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9300000005

第5章 记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1)

这一段历史时期,三国,指的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持汉帝迁都许昌,可以看成三国序幕的开始,南北朝时期的结束则可以以隋朝建立并且灭掉陈朝为下限,从公元196年到589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朝代是:魏、蜀、吴,三国并立,后来曹丕称帝(220年),司马氏灭魏,建立晋朝(265年),史称西晋,建都洛阳,灭吴,经历短暂的统一,316年,西晋灭亡,司马氏政权由北而南,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这个时候的北方,则处于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的统治时间基本上与十六国时期相当,以长江为界。五胡指匈奴、鲜卑、氐、羌、羯。十六国中成汉和前赵建立最早,接着是后赵、前燕、前秦、前凉,然后是后燕、南燕、北燕,再接着是后秦、西秦、夏,最后是后凉、南凉、西凉、北凉。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宋朝,北方的北魏强大起来,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在439年统一北方。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交替,北朝则在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北齐灭东魏,北周灭西魏,北周又灭掉北齐重新统一北方,隋朝首先推翻北周,接着征伐南方的陈朝,589年陈朝灭亡,分裂了二百七十多年的中国重新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激变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南北战争不断,在这样恶劣的政治条件下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

在《二十四史》中,关于记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有十一部。《三国志》《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是把好多政权集中在一起记录的史书,《晋书》是记述一代史事的。

《三国志》,晋人陈寿撰,共六十五卷。《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在北宋以前,这三部志是各自成书的,也可以算是单本流传。北宋雕版刻书以后才把三志合成一部书,名为《三国志》。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为政,《三国志》分别叙述三个国家的史事。由于政治原因,记述魏国君主称“帝”,记述吴蜀两国君主称“主”。

陈寿(233—297),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出生于蜀国,并在蜀国做官。自幼受学于名师,熟读古书,对史书的写作方法和体例有很深的研究,这也为他日后编写史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为人不拘小节,刚正不阿、性格质朴、不受世俗礼仪约束,很有才华,只是这样的性格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得罪权贵,宦海沉浮应该是家常便饭。炎兴元年(263年)魏国灭掉蜀国,曹魏把蜀主刘禅和大批臣僚迁到京师,31岁的陈寿也随之到达了中原地区。265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因为受到张华的赏识,陈寿重新做官。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将近一百年的分裂割据状况,中国重归统一,此时,陈寿开始整理三国时期的资料,不久写成魏、蜀、吴三书。《三国志》成书后,凡是见过该书的人都赞不绝口。当时,夏侯湛正在写《魏书》,见到陈寿的书以后,感觉自己的工作已经没有意义了,就毁掉了书稿,不再写《魏书》。由此可见,陈寿的《三国志》确实是不可多得的。

《三国志》的记载始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讨伐董卓,终于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三国志》没有志和表,只有纪和传,虽然使用的体例比较简单,但是他把魏蜀吴三国看成相互独立的政权,分别记述,这在史书的编撰中也算是开创性的发明了。《三国志》编纂精密,全书记事前后连贯,不重复,很少有前后矛盾的记载,这也是很可贵的优点,例如一件事出现在《魏志》中,那么在《吴志》《蜀志》就不会再出现了。《三国志》的记事简单,文字精炼,取材谨慎,而且范围很广,不仅为有关三国政治、军事方面的重要人物立传,对一些在文化艺术,卜筮星算,医术学术等方面有贡献有影响的人,都有记载甚至专门的传记。例如《华佗传》,就记载了名医华佗行医救人的很多事迹。在每一篇传或纪的最后都有评论,称“评曰”,这些议论中肯,褒贬明确。例如说诸葛亮很有政治手段并且擅长音乐,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和政治家,但是缺少军事才能;说曹操能够知人善任,不念旧仇,但是工于算计;说刘备宽厚仁慈,但是谋略与军事才干比不上曹操等等。这些评论都是很符合实际的。

而争论很多的也是《三国志》的首创,被以后史家经常使用的“曲笔”和“回护”手法。“曲笔”和“回护”指的是对于魏国和晋国当权者不好的方面加以隐藏,并且把某些不好的地方说成好的,这样就失去了历史真实性,例如把曹操做丞相,做魏公,做魏王都说成是汉献帝感恩报德,而隐藏了曹操逼迫汉献帝的史实。这是《三国志》的缺点,但是从人性情感上讲,又是可以理解的,陈寿是晋朝臣子,而晋朝是通过弑君篡位来取得天下的,如果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必然为当权者所不容,为了避免皇家的迫害不得已而为之,只是这种写史的方法确实很不好,混淆事实,掩盖历史真实,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用得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夸张。

