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媒小媒
江苏泰兴旧式的婚俗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留茶;第二步是过帖子;第三步是正式迎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是一定的公式,但媒有大媒小媒之分。婚姻的成功,多半是先由小媒从中撮合。小媒多半是与男家或女家,或与双方有密切关系的女眷。经小媒奔走得已有七八分成功的时节,才由双方同意,请两位与双方有点关系而又被认为比较体面的人物出来做大媒。等到大媒人一出场婚姻便算正式决定,不容改悔了。通常的“留茶”
都不必有大媒,只由小媒将男家一件信物交给女家,也不必有什么仪式。“留茶”以后如任何一方要毁约,对方和小媒都不能有异言。大媒人出场多半是在“过帖子”的时节。过了帖如再有一方要毁约,不但使对方生气,大媒人生气小媒人也生气,舆论也要加以责备,认为把儿女的婚姻视同儿戏。
过了帖子便是迎娶。过帖子和迎娶的仪式是这样的:过帖子的这一天,媒人先在男家吃早点,然后双双向女家出发,由女家招待午宴。随着媒人一同携带到女家的聘礼有几套衣裳、几件首饰、几斤肉、几只鸡。也有聘礼到了女家,又被罚而送回来的。结果由男家加点什么再送了去的情形也时常发生。有时媒人也得跟着来往奔波,小媒人更是忙碌于聘礼的厚薄,这是以门户的高低而定的。但无论贫富照例都有一对鹅,象征着一对鸳鸯。女家受了聘礼,也得回一点礼物。
迎娶时的仪式更复杂。女家给新娘预备的箱、橱、衾、枕全由男家花钱雇人来搬。第二天一早男家便将轿子抬到女家去,新娘却要到夜深才进轿。在洞房门口下轿,以后便是坐床,饮定贵酒,闹房。第二天是拜天拜地、拜祖先、拜翁姑,名为分朝。第三天或第六天或第九天,新夫妇一齐回到女家,名为回门。这样新郎新娘和双方的家庭才算正式发生了亲戚关系。剩下最后的一幕便是会亲。由男家设席招待女家全体家庭和知己的亲戚,会亲的日期没有定准,门第小一点的,或省事一点的得到双方的同意往往不再会亲。
打听经期
旧俗择订结婚日期必先打听新娘月经期,因为结婚那天碰到经期,就犯了骑马拜堂、家败人亡的恶兆,所以择在经期前后远一点的日期才安全。迎娶都在中午前,除了送新娘衣服首饰外还要送一对鹅。女家听到鹅鸣锣鼓声就晓得迎亲的人到了,一定要在中午前赶到交拜,路远的就得前一日动身。新房布置妥当,门是锁着的,等花轿到来,由新郎去开锁,打开新房,琳琅满目的家具。四眼人(怀孕女人)、毛脸人(未婚小姐)不得进新房参观,如入新房,日后新娘多灾难。花轿到来由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妇人掀开轿帘,搀扶新娘出轿门,从衣袖里掉出铜钱、红花生果,小孩们抢拾喜钱,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宗,夫妇交拜携手入洞房。客人散后,婆婆来摸箱,摸出银两或银元象征日后富有。午后拜灶,因厨房是主妇家事场所,一日三餐都在厨房里。开桶小便必先由小孩撒尿自己才能用,不然以后生子会变成畸形。
分红喜蛋
结婚要分红喜蛋,而且不论亲友或陌生人,都可以跟新娘要。孩子不用说,有时老年人也会来凑凑热闹,叫做讨红喜蛋。作为新婚人家当然是笑脸相迎,来者不拒。这一风俗习惯在江南据说流传已有悠久历史了。在浙江不但解放前是这样,就是现在也还很流行。尽管现在不少人在结婚时已用喜糖代替,可还是叫讨红喜蛋。分红喜蛋在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刘备招亲是东吴都督周瑜用的计谋。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州。