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800000010

第10章 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史研究(2)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研究的对象,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是一种客观存在。一些研究著述中也有过“自由派”、“自由作家”、“自由主义作家”、“自由主义文学”等提法,但真正从学理上对这一概念进行探讨的却不多见。学界对上述概念的使用也常常是相互交叉或覆盖。针对这一现象,《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首先对“自由主义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所谓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大体是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政治超功利色彩,专注于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1页。)换言之,《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认为,自由主义文学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的影响为前提,它包含了文学史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通常抱着“远”政治“近”艺术的创作态度,具有文学独立性;自由主义作品注重人性的挖掘和艺术美的构造、注重文学自身的价值,具有文学主体性;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也总是处于非主流状态,具有边缘性。这种概括较之先前的“自由派文学”(针对某一流派)、“自由作家”或“自由主义作家”(针对某个创作主体)而言,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学理性。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指出,自由主义是贯穿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它在西方有其特定的含义,近现代西方的主流作家大多是自由主义作家。而在中国,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当中几乎是“无根”的,直到近代它曾经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在中国兴起,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只是作为一种学说得以保存下来,并深入影响到文学创作当中。因此,《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进一步提出“自由主义文学”具有的两个典型的文学史参照系:“就不同时空来说,它相对于中国古代无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和近现代西方没有明显的非自由主义文学反自由主义文学;就同时空来说,它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坛的左翼——无产阶级文学、民主主义文学、右翼文学、大众通俗文学而言。”(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1页。)这种论断不仅廓清了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及范畴,也解释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产生和存在的理由。

自由主义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作为一个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义文学无疑是“针对中国现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色彩较浓、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作的一种社会学概括,是对原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学概括的一个补充。”(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0页。)譬如,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也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两大社会思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文学进行社会学阐释成为文学研究的常见方法。遗憾的是这种研究角度难以客观地评价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不仅影响到文学史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整体评价,也容易造成对中国现代文学整体框架认识的片面。这显然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极为不利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关于“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为今后自由主义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从“自由主义文学”概念入手,著作首次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做了深入的全景式观照。具体而言,《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来展开论述。

历时方面。《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首先从宏观方面梳理了近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将1949年前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划分为四个时期:一、近代的移植与萌芽。这一阶段自由思想开始由西方传入中国,但彼时的“自由”只是社会变革者的政治学说而非人生哲学,他们没有把自由主义精神融合到文学中去,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创作思潮也并未真正出现,只有王国维的超功利美学思想散发着自由主义的光芒,标志着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二、五四及20世纪20年代,与民主主义文学和有初步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同途而殊归。这一阶段自由主义作为启蒙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被介绍进来,并开始形成较为独立的创作力量,出现了胡适、周作人等在内的许多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和作家。三、20世纪30年代,与左翼文学、民主主义文学既对立又互补。这一阶段自由主义文学在与阶级意识的对立和互补中扩大,是自由主义文学独立发展较为全面的时期,涌现出众多的作家群落(包括梁实秋、胡秋原、苏汶、沈从文、林语堂等),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边缘状态。这鲜明地体现了自由主义文学在中国的限度。四、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挣扎与断裂。这一时期自由主义文学的发展明显势弱,在理论界和创作界时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出现,但立即遭到打压,如朱光潜的文艺观、李健吾的美学批评以及钱钟书、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等等。四个阶段的划分基本上以时代分割为界限,充分体现了自由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其次,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还从微观方面对各阶段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进行了精彩的阐释。比如,在对第一阶段的自由主义作家进行论述时作者提出,判定一个作家是不是自由主义作家,不应简单地从社会政治角度来定性,也不应只言片语地从其作品中搜寻挖找那些自由、民主、平等、尊严之类的字眼。而应该从两方面来界定:一是作家的文学价值观及创作态度,二是其作品的整体风貌。因此,尽管胡适在自由主义的态度上比周作人要一贯的多,激烈的多,但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通过详细阐释,坚持认为:胡适只“是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开路人、始作俑者,但他不是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正式发言人和举旗者”(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73页。),作者认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正式发言人和举旗者的角色是周作人担任的。这一评价应该是公允的。另外,站在自由主义文学的立场上,《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对20世纪40年代“孤岛”作家张爱玲的评价也很有见地:“她的小说,深入地表现了都市男女的情感世界,充满了繁复的意象和参差的对照,有着对人性的精微的描绘、而且在技巧上始终下着极深的工夫。她是把中国传统小说技巧和西方现代派风格结合得最好的中国现代作家”,“她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真正能够经受起历史考验和艺术考验的作家之一,她是少数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家。”(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62页。)《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精彩描述,勾勒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阶段性特征。

