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7400000003

第3章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2)

我们认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是由不同的层面构成的,原创性的理论观念当然重要,但在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借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如果说创新是金字塔,那么金字塔也是需要许多具体的砖与石作为其庞大基座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要得到发展,只有几个人振臂高呼,是不可能大功告成的,它需要一支能够从事比较文学各个方向研究的队伍,更需要了解与支持比较文学研究的爱好者甚至普通的读者。对于国外比较文学及其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即使完全没有创新,也是可以发挥其普及比较文学理论与知识的作用的,这种层次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也是有贡献的。这是我们首先要强调指出的一点。

二、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倾向,主要是指那些注重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要求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理论宏观研究,如“跨文化研究”、“跨文明研究”、“中西异质话语比较研究”等,由于其学术影响很大,的确体现出一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模式。中国本来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当西方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了一百年,并产生了巨大学术影响之后,中国学者才开始发现比较文学的确具有非常广阔的天地;但是,由于在中国的传统学术史上,既缺少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观念,也缺少自己独立的、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因而要真正从事西方学者那样的比较文学研究,并取得巨大的成果,谈何容易;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与影响,中国学者在分析西方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的时候,发现中国的传统文论话语往往失去了适用性;中国学者在从事中国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研究的时候,也发现西方文化话语本身与运用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中国学者从一开始就深切地感到,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话语方式,包括与西方并不一样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中国学者简直不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于是许多中国学者产生了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强烈愿望。这正是中国学者要建构自己的理论观念、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心理动因。事实也确是如此,中国学者只有建立自己的学派,形成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集体力量,才能有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国际声誉与国际地位。9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面对已经建立起国际声誉的国外三大比较文学学派,只有像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者那样,勇于挑战现有的比较文学国际秩序,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学派。正是在这样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下,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才提出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设想,并进一步研究西方三大比较文学学派建立的过程与经验,提出了许多有关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有的比较具有学理性,有的则流于一种学术空想,直到今天,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还处于摸索之中。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却已经形成,并引起了外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与兴趣。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的形成,是有其现实与历史原因的。

其主要表现有这样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中国学派的建立与提倡。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中外文学与文化》等杂志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言文章,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提倡学派最力的可能要算曹顺庆先生和刘介民先生,正是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强烈的使命感与民族自尊心;那种总想建立自成体系的比较文学理论的热情,那种以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代表自居的自信力,那种勇于提出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主张的气度,的确是令人深为钦佩的。第二个层面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研究,即中国式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主要体现在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学》、刘介民的《中国比较诗学》等著作中。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本身并没有受到任何人的质疑,只是建设的方式与途径存在争议:西方各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虽然是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学者的积极提倡与努力建设,理论研究本身就可以包括学科发展所存在与需要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学者建立自己的学派,就必须研究自己的学科理论问题,并争取自己的学科理论不同于西方各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因此它是作为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建立的具体方式与途径而存在的。第三个层面是对一些比较文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如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译介学、比较文学文化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主题学等,都有一系列的论著出版。这些研究是作为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某一个方面而存在的,从总体而言,世界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是来自法国和美国,有的已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科,因此谢天振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译介学、孟华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形象学、刘介民先生从事比较文学的比较诗学研究,是有其原因与价值的。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宏观化、理论化、体系化、空洞化。所谓“宏观化”,是指研究者往往采取一种开阔的视野,讨论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种、一种文化作为背景与生存形式文学之特征及其种种现象;同时,研究者往往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或者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高度来讨论相关的问题;研究者所运用的方法,也是一种宏观的整体把握的方法,而绝对不是一种微观的“元子论”层面的方法。这种宏观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线条式的、照相式的,缺少对一个点的集中开掘那样的深度。所谓“理论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往往以进行理论探讨的面目出现,基本上不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不太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原始把握,既不想考证、也不想对某些作家作品做出认真的欣赏,只注重于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以追求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对某些理论做出预测,虽然也会描述一种现象,但在对于现象进行分析的背后还是要提出某种大而化之的理论。因此,这种论文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是限于一种理论问题,即观念的问题、方法的问题,它当然不太注重对作家与作品本身的研究。所谓“体系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总是热衷于建立一种理论体系,追求建立一种理论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参照西方的已经成功的经验,建立的途径是一种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建立的目标是指导比较文学的实践。当然,他们也许会牵涉到中外历史上的一些现象,也会有一些材料的引述,但那些材料与观点都不能得到确证。他们提出的理论往往非常重大,即注重自身体系的完备,既有理论的基础也有理论的观念与方法,既有哲学的背景也有文化的支撑,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实质性的漏洞。所谓“空洞化”,是指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往往不愿意去做历史的考证与探讨,也没有对文学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常常从理论的概括到理论的表述,从理论的抽象到抽象的理论,这样构建起来的理论往往没有实质性的创新,也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些年来中国的西方文论研究,往往体现出这种倾向;中国自身的文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基本上如此。比较文学学者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从西方比较文学史上的学派建立得到启示,往往也就跟着要如此地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于是使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形成了很大的气势,但却是一种比较空洞的理论形态。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上升模式”,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时代根源与历史背景。它来自外国的传统,同时也有着自我学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认同这种运行模式,但也不能不认识到这种模式也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这就是:它能够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比较文学,让更多的以前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加入到比较文学学科队伍中来,使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的队伍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得到极大的扩充,这有利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设。至少,这种模式的选择能够让更多的学者以比较辩证的眼光来观察与探讨中外文学现象,以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外文学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因此,对这种在中国引起广泛影响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运行模式,我们要辩证地认识,不能用极端的言行予以简单地否定。

