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格斗技击的特点。在古代,武术最初是一种军事训练方法,是与古代军事斗争的胜败紧密相连的,运用武术就是要在战争中置敌人于死地。在实用中,为了杀伤、制服对方,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丧失反抗能力。因为其在战场的重要性,直到今天,这些技击术仍在军队、公安训练人才时被采用。武术除了在战场上的应用,作为体育运动,也是精彩而又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在技术上虽不再有致命性,但是仍然不失攻防格斗的特性,体育中的武术,限制了一些套路的应用,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既没有失去武术真正的特点,对练习者也不再有被伤害的危险。
(二)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中国武术讲究外在形体动作必须规范,但更为重要的是,习武之时,精神要集中,内心要与外在的动作合二为一,正所谓“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内心的集中,是指心、神、意等三种心志的活动和气息的运行;而外在的统一,是指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眼到手到身体协调。这主要是通过武术功法来体现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我们对武术功用的最直接的认识,而这也契合了武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特点,内外归一。比如我们熟悉的“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奇功夫,其意境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
“心动形随”“形断意连”,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漫长的演进发展中,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而这也是武术独具中华民族风格与特色的表现。
(三)广泛的适应性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其强身健体等多重特点,更加重要的是,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我国自成体系的拳种众多,不同的拳种其动作、套路不同。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也大不相同,有激烈之术,也有轻柔之技,习武者不论年龄、性别、体质有多么大的差别,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
同时,武术运动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场地器材也差别各异。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剑舞方圆百里,拳打卧牛之地,有剑挥剑,无剑练拳,尤其练功。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是其他的体育项目所无法比拟的,也给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相比于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还严重不足,想满足全民健身的要求还远远不行。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武术项目充分显示它经济实用的价值,其天然的优势,不拘于形式,不限于器材,不束于场地。大多数传统武术运动项目的开展,对运动设施、器材经费和活动组织要求都不高,这正适合我国目前的情况。我想,从古至今,多少年的发展史,直到今天,武术仍然能在广大民间流传并且经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