除了历时层面的精心梳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还试图突破自由主义文学发展的表层线索,在共时层面挖掘其深层意蕴。具体而言,《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深入探究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作家创作心态。《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从自觉的作家意识、对中外文学遗产的开放态度、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鲜明的文体意识等方面来分析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作家创作心态。立论非常中肯!以自由主义作家自觉的作家意识为例,著作认为,“所谓自觉的作家意识,是指承认文学的独立价值,把创作文学作品当做自身追求的目的而不是把它当做实现其他社会目的的附属性手段或方式;……一个主动的作家、具有自觉意识的作家的最大特点是:在他眼里,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就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虽然他也承认文学与社会现实的错综复杂关系,但他对待文学本身的态度是纯文学的。他只关心人性的自由和美的创造,认为这是任何别的社会分工所不能取代的独特劳动。”(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86—187页。)这一观点虽然是针对自由主义文学提出来的,实际对于文学的自由发展具有普遍意义,承认这一点,也就承认了人类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和这种价值观念的合理性。

二、断代史研究

通史和断代史是从时间的连续性角度对文学史书写进行的一种主观区分。相对通史而言,断代史研究关注的对象较为集中,常常截取文学史的一个段落或截面,从某个独特的视角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探究。在视角和方法上显得更加精致和细化。因此,在某个统一的文学史观念观照下,断代史研究既可看做是通史研究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通史研究的深化或精细化的表现。与此相关联,断代史研究在时空观上有着明显的理性自觉,它往往敢于突破固有的观念或文学史时空的限制,在某个有效的时间段中,或从细微处寻找自然联系,或排列新的时间序列,从另一个角度将文学史盘活。同时,断代史研究在空间上常常以某个“点”为突破口,抓住某一个关键问题或概念,深入到文学史的叙述当中去,坚持“点—线—面—立体”的空间策略,拓展拓深某一具体问题。断代史时空观念灵巧,常常是以形式的有限,来阐释“无限”丰富的文学史。

(一)转型期湖北地区的断代史研究

具体到本地区而言,如方长安的《选择·接受·转化》、罗晓静的《寻找“个人”》,叙述时间均跨过了近代和现代文学的界限,抓住某个关节点恢复原有的文学史联系。前者关注中日文学关系这一关键问题,从选择—接受—转化这一思路出发,做动态的研究,得出了新鲜的结论。后者抓住“个人”这一对现代文学生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元话语、元观念,从这个“点”(关键词)出发,分析了晚清至五四之间从“天”到“人”、从“人”到“个人”的逻辑进程,梳理史的线索,阐明其现代意义,最终找到“个人”在整体文学史、观念史中的合法位置。另外,李遇春的《权力·主体·话语》也跨过现当代文学之间的时间障碍,选取20世纪40—70年代这一独特的时间段,以独立的视角和理论将“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打通起来,既有史的连续性,又较好地体现了史的立体感。