与《后汉书》无神论格调相比,《三国志》表现更多的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关注天象自然与人物成败之间的关系,重视天命,有很强的个人英雄崇拜情怀,例如认为诸葛亮的神奇计策对三国分立的状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记述方法违反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不可取的。

《三国志》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记述太简略,可能是由于以时人的身份记录历史,时代太近,所能见到的材料不全,不能从宏观方面全面展开,所以在记载中经常出现“这件事情历史缺失,所以不能撰写”这样的话。相隔不到一百年,弥补《三国志》这一缺失的就是南朝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为了补注《三国志》,裴松之引用书籍多达一百四十多种,作了很多补缺,订正的工作,保存了很多珍贵的史料。我们最熟悉的《三国演义》中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是出自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

《晋书》,是初唐时期房玄龄等人受唐太宗李世民的指示编修的一部史书,所以《晋书》是一部官修史书,即在政府的支持下出资出力找人编修的史书。唐代从《晋书》完书以后,官修史书便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史书一定要官修才行,虽然官修史书有政府的支持和雄厚的财力,但是忌讳更多了,只能迂回曲折地表达,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不像个人修史,能够畅所欲言。纵使如此,《晋书》的完成还是成为中国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修史从私人转变成官修。在历史上晋朝排在南北朝之前,但是《晋书》的成书时间却比《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晚,它开始编修于贞观十八年(644年),纵使这时距离晋朝灭亡已经二百多年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很充足,留下来的材料和前人修的晋史以及一些杂史故事很多,在《晋书》的编修过程中都可以利用,仅仅用了不到三年就完成了。

关于《晋书》的作者,署名是房乔,即唐初著名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被称为唐初贤相。当然他并不是《晋书》真正的作者,只是作为修史班子的总监,并没有参加修史工作。还有署名太宗皇帝御撰,原因是《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和《王羲之传》四篇后面的论是唐太宗写的。如果房玄龄因为总监身份没有执笔都可以被当成作者的话,那么唐太宗由于个人的喜好而写了一些评论被题为撰写人就更应当了。其实,《晋书》是成于众人之手,参与者大约有二十多人,都是当时的著名学士才子。官修史书大多成于众手,最后署上宰相或一些重要官员的名字,这也算是官修史书的一个特点。

《晋书》纪十卷,列传七十,志二十,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卷。始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终于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共记载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史事。由于成于众人之手,所记载的史事难免矛盾,重复并且有缺漏,但是仍旧是今天我们研究晋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本纪十卷中共记载了十八位晋朝皇帝。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没有做过皇帝,只是魏国的臣子,由于后代司马氏称帝,就将他们追封为皇帝,《晋书》一并将他们列入本纪。

之前的《三国志》没有志这一项,为了历史的前后衔接,《晋书》的志二十卷都效仿先前写好的《宋书》,各志从汉末续写,填补了三国时期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的空白,增补了很多重要的资料,例如曹魏时期的兴修水利、灌溉屯田、人民生活等等都有了记载。只是没有《艺文志》,不能很好地保存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列传中将很多具有共同特点的人放入合传中,并且在列传后附上一些人的文章,也算保留了不少好的文章。

《晋书》中值得关注的是载记,它记述了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政权—十六国,这一段时期是北方的混战时期,与南方的东晋政权是并立的。载记按照国别分别记述,仍是以个人传记为主,保留了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

《晋书》最大的缺点就是取舍失当,内容记载过于简练而不充实,而且把一些野史杂谈收纳到正史中来,因此有很多后人对《晋书》进行改编和校正,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清人吴士鉴的《晋书斠注》,读《晋书》时可以相互参考。

《宋书》,南朝梁沈约著。属于私人修史,成书时间早于《晋书》,所以《晋书》在编纂时对《宋书》时有借鉴。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在宋齐梁三朝为官,通晓诗文,有史学之才。刘宋政权共存在60年,沈约前半生都是在刘宋度过的,记述宋朝的历史很有优势。在南朝齐代时奉命编修《宋书》,用一年时间完成,可以说是神速。当然《宋书》并不是沈约一个人编成的,前人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和徐爰几人断断续续完成《宋书》的撰写,沈约以这部《宋书》为底本,略加删改而成。因为古人没有版权意识,也没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所以沈约这样的做法并不算侵权,也没有触犯什么法律。

古代有“避讳”一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要是指帝王的名字不能直接书写,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避开,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叫玄烨,在他统治时期编写的书“玄烨”二字不能直接出现,所以有关唐玄宗的记载都改成了唐元宗。沈约在齐朝编修《宋书》本来应该不用为刘宋皇帝避讳,但是由于他有好多地方照搬旧书,时间仓促,没有进行修改,有好多地方都为刘宋皇帝的名号避讳,导致《宋书》避讳混乱,顺便证明了沈约写《宋书》的不用心和抄袭现象。

