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300000005

第5章 惨烈片段里,家国肌体的磨砺 (1)

人们总是喜欢从泱泱大国开始谈起,历数光辉璀璨的文明,笑论王朝更迭的变迁。因为悠久,所以珍贵;因为沉淀,所以深厚。站在历史的一座座丰碑前,以史为鉴,那些韬光养晦的谋略、刀光剑影的搏杀、治乱兴衰的经验,便全都了然于胸。

漫漫水文化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国土地上,水一样的智慧常常令多舛的国家柳暗花明,曲径通幽。一次次的苦难是一次次的洗礼,磨砺了古老民族的斗志,也历练了中华少年的勇气……

滔滔水患与统一意识的凝结

灾难是任何文明都惧怕的东西,它会摧毁人类一切智慧结晶。当古巴比伦的巴别通天塔倾倒于年久失修和外来征讨者的铁蹄之下时,当许多古代世界奇迹消失于历史洪流之中时,人们就对灾难深恶痛绝。然而,恰恰是这些灾难让一个国家凝结成一个文明之邦,且存留了数千年之久。

《圣经·创世纪》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人类互相残杀,暴力和罪恶充满人间,上帝后悔造了人,于是想要消灭地面上的一切生物,但他又舍不得消灭所有生物,于是引发了一场大水。他提前告诉他认为有道德的人——诺亚,让诺亚带着家人和少数生物,乘坐船只活下来,开始新的生活,重新繁衍生命。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日,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下了整整40天。水无处可流,迅速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出15英寸。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有方舟里的人、动物以及植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直到后来上帝让水退去,诺亚他们才活了下来。

有关洪水的神话,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史册中都有过记载。这些民族或者国家大多数因其人民肆无忌惮地挥霍财物和浪费土地而被毁灭,后来借助天神的力量得以重新生存繁衍。《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其中也有特例,人类战胜了自然灾害,以自我的力量站在土地上继续生存,例如,中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故事。

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因为时光的漫长,久经传诵之后被涂抹了许多传奇的色彩。但传说毕竟不同于神话,从一些史料中有据可查。相传,黄河流域终年黄泛,四岳十二牧部落首领推举鲧(禹的父亲)来主持治水。鲧带领人们修筑梯田,以“堵”的方式阻断水泛。可惜洪水太大,势不可当,百姓仍受苦连连。于是,部落首领又推举禹来治水。禹勤奋聪明,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引滔滔江水畅流入海,不但成功治理了水患,更因此在民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

中国古代水运,历来与国运息息相关。于是,“为民治水”成为历代君王的主题之一。远的不说,仅以清朝为例,乾隆皇帝曾在高家堰修建五座水坝,分别命名为“仁”、“义”、“礼”、“智”、“信”,非常有效地保证了沿岸大堤的安全。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又制定了《清口水志》,确保了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各州县免于水患的灾害。乾隆四十九年,乾隆最后一次南巡时,下令继续修筑范公塘石坝。鱼米之乡多年的富饶与沿岸水利的治理密切相关。乾隆皇帝几次江南之行,对当地的“治水”意义重大。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特别重视治理水患,并关注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安方有盛世,治水是治国的第一要务。德国著名教授马克斯·韦伯认为,中国治理国家的“治”和治水的“治”是同一个字。他不懂中文,却以学者睿智的眼光指出了其中的同一性。

失去水,人类将无法生产和生活,然而“水满则溢”,滔天的洪灾也同样会给人类带来生存的威胁。水患影响的范围越广,治水就不能只是一个部落能够解决。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穿越大片土地,绵延千里,低下的生产能力、粗笨的劳动工具、传统的抗灾方式,在自然的强大力量面前,显得柔弱无力。对于强大的自然来讲,人类还只是个孩子,凭借一个个弱小部落的单打独斗,想要抗击巨大的水患,无异于以卵击石。显然,只有部落之间互相联合,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治理的作用。因此,部落会议、专门的治水领袖就有了存在的必要。人们发现聚集于一个权威者的身旁,渡过一切苦厄似乎也不那么辛苦,于是,中国最早的统一意识由此而生。

