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2700000002

第2章 音乐世界(2)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二幕里的小夜曲,是在少女的窗前弹着曼陀林歌唱的典型小夜曲。

小夜曲是一种常见的特性乐曲。所谓特性乐曲,就是为特定的目的创作,或是在特定的场合演出,在体裁上有鲜明特征的乐曲,如小夜曲、夜曲、摇篮曲、船歌、幻想曲、即兴曲、随想曲、狂想曲等等。这些乐曲大都是器乐曲,但其中也有些体裁既有声乐曲又有器乐曲。

宣叙调:宣叙调可称为“说唱”,它是将语言的音调和节奏进行音乐化、夸张处理而形成的一种歌唱形式,因此曾被译成“朗诵调”。

17世纪上半叶,歌剧、清唱剧、康塔塔这些戏剧性的音乐形式相继登上欧洲舞台,长于叙事的宣叙调随之进入全盛时期;它或为剧中的对话,或为独白、叙述情节、介绍人物,很快成为最重要的声乐体裁之一。早期歌剧主要由宣叙调构成。

咏叹调:咏叹调意为“曲调”。17世纪末,随着歌剧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宣叙调的平淡,希望有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从而产生了咏叹调。它在各方面与宣叙调形成对比。其特点是富于歌唱性(脱离了语言音调)、长于抒发感情(而非叙述情节)、讲究伴奏(宣叙调有时几乎无伴奏,有时仅有简单的陪衬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为3段式)。

此外,咏叹调篇幅较大,形式完整,留给作曲家和演员许多发挥空间。几乎所有的著名歌剧作品,主角的咏叹调都脍炙人口。

咏叹调的类型很多,如曲调华丽而技术艰深的“炫技咏叹调”、向宣叙调靠拢的“说白式咏叹调”、篇幅较小、简易的“小咏叹调”、专为音乐会(非戏剧性作品)写作的“音乐会咏叹调”等。

合唱·齐唱·重唱:就字面而言,只要两个人以上同时唱歌就应称合唱。但作为一种体裁,“合唱”有其特定概念。它的形式是由一个集体(一般有数十人)来演唱,分为若干个声部,每个声部所唱曲调不同。二部合唱、四部合唱,就是指合唱曲中包含的声部数目。

如果只有一个声部,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同唱一个旋律,那就不是合唱,而是“齐唱”。

合唱分为“同声”和“混声”两类,如男声合唱、女声合唱都是同声合唱,同时有男声和女声参加就是混声合唱。最常见的形式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既富有表现力,又较容易组织和排练。

合唱一般都有伴奏,“无伴奏合唱”是一种专门形式,纯净、和谐的人声胜过世上的任何乐器,常留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

重唱是每个声部只有一个人,而非一个组。最常见的形式是二重唱、三重唱和四重唱,既有同声也有混声。在一些歌剧中,还会出现六重唱、七重唱,甚至更多的声部交织一起。

摇篮曲·船歌:摇篮曲是母亲给孩子唱的歌,其特点为:以安祥的口吻诉说,由此形成平顺低回的曲调;使用奇数拍子(如34、38等)或规则的切分节奏,力求与妈妈温柔的动作吻合。许多作曲大师曾写出质朴而动人的歌曲,这些歌曲被改编成器乐曲,不时出现在音乐会上。

音乐体裁中的船歌,通常专指飘荡在泽国威尼斯的贡多拉小船上的歌声,因此又称“威尼斯船歌”。意大利的威尼斯风光旖旎、水道纵横,两头高跷的贡多拉是必备交通工具,日夜穿行于城市和海滨。船歌都是38、68一类的拍子,宛似小船摆动。船歌多为热情开朗、色彩丰富、旋律起伏较大;广为流传的《桑塔·露琪亚》就是一个好例证。

歌剧

歌剧结合了声乐、器乐、舞蹈、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设计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现在有限的舞台空间。

佩里的《犹丽蒂茜》(1600年首次演出)被视为歌剧的鼻祖。此后,混合了音乐和戏剧的歌剧迅速发展。1637年,出现了专门上演歌剧的公众剧院。意大利蒙泰威尔迪(1567~1643年)是早期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他创立了歌剧一些形式上的原则,是歌剧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歌剧从意大利传到欧洲各地后,与各国的艺术形式和欣赏习惯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17世纪末,有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和德国歌剧三大类型。

