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林起义的文化精髓
《辞海》关于“绿林”的释义:新莽末年,王匡、王凤等聚众起义,占据绿林山,号称“绿林军”。后称聚集山林,武装反抗封建统治、诛锄恶霸土豪的好汉为“绿林”。亦用指群盗股匪。《汉语大词典》关于“绿林”的释义:指新莽末年的绿林军。后用“绿林”泛指聚集山林间的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武装集团。《中国成语大词典》关于“绿林豪客”的释义:绿林,西汉王莽年间湖北地区饥饿的农民以王匡、王凤为首发动起义,曾经据守绿林山,故称“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或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亦作“绿林好汉”。《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绿林起义”的释义:西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组织饥民起义,称绿林军,反对王莽政权。公元23年,起义军建立更始政权。同年在昆阳大败王莽军,乘胜西进,攻占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
此外,关于绿林历史上还出现过带褒义的词,如“绿林豪杰”“绿林豪士”等,带贬义的词,如“绿林大盗”“绿林强盗”等。综上释义,无外乎两条:一是肯定绿林起义,承认绿林起义的历史功绩。二是贬损绿林精神,把“绿林”称为抢劫财物的群盗股匪。前者是词条的本义,是对绿林起义的客观评价,符合历史事实;后者是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出于统治阶级的需要对“绿林”的曲解。另外,在王莽新朝之前,“绿”字只有“lǜ(律)”一种读音。绿林起义时,大部分义兵都是湖北、河南人,他们号称“绿林军”,其方言读音为lù,因为这次起义的影响大,涉及面广,所到之处的民众都跟称“绿林军”。后来,这一特有的文化现象就被文字学家辑录到历代字典中,形成一字两读。
(二)绿林起义的历史贡献
绿林军推翻王莽统治,为建立东汉王朝创造了条件。汉代臧洪在《报陈琳书》中写道:“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足见绿林起义的历史价值。
绿林军是第一个建立全国性政权的农民起义军。公元23年,绿林军在淯水沙洲拥立刘玄为帝,建立了全国性政权更始朝。这就有效地保证了人心的凝聚、谋略的实施和战果的扩大,致使他们能取得昆阳大捷,推翻王莽统治。第一次农民起义时,陈胜、吴广建立的政权“张楚”仅是局部性的。
绿林军首创建立农村根据地。王匡、王凤率众起义后,致力于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当时,绿林山为云杜所辖,紧临新市,属云杜边陲,新市管不着,云杜管不了,地理位置是易守难攻。公元19年至21年,他们先后占领了云杜、竟陵、安陆,控制了鄂中大片土地,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后来又建立了南阳根据地。绿林军攻打长安时,派王常、朱鲔把守南阳。
绿林军还首创军事屯田制。王匡、王凤率军进入绿林山,高峰时队伍发展到五万多人。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几年间,王匡、王凤带领队伍在绿林山十二个山头开荒造地一万多亩。绿林军开创的这种以军养军的生产方式,保证了军队能在绿林山驻扎达五年之久。时至今日,在绿林山还能看到满山遍野的“古汉梯田”遗迹。
开创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昆阳之战。这场大战是王凤亲自指挥的。在莽军层层包围昆阳城时,王凤制定了一系列战斗策略,如自己亲自守城,采取“假降”拖延时间,派刘秀突围搬兵,授意刘秀将伪造的“密信”故意失落被莽军看到,动摇莽军军心等等,体现了王凤的足智多谋。史书中明确记载,昆阳之战义军主帅是王凤,其次是王常,刘秀仅是偏将军。但刘秀称帝后,篡改历史,将昆阳之战的主要功劳据为己有。
虽然绿林英雄王匡、王凤被人暗杀,但绿林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绿林起义在历史长河里虽只是一瞬间,但意义是深远的。
(三)永垂青史的绿林精神
在历时九年的绿林起义中,绿林英雄们演绎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折射出永垂青史的绿林精神。
尽忠报国。王莽采取卑劣的手段篡夺西汉政权,为全国百姓所不服。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改制”,加上连年天灾,广大农民缺吃少穿,国家处在危急关头。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王匡、王凤举旗起义。在与莽军战斗取得节节胜利时,王匡完全有理由自立为帝,但他顺应“民心思汉,复兴刘氏”的历史趋势,不计较个人权位,主动拥立刘玄为帝,王匡、王凤屈就为“定国上公”和“成国上公”,体现了正统的“尽忠报国”思想。他们造的是王莽的“反”,报的是汉朝的“国”。
敢为人先。在广大饥民发生争斗时,王匡、王凤敢于出面,为饥民调解纠纷;当得知荆州牧率两万精兵前来镇压绿林军时,王匡、王凤没有被官军的阵势吓倒,而是率军主动迎击,公开与莽军叫板;在公元22至23年一系列战斗中,绿林军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实现了敢为人先、号令天下的辉煌壮举。
均富济贫。均富济贫是一切起义的共有特征。王匡、王凤家庭条件较好,主动将钱粮捐给饥民,体现出他们的无私;他们攻打“离乡聚”后,将抢夺的官粮分给饥民,挽救了大量濒临饿死的人;每攻下一座城池,都开仓分粮,深得民众拥护和响应。所以在攻打长安时,王莽为商人杜吴所杀,出现了全民皆兵的可喜局面。
以和为贵。王匡、王凤以和为贵,用以凝聚人,团结人。他们以“和”来团结饥民,以“和”来接纳前来投奔的刘玄,以“和”来欢迎加入绿林军的刘秀,以“和”来团结赤眉军……就是这种“和”的精神,促成他们在不长的时间内,推翻了王莽统治。
自强不息。从刚开始被饥民推为渠帅,到聚集数万人驻扎绿林山;在绿林山发生流行瘟疫的紧要关头,王匡、王凤率兵果断离开绿林山;在王莽军队大兵压境时,王凤带领军民坚守昆阳半个多月;在刘玄猜疑、迫害农民领袖时,他们毅然离开,另辟他径。这都是他们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
由绿林起义产生的绿林精神,是留给我们华夏子孙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与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息息相通,构成了绿林文化的主干。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绿林文化被不断弘扬,先后出现了张角、窦建德、黄巢、王小波、宋江、方腊、朱元璋、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数十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把历史向前大大推进一步。农民出身的朱元璋革命成功,创建了276年的明朝基业。一本《水浒传》,实际上是一本绿林文化教科书。拨开历史上方的重重迷雾,还“绿林”一片明媚的蓝天。
赤眉绿林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给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使得西汉后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得到暂时的缓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统治者所布下的陷阱里,这一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失败了。刘秀窃取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经过十年时间,先后削平地主割据势力,重建了统一的东汉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