《宋书》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没有表,共一百卷。记事始于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终于宋顺帝昇明三年(479年),共记载了宋代六十年的史事。刘宋政权存在的时间不长,在南北朝时期朝代的更替大多是由宫廷政变完成的,用历史的眼光看就是抢夺皇帝宝座,以下犯上,弑君自立为王,但是当这些历史史实被记录在史书当中时,为了维护当权者的利益和形象,只能歪曲史实。宋武帝刘裕是杀死晋恭帝篡夺皇位,《宋书》上只记载晋恭帝自然死亡,宋顺帝被萧道成杀害,年仅13岁,而《宋书》仅仅写顺帝享受的福禄到了尽头,将皇位让给萧道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越到后来,随着皇权的集中,编写史书的禁忌越多,记事和评论越来越不自由,所以在阅读中,不能盲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当然在浩浩书海中,这些书能流传下来,必然也是历经磨炼,其中的价值不容忽视。

《宋书》本纪十卷中记录刘宋八位皇帝的史事。志三十卷中记述了刘宋以及三国两晋以来的典章制度,保存了许多前朝史料。《宋书》没有《食货志》和《刑法志》,《符瑞志》是沈约特意添上的,主要是一些帝王天命、怪异灵验事件,主要用来蛊惑人心,巩固统治。列传中沈约自创《恩幸传》《索虏传》。南朝时期重视门第,平民纵使很有才华也只能处在很低的位置,《恩幸传》就是记载那些出身低下而又被皇帝信任重用的人,虽然沈约为这些人立传,但是仍然看不起这些人。

《宋书》编成之后没有广泛的流传,所以保存下来的篇章并不完整,后人根据别的书目记载补全了《宋书》,而且卷数也与沈约所作相同,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宋书》并不是沈约的原本,而是补充之后的。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著。原来有六十卷,散失序录一卷,所以流传下来的是五十九卷。《南齐书》本名《齐书》,到了宋代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为《南齐书》。萧子显(489—537),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他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孙子。在宋齐两代残杀宗室人员,尤其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是很平常的事情。例如萧道成杀害宋顺帝继承帝位,又将刘宋子孙全部杀害,为的是巩固自己的皇权。齐明帝萧鸾继承帝位后怕同族人抢自己的皇位,便将萧道成的子孙几乎杀尽,那年萧子显才8岁,因为年龄小而幸免于难。萧子显聪明伶俐,文章写得好,容貌俊美,齐朝灭亡时才14岁,在梁朝主动申请写《齐书》,官至吏部尚书,梁武帝萧衍很欣赏他的才华。

同类推荐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珍藏版大全集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 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政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此次兵变最后导致了后周的灭亡和宋朝的建立,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重生之拿破伦二世

    墨西哥湾的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会在北美引起飓风,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那么一个军史爱好者却离奇般的出生在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那又会引起什么效应呢?强大的大英帝国海军舰队在他面前灰飞烟灭,凶残的哥萨克骑兵在他面前瑟瑟发抖......本书纯属虚构,请误与真实历史对照!)(恳请每位看书的朋友都帮忙收藏一下,谢谢!)新书《中华第四帝国》已上传,望书友们多多支持!
  • 非议古人

    非议古人

    柏杨先生说,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非议”古人讲述的不再是遥远的和模糊的古人,而是真实的和接近现代人语言环境中的人生。古人身上不为入重视的一面或者不容忽视的特点,是我们发现和再现古人真实履历的一种尝试,同时也就探索历史与人生的一个入口。
  •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精选了明清两朝11个著名的惊天大案,以通俗的笔调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蒙古人的铁骑虽然曾经纵横欧亚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上实在不是行家里手,短短的160余年,元朝的统治就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热门推荐
  • 婚姻呼叫转移