意大利歌剧注重“唱功”,咏叹调是其核心;法国歌剧与芭蕾相结合,穿插很多舞曲和舞蹈场面,布景富丽堂皇;德国歌剧多采用宗教或世俗题材(非神话),并更重视乐队的写法和作用。直到18世纪,歌剧基本上是属于意大利的。当时活跃在巴黎、维也纳的歌剧作曲家和歌手多是意大利人。

格鲁克改革:歌剧的繁荣,使歌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著名歌手经常要求作曲家专门写作能够显示其技巧的段落,或是在舞台上将他们的咏叹调任意发挥,每唱完一段之后还要中断剧情,接受观众的欢呼致敬。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以至意大利歌剧面临失去“戏剧性”的危机。

德国作曲家格鲁克(1714~1787年)针对这一弊端进行了改革。他认为,歌剧首先要具有戏剧的真实性,音乐应从属于戏剧的需要。其改革大致为:揭示音乐与诗歌的内在联系,杜绝不必要的装饰和卖弄;让角色具有更多生命力,而不是一个发出华丽声音的玩偶;避免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风格差异太大,力求剧情发展更趋连贯;序曲是剧情的准备,而不仅是“开场锣鼓”;开始采用非意大利语的脚本;乐队的配器与语言(歌词)相配合。

格鲁克影响了18世纪英、法、德、意各国的歌剧创作,在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如莫扎特、韦伯、瓦格纳和施特劳斯的作品中,其痕迹尤为明显。

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在歌剧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许多分支,影响较大的有正歌剧、喜歌剧和大歌剧等。

正歌剧内容高雅,风格纯正,初期代表人物是斯卡拉蒂,后来有皮钦尼、萨利埃里及格鲁克的早期作品,现在舞台上这些作品均已少见。

喜歌剧题材轻松,对白较多,其中又分为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歌剧等。

大歌剧常采用历史或英雄题材,规模宏大,如阿莱维(《犹太女》)、梅耶贝尔(《胡格诺教徒》和《先知》)、柏辽兹(《特洛伊人》)等。法国作曲家似乎更中意这种形式。

此外,还有许多更具体的分类,如“拯救歌剧”、“乞丐歌剧”、“抒情歌剧”、“轻歌剧”、“民族歌剧”(由19世纪兴起的民族乐派得名)等。

乐剧: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首创的“乐剧”是对传统歌剧观念的一次大冲击。他强调歌剧的戏剧本质,并进一步认为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应牺牲某一方面的个性以追求新的整体。在创作中,他摈弃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差别,取消了人为的场景分割,以连绵延续的管弦乐贯穿全曲,并以短小的“主导动机”象征剧中情景,使音乐与剧情紧密结合。四部歌剧中,《尼伯龙根的指环》是其代表作。

小知识

意大利歌剧

19世纪上叶,在欧洲所有国家的都城中都有专门上演意大利歌剧的剧院。多尼采蒂、贝利尼、罗西尼、威尔迪等人的作品长演长盛。

到19世纪下叶,受左拉、福楼拜、易卜生等开创的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的影响,意大利歌剧出现了“真实主义”流派,将凡人百姓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搬上歌剧舞台。其先驱是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和莱翁卡瓦洛(《丑角》),之后是普契尼,其《艺术家的生涯》(又译为《波希米亚人》)、《绣花女》成为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

器乐体裁

器乐体裁包括奏鸣曲和交响曲、交响音乐和交响诗、音诗、音画、协奏曲、套曲和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军乐和进行曲、圆舞曲、变奏曲、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幽默曲、练习曲、托卡塔、重奏和独奏曲等。

随想曲·幻想曲·狂想曲:这三种体裁形式的乐曲相似之处较多,多半采用民歌旋律或现成的主题加以发展,是曲体结构更自由的单乐章交响音乐作品。

随想曲中的“随想”原意是奇想、异想,也就是带有随意性。随想曲的乐曲结构形式较自由,通常以民歌旋律为基础,发展成演奏技巧艰深的乐曲。著名作品如柴科夫斯基(俄)的《意大利随想曲》,是作者在访问意大利期间根据所得印象,以意大利民歌为素材写成,它描绘了意大利的风俗生活,各段落之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狂想曲源于古希腊民间叙事诗片断,一般由流浪艺人演唱。狂想曲常指对英雄事迹、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的自由幻想。它也是一种根据歌曲、舞曲等主题改编发展而成的演奏技巧较难的乐曲,有时也指一种类似叙事性的器乐曲。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艾奈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第一曲》、拉威尔的管弦乐《西班牙狂想曲》、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斯拉夫狂想曲》、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

