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1600000004

第4章 韩非的思想渊源(2)

法的功用和效能在于“一人心”、“立公义”。《慎子·威德》再作阐述:“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钧(均)也,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规,禄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一人心”即齐一人心。法虽不完善,犹强于无法,是“至法不可缺”的延伸说法。钩、策是用以立公定分的信物。用投钩、投策的方法分财、分马,为的是使人各足所得、各守所分而免除因美恶的嫉羡而争夺,故称“所以塞愿望也”。蓍龟、书契、度量直至法制礼籍,同样是人赋予以立公识、立公正、立公信、立公审、立公义效用的信物或尽度。但公正既立,则应具有破除私偏的效力。英明君主用智慧动事分功,用法度定赏分财,用礼数节制行德的适中;或者说,凡善于智慧、法度、礼数兼行并用的君主就是明君。明君治国,虽有私欲不得违反时势,受宠专爱者不得犯法,达官显贵不得越规行事,禄赏俸酬不得超越位,士人、百工各安分守职;按能力任事,以所事受禄利,一切取决于“立公”、“弃私”之实。慎到强调“立公义”就是建立天下人共同遵行的标准,用以维持社会秩序。而这个公义的建立只能由法来完成。

《慎子逸文·太平御览》:“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法的功用是立公,故立公以私不行为大。怎样才得私不行呢?关键在于立公者无私。君的作用是立法,故法立而民不争为大。怎样才得民不争呢?关键在于立法者无欲。治国必依法,立法要适时变法。法既立而私行止,是慎到赋予法的根本作用。立法是为了“立公义”。则天子或国君职在立法之位、掌立法之权,故天子或国君便是法或公义的象征。古代立天子而尊贵他,就是因为他能建立公义并主持公义。由此可见,奉立天子是为了广利天下,并非为专利天子一人;置立官长是为了管理好官(公)事,并非为专利官长一人或少数人。《威德》说:“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曰天子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天子之贵贵在“通理以为天下”。故知不能为天下而通理的天子则不足以贵。为平天下而立天子,为治国家而立国君,为管理公事而立官长。故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即以民众为本;而不是以天子、国君、官长本身的权利为本;换句话说,天子、国君、官长不能有家天下、家国家、家官位的私心。这里体现了慎子立法、“立公议”而基源于民本的思想。

既然唯法才能“立公义”,因而必须事事“断于法”,即“一准于法”而求合公义。人君为天下、国家而“通理”,因而必须实行“一准于法”而自不例外,因其负有齐一万民的重大责任。《慎子逸文》:“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

人君实行一准于法。

首先要做到君臣各司其职,不包办代替,不专断独擅,不集中国家权力于人君一身。《慎子·民杂》强调了这点:“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慎到“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的主张,表面看是强调君臣各司其职,互不包办代替;其实则是限制君权无限膨胀,国事独揽专断。《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国君独揽专断就是“君臣易位”。君臣易位叫做“倒逆”,“倒逆则乱矣”,秦始皇树立了典型。秦王朝的暴兴暴灭,是独夫政治的必然结果。

其次便是“事断于法”。有法无亲,有公无私,君臣民众“唯法所在”,都是“事断于法”。《慎子·君臣》强调君必依法行事:“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依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听言、图功、任官必由法。故虽亲而无功劳者,不能枉法而任之为官。公事不私于亲而损公济私,法度不遗于爱而有罪必罚,即亲疏远近,一律于法。”可见,“唯法所在”和“舍法而以身治”是对立的;并可以此标准而判定明君昏君。因此,《君人》篇指出:“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

“以身治”就是人治,“诛赏予夺从君心出”,就是人治的规范。人治是中国传统的治道,大抵完善于周公,孔丘、荀况都倡导人治。秦始皇父子把人治推向极端。西汉夺取了秦朝政权,但把人治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因而中华民族就是在人治制度的枷锁之下挣扎了两千多年!“事断于法”和“任法”都是法治。法治和人治是对立的。法治就是要“骨肉可刑,亲戚可灭”、“上下无私,唯法所在”,使上下、君臣、民众一准于法。

废止人治必以法治。实行法治则“怨不生而上下和”,因此可保长治久安。这就是慎到法治思想的核心和精华。

(五)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定分”、“立禁”体现权利保护思想。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他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

“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须臾忘于法”。他认为,法之重要,是因为它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实施。商鞅在变法时,改“法”为“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它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重视。因为“法主要强调的是内容方面的公平与公正;而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

“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商鞅指出:“法者,国之权衡也。”他将法律看做是称轻重的权衡,量长短的尺度,判断是非功过和行使奖罚的公平标准。他反对“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否定贵族的特权,主张法律的统一性和平等性。强调在行赏施罚时要做到“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他在关于法律面前贵贱平等的观点,表述得很明确。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这历来被认为是他为实行重刑而寻找的根据,因此是虚伪的借口。但是,“以刑去刑”的思想已反映出商鞅认识到法律被普遍、自觉地遵守的重要性。他从用刑的目的是“无刑”、“去刑”的角度去说明“重刑”的合理性、正当性,这说明他已初步接触到刑罚公众价值的议题。

(六)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作为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大儒,荀子以“隆礼重法”为原则来搭建其体大思精的理论框架。他继承孔子的“礼治”思想,将礼乐在强国安民方面的重要作用表述得无以复加。他说:“隆礼贵义者,其国知;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荀子·议兵》)“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不由所以陨社稷也。”(同上)“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礼论》)“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王霸》)对礼治的这种高度重视,表明荀子沿着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路线继续开拓,将周公以来的礼乐传统视为治国安邦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

