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1800000006

第6章 古代舞蹈的发展与高峰——从秦汉到隋唐(1)

1.秦汉乐舞的继续发展

秦汉时期,先是战乱,继而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我国走上了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国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人民生活较安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先秦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国内民族之间和我国与外国之间交往频繁,也给我国古代舞蹈带来了许多新的元素。另外,民间俗乐舞取得了合法地位,中央设立乐府,从各地广泛搜集民间歌舞,解决了宫廷雅乐僵化不变的局面。

(1)雅乐舞的继续:手执袖、武器、乐器的舞蹈

汉代的乐舞融入了许多新鲜的元素,有了舞者手执长袖、武器、乐器等的舞蹈。

以手、袖为主的舞蹈有:《长袖舞》、《对舞》、《巾舞》、《七盘舞》等。四川成都杨子山汉墓出土的“宴饮起舞画像砖”中,全砖共刻有六个人物,均衣冠楚楚,除舞者外,一人鼓瑟、一人击鼓,三人凝神观看。中间有食案,有酒樽,还有各种饮食器具,左思《蜀都赋》:“吉日良辰,置酒高赏……迂长袖而起舞。”在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一细腰舞人在跳跃的瞬间舞动长袖,一袖上撩,一袖曳地,体态舒展。沛县一幅“袖舞图”中细腰舞者长裙委地,扬袖回身而舞,对面一男子正垂袖与之合舞。陕西王得元墓汉画像石上,“中刻一亭,亭中坐两人,当是饮宴的贵族。亭左右两侧均有十余人的舞队,大多面向亭子,长裙曳地,抱手而立。其中三人举手张臂,长袖飘拂。脚下长裙两边饰有翘物,裙边上翻。甘肃出土的西汉摇钱树上,也有类似舞人”。“舞巾”在汉画像石中的形象也很多,如山东安丘汉画像石上,就有几个细腰长裙的舞巾人。舞巾舞袖这一表现性极强的舞蹈类别,在汉代已经走向成熟,且源远流长,直到今天,戏曲舞蹈和古典舞神韵中的“水袖”以及“红绸舞”,都是古代巾袖舞的延续发展。

手执武器的舞蹈有:《剑舞》、《棍舞》、《戚舞》、《干舞》、《刀舞》等。《剑舞》在秦汉时代比较普及,因为剑是古代文人墨客君子武士随身佩带之物,《剑舞》有舞单剑、双剑和独舞、双人舞之分,山东汉画像石上有二人对刺的场面;四川彭县汉画像砖上,也有一人抬脚踏鼓、执双剑而舞的形象。《棍舞》即执棍而舞,多是双棍,动作以上下旋转为主,一般合着鼓点的节奏。《戚舞》是执斧而舞,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上能够看到《戚舞》的形象。舞者双臂横开,蹲跨步执戚而舞,很是勇猛。《刀舞》即执刀而舞,汉代的《刀舞》不仅有对战场面,还增加了幻术,如山东曲阜汉画像石中的二武士,其中一人除执刀外,还口中喷火,另一人作惊异状。

手执乐器或打击乐器的舞蹈有:《铎舞》、《鞞舞》、《建鼓舞》、《兆鼓舞》等。《铎舞》是汉代的名舞,铎是一种大铃状的乐器;而从歌辞来看,《铎舞》在魏晋之际已演变成宫廷仪式舞蹈。《建鼓舞》是以木柱穿挂鼓的腰部将鼓竖立起来,鼓面直立,乐人一边击鼓一边舞蹈,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许多“建鼓舞”的形象,但史籍中并未发现“建鼓舞”这一名字,这是舞蹈史家们以其形式命名的,此舞是汉代较阳刚的舞蹈之一,舞蹈形象多为骑马蹲裆或箭步式击鼓,舞姿雄健英武,舞者多为男性,当然也有例外。

(2)明快的叙事性舞蹈:载歌载舞的《相和大曲》

汉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和专称为“大曲”的器乐合奏曲。其主要作品有:《陌上桑》、《东门行》、《白头吟》、《步出夏门行》、《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等。

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多样。有的只用“曲”构成最简单的形式。如《东门行》、《雁门太守行》等;有的只用“艳曲”两部分,如《步出夏门行》;有的只用“曲趋”两部分,如《满歌行》、《擢歌行》;有的只用“曲乱”两部分,如《白头吟》。其完整形式则由“艳曲趋或乱”三大部分组成。

艳:一般用在曲前,个别的也用在曲后。东汉许慎《说文》云:“艳,好而长也。”汉扬雄《方言》:“艳,美也。”今人杨荫浏认为“艳”是用以引起乐曲的一个华丽而婉转的抒情乐段。一般由器乐演奏,有时配以歌词歌唱。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注云:“艳,楚歌也”,看来艳最早可能来自楚声。

曲:乐曲主体,由分为若干“解”的唱段构成。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东门行》为四解,《雁门太守行》则为 八解。杨荫浏据《太平御览》引《乐志》“声徐者为本,声疾者为解”的记载,认为解是每段舒缓的歌唱之后紧接的奔放热烈、速度很快的一段音乐,一般由器乐演奏。