不料这一计策早就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识破。诸葛亮设下了“锦囊妙计”,其中有一条就是“红喜蛋计”。原来诸葛亮让刘备去东吴时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一无遗漏。并说这是皇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因此感到光荣,没分到的还纷纷到刘备住的驿馆去讨。刘备更是来者不拒,一般来客让手下人分,头面人物还亲自动手分,大造招亲舆论。东吴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弄得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孙尚香与皇叔刘备即将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得个好夫人欢天喜地,周瑜只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从此江南添了个婚俗习惯,每逢结婚便分红喜蛋,人人都可以讨红喜蛋,象征着新婚人家龙凤呈祥。
苏北娶亲习俗
苏北有些地方还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三朝的新媳妇上锅台要朝水缸里抓糖。这是为什么呢?说起来这里头还有一段辛酸故事。过去苏北农村有个人家娶了媳妇,三朝这天,婆婆对媳妇说,“要富煎豆腐。”新媳妇知道这上锅煮饭烧菜还真是个大关呢。做媳妇的晓得一段歌谣,“公说牙痛郎嫌烂,婆怪腌心姑喊淡,一锅能煮几样菜?做媳妇如滚刀山。”于是新媳妇心神不定地上了锅台。恶婆婆心里想:“这细东西,刚过门,要先给她个下马威,万不能让她爬上头,今天先过锅头灶脑关,还有圩头地脑、针头线脑几关。”为了考验新娘,这恶婆婆事先在水缸里偷偷放了好多盐。结果可想而知,当新媳妇恭恭敬敬地把饭菜捧到公婆面前的时候。恶婆婆一尝,连连嘲骂:“没家教的小贱人,烧个菜汤打死卖盐的。”然后连汤带碗朝新媳妇砸去。这还不算,她尝了一口饭,更是破口大骂起来:“扫帚星,哪家煮饭放盐的?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见猪跑吗?”说着又将饭碗砸了过去。新媳妇满脸被烫起了流浆泡,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直哭到半夜也没人来问,最后拿了一绳索悬梁自尽了。
据传说那新媳妇死后托梦给所有即将出嫁的姑娘,让她们到婆家煮饭烧菜时,一定要朝水缸里多抓几把糖来冲冲咸邪之气。从此往后,新娘们三朝上锅台总是朝水缸里抓几把糖。如今意义当然变了——表示从今以后一家人的生活甜甜美美。
浙江提亲风俗
过去浙江盛行早婚,因此在孩提时就订婚的人家很多。有人家生下了孩子,就有媒人来“说亲”。提亲说得两家合意便订了婚。订婚的手续必须先询问明白,男女两个孩子的生年属相,再各请算命先生合合属相,俗谓“合八字”,这全凭算命的一句话。倘若犯了大相这段婚姻就算前功尽弃,一笔勾销了。如若这大相不犯,然后才可订婚。订婚由两家议定吉日,各将自己孩子的生日时辰年岁三代全都写在一张红帖上,装在红封套里,并预备些订婚的礼物由媒人投送。礼物之中,在男家最要紧的是镯子、戒指等首饰,其次便是各色的头绳衣料等东西,如果女孩识字也有送几本书的。至于女家的礼物,最要紧的便是笔墨纸砚各样文具,其次是手巾扇子钱袋裤袋等物件。物件的多少,因贫富不同也未有一定。不过是越多越光彩。
男女到了十五六或十七八岁的结婚年龄,男家于阴历正月十六日先派人或者兄弟之类到女家去看看好运。去时仅携带着点心数样——也是越多越光彩。回来再按着男女两人的八字定结婚的日期。日期定妥了,男家于二月初二日再去告诉女家,谓之送好。婚期都无问题了,男女两家,就该预备结婚的事情了。男家:盖房、做床、套被褥、定轿、定鼓手、请客……忙得不亦乐乎。女家当然也闲不着:打嫁妆、做衣服……甚至于全家人都为她一人忙,忙到婚期不完也得赶完。