转型期湖北地区断代史研究,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注重吸收西方思想,总体上呈现为开放、多维的特点。中国传统文论重视从社会、历史角度对文学进行分析阐释,文学史表现为明显的思想史特点。转型时期本地区的断代史研究同样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注重从文学的外部——思想史——的角度介入文学史研究。不过,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则有新的内涵。就思想性而言,更多是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现代性概念的关注,以及对深层次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思考。如昌切的《清末民初思想主脉》以清末民初的思想史变迁为线索,在动态的发展过程当中寻找文学的关联,对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行文很有思辨性。罗晓静的《寻找“个人”》选取“个人观念”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先前相关研究的不足,着重从发生学和观念史的角度去厘清中国晚清至五四时期现代个人观念的发生演化。对于文学史的叙述而言,它势必改变先前对“个人观念”使用的模糊和混杂状态。

其次,文化研究的深度渗透也是转型期湖北断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樊星的《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和《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昌切的《世纪桥头凝思:文化走势与文学趋向》、张卫中的《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陈国恩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等分别对文学发展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地域文化、代际文化等的内在关联做了出色的分析,对各种文化传统、文化潮流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作出有力的价值判断。

最后,转型时期湖北地区一批青年学者锐意进取和创新的努力主要体现在对西方理论与方法——包括现代及后现代方面的相关理论——的借鉴与应用上。他们的研究常从文化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出发,在一些重要领域进行深入挖掘,取得了较好效果。如李遇春的《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周新民的《人的出场与嬗变——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等著作。《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借鉴了福柯的话语理论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集中探讨了红色文学秩序中中国作家的话语状况或话语困境,揭示其与作家心理、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人的出场与嬗变——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主要借鉴福柯的话语理论,以“文革”后近三十年来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方法论上,主要运用谱系分析和批判分析的方法:从谱系分析的角度出发,作者近三十年来小说中的“人”的话语不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而是存在较大程度的断裂;而从批判分析角度分析,话语的产生与流变与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思想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作者详细梳理了新时期以来小说中“人”的话语线索,对其内涵和变迁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揭示。

不过,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转型期湖北地区断代史研究也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非常注重中国现代文学史发生学的研究;二是对当代文学史上的某一阶段的文学作出别出心裁的深度阐释。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学研究

文学作为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无疑受到具体文化语境的诸多影响。从社会文化的大语境中来看待文学和从事文学研究,探讨文学发生与流变,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昌切的《清末民初思想主脉》以清末民初为时间界限,对这一重要过渡时期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做了系统的介绍。尤其是对清末民初思想文化发展脉络的整理,探寻其中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清末民初(本书特指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27年“五四”时期结束)是一个两世交接、两种社会制度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段。此阶段,中国社会在西方诸列强轮番的侵略、劫掠和压迫下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渊源深厚的中国文化也在古今中外文化相当激荡的冲突中解体与重构。研究这一时段的文学,就有必要了解这一时段的文化背景。

同类推荐
  •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社会底蕴

    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童心脉脉(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身心之毒

    身心之毒

    这是一部随笔集,分为暗自成长、狮子的心、无限之路、演讲与对话四个部分,基本可以视为作者从童年到成人之后的心路历程。作者童年时是一个顽皮、聪慧的乡野少年。在红色年代的大环境下,崇尚军队和武力,喜欢在山野间自在地玩耍。儿时的记忆影响着作者一生的行为模式,大学时期的自我、拘谨,成年之后对人性的基本信任,对时代、历史的深刻认识,都表现出作者细腻、理性不失赤子之心的性格。
  •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

    《闻一多大全集》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闻一多最脍炙人口的诗歌、演讲、文艺评论、学术研究、散文、杂论、书信等作品遴选出来,集结成书。鉴于闻一多在诗歌方面成就最大,《闻一多大全集》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诗歌作品。如诗集《死水》《红烛》《真我集》等,无一不体现了闻一多的“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主张。
热门推荐
  • 续红楼玉水之缘

