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受内容、对象以及时间、环境诸因素的制约,应选择具体可行的提问方式。鲁景超在《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中指出主持人的提问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1.宽泛与集中
主持人通过恰当的提问,一方面要为对方提供一定的自由度,让答者能有话可说,言无不尽。另一方面又要在目的性、针对性、集中性、时间性的制约下,通过突出提问的意向来限定答话的范围,引导对方做到一说就说在点子上。
在《势在必行——经济学家吴敬琏谈放活中小企业》访谈中,贺平的提问:
①吴教授,您把中小企业称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今年的一些经济改革研讨会上,您也一再谈到要放活中小企业,请您给我们谈谈,放活中小企业对发展经济意味着什么?(特指问)
②您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一书中就说过:放开国有小企业势在必行。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放开?怎样才能放活?(两个特指问)
③您认为抑制企业潜力发挥的原因是什么?(特指问)
④大家认为要成功就要搞现代企业制度,是这样的吗?(是非问)
⑤如果小企业发展很好,它总会做大的。那么企业做大后,怎样将它整合起来呢?(特指问)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集团公司是必然趋势吗?(是非问)
⑥政府应该怎样处理与小企业的关系呢?(特指问)
⑦能不能既不行政干预又提供服务,(正反问)我们的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做些什么事呢?(特指问)
⑧您谈到政府要探索如何为中小企业开辟畅通的融资渠道,对此您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特指问)
不难看出,以上提问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正是这些简短的问话在引导或者说是限定着访谈的内容、层面和走向。广播电视对话性即兴口语节目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当你面对的是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方面的权威人士或代表人物时,既要把对方“推上‘传播主体’的位置”而不喧宾夺主,又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让话题围绕着自己预先设计的轴心转,不偏题、跑题。应该说,在以上的访谈中,记者较好地把握了开与合,收与放的关系。具体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与恰当选择了提问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特指问句的疑问焦点仅指示答话的一个范围,对答话内容的制约比较弱,因此,答话者享有较大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又由于它指示的仅是一个范围,因此,问话者又可以利用它来突出话题中心,控制节目时间。以上访谈在仅有的十一十提问中,竟连用了几个特指问,既给答者展开话题提供了较为宽泛的空间,又从第一次提问起就点明了话题的重心,使话题走向始终不偏离预定的轨道。
巧妙地发挥特指问的优势,处理好宽泛与集中的关系,这一方法值得借鉴。
2.倾向性与亲和力
节目中的对话与生活中的闲谈还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即提问者往往是在已有了一个倾向性的答案或明确意向的情况下,或为使认识更明朗化;或为集中、深入地开掘话题的焦点;或为赢得时间;或为证实给更多的人听;或为转换话题以控制对产节奏等而“明知故问”。为此,常常采用一些对答话有更强制约性的提问形式,如正反问和是非问。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前半程,运动员出现伤情93l例,刘翔也因伤退出比赛,《新闻1+1》及时做了《运动员伤病背后:更高更快更强与健康能否兼得》的节目,连线国家田径队副总教练阚福林,并请运动医学专家姜春岩做特邀观察员。主持人董倩就人们的关心和疑虑提出如下问题:
很多运动员自己强忍着病痛去参赛,有些运动员坚持下来了,但是有些运动员不得不没有参加比赛就放弃,您怎么看待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这种状况?(特指问)
训练的过程是非常艰辛,也是非常苦涩的一个过程,对他们来讲奥林匹克的乐趣、体育的乐趣还有吗?(是非问)
有没有可能做到在让运动员,尤其是冲击金牌,挑战人类极限的这些运动员,在保证可以冲击极限冲击到的情况下还不伤及自己的身体?(正反问)
奥林匹克精神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参与奥林匹克,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达到人类更加健康的这样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刚才听您说有这么多的运动员,他们身上都有伤痛,这是不是有悖于奥林匹克的这种精神?(正反问)
您觉得运动员不管他从事什么样的项目,对人类来讲有没有极限这个东西的存在?(正反问)
对于竞技运动的职业运动员来说,自己身上有伤痛,但是我能不能继续比赛,我能不能继续在我这样的一个身体状况下还能打出好成绩,这是由运动员说了算?还是由教练员说了算?还是由队医说了算?(选择问)
对于那些获得一金半银的运动员来说,我付出了,但是我得到了,但是对于那些毫无所获的运动员来说,我付出的不少,也许我身体付出的代价更大,但是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恐怕这就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于所有运动员的保护,在健康,在身体方面的保护,这方面你们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计划,还有未来的一些目标?(正反问)
提问者一连用几个正反问和一个是非问、一个特指问、一个选择问完成了以上采访,既了解了情况,又给人一种紧凑感。由于这两种疑问句(正反问和是非问)是可用或只用肯定/否定回答的封闭式提问形式,就使主持人赢得了时间,既能开展面的采访,又能进行深入一点的开掘。
由于正反问和是非问都是“含有明显意向的提问形式”,提问者的倾向性较强,对答话的制约性也较强,如果使用得当,可以有效控制现场,争取主动,调整节奏;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会使人感到生硬,武断、居高临下而缺少亲和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吴为章教授在分析了大量提问例句之后,提出了以下三点可供借鉴的方法:
①“是不是呢?”的句式。请看例句: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的市场意识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现在在北京乃至全国,像这样的书店,这样的场合是不是太少了?