幻想曲中“幻想”的原意为想象、空想或梦想。幻想曲是一种形式自由洒脱、乐思浮想联翩的单乐章乐曲。它是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由技术高深的即兴演奏而形成,内容丰富、性格奔放。后来幻想曲常作为赋格曲和奏鸣曲的前奏,与结构严谨的赋格曲和奏鸣曲本身形成对比,如格林卡(俄)的《卡玛琳斯卡娅幻想曲》。

奏鸣曲:奏鸣曲是由好几段音乐构成的乐曲。一般由一件(或少数几件)乐器演奏,只用钢琴伴奏。最常见的是小提琴奏鸣曲和钢琴奏鸣曲。

奏鸣曲一词源于意大利语,意为演奏乐器,无体裁意义。现在说的奏鸣曲是指形成于18世纪的一种形式,其组织规则严密,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为奏鸣曲式,快板;第二段为三段式,慢板;第三段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段为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快板。其中的每一段为一个乐章,各乐章间在速度、情绪、主题、调性等方面产生对比,用不同的方式发展音乐材料,使作品整体结构丰满且富于变化。

奏鸣曲形式形成于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因此被称为“古典奏鸣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是古典奏鸣曲的典范,但他们的作品通常分为三个乐章。

在古典奏鸣曲形成之前,存在“巴罗克奏鸣曲”,它同古典奏鸣曲的区别在于:结构较松散,对比因素较少;分为庄重、严肃的“教堂奏鸣曲”和由舞曲组成的“室内奏鸣曲”,前者各乐章的速度为慢-快-慢-快,后者较自由,视具体舞曲而定。巴罗克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维瓦尔迪、亨德尔、巴赫等人的作品即属此列。

奏鸣曲的原则是:由数个乐章组成;在各乐章间尽可能使用多种对比手段;一般是一件乐器的独奏,但有时也用四五件乐器的小型室内乐队;通常是无标题的“纯音乐”;各乐章有惯用的特定曲式。在许多大型作品的结构中,都可看见奏鸣曲原则在起作用。

交响曲:交响曲被称为“乐队的奏鸣曲”,它与古典奏鸣曲大体产生于同一时期,其结构原则脱胎于奏鸣曲。它由四个乐章构成,各乐章的顺序为快-慢-舞曲-快,每乐章惯用的曲式与奏鸣曲相仿。

交响曲的原意为“同时发音”。该词最初泛指包含许多声部的乐曲(包括人声),后专指器乐合奏曲,尤其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体裁的序曲。这种体裁与维也纳古典乐派相联系。演奏交响曲的乐队逐渐形成固定编制,被称作交响乐队。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被视为传世经典之作。交响曲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音响丰富,既能充分发挥乐队能力、包涵深刻思想内容,又能体现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和对比。人们常从交响曲判断一个作曲家的器乐写作能力和驾驭大型曲式结构的能力。

交响诗: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先使用该名称命名他写的13首单乐章的管弦乐曲。

李斯特认为,使用这种单乐章、多乐段、相对自由的结构,能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使形式与内容更紧密联系。作曲家们在创作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作品结构。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实际上是由六首交响诗构成的交响诗套曲;里夏德·施特劳斯则将他的作品称为“音诗”;还有的作曲家用类似于交响诗的形式刻画自然风光、甚至美术作品,他们称之为“音画”或“交响音画”。

交响诗具有描写性,其情节背景和标题通常来自神话、民间传说、著名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

协奏曲: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和一个乐队合作演奏的乐曲。

最早的协奏曲由好几个声部(其中有乐器、人声)同时演奏,竞相显示自己的技巧和魅力。17世纪末,这种协奏曲被改造,由一小组独奏的弦乐器担任主奏声部,由大型乐队作为对比,与主奏部相呼应。主奏部的各乐器之间、主奏部与大乐队之间时而竞奏,突出于别人之上,时而协奏出和谐丰满的音响。这种形式称作“大协奏曲”,是近代协奏曲的前身。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第二、四、五首就是大协奏曲名作。