水和人类之间有着复杂的情感,它既养育了人,又让不少人因其而失去生命。《孟子·梁惠王下》所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即指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如在深水,如遇烈火。后世常用“水深火热”来

形容民不聊生的疾苦,这四个字饱含了历史的悲情和人民的痛楚。然而,就在这“水深火热”之中,往往锻造出更坚定的灵魂。

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浩瀚如烟,盛满了一部治水的历史,也孕育了一种悠远的水文化。中华文明因水而铸就,文化因水而凝结,并且在水的滋润下增加了涵养。这种温润的文化内涵,包容了水的奔腾咆哮,也吸纳了水的婉转曲折,既融汇变通、急流勇退,又随遇而安、落地生根。尽管这个国家罹难不断,饱受折磨,但是因为其民众的天性乐观和友爱,使得国家始终如水中沉香,凝而不散。

水再分流,终归要随大势所趋,万里江河归大海,犹如从天而降的白练,涓涓细流****涛翻滚也罢,总要融合为一,顺山随水,奔向海洋。这与中国统一意识的形成,瞬间有了共同的文化意向。而这种文化意向,将离散的人群再次聚结到一起,携手同行。

成为汪洋中的一滴水

寸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尺水不能却肃邱之大。点滴之水无法润泽桑田,沧海之下则有千里沃土。人身处一个国家之内,如汪洋中的一滴水,看似渺小,实则是成就汪洋的基础,任何一滴水离开汪洋,都会因暴露在烈日之下而消失无踪。海洋不可离开滴水,滴水也无法离开海洋,这就是国家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最好比喻。

国家由个体组成,个体的力量在国家发展中的参与力度直接影响着整体的综合力量。每个人都是汪洋中的一滴水,能否融入群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中国古代王朝中的忠臣孝子、英雄巾帼,皆为国家的存留和其精神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单就明史而言,即便是明王朝国破家亡,仍然有许多人物在点缀着历史,为国家唱最后一首安魂曲。

明代四朝宰相徐溥,见惯朝堂变故,告老还乡,尽管晚景凄凉,却依然为救济受灾百姓而掏出养老银两;皇朝没落依然忠贞为国的袁崇焕,至死不改报效国家之志;煤山上吊的崇祯,死前仍挂念明朝子民决不能投降;在战乱中失踪、生死未卜的长平公主曾一度复国。

杜甫曾盛赞三国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厚重而含义丰富的诗句,道出了作为一国之臣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中国古代许许多多的臣子,也是如此“为民请命”。

人民,亦称“百姓”。在过去,“百姓”视当地官员为“父母官”,简单的三个字却沉甸甸的。既然唤作“父母”,衣食住行就都要“仰仗”父母的照顾,故而,期待“清明政治”实际上就是期待“清官”的诞生。历史上有如徐溥、范仲淹等人开粮仓、济子民的“义举”,他们既作为“父母官”,便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为人民效力。而今,“百姓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公民当然不再只是依靠“父母官”,每个公民都会在他人有难的时候主动伸手帮助。这个“公民社会”的自救能力显然高出过去“百姓社会”数倍之多,因为它更富有“团结就是力量”的意味。

同类推荐
  • 读者报·旧闻(0223)

    读者报·旧闻(0223)

    百姓故事;稗官野史;盖碗茶;国学;环球档案;旧案新读;旧知录;历史内幕;人物;煮酒论史。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本书包括人物春秋、要事回眸、史迹觅踪、典制与文化、历史典故等。
  • 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东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本书撷取了57个最著名的历史片段,依据局中所反映出的核心要素,分类探查其中所包含的“规则”,认知其中所体现的"局道"。不只是历史故事,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典范。
  • 草木春秋演义

