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酒敬客佤族待客礼俗,佤族人多饮以小米、麦子、谷子、白薯等酿成的水酒。饮时以一竹管插入酒坛轻轻吸入口中。敬客时主人多先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顾虑,然后遂给客人自饮。客人应力饮,否则主人以为你看不起他而不快。
站立陪客东乡族待客礼俗。东乡族人十分好客,客至主人必殷勤陪伴。用餐时,男宾由男主人招待,但其只站立一旁侍奉,自己不坐不吃。女客则由女主人招待,但她可随客人一同坐吃。
馈赠礼俗
礼品赠答以礼品相馈赠。平日有之,节日更甚。是亲戚朋友、邻居乡里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结婚、探病、访友送礼品,春节送挂历、年画、贺年片,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等。
回报必厚他人有馈赠,来日回赠时应比其原赠礼物丰厚。若来而不往,则为失礼。
送礼不离六大理白族地区礼俗。赠送礼品必带“六”字。其成因有三种说法:白族是六诏后裔,祖先每年要给大唐帝国送礼,各诏均出一份。大唐国赠礼品每为六份,各诏均得一份,故往来礼品必带“六字”;另外是取汉字“有福有禄”之义。“禄”
与“六”谐音。白族自古用汉字,故视“六”为吉祥之意;汉语方言“六”与白族语言中的“足够”一词音相似,因此,不管你送的东西是多少,只要有“六”就足够了。
送屠苏袋、同心结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交年”(北方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旧时乡村医生多于此日送屠苏袋、同心结给常往来者,以联络感情。浙江一带较流行。
送礼篮流行于景颇族地区。礼篮由藤萝编成,内装白水酒一筒,料酒一筒,熟鸡蛋两包,糯米饭团两包,其数皆成双。篮中礼物各有寓意,相传酒筒代表男女两性,水酒是女性,米酒为男性,而本意是让客人饮水酒解喝,以饮米酒驱散疲劳。糯米团意为要像糯米一样互相粘在一起,紧密结合,友好团结。鸡蛋表示纯净,祝愿客人平安健康。
送酢包儿流行于鄂西土家族一带。凡有喜事,土家人便设宴待客。酒席将散,主人将一碗辣椒炒猪肝摆于桌上,且给客人小块红纸数张,让其包裹炒猪肝少许带回家中给小孩吃。
送喜果得子后去外婆家报喜的一种做法,报喜时需备荔枝、龙眼、花生及染成红色的鸡蛋等礼物,以通知第三日洗儿。外婆家接礼后,随即备喜蛋、衣裙等物回送,所送喜蛋须视所受之数加倍。
赠糯米饭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流行于云南苗族。姑娘若相中某一青年,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便送给男子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
以信物定情确定男女爱情关系的一种做法。男女相爱后互赠香罗帕、金戒指等物,以确定双方爱情关系。将信物退回则表示爱情的破裂。丢失信物者表示对爱情不忠。赠送信物时,通常向对方说明信物来历及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以使对方明白其中的意义。接受信物者,以信物回赠。
赠戒指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戒指又称“指环”,多以金、银、铜为原料制成环状。环之首尾相连接,没有裂缝,意味着永久。旧时男女订婚时,男子多赠女方以戒指,或亲自置于女子手指间。
赠红豆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古时流行于汉族。红豆又称“相思豆”,男女相爱有时赠以红豆作为爱情信物,若各居一方,常因睹红豆而生相思之情。
赠西兰卡普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鄂西土家族。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男女青年相亲时,若女子同意,即将精心编织的西兰卡普送与男子,男子则回赠兽皮等。
赠花带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流行于苗族。花带由苗族少女编织而成,其上织有蛟龙、花卉、禽鸟等图案。姑娘若爱上某一青年,便赠以花带;男方得其花带,多系于贴身衣服上,且故意露出花带穗头,表明他有了对象。
赠对子荷包满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对子荷包形似“心”字,缀有葫芦蔓,合在一起即为一个荷包。两只完全一样的荷包,称为“对子荷包”。男女相爱后,女方即送男方荷包,姑娘自留一半,以作为确定双方关系的凭证。
赠槟榔海南黎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男女青年相恋时,多隐身于槟榔林中以歌试探。若双方情投意合,即在槟榔树下互赠槟榔,以定终身。黎家人视槟榔为贵重之物,互赠槟榔标志婚后夫妇生活美满幸福。