是不是你们在开展自身业务的同时,还要做大量普及性的工作?
吴为章教授认为:“这类问句可以说是由陈述句加上正反问形式‘是不是……(呢)?’转换而来的,它的提问意向就是要对方证实陈述句所表达的内容。直接用陈述句式难免过于武断,也有点越俎代庖,采用‘是不是……(呢)?’就带有征询的意味,语气也因此变得比较缓和,而且饱含对答话者的尊重。”
②在正反问句中运用“能不能、可不可以”这类词语来使正反问句的追问语气趋于缓和。请看例句:
知识分子在办事、办公司的时候,往往都要编个说法,这个说法后面透着一个主张,一个思想,一种观念,一种追求什么的,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是儒商的一种特色呢?
整体上来说,有那么多知识分子投入到商潮之中,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可不可以说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乃至这个世界的需要呢?
③是非问采用“吗”或语气词“吧”或表示不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能、大概、也许、恐怕”等,使提问的意向减弱,征询的意向增强。请看例句:
我记得1990年的时候,流动的民工不过是600万,现在恐怕上千万了吧?
在运用正反问和是非问的时候,可尝试以上三种方法,使提问既具有倾向性,“让人明于所问”,又具有亲和力,“让人乐于回答”。
3.衔接与推进
理想的对话过程,是面对面的双方通过有问有答,有序、有趣地“轮番说话”,使所探讨的问题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明朗化的过程。要完成这样一个过程,“轮番说话”就不能成为平面化的轮番重复,而必须体现出一种推进感。因此,处于对话主导地位的主持人,要善于通过巧妙的提问,不仅使话轮与话轮之间很好地衔接,环环紧扣,还要能承上启下,使话题向纵深发展。
①非疑问句用于提问。请看例句:
问:现在变成了一个市场,我想这不光是一种形式的变化,恐怕这种变化是非常本质的变化。(非疑问句用于提问)
答:对,是本质的变化。
问:看来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破产和兼并的问题,也是当务之急了。(非疑问句用于提问)
答:对,我们推出了一本书,叫《中国企业兼并与破产手册》,在序言里,我提出了一个概念,破产法——繁荣法;破产法——发财法;破产法——促进法;破产法——竞争法。它完全是一种积极的法律。
有研究者认为:将非疑问句用于提问,是—种变向的提问。
“这些概括性的话语犹如提问,而嘉宾的认可证实则是回答。上下话轮配合起来,不仅谈话中的重要观点得以鲜明地突现出来,而且,也十分有利于受众的收看。”
犹如提问,实则是对上一个话轮的概括。这样做,既可以引导受众进一步明确要点,又可以帮助答者及时总结,理顺思路,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承上启下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个话轮。
②不同类型的疑问句连用。试分析以下例句:
隐私热在今年出现其实是社会的一个进步。很多年前,邻里乡亲呼吸声相闻,挣得差不多,从父辈开始大家就熟悉,成长史也没得隐瞒,何来隐私之说。更何况出版界政治挂帅,谁来关心什么隐私。但现在不同了,生命的道路在多元的社会中各不相同,出版业也百花齐放,隐私也成了中国人挂在嘴边的话语,不是进步是什么?(反问)
但我还是有个怀疑。标榜“绝对”“非常”的隐私就真的全部是真实的吗?(反问)
始作俑者一本书过后,众多同类书籍快速跟上,这种“急就章”中间的水分和戏剧化因素就真的那么可信和真实吗?(反问)
