听信谗言;一是勤,勤勤恳恳才不会沉醉于安乐中失节误国;一是端,处事果断才不会贻误时机。”又说:“我从当皇帝以来,从没有偷过懒,总是不等天亮就起来,到半夜才休息,这是你们天天看得见的。你能照我的样子办,就可以保住天下。”
为了替子孙后代做长远打算,朱元璋还把自己治国安民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回顾总结,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写成《祖训》,立为家规家法,开导子孙,诫勉后代。
对子女进行言传和身教的这种教育方法,直到今天在家庭教育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果把两者结合好,就有希望把孩子教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