    婚姻呼叫转移

    (正文完)番外系渣男回头的暖宠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每个人都是这样,享受过提心吊胆,才拒绝当爱情待罪的羔羊---题记廉诗斐曾经为了逃避对徐贺湛的暗恋只身到了异地,当她以为找到了真爱回来参加姐姐廉诗语和他的婚礼时,在他眼里她成了推姐姐摔下楼的人,姐姐成了植物人,而她成了罪人。十天后她代替姐姐嫁给了他,从此她活在自责与折磨中,她曾经以为只要她真心地对他,真心地照顾姐姐她的生活就没有遗憾了,只是她忘了她也是有感觉的人,她最怕的就是徐贺湛对她的冷漠与憎恨。女儿的到来也没有让他改变对她的看法,反而让她对他彻底失望了。当她知道姐姐摔下楼的事是姐姐和曾经的恋人设计好的时,廉诗斐觉悟了,原来今天的一切不是她错了,而是她太傻了。她曾经对徐贺湛说我不是非得爱着你才能活下去,少了对你的爱也许我会过得更好。只是她当放弃了那份爱,徐贺湛才发现,她的放弃让他感觉到痛苦。
  • 爱非罪:沉香水染

    爱非罪:沉香水染

    七年前,他在王城之中,她的花轿之前,没有一丝迟疑的下了屠杀令——可笑这一场惊动四国的婚礼,不过是他的阴谋!而她的爱,卑微如尘,逃不开他的掌控!心。凉透,她穿着染血的嫁衣悲痛离去:”“我回药王谷,再也不会踏出半步。”七年后,她为了知己好友的一场盛宴违约出谷,他却又再度出现,百般纠缠…战火里滚出来的情爱,似断肢残臂般深刻而破碎!她却笑的天真无邪:“你想要我救她?好啊,那就先从我的尸体上踩过去!”
  • 世界最美的散文

    世界最美的散文

    本书提炼的散文不仅是被公认的上乘之作,更分门别类,意蕴宽广。它们或讴歌自然,或解析社会;或赞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其优美文辞的背后,总是蕴蓄着或阐释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行为上的观照。此外,每一篇散文更是加入了编者的心路花语,与读者分享。一篇美文就是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让你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一则故事就是一泓深邃的哲理清泉,帮你开启生命的智慧之光……优美的散文,教会我们用心去拥抱生活,用爱去燃点希望。期望读者在品味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
  • 狼王的丑后:佣兵女神医

    狼王的丑后:佣兵女神医

    她是大烟国的公主,娘亲被杀,自己被下毒,捡了一条小命,又遇到雪狼族,想要我死没那么容易。身为人类的她,却当长了雪狼族的狼后,统领数万狼族佣兵,征战沙场,挡我者死,顺我者昌!他是狼王之子,贵气鄙人,强大无比。一场偶遇,七年之约。
  • 下个路口遇见你

    下个路口遇见你

    商场上的女强人,总是被人当成强力女金刚,好吧,就让她冷酷到底,一直这样强势下去好了。不过,这个看似学历不高,资历尚浅的职场菜鸟,却总给她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究竟在他身上有怎样的秘密?
  • 夺情总裁替罪妻

    夺情总裁替罪妻

    家族破产,哥哥发疯,她从富家小姐沦落为酒吧公主。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他出现在她的面前。当她爱上他却不料自己进入了一个复仇陷阱……
  • 糖果屋女孩儿

    糖果屋女孩儿

    这是一个关于那些孩童记忆,青涩青春,朦胧爱情的故事。那些点点滴滴的过往,无论好与不好,伤痛或快乐,那都将是你我无法替代的重要回忆。
  • 妖孽王子:娇宠甜心俏丫头

    妖孽王子:娇宠甜心俏丫头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三年后的今天。终于让我等到了……,执笔抒写属于我们的青春,他是著名的校园王子帅气多金,她是无名校草,一场误会让它们从此以后纠缠一生,我是来找你理论的,不是想要找你这个花花公子来聊天的。可恶!今日之仇我一定会报的。不报此仇本小姐的的名字就倒写过来
  • 小细节大关键

    小细节大关键

    一个马蹄钉可以毁掉一个帝国,可见细节决定成败。但不是所有的细节,只有那些关键的细节才能决定我们的成败。本书从为人处世,人际交往,饭局应酬、工作方法等方面,多角度地揭示了许多容易被我们忽视而又至关重要的关键细节,以及把握这些关键细节需要注意的细节。
  • 重生之大辽王妃

    重生之大辽王妃

    再见,他是辽国北院大王世子,她却成了大宋天波府杨业夫妇的掌上明珠,她是宋辽边境一位寡妇的女儿,那一年,他十六岁,她十岁。第三次相遇,他是一个普通的富家男孩,他是名扬天下,令人闻风丧胆的辽国‘战神’,她却是天下百姓交口称赞的‘雪莲郡主’。那一年,那一年,她十六岁,他二十二岁。她四岁。他与她,究竟是缘是还是孽?她与他,初见,究竟谁是谁的劫?谁又是谁的幸?金沙滩一曲爱情绝唱,‘世间一死宁何惧,君为家山我为君前世今生,他十岁,十世情劫,纠缠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