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制成的绿松石艺术品、器物等应避免与肥皂水、洗涤剂、油污、铁锈、茶水及其他带色的物质接触。绿松石抗化学腐蚀的能力较差,故应严防与酸、碱、酒精、芳香油、化妆品等物质接触,从而避免发生褪色和变质现象。绿松石不能耐高温,故加工和使用时均应防止用火烘烤,从而避免其褪色和炸裂。
绿松石在长期的日光照射下会褪色或干裂,故加工、使用和保存时均必须确保其环境阴凉。与其他宝玉石一样,在加工和使用绿松石时,防止意外的外力打击、磕碰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玉的文字意义
“玉”字最早见于我国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钟鼎文中的文字里。在古文字中,“玉”写成“王”或“壬”字,并没有那一点,同帝王的“王”字共同享用一个字,三横一竖,表示“像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象形字的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线绳贯穿起来,是“丰”型。“三玉之连”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淳朴世界观的体现。
《说文解字》中注“玉”字,将“玉”解释为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所归往也”,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玉。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玉也”。因此,古人认为,凡能贯通天、地、人三者之人,则天下归往,便为人间帝王。而在古代巫术活动中,巫的作用就是通过玉来与天神交流、传达天的旨意。巫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体的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于是,“玉”与“王”字形便相同了。加点的“玉”字在《说文解字》中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个字,写成斜“玉”,是指“朽玉”,读为“畜”,意为有瑕疵的玉。世界上并无绝对纯的东西,无论怎么完美的玉都不可能纯净无瑕。《淮南子》云:“夏后之根,不能无考。”就是说,即使夏君主禹的玉也不能没有一点瑕疵。《史记》中记载,赵国的蔺相如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能诈秦王曰:“璧有瑕,请指示王。”方使和氏璧重新回到手中,得以完璧归赵。白玉有瑕这个客观现象使古人认识到没有绝对纯的玉石,所以在“王”字的第三画旁边加了一点,既喻意又象形,作“玉”字专用,校音为“欲”,和帝王的“王”字相区别。也有人将“玉”字解释为王者怀抱中的一块美石,当然这块石头可不是一般的石头,是非常珍贵的美玉。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中国先民曾造出从玉的字超过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汉字中多数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就是“家”和“玉”的契合,这是“玉”被私有之后的价值显现。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以玉形容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以玉形容物的词有玉膳、锦衣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科玉律、珠联璧合、抛砖引玉等;更多的人将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瑾、瑜、琮、 、琳、宝玉、黛玉等。形容玉的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谓之“千样玛瑙万种玉”。说明玉的天然美之难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谓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以玉表示人的性格坚强不屈,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表示玉的经济价值为他物所不及,谓之“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价值连城”等。
(二)玉的道德内涵
当玉与一般的石头分开以后,玉就被赋予了美的外表和神奇的功效,于是就脱离了一般的生产工具,被氏族和部落首领占有,用于政治、宗教、礼仪、文化等方面,披上了浓厚的神秘的政治色彩。后来,玉又被披上了道德的外衣,被标榜为道德的楷模,被赋予了更加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道德是我国古代社会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诗经》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以玉比喻君子之美德;孔子也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说明早在孔子之前,君子已经以玉来比照自己的德行。孔子以儒家学说解释玉有十一德,此外还有管仲的“九德说”、西汉刘安的“六德说”及东汉许慎最后规范的“五德说”。从孔子到许慎这六七百年间,玉德的内涵不断发展不仅起到了规范社会的作用,而且成为很多文人士大夫所遵循的金科玉律。
在孔子的“十一德说”和许慎的“五德说”里我们可以认识下对玉的见解。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稀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下来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象征仁是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智,是因其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义是因其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礼,是因为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乐,是因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象征忠是因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信,是因其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天是因其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地,是因其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德,是因其执圭璋行礼仪;天底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
后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将玉的特征归纳为“五德”,与正人君子“仁、义、智、勇、洁”的美德相对应。“玉,石之美者,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
玉被赋予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带它,而且佩带以后,行走时玉佩发出声音,君子走路时就势必温文尔雅,没有丝毫的邪念。由于玉佩只有在不快不慢、富有节奏的步伐下,才会发出悦耳动听的有韵律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了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听偷看别人的言谈举动,这样玉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所以《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征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意思是说君子出入进退俯仰之间,玉佩都会发出声音,因此“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玉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因而“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久而久之,玉也就成了君子的象征,这也是对玉的最高尚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