新郎到那天早晨,穿戴得整整齐齐,好像上朝去似的。备了两个盒子——四个人替他抬着。一个装的是糖供,一个装的皆是酒肉等,盒子顶上还缚了一个只公鸡——公鸡拐母鸡。他坐在轿内,鼓手奏着鼓乐,前有喝道的很是威风。女家出嫁也有两个盒子——一个是给新娘预备的吃食:挂面、饺子、藕、山药和各样的素菜,一个是为闹房的人预备的东西:落花生、烧饼、点心之类,盒子顶上缚了一只大母鸡。这些东西都要抬往男家去。新娘的哥哥同弟弟做陪客,出来迎新郎迎到客房里,先打盆水请新郎洗洗手脸,休息休息。然后陪客就陪他到上房去,向岳父和岳母并长辈的人见礼,给每个人磕三个头。礼毕再陪到客房里,这时客房的桌上已经预备好茶点,陪客陪着用毕,新郎就告辞回去。
陪客陪着新郎出了大门,上了轿子或车子,连忙回来用椅子抬着穿红衫红裙蒙红巾的新娘到大门口,由伯母或婶母打发她上轿。这个轿也是同新郎一齐来的。有的来时里面坐个压轿的靓女孩。新郎的轿在前面慢慢地走,新郎的兄弟在轿杆两边护着轿,还有一个拿红毡的。逢轿走到井或庙旁边,他就以红毡挡之,逢关遇卡及纠葛等事,自有护轿的前去接洽。
可是护轿的护到半路就回来了。护送新娘的轿在后头紧紧地跟着。吹鼓手等人这时吹得格外起劲,吹吹打打回到新郎的家,到了家门前先放三声铁炮,以报新娘来了。放完炮,新郎先下轿回家。新娘的轿还放在门前停停,这时有人拿烧红的犁放在轿前,用醋泼完,再把轿抬到大门口打开轿门。这时院里出来了两个小姑娘,一个端着胭脂,一个端着粉,向新娘面上擦抹。她们回去后又出来两个迎客,按着方向把新娘迎回来。
湖南婚俗中的“哭”
花楼上练“哭娘”
桂阳县西北乡的姑娘出嫁时要“哭娘”。哭娘是姑娘在“花楼”上作出嫁准备时练习好了的。花楼每个村庄都有,大村数个,小村一个。十多个未出嫁的姑娘们,平常集体住宿在上面做针线活,唱歌跳舞。姑娘主要准备两件事:给自己、郎、家爷、家娘、媒人等做鞋和练习哭娘。哭娘是一种诉说性的歌唱性的啼哭,每哭一句,长“喔——”一声。它既可用来倾泄感情,也可作为艺术表演,听起来凄切悦耳。其他姐妹帮她做鞋,指点她哭娘并与她一道排练歌舞,以便出嫁时用。到出嫁前一个月,姑娘不再下花楼,专门由一两个陪伴陪着她,协助她做功夫,给她送饭食,陪她参加别的活动,至出嫁时为止。陪伴是从姑娘的亲姐妹、堂姐妹或知心好友中挑选的,必须命好、美丽、能干、擅长歌舞。花楼从来不准男人上去,男人只能在外面欣赏那美妙的歌声。但其主人们可请有福气、有经验的已婚妇女上楼做“哭导”。
到亲人家门去“哭娘”
姑娘出嫁前三天或七天,连续几个晚上姑娘先在自己家门口哭娘埋怨父母生了个“死女”,表示自己宁愿“填茅坑”——像夭折的小孩一样,随便挖一丛冬茅草,丢入坑内,再盖上冬茅草,也不甘心嫁到“死戚”——男方家去。哭完后到所有“三服”(祖父母的子孙)或“五服”(高祖的子孙)的亲人家门口去哭娘,感谢他们的教养,诉说自己的命苦,请他们今后保重身体,时时关心“死去的女崽”(姑娘自称)。每位亲人都送个红包给她,以示安慰。姑娘哭娘时常有一些妇女围观,评论她哭得好不好。这种哭娘,是受压迫妇女的抗争手段。她们的终身大事,自己丝毫不能做主。她们被卖到陌生的男家去,等待着她们的多是苦难。她们在没有其他解脱方法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哭娘来表达自己的所谓“悲愤和不满……”
阻拦男家关彩礼
当媒人还没有到达女方家时,姑娘在厅屋里向家头爷(祖宗神位)哭娘,既埋怨祖宗不该送个死孙女来,使死孙女受苦,又怨恨自己再不能给祖宗烧香敬水。在媒人走后姑娘即请父母前往男家,阻拦他们送彩礼来。她母亲到男家,对亲家说,自己生的女不好,配不上郎,请不要送彩礼了。男方父母则赞扬亲家生了个好女,只怕自己的崽配不上,彩礼又少,请不要嫌弃。这类活动现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它是由妇女反对不合理婚姻制度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