三、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同时还存在第三种模式,即“下潜模式”。

所谓“下潜模式”,是指一些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既不想从外国平行地移动一些理论与方法介绍给中国,也不想从事只有宏观视野的理论研究,他们一般不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建立中国学派的宏大意愿,他们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与外国学者进行平等对话,并与之进行文化抗衡的学术目标;他们往往只是从小处着眼,一个作品、一个作家、一个流派、一个思潮地进行分析与研究,只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考察的基础上,才敢于做一些重要的理论课题。这种选择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学者常常注重的,而最近三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由于受到外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影响与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影响,不像上述四个学科的学者有那样多的人来进行这种选择。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更为精细的、扎实的、基础性的研究,正是这些学者多年来默默无闻的努力,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真正完整与独立地建立起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之所以有今天,与他们的选择及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是由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吴宓先生、范存忠先生、钱钟书先生等建立起来的,并在十多年的历史时间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范存忠先生在博士论文《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题材》中,不仅勾勒了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化交往的历史,并且重点对英国作家珀西译的《好逑传》、哥尔斯密的《世界公民》、哈切特的《中国孤儿》等进行了个案研究,其学术见解非常独到与深刻。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和《谈艺录》等著作中,将中国古代与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与文论现象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找共同的文心与诗心为目标,为建立中西比较诗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949年之后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但到了80年代则有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不仅有“平行模式”与“上升模式”,也有一些“下潜模式”的典型个案,如王锦厚先生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乐黛云先生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龙泉明先生的《中国新诗流变论》。(王锦厚:《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乐黛云:《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的研究,相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需要来说,始终是不够充分、丰满与扎实的。

中国学者所进行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下潜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同类推荐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趣谈写作

    趣谈写作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本丛书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汉文化而编写的读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逻辑、写作、修辞、文化等多个方面,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红都拾遗

    红都拾遗

    本书是作者对文博(文物与博物馆)和苏区史的研究,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全书多篇文稿较为详细记述了瑞金革命纪念馆机构开格、更名和改扩建,以及瑞金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选(青少版名著)

    宋词乃中国词史上的艺术巅峰,几百年来,一直以自己丰富的情思意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本书精选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进行详尽的注释和精辟的评述,将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读者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朋友,如果你想深刻了解宋代辉煌的文化艺术,如果你想领略词有别于诗的迷人风采,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就请到宋词佳境中遨游一番吧!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热门推荐
  • 丝绸之路(下册)

    丝绸之路(下册)

    丝绸之路,对每个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做“丝绸之路”。于是,历史上第一次,这条横亘于欧亚之间,绵延数千里,历时2000年的贸易通道有了一个充满浪漫与梦幻的名称: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全书共有190万字,分上、中、下三册。全书紧紧围绕大唐、吐蕃、大食三大军事强国在丝绸之路展开的画卷,全面展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故事。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遭遇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的病人,发现这些病人大多数是遇事不能主动化解,情绪低落,心事越积越深,逐渐形成了心开门见山。 因此,作者希望告诉读者的是面对心病,如果人们能以正确的心态支认识它,对待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中西方的经验也表明,一 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指解心理障碍。
  • 花枝错之萌宠小和尚