现在的协奏曲是指由一件独奏乐器同管弦乐队合作的、多乐章的套曲。根据独奏乐器的不同,分别称为“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单簧管协奏曲”等。通常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的曲式无一定的规范,慢板;第三乐章多用快板的回旋曲式。第一乐章临近结束处的“华彩段”是协奏曲的精彩处之一;此时乐队一片沉默,使独奏家在自由空间将高难技巧和奔放的激情尽情挥洒。

套曲:凡由几个独立段落构成的音乐作品都称套曲,像交响曲、协奏曲就都属于套曲结构,组曲是套曲中的一种。构成套曲的各段(或各乐章)有时只是一种松散的联合,有时也存在严格的整体结构,有的作品甚至各乐章采用同一个主题,以求效果完整。在器乐套曲中,首推推奏鸣曲。

组曲:组曲是各种器乐套曲中最早出现的形式,分为古组曲和现代组曲两种。

古组曲由舞曲发展而来。15世纪,欧洲作曲家将几首舞曲的调性统一,按对比原则、根据不同的风格和速度将它们有机联缀。由于它由舞曲联缀而成,所以又称“舞蹈组曲”。

现代组曲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舞曲已不再是其唯一的材料。19世纪,浪漫乐派的作曲家常常从芭蕾、戏剧、歌剧以至文学作品中取材,写成标题性的交响组曲。如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出自其舞剧《天鹅湖》)、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出自其为话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舍赫拉查达》(以阿拉伯故事集《天方夜潭》为素材)、比捷的《阿莱城姑娘》(出自他为同名话剧作的配乐)等。

小知识

巴罗克组曲

古组曲包含的舞曲数目起先不固定,到巴罗克时期,形成由四首舞曲组成的固定形式。其顺序是:阿勒芒德舞曲(四拍子,中速,庄重)--库朗特舞曲(三拍子,稍快,活泼)--萨拉班德舞曲(三拍子,慢速,平稳)--(有时插入其他舞曲)--吉格舞曲(三拍子,快速,跳跃)。巴罗克时期的古组曲又称“巴罗克组曲”。

前奏曲:15世纪开始使用前奏曲,它像一段自由写作的“过门”,篇幅短小,一般有十几个小节,常用琉特琴演奏。至17世纪中叶,随着组曲、众赞歌等大型体裁的发展,前奏曲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成为这些大型作品的引子。19世纪,肖邦写的24首钢琴前奏曲开创了前奏曲的新时代。

同类推荐
  • 歌剧的误会

    歌剧的误会

    《杨燕迪音乐文丛:歌剧的误会》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有关歌剧的散文和评论。歌剧作为特殊的艺术体裁,其间必然涉及音乐、文学、戏剧、景观、舞蹈等各类艺术品种的交叉与融通。就“音乐人文”的关切而论,歌剧自然是最适合这一解读视角的音乐种类之一,这也是杨燕迪教授近年持续关注歌剧并从事歌剧解读和批评的个中缘由。这些篇什中,有的属于歌剧原理性的散议,有的是具体歌剧的导赏性剖析,有的则是歌剧演出之后的评论……所涉及的歌剧作曲家和剧目基本属于在国内舞台上演过的“主流”,但也有一些针对从未在中国舞台上亮相过的现代歌剧的引介。
  •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著名建筑(生命百科)

    在埃及早期的历史上,皇室的宫殿都有设防的塔楼及胸墙。而这些建构物纵使在往后失去军事价值时,仍出现于领导阶层的庄院上。在第十二王朝时,埃及已扩充疆土至整个尼罗河流域,为了保卫他们新获的南方边境。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著名芭蕾舞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芭蕾舞剧欣赏》主要内容包括:关不住的女儿、仙女、吉赛尔、海盗、葛蓓莉娅、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舞姬、仙女们等
热门推荐
  • 心想事成法则

    心想事成法则

    纵观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人,我们会发现,总有些人是“幸运儿”,他们生活顺心,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似乎好运总是伴随着他们,这也许会让许多平庸的人抱怨上天的不公。其实,只要明辨真理,认识到潜意识的力量无所不在,懂得一个人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头脑意象,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引导和影响着自身的命运,并且能够对其大加利用的话,那么,勿庸置疑,你也可以拥有灿烂的人生。有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走向幸福的人生,有的人却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着平庸的生活,这种差别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实现愿望的成功者和丧失理想的失败者究竟有何区别呢?答案就在本书的70条智慧之中。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60个你所不知道的《镜花缘》之谜:玩·镜花