面对隐私热也该有一点儿反思。隐私热不是出版商造出来的,作为倾诉隐私的人和我们每一个看客、每一个买者和书商一起制造了这股隐私热,因此不高兴者不必把抱怨都送给出书的人。我们作为看客,心中的哪些弱点是不是这股热的原因呢?(特指问)
另外社会应该反思。我们有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心理抚慰系统呢?(设问)没有。心理医生稀少得可怜,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谁来做我心事的倾听者?(特指问)
当众多普通人的隐私作为商品大赚其钱,但在某些方面应该没有隐私的人却正享受着隐私被保护的快乐。比如说,权钱交易总是神不知鬼不觉;有些官员的非法收入反倒成了被隐藏起来的私财;交易不透明;有些人偷税漏税让税务部门一点儿办法都没有等,什么时候能让这些隐私都经常被公开呢?(特指问)
以上例句中,有反问、设问、特指问,分析以上例句可以发现,巧妙地连用不同类型的问句,不仅能够使话轮与话轮之间的衔接更紧密、转换更自然,还能够使提问的内涵和形式都更丰富,给人一种层层深入的推进感和变化着的节奏感。
如何选择提问方式,是即兴对话性口语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和掌握丰富的提问方式并能在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可有效实现对话的意图,突出对话的优势,揭示对话的内涵,活跃对话的形式。
二、插 话
提问是谈话节目控制谈话的范围、层次深度的重要手段。同样插话也是主持人在节目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因为不管什么样的节目都不能以主持人与嘉宾或采访对象一问一答机械呆板的形式进行。主持人的插话起着控制乃至深入的作用。时机适当、分寸适当的插话,不仅能够强化双向交流的谈话气氛,使得谈话更为融洽,而且它配合着提问能使谈话的层次更为清楚、谈话的重点更为突出,特别的插话是可能会引出出乎意料的回答。拉里?金谈到他的经验时说:“当我在节目里访问来宾时,我会事先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然后依照事先拟好的问题依序发问。不过,我经常会随着来宾回答的内容,提出原先不曾想到过的问题,然后,这个不曾预设的问题往往会引来出乎意料的答案。”
在节目主持实践中,有的主持人只能生硬刻板地按照预先的准备提问。如果再加上语气不当,会使谈话像“审问”、像“口试”,像“智力测验”。总之弄得双方都显得紧张,给人一种设计好的“公式化”印象,缺少“人情味”和交流感,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真诚、平等的人际交流状态。有的主持人想使节目具有双向交流的谈话感却不得要领。要么“是啊”“对呀”作应和状,给人唯唯诺诺的印象;要么总是去重复采访对象的观点,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啰唆絮繁;要么频频打断,自作聪明地任意发挥,显得很不礼貌,且有自我炫耀之嫌。究其根本,既有主持人对自身位置、与访谈对象关系把握不当的认识原因,也有不了解谈话规律、技巧、经验不足的技术原因。北京广播学院吴郁教授对主持人插话技巧作了如下总结:
主持人插话首先要注意把握时机。需要插话的情况一般有四种。一是话题内容层次衔接转换时,此时插话以小结方式概括以上内容并推进到下一层次;二是处于话题的重点或难点时,插话以加深印象,或稀释访谈对象所谈观点、理论,方便受众的理解;三是对方谈话过长或跑题时,及时插话巧妙地把话题拉回来;四是发现疑点或有新信息的苗头时,立即抓住话头跟进追问。总之,把握插话时机十分重要,不当插话时乱插话,就会打乱访谈对象和受众的思路;当插话时不插话,主持人会给人懈怠失职或反应迟钝之感,同样要影响谈话的气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