    花枝错之萌宠小和尚

    他在山上,她在山下;之前,他们素未谋面;她,是尚未过门便克死新夫的丧门星;他,是面若明月却欺师灭祖的小和尚;萍水相逢,落得一个相依为命;这命定的纠缠,是劫?是缘?佛曰:不可说。她说:不可得。——只是单纯的讲个故事,没大的波澜,看看就好
  • 天价冷妃:王爷要淡定

    天价冷妃:王爷要淡定

    【本文纯属虚构】她,蔚蓝七,穿越到陌生的朝代,分明是有着煜王府王妃的头衔,却一再被指责卑鄙无耻,不要脸,说她原本是个卑贱的丫头,如今攀上太后,想飞上枝头做凤凰。他,邪魅妖孽的煜王爷,可以对脸上留有疤痕的侧妃关怀备至,体贴常伴,让所有人羡慕不已,却唯独对她蔚蓝七冷嘲热讽,满心厌恶。他可以笑里藏刀,话中带刺,他可以随时将体贴的夫君,演得得心应手,却次次伤得她体无完肤。逃吧,她蔚蓝七不吃哑巴亏,更不会替这具身体的主人偿债。第一次被抓,包袱里粉碎的瓷器,扎得她鲜血直流,第二次被抓,他不惜大刑伺候……她不明白,为什么他如此厌恶她,却不肯大发慈悲的放过她。直到一天,她无意间发现自己屋内暗格里的铃铛,取出铃铛内的棉花,好奇地轻微摇晃。他竟然踉跄着闯入她的屋子,神情异常。“不许摇!”第一次他如此的动怒。“我偏摇,我要离开这里!”他再也难以忍受蛊的折磨,将正欲逃走的蔚蓝七一下扑倒。“这是最后一次,你下的蛊毒一解,你有多远滚多远,休想本王再碰你!”感觉浑身疼得要被捏碎一般,无法反抗,蔚蓝七恐慌得浑身颤抖,泪水打转,nbsp;
  • 都市之仙家小店

    都市之仙家小店

    一场意外,十九岁的轻生女孩儿钱雾的身体里进驻了一个金丹期的元神。从冰系异灵根的天才修士变成只有三灵根资质的普通凡人,从灵气浓郁的红芒界来到这修仙者绝迹的地球界。太上忘情的仙人从此有了凡人的七情六欲。为了偿还因果,钱真人决定做个乖孩纸,背着书包上学堂去鸟。填志愿了,真人问:有神学院否?被拍飞。为了修炼所需的大笔资金,钱真人家仙家小店开张,上曰:赛神仙、赛华佗。众人:到底是赛神仙还是赛华佗?是算命的还是看病的?钱真人:都赛。也算也看。卧槽!这不神棍吗!
  • 魔舞召唤师

    魔舞召唤师

    五岁那年,爱她宠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哥哥死在她的面前,为了报仇,小小的她加入‘花开不落’组织,十几年后成为白黑两道的主子,却不想被信任的管家陷害,死去,重生三世,忘记重生的第一世,忘记曾经深爱过的人。她只知道,自己是来自异世的花芷,却不想,才重生几天就被哥哥逼下断崖,被莫名出现的男人杀死,而她,却没有任何的反击能力!这一生,除了寻找其他的姐妹,也要爬上世界的巅峰!只有那样,才不会受伤,才不会受人威胁!人生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吗?谁做不到,只是那样会死地更快,除非你更强,比所有的人都要强!只是,那个一直与她作对,破坏她好事的男人啊,你在那里捣什么乱子?
  • 一分钟破案

    一分钟破案

    人的大脑就像一把刀子,你越磨砺它,它就越锋利。能让人的大脑达到这一满意效果的就是罪犯和警察之间的博弈游戏。探案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规律制约,游戏的参与者总是在制造更新更绝妙的方法,企图制服对方。书中汇集中外精锐探案故事,精中选精,以新奇、精致、逻辑力强为鲜明特征,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在独飨趣味盎然的推理文字盛宴的同时,既可锻炼读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可满足读者的好奇之心。
  •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下)

    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 快捷便当

    快捷便当

    《快捷厨艺丛书》精选了不同快捷烹饪技法做出来的1000种美食,包含1000多种营养功效知识及小贴士,读者既能学到做美食的基本技法,又能了解相关的营养知识,照本习读,新手亦能快速做出郁香昧美的美食来。
  • 春秋战国:风起云涌

    春秋战国:风起云涌

    《春秋战国——风起云涌》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描摹,能够给读者比较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