    草木春秋演义

    虽半属游戏,或补或泻或润或燥,以治人之病,然其中金石草木水土禽兽鱼虫之类。其功果非细焉。靡不森列,黄帝之尝百草也,以代天地器物之名,疗人之疴,不亦当乎!,性之寒热温凉。予因感之而集众药之名,演成一义,盖辨其味之辛甘淡苦,以传于世
热门推荐
  • 土地的成果(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土地的成果(诺贝尔文学奖文集)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

    为什么有人能够看见自己“灵魂出窍”?为什么有人会患上“恋童癖”,对儿童欲罢不能?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在一起会激发出更大的潜力和能量……其实这些行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预测。此书将为读者解读许多怪诞行为,探秘其中的怪诞心理,“以怪制怪”,化生活的“非常态”为“常态”。。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

    阅读2011年的随笔,脑子里总是缠绕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让人辗转不寐的话,一想起心里就有莫名的躁动,骨子里仿佛添加了别样的物质。狄更斯的话本来是对法国大革命而言的。那是震荡的时代,那是血与火的时代,是方生方死,是绝望时希望,是血污与啼哭,是产床与墓碑,是破坏与打碎也是祈祷与重建。在大变革的时代必有大撕裂,在血水里浸泡,在沸水里蒸煮,在清水里涤洗。但是当下呢,我们身处的当下,这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时期?我们心绪茫然,真不知如何命名这种情绪:是说爱还是言恨。你要爱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吧,这是天堂;你要恨这个时代就托生在这个时代,这是地狱。
  • 这个陛下好坑爹

    这个陛下好坑爹

    她是暴虐昏君,他是逆臣贼子,而很不巧的是上天让两人相遇了,于是大炎王朝要倒霉了……叶芊芊睁开双眼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倒霉地穿越了,还很倒霉地被绑架了。站在她面前的惊天帅哥说了一句雷晕她的话:“皇上,你太弱了!”她转了转眼珠子,飞快地将自己代入角色中,“既然这样,朕赐你一官半职,你放了朕可好?”封他宸王,却是引狼入室。更莫名地被某人看出了自己是个女儿身。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黛清醉红楼

    黛清醉红楼

    林黛玉:是的,我爱上了他,不管他是现在的太子还是未来的帝皇,都不能改变我的意志。我今生只他一人,他一世只我一个。龙子清:玉儿,今生有你相随,我心足矣。万里江山三千佳丽,都抵不过你一笑倾城。得之,我幸;不得,永不放手。冷云天:你今天是来陪他一起死的吗?他可以让你当皇后,我也可以封你为后,我不介意的。贾宝玉:你们不是为了我吗,为了我一次次害林妹妹,那么我便毁了这一切,让你们永远都达不到目的。水溶:难道我一直都错了吗,一个女子也可以自己选择吗?我会不会明白的太晚了?推荐西兰新文:嫡女策
  • 天枢

    天枢

    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人间,那么是谁创造了上帝? 阿蒙站在古老的神像遗迹前,听一位老者对过往的行人讲述久远的阿蒙神传说。没有人知道,这默默无语的年轻人就是阿蒙,眼前倒卧沙丘中残缺不全的遗迹,曾是供奉他的神像。 这宏伟的神像,在漫长的历代战乱中饱受摧残,争杀的人们都宣称这为了信仰他,他在人间已有很多名字——阿蒙、阿罗诃、弥赛亚、摩柯末德……。 今天的人们或已忘却,人间曾有一位叫阿蒙的少年。 —— 本人已在起点中文网连载完成《神游》、《鬼股》、《人欲》、《灵山》、《地师》五部长篇,信誉保证,稳定更新、完美全本,敬请广大书友放心阅读。
  •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成就一生的10堂人脉课

    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票。有着良好的人脉关系,你前进的道路就会畅通得多。成功要靠别人,而不是单凭自己。一个人有多成功,关键要看他服务了多少人,和多少人在为他服务。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拥有大量的人脉资源,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