红纸包封原始时代将红色与生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崇尚红色的习俗。中国人用红纸包封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表示吉庆、祝贺;二是表示除恶驱邪。婚嫁红包、压岁钱、寿礼、小儿周岁生日礼等场合都要用红纸包封。
台湾民间赠礼台湾民间赠人的礼品,必用红纸仔细包好,称之为“红包”
。逢盛大的节日,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红包”。与此同时,人们爱用毛笔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红纸片上,每到一户,送上一张,主人收下后,贴在正厅的墙上,以示自己人缘好,结友多。
在台湾,一般不乱送人手巾、扇子、刀剪、雨伞这四类物品。因为台湾有俗语:“送巾,断根、离根。”送人手巾,就意味着与人永别;扇子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一过盛夏就束之高阁,它应验了“送扇,无相见”的俗语;刀剪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这除了被人误解为断绝友情之外,还有不怀好意、粗暴威胁之嫌;闽南语“伞”与“散”同音,赠人以伞,实是断交的信号。
成年礼俗
成年礼又称“成丁礼”。男女青年成年时的礼仪。其仪礼形式因民族不同而各具特点。多借行礼向青年讲叙历史知识、生产技能和风俗习惯。
冠礼古代汉族男子成年时的礼仪。男子加冠前为“童子”,接近加冠年龄为“弱冠”,至二十岁方行加冠礼。加冠后,标志其进入成年,社会予以承认,又予以管理和约束,并可择婚配。
三加礼旧时朝鲜族成年礼。因在举行仪式时三次更冠而得名。
上头成年礼。旧时流行于藏族。姑娘梳辫子,儿时梳两条,十三四岁梳三条,十五六岁梳五条。十七岁时举行“上头”仪式,多在藏历初二日。届时,亲友携礼品祝贺,父母为其梳头打扮,将发辫改梳几十条,以示其进入成年。
挽髻成年礼。旧时流行于藏族。贵族男子长至十三四岁,父母选择吉日为其挽髻,将发辫梳到顶编成一个发髻。之后,即可根据自己世袭的地位改穿官服,参加社交活动。
包头帕瑶族成年礼。婚前男女青年以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是否成年。幼年时戴花帽,十五六岁后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换裙礼旧时凉山彝族成年礼。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仪式一般在十五至十九岁之间的单岁举行。举行换裙仪式时,不许男子在场,只准妇女们向换裙者逗笑祝愿;受礼者由妇女为其梳头,带哈帕、换百褶裙。
及笄女子至十五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婚嫁礼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在古代中国,婚姻的缔结原则上由媒人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
六礼古代结为婚姻的六道手续,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彩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出结亲的要求,并以雁为礼物。
问名问明待字之女的年岁属肖等。
纳吉男方在得知女子的情形后,卜得吉兆,就派人告知女方家长。
纳征又叫纳币,意即向女方送聘礼订婚。
请期男家择定迎娶吉日,告诉女家。
亲迎新郎自己到女家迎新娘。
拜堂为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新郎、新娘站在红毯上,女东男西,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乃夫妻交拜,接下来就送入洞房。
传袋新媳妇临门,男家以袋铺地,使新媳妇行其上进门。新媳妇走过此袋,又速传到前面铺在地上,叫传袋。袋与“代”谐音,取传宗接代的吉兆。
合卺新郎、新娘合饮酒的礼仪。卺即瓢。两个瓢各盛以酒,双方各执其一而饮之。到宋代,演变为交杯。
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晚的夫脱妇缨。
合髻唐、宋后的一种婚仪,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后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
挑盖头古时,新娘嫁出时要盖上红色的头巾,出阁上花轿前盖上,在花轿里不能揭去,只有到婆家举行婚礼时,才能由新郎亲手揭去,让贺客亲友一睹新娘的风采。
除了红盖头外,有的地方是戴凤冠,丝穗下垂,把面目完全遮盖起来。
闹洞房新婚之夜,亲朋围坐房中,对新郎、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洞房。
见舅姑古婚礼中新媳妇拜见公婆的仪式。亲迎的次日,新媳妇早起,沐浴盛装,天刚明即拜见舅姑。不举行见舅姑之礼,新媳妇的身份就不能得到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