    续红楼玉水之缘

    当黛玉的一腔爱恋得不到回应的时候,当一直依赖着的外祖母也放弃她的时候,黛玉是否只能是死路一条,莫名其妙的圣旨,让黛玉重获新生。
  • 萌娃当道:权少二度索婚

    萌娃当道:权少二度索婚

    他是不近女色的冷酷总裁,却对她百般温柔,千依百顺,万事上心。她是婚纱店的小小小职员,却是他两个孩子的妈。某天,他将她扑倒在床上正欲吃干抹净,突然从床底下蹦出两个活宝。他们二话不说扑在他的身上,就像两尾小树熊,欢脱得嘿嘿大笑。萌娃1号:“爹地,你跟妈咪在打架吗?我们也要加入。”萌娃2号:“可是……为什么打架要扒衣服呢?”萌娃1号:“你笨,这是大人独有的打架方式。”萌娃2号:“那……我们也扒掉爹地的衣服吧。”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若你爱我如初

    若你爱我如初

    一颗心脏一个承诺,将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人牵扯在一起。他冷漠无情,看见她眼中的悲伤,却会莫名疼惜。对他而言,宋世熙只是他许下的一个承诺。他娶她,对她温柔,给她所有的宠爱与纵容,仅仅只是源自一颗心脏的疼惜。在他爱人回归之时,在他找回空白过去之时,他们的距离却是那么近又那么地远。当真相揭露,他们的爱情又该何去何从?一次无心之错,她用背影结束他们所有的纠缠.....=============曾经,他们在浪漫的巴黎街头奔跑,在美丽的塞纳河畔幸福地拥抱;他站在紫色的薰衣草花田,供她描绘;他温暖的怀抱,是她坚实的避风港。曾经,幸福如此简单。他说“宋世熙,我可以给你所有,唯独给不了你爱情。”她说“纪若然,我爱上你了,怎么办?”当她以为幸福常在时,一场争执将一切揭露。.........当她从楼梯滚下,模糊的视线,望着那高大的身影,“你的孩子没了,是否该庆祝一番?”原来,你的脚步,只能陪我到这里。原来,我的幸福,到这里就是尽头。=============她来过他的世界,却连一个过客都不是,因为他从未给过她停留的余地。沉默之中,只有思念诉说着悲哀,你过得怎样?别来无恙?问不了,忘不掉,想着,念着…..经年后,一场神秘的画展,将一切再次呈现。你看得到吗?我心中唯一的爱,我是如此的想念,你知道吗?关于你的记忆那个遥远的地方.......有我。
  • 魔兽永恒之树

    魔兽永恒之树

    高考再次失败的余飞在通宵打魔兽争霸时不小心穿越。然而,醒来的他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并且,是一棵魔兽争霸里的树,暗夜精灵族的主基地——生命之树。暗夜精灵族会和异界的诸多势力发生怎样的碰撞呢?不死族兽族乃至娜迦族将会在异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穿越的缘由到底是什么?一切尽在《魔兽永恒之树》 新书《秩序至高》已发布,请各位书友多多支持。
  • 温柔的淡定

    温柔的淡定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自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自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寻求生命的价值、用饱满的热情生活、从容应对生活、追求伟大、让智慧拯救灵魂、在思考中获得力量、追寻美的生活、品味记忆的美好、让思想变得崇高、倾听心灵的声音、关于恶的随想等。
  • 你的素质决定你的年薪

    你的素质决定你的年薪

    每个员工都要记住:工作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就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员工能否获得较高的薪酬,年薪也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更重要的是受员工自身素质的制约.员工只有修炼自己,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员工的素质才是真正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可以说,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提升员工的素质作为当务之急。,不仅受能力、机遇、人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企业中,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高素质的员工,获得企业的青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薪资待遇
  • 重生晚照残

    重生晚照残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皇后重生后与曾经死对头小叔子的故事。开国元后,聪慧无双可惜算尽计谋算不到人心,死而重生,曾经一国之后竟被强娶?荒唐王爷,叔嫂偏是死敌,世事轮回岂料再见有期?一国之君,负情背义只为千秋霸业,确不言悔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