除了强调礼治,荀子还吸纳了法家思想,援法入礼,认为礼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在彰显礼治的同时,也凸显了法治的重要。他从人性恶的角度阐发了礼法并用的思想,指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性恶》)在他看来,为了改善人性之恶——“目好色,耳好声,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既需要礼乐的熏陶与教化,也需要法治的约束与修正。刑罚是治理社会的有效手段,为了遏制罪恶,惩罚恶人,甚至有用重刑的必要,因为“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正论》)。对法治、重刑的这种认识,表明荀子已将法家思想充实到他的思想体系之中。不过,富有法家精神的荀子,毕竟还是将礼治看得高于法治,据统计,“‘礼’字在荀子的书中出现了342次,‘法’字出现了182次,‘礼’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法’”(韩星:《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礼”、“法”之间的主次之分是十分清楚的。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已然形成了重霸道、轻王道的治国传统,荀子曾远赴秦国考察,尽管他对秦国颇多赞赏,认为秦国的百姓朴实,“甚畏有司而顺”,秦国的官吏“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秦国朝廷“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如果仅从法治的角度观察,则秦政无疑臻于成功;但若衡之以儒家王道的标准,“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此亦秦之所短”(《强国》)。从儒者的立场出发,荀子对秦政明确作出批评,认为秦国统治者忽视儒者倡导的仁义礼法,这是秦国与理想社会相距甚远的原因所在。

同类推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每天读点哲学

    每天读点哲学

    智慧不是知识,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因为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找到人生的规律,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人生的真理。所以,哲学家寻找人生的智慧,注定了是在解答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人生方程式”,每天读点人生哲学,其内容或来自经验的总结,或来自理论的阐释,或是生活的感悟,它们以一种浓缩的方式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史。也就是人逐渐认识自己的历史。从这意义上来讲,人生哲学都已经被读了几千年,但今天我们还在读,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里面是。点燃火焰。的智慧,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知识。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热门推荐
  •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以压倒多数的优势入主唐宁街10号,打破了保守党“五连冠”的美梦。成为180多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成为领导英国跨世纪的首相。
  • 红警之末世纵横

    红警之末世纵横

    未来世界,末世降临!丧尸满地,异兽横行!这是适者生存、强者为尊的世界,是无尽杀戮的世界。地球青年韩道携红警基地降临,且看其挥军百万!纵横末世!
  • 时来运转:永不消失的成功智慧

    时来运转:永不消失的成功智慧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跟他的学历、背景、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你口才出色、能说会道,就能增加成功的机会。那些能够引导、激励、鼓舞和领导他人的人,那些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沟通的人,往往是事业有成的人。戴尔·卡耐基指出,“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谈,并赢得他们的合作,这是那些往上爬的人们应该努力培养的一种能力”。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武夫专制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武夫专制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研究军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军阀是什么?如果按字面释义,军阀的“阀”有点近乎于日常我们所用的“霸”字,因为无论是什么角色的人,只要后缀以这个倒晦的“阀”字,就会变得霸气冲天。军阀可以理解为依仗武力无法无天的人。如果我们还想深究一下“军阀”一词的政治内涵,那么不用花多少气力就会发现两个为众多有关军阀伪定义所公认的要素,一是专恃武力,二是割据地方,英语“军阀”一词WARLORD恰到好处地显示了这两个要素(WAR,指军事、战争,LORD意为土地),无论是西方学者“凡是依军事实力主宰一个地区的人”(谢里登)的定义,还是国内的权威性概括“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集团”(辞海),概莫能外。
  • 虫仙争霸

    虫仙争霸

    虫血沸腾第二部。虫异能体系经典书籍。在这里,你也许会见证外星虫族的生命风采,领略宇宙生命的霸道科技,体味虫族军团吞噬满天神佛的铁血战斗,还有千奇百怪的虫性异能……不用奇怪,这就是虫仙争霸,引爆你的异想世界。
  • 腹黑相公:萌妻不好惹

    腹黑相公:萌妻不好惹

    啊呀,别人要么穿越,要么重生,穆清婉却一次两种体验,先穿越,后重生,这是个什么节奏?难道因为她是网络作家,所以老天爷格外优待?感谢上苍,她穿越重生后,既有爹:渣男;也有娘:包子女;外加前世合伙将她推下悬崖的堂妹和未婚夫,这样的生活,实在是精彩极了,不然写宅斗文积累下来的经验,就该浪费了,你说是不是?
  • 我做所以我能

    我做所以我能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 幸福年代

    幸福年代

    《幸福年代》这部30余万字的小说真实记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有别于插队知青的另一重要群体——回乡知识青年的经历、磨难与感情生活,原汁原味再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陕西渭北农村的生活状貌,堪称一代回乡知识青年的心灵史诗。《幸福年代》讲述风华正茂的回乡知识青年群体,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农村干部,淳朴坚韧而又难逃宿命的主人公一家人,青春美丽柔情似水的女子,亦庄亦谐秉性各异的乡邻,以及来到乡下手足无措的城市下放居民、经改造后释放的“战犯”和曾经的“鸡奸犯”等等,各色人等以黄土地为共同的舞台,演绎一段壮阔历史,诠释生活的诡异斑斓。本书由杨团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