趋或乱:是乐曲结束部分。西汉刘安《淮南子》:“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渌水》之趋。”《释名》:“疾行曰趋。”《礼记·曲礼注》:“行而张足曰趋。”可见它与舞步有关。据现有资料,趋均作为结束部用在曲后,且都配有歌词。据此推测,它可能是一个紧张而热烈的歌舞乐段。个别的如《黄老弹》则只舞不歌。

乱,最早用于商周以来的乐舞。孔子曾说:“《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他满耳都感到“乱”的音乐之美。汉王逸《楚辞章句》曾说:“乱,理也。所以发理辞首,撮其要也。”认为乱的功用在于阐发全曲,总括其要点。三国孙该《琵琶赋》在讲到《广陵》等曲时曾说:“曲终歌阕,乱以众契。”意思是说,乱是在曲结束后将多个“契”(即“合”)加以整理、归纳。正因为如此,所以六朝隋唐间,乱又称“契”。唐人李良辅《广陵止息谱序》称:“契者,明会各之至,理殷勤之余也。”认为契是统一因素的最高表现,也是全曲总的尾声。现存琴曲《广陵散》的曲式结构中乱声十段,由来自大序、正声部分的尾声与来自正声各段的不同曲调相间组合而成。这样庞大的乱声,虽然不是经过总体设计,一次形成,而是经过许多琴家不断进行再创作的结果,但就其曲式的统一性原则而论,仍可证明王逸、孙该、李良辅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乱的节奏紧凑,速度较快,是一个热烈奔放的结束乐段。它与趋的区别,可能在于乱无舞而趋有舞;或者两者曲式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现存琴曲《广陵散》“序—正声—乱声”大部分尚保留着这种完整形式的大致轮廓。

(3)俗乐舞的热潮:百戏、杂舞与女乐

汉代百戏,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并没有“汉代百戏”的叫法,而是多半沿袭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由于百戏实际上是以杂技为主导的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所以后人也习惯把百戏看成是今天杂技的前身。而百戏真正的兴盛,则是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桂湖新都博物馆陈列有一块《百戏》汉代画像砖:高28厘米,宽49厘米,新都利济出土。画像左边有一位头梳双髻的少女,在重叠的十二重案上表演倒立。穿紧身衣裤,窈窕细腰,双手倒立,反身如弓过肩,拆腰并足,凌空昂首,体态轻盈。案为长方形四足,层层叠起,间隔分明。右边一位椎髻,上身裸袒,足登木屐的男子,双手舞弄五丸,动作敏捷,侧头而视,神情自然。中间有一女子双手舞袖,双足踏在地上的盘子和小鼓,随曲起舞,姿态优美。这就是盘鼓舞,把杂技表演和舞蹈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百戏》汉代画像砖为古代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杂技图。

杂舞是中国汉魏时期的俗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杯盘舞》、《白纻舞》、《鞞舞》、《铎舞》、《拂舞》等。《乐府杂录》说,这些舞“始皆出于方俗,后寝陈于殿庭”。魏晋以后,以鞞、铎、巾、拂四舞用于宫廷宴餐;隋代以后,去掉了所持器具,在宫中与杂技同时演出。

女乐,也就是乐舞奴隶,她们是继巫而起的真正专业歌舞艺人。到了秦汉,女乐活动更加普遍。《后汉书·马融传》:“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而且女乐的拥有者从先秦到秦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由宫廷所有,到西汉后期出现了私家蓄女乐的现象,东汉以后私家蓄女乐则更为普遍,并且有时还被称之为女倡。这表明私家女乐自东汉以后开始向倡伎转变。汉代女乐作品繁多,最著名的是《盘鼓舞》,这一舞蹈技术娴熟、情感强烈、独舞与群舞并举、艺术表现力极强,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的高超复杂技巧,几乎代表着整个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

2.魏晋南北朝的各族舞蹈大融合

(1)民间舞蹈:《清商乐》

清商乐,亦名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一种音乐。它是晋室南迁之后,旧有的相和歌和由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的产物,是对相和歌的直接继承和发展。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这两者的风格虽较柔婉抒情,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各具不同的特色。

清商乐与相和大曲相比,又有新的发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有四至八段器乐演奏的序曲,称为“四部弦”或“八部弦”;中间是全曲的主体,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尾句,称为“送歌弦”(张永《元嘉正声伎录》);结束部分又分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是多件乐器合奏,也可由一支笛子独奏。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

清商乐的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吴声”通常用箜篌、琵琶和篪(或加用笙和筝)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有时也单用一件筝伴奏,如《上声歌》“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四座暂寂静,听我歌《上声》”(《乐府诗集》),就是用筝自弹自唱的实例之一。《西曲》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做“倚歌”。