    换个阅读角度,替经典文学抽丝剥茧。换个阅读方式,揭开作者、人物、故事之谜。换个阅读视野,享受更完整的文学之旅。《玩·镜花》分为文心解疑,奇国探秘、异物寻踪、人物趣谈、技艺索考、丛论杂谈六部分,从作者、版本、寓意、考证、索隐、典故、杂艺、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带你细细赏《镜花缘》的异想世界。
  • 魔尊她从女尊国穿越来

    魔尊她从女尊国穿越来

    她本是女尊国的储君,冷艳无双,残暴嗜血,阴晴不定,十七岁指点江山,谈笑间生杀予夺。太子要娶她为太子妃?天大的笑话!她本为王,何需屈身为妃?她是阎殿魔尊,乱世中杀戮无数,为世不容,她两世辉煌,却不知情为何物。他追随她十年,不管前方是风雪迷漫,还是繁花似锦,他的眼睛都看向她,她不仅是瞩目的明月,更是耀眼的阳光,她的光芒会灼伤他的眼睛,她的身影会扰乱他的心。(纯属虚构,切勿模仿)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后宫惊华:妖娆太子妃

    后宫惊华:妖娆太子妃

    她是他交易中的棋子,他是她命中的恶魔。她从面容丑陋到美若天仙,一路真心对他,却最终只是为他换取他情报的筹码,夜晚她乔装任人欺凌的娇娃,把酒言欢,曲意逢迎,却在死亡的边缘,被他冷漠地推入深渊!为了娘和弟弟,她哀求他高抬贵手。他不屑:“你算什么?不过是一个任人欺压的无耻女人!”“就算是无耻的女人,也会有死亡的权利!”她手中软刃一挥,一道血痕清晰惊悚,血色妖娆下她美艳如花!十年欢宠,十年仇怨,他疯了一般地找她,她却如同一抹幽灵,总是在他到来前,悄然离去!
  • 她惊艳全球

    她惊艳全球

    她是来自异界的智囊首脑,才智过人,技术高端,穿到一个被花心男劈腿的女人身上,全世界都等着看她被抛弃后的笑话,她偏不让那些人得逞,下一刻超级富豪向她求婚,惊艳全球,“嫁给我吧,条件任你开!”她只有一个要求,“帮我打那些人的脸!”
  •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弗洛伊德文集1:癔症研究

    本卷包括中文版主编车文博所著的《导论》和《弗洛伊德略传》,以及由弗洛伊德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著的《癔症研究》三部分。《导论》和《弗洛伊德略传》是中文版主编车文博研究弗洛伊德的精髓所在,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理论。《癔症研究》最初于1895年在德国出版,书中对癔症的症状、病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开始提出癔症创伤理论,是其精神分析理论的奠基和正式起点的标志。
  • 自巴黎一路南下

    自巴黎一路南下

    一段纸上的环球旅行,世界多国留学生携手旅外青春作家带你体验别样的留学生活和异国游历奇遇。在法国:难忘法国童话般的小镇,邂逅小镇里那个男子;在美国:开车穿越传说中的66号公路,遭遇惊悚的hitchhiker;在日本:一品浪漫的京都小雪;在德国:柏林墙头,一段穿越时光的生死恋;在俄罗斯:体会一个人在异国的独立生活;在印度:亚穆纳河波澜不惊的缓缓流过,有穿着红袍的印度女人,颈子里带着金色的项圈,咖啡色的皮肤美丽的暴露在阳光里,映着亚穆纳河波光粼粼的流水,闪耀的眸子带着夺人的亮光……
  • 蝙蝠山庄

    蝙蝠山庄

    世界上有些事真的很奇妙,要不是亲眼看见我很难相信仅仅凭几只彩色粉笔就能在大街上画出如此微妙逼真的图画来,就在我看得入谜的时候,电话响了,是短信,蓝色的屏幕上跳跃着一行荧光小字。三月三十日夜,欢迎光临蝙蝠山庄。蝙蝠山庄?我心里默念着,深遂的眸子里泅满疑惑,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