“哭娘”骂媒
等出嫁姑娘的母亲一回去,男家随即派人抬着花轿彩礼,由迎亲乐队伴着到女家去。同去的还有媒人和两个十二三岁的童男。姑娘听到乐声便向母亲哭娘,诉说自己并没有花费父母的多少东西,责怪父母不该“拔断道芝根,送女下火坑”。花轿彩礼到了,姑娘又哭娘痛骂男方与抬轿的人是猪牛乱闯入她家,要求自己的兄弟姐妹把他们赶走,好让她心宽。他们任凭她怎样骂,都只能听着,不能有任何不高兴的表示。
尽管挨骂但他们还是贵宾,女家中午要请他们吃酒。姑娘则坐在大门外哭娘,对嫁妆则表示感谢,并请他们照看。吃到中间时,上鸡肉黄花菜,鸣鞭炮,女方家长向媒人敬酒。姑娘又哭娘骂媒,口口声声喊,媒人呵恨死你呵,花言巧语呵害死人呵,今日做媒呵不得好死呵之类乱语。媒人笑面相对只顾接受敬酒,对姑娘的咒骂充耳不闻。在旧式婚姻中媒人是重要人物,所以双方家长都要尊敬她;但可能对有的妇女来说媒人角色则是苦难的炮制者之一,为嫁者所痛恨。于是谢媒与骂媒交织在一起。这两次哭娘,如果姑娘由于太累不能表演,可让其陪伴代劳。酒席结束后,姑娘往厨房外哭娘算是谢厨。
山东鱼台婚俗
过去有童谣流行于山东鱼台金乡等处:
初五十五二十五,鞋袜烂了无人补。
为娘若有疼儿意,快给为儿娶媳妇!
男子生而愿之为有室,女人生而愿为之有家。古圣先贤的宝训,在一般百姓们更是认为千古不灭的。过去在鲁西一带,孩子们长到七八岁时,父母早就给他们订下婚了。假使父母疏忽,以至于使孩子到十几岁还没订婚,就会引起民间大众的非议。特别是女孩子一过十五六岁就更是不好过日子了。
这里民间订婚的手续非常简单,什么聘金彩礼在鱼台是没有的。媒人征得两家的同意,都认为“门当户对”,“才貌相当”之后,只需两张“媒人柬”即婚约,请媒人吃一顿酒席,这婚事便算定了。不过在年龄方面,女的总是比男的大一二岁乃至于四五岁,据说这样是预备着早娶亲早中用。而特别注重的是年命的合不合。所谓年命即是十二属相。假使一个是寅年生人属虎,一个是未年生人属羊,即使门当户对,才貌相当,而因为年命的相克,也决不能定婚的。
婚姻订就之后等到男的长到十六七岁,至多到二十岁左右,就要迎娶了。结婚的日期一般由男家决定,男家多半在结婚的前三四个月里看定日期,告诉女家以便大家在此期间预备嫁妆。“闺女出门,粪堆也撅三天嘴”,所谓撅嘴是生气的样子。陪送嫁妆在女家认为是极大的事情。中产之家,在木器方面至少要陪送一只大橱,一只条几,一张方桌,一张抽屉桌,两条睡凳,两把椅子,一只衣柜,一只皮箱。在衣服方面衣箱衣柜中总需要填得满满的。
迎娶有大小之别,贫寒之家都用小娶,抬一顶轿子,由压轿的乘到女家,这轿由新娘乘回来而压轿的则换乘车子。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用大娶。大娶是抬两顶轿,有鼓乐有旗锣伞,声势非常显赫。路途稍远些的都要头一天过轿。这两只轿一只由新郎乘着,一只由压轿的乘着,须在夜色朦胧时走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第二天早晨再来一次大宴……广东汤圆答话广东饶平一带民间,男女双方议婚之际,为了避免直截了当协议时给双方带来尴尬的局面,往往用汤圆来做答复。如果女方在碗里面放了五个汤圆,并且全是豆沙或者麻糖的馅儿,那么说明女方同意了这桩婚事;假如五个汤圆里只有三个馅儿有点糖,则表示女方犹豫不决;如果五个全没馅儿是实心丸子,那么这件婚事就算黄了。所以每当求婚男子在吃这些汤圆的时候,心中总是显得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