清商乐中采用的“吴声”、“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比较齐整。也有少数歌词是由长短句构成的。《古今乐录》说:吴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从曲式上看,在每一唱段,即每一“曲”之后总要加一个尾声,称为“送”或“送声”。如《子夜》“送”的歌词为“持子”,《凤将雏》为“泽雉”。有时除“曲”尾的送声外,在“曲”的中间也可用“送声”,如《子夜变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常见。”(送):“持子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送):“欢娱我。”

清商乐中的题材,以表现爱情或离别之情居多,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吴声”中的《阿子歌》:“野田草欲尽,东流水又暴,念我双飞凫,饥渴常不饱。”它通过对一双鸭子的描述,曲折地反映了浙江嘉兴地区人民在东晋门阀士族统治下饥寒交迫的生活。在东晋和刘宋初期,宫廷清商乐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其中以东晋桓伊创作的笛曲《三弄》比较著名。宋、齐、梁、陈各朝,清商乐的创作虽然大部是脂香粉气的艳曲,如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等,但也间有清新可爱值得玩味的佳作,如传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乌夜啼》和南齐檀约填词的《阳春》。

(2)中外舞蹈的交流与融合

同类推荐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发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将此地解放……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军队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这就是瞻对!瞻对地处康巴,康巴人以强悍闻名,而瞻对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也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本书以瞻对200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融化史”钩沉出来,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
  • 大雁塔与小雁塔

    大雁塔与小雁塔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大雁塔与小雁塔》介绍了大雁塔和小雁塔经历1300年的历史烟云,是唐代长安城遗留至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且依然是现今古城西安的城市地标。它们是构成古都西安城市文脉的重要遗存,亦是城市格局变迁中重要的历史坐标,饱含着过去年月流传下来的信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播与宗教传播。它们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文化景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亦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为后人留下无数珍贵的文物及传诵不衰的优美诗文。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强横崛起

    重生之强横崛起

    重生,就要尽占先机!重生,就要横扫一切!重生,就要步步生奇!重生,就要强横崛起!极品丹药,绝世神兵,倾城美女,天材地宝,在这个神奇而又充满机遇的异世界里面,只要有足够的资本,这一切都将是你的……
  • 趣味心理学

    趣味心理学

    你的焦虑、恐惧来自何处?要如何应对复杂的人事纷争?荆棘丛生的环境中如何自处?爱的博弈中你是否是最后的赢家?
  • 断梦惊魂

    断梦惊魂

    水波流连意朦胧,韶华擎就阑珊春,俏头微耸菡娉婷,云霞羞遮汉宫秋。芳草碧天花纷纷,香魂飘断暗袭心,流苏装扮成空梦,蝶影蕉仙醉芙蓉。小说以倪茗菡和丁永春的爱情为主线, 以与朱惠妹、刘雯等人的友情为辅线,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大学生活的多彩画卷。这幅画卷时而如同淡淡的柠檬草,甜蜜里透着辛酸的味道,使人回味,使人享受;时而如同天边的虹,转瞬即逝,却又柔美异常;时而如同清晨的雾,朦胧含蓄,却又适合徜徉。
  • 弑天剑仙

    弑天剑仙

    一剑东来,日月西去。圣神归寂,万仙伏首。群魔乱舞,天下水火。我持一剑,荡平八荒。……苍天已死。来生,我愿成仙。此生,我愿成魔,只求乾坤朗朗,正气长存!……陆青河,带着通天圣人证道圣剑青萍,跨越星海而来,无上剑锋,碾压诸天万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无良女太监(完)

    无良女太监(完)

    云蕊,一介无良女,被只大老鼠吓得失足掉楼--!没想到却大难不死,穿越到了个小公主身上。仔细想想,貌似赚了?呃,不对啊!哪有这么狼狈的公主?落魄到要伪装成太监来求生存!咳!虽然咱这出身是糗了点,不过这皇宫里的美男很多呢:太监里有美男,皇子里有美男,朝政里也有美男!哇咔咔!对于云蕊这介无良女来说还真是老鼠掉进米缸了!太监就太监吧,日子照样过!不好!眼看着一天天长大,总不能一直扮太监啊,会穿绑滴!怎么办?!友情提示:此文结局时很赶,不喜勿进,别自己看了又生气哦!慎入啊,慎入,最好绕道!看其他文去吧!
  •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绝爱:与吸血鬼共度之夜

    当吸血鬼发现自己爱上了人类,就等于饥饿的人爱上了自己的食物;当吸血鬼渴望阳光,那么他已不再是吸血鬼。懂得温暖的含义,因为已经找到了阳光。文章搞笑兼煽情,希望这篇文可以温暖你我他……我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你,哪怕等待漫长的岁月,哪怕灵魂遭到了干涸,哪怕与整个世界为敌,也要与你生生世世在一起,永远没有尽头。
  • 佛度有心人

    佛度有心人

    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颗禅心。,佛陀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问。”生命短促,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过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邪萌逆袭:烈焰魔君别过来

    邪萌逆袭:烈焰魔君别过来

    司空魔火抓着手中一页留言唇角微扬,冷冷一呵。“熟不透的小白狼,我看你能逃多远……”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著名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