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家人有五个儿子,但是五个儿子“各有千秋”,长子质朴,次子聪明,三子目盲,四子驼背,五子跛脚。如果按照常理看,这家人的日子一定过得相当困难。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家人的日子却过得挺顺当。有好奇的人一打听,才知道这家的五个儿子各有安排。让质朴的老大务农,让聪明的老二经商,老三目盲正好可以按摩,背驼的老四可以搓绳,跛足的老五便成了守家纺线的好手。这一家人各展其长,各尽其长,日子过得能不顺当么?
试想,如果这家人仅仅考虑几个残疾儿子的命运,生活一定破落难堪。但是转换了一种思维角度,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发现了儿子们具有正常人所不具备的生理优势。这么一来,全家就无一废人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时也有自己的不足,这就要与人合作,用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养成合作的习惯。
人不是工厂批量生产的同一型号的产品,总会有很多差别,这些差别是老天赐给的,不能说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好,哪一种类型就一定坏。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每个人所能从事的工作性质就不一样。要想有所作为,首先得明白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然后选定一个适合你自己的工作目标。在与人合作时,也应注意分析别人的性格特点,尽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他能弥补你的短处,你能补救他的不足。
你最好能从事与自己个性相契合的工作,这样就一定会全心全意做好这项工作。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也是最大的浪费就是,大多数人从事不适合其个性的工作。过去的社会体制限制着个人,使得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的社会,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好多人却仍然只是选择或从事从金钱观点看来最为有利可图的事业或工作,根本没有去考虑自己的个性和能力。现在,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你可以自由择业,这样的机会你一定要把握好,才不会在年老回首往事时感到遗憾。
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能利用他人的优势来弥补自己不足的人,才会在今天的社会中取得成就。
培养共赢心态,学会牵手合作
用“沟通”抹去“代沟”
一个不善沟通的人就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不用说与别人合作,达到共赢,拥有成功的事业了。从某一层面上来说,一个人沟通所能达到的程度决定了他事业的品质。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甚至有不同的语言。但在社会这个群体中,个体便会聚集起来。一个人要把自己的想法向别人表达清楚需要沟通,一个人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也需要沟通。
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差异,就必然会有代沟。如果想要消除它,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要拥有良好的沟通品质和沟通效果,最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多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多谈对方熟悉的事情。
多谈对对方有利有益的事情。
多用推崇、赞美的语言。
多听少说。80%用于听,20%用于说。
多问少说。80%用于问,20%用于说。
多谈轻松的话题。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沟通中,学会倾听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倾听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完全不用心的倾听。这种人心不在焉,只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就会产生很深的代沟,甚至无法抹去。
假装在倾听。这种人好像是在用身体语言倾听,有时还会复述别人的话来作回应,但实际上并未有实质上的沟通。
选择性的倾听。这种人只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自己关心的事情,虽然有所沟通,但却容易产生歧义。
留意地倾听。这种人全心全意地凝神倾听,可惜他始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似沟通,但却从己方想对方,代沟没有完全消除。
同理心倾听。站在对方角度倾听,实现了与人的同步理解沟通。
沟通并无好坏之分,唯有去考虑其优点和缺点,才能解决问题。
想要拥有同理心,同步是第一步。在实际的沟通中,彼此认同既是一种可以直达心灵的技巧,又是沟通的动机之一。这样,在认同这个态度上,外在技巧和内在动机就结合得比较完美。认同经由同步而来,沟通关系都是从同步开始跨出第一步的。并且,认同的目的几乎就是达到同步,这就形成了一个奇妙的过程:同步—认同—同步。
作为沟通的第一步,同步指的是沟通双方彼此经过协调后所形成的、有意要达到同样目标时所采取的相互呼应、步调一致的态度。它意味着沟通在经过彼此的默许和暗示之后正走在通向顺利的路上。
只有当沟通双方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时,同步才会开始。于是,彼此都寻找到共同点。各种共同点综合起来,沟通的可行性就大了。所以说,要沟通就得寻求同步。
如此看来,如果想与人很好的沟通,就要做到同理心倾听,这样做,就能够实现真正的沟通,使合作无阻碍,为共赢铺平道路。在对与人倾听的几种层次区分之后,你就可能通过观察判断,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从而达到与他人有同感。有了同感就可以更加顺畅地沟通。这其中相当重要的是投其所好。站在对方的角度,发现对方的兴趣立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无论是在哪种场合下与人交际,总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了解到对方的喜好。对他人喜好之物表示兴趣,可以顺利地找到沟通的共同点。
但要做好投其所好并不是容易的,这个问题不适合主动挑起,更多的是要暗示,因为不经意和他人的兴趣爱好相一致,更令他人兴奋。如果主动挑起话题,往往达不到效果。比如说一个喜欢书法的人,你要是主动去和他大谈特谈书法,他可能很厌烦,因为这方面他是专家,你所说的在他看来一句都说不到点子上。如果你无意中表示出兴趣来,让他来谈论,你们的沟通就会很迅速地达到融洽。不经意地表达出和别人一样的兴趣爱好,会让别人主动趋近自己。
寻找对方的兴趣点,达到知己知彼,沟通才能够畅通无阻,没有代沟,使合作无间,携手共赢,走向成功之路。
不要用个性的“刺”孤立自己
在NBA的历史中,曾有一位特别的球星罗德曼,他的职业生涯虽然曾经辉煌,却被自己的“个性”所毁掉。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先后效力过五支球队——底特律活塞队、圣安东尼奥马刺队、芝加哥公牛队、洛杉矶湖人队和达拉斯小牛队。除了在湖人队和小牛队罗德曼是混饭吃之外,在前三支球队,罗德曼都是有足够的能力“不辱使命”的。
1986~1993年,罗德曼在底特律活塞队度过了7个赛季:在兰比尔等人的教导下,他虽然打球手段不够光明,并且为自己赢得了“坏孩子”的称号,但他却是在尽最大的能力为球队作贡献。“……我对当年的底特律活塞队还是抱着特别的感情。我们拥有一切,对我而言,那支队伍相当的特别,因为那是我崛起的地方,也是我学习如何参与比赛的地方。”罗德曼曾这样感慨地回忆道。所以,底特律活塞队时期的罗德曼,是球队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一个因素。然而,当1993年罗德曼效力马刺队的时候,事情便发生了改变:他的特立独行、唯我独尊让马刺队吃尽了苦头。
他把三种人看成自己的敌人:首先是戴维·斯特恩——NBA的总裁。因为斯特恩要维护NBA的形象,不允许罗德曼为所欲为,对罗德曼的很多行为都会给予处罚。这让罗德曼很不适应,他认为斯特恩干涉了自己的自由,所以他就要和斯特恩对着干;第二种人是马刺队当时的主教练希尔以及球队总经理波波维奇。因为,他们希望驯服罗德曼,使罗德曼听从指挥,在球场上更大地发挥作用。但当时的罗德曼已经获得了两个总冠军,自视极高,他甚至希望教练听从他的指挥,这种矛盾便不可调和了;第三种人是戴维·罗宾逊等球员。罗宾逊是马刺队的绝对核心和精神领袖,工资比罗德曼高很多。但罗德曼认为罗宾逊是高薪低能,在关键比赛中总会“脱线”,而自己这种能“左右”比赛胜负的选手却不受重用,挣的钱与实力不成正比。但事实却是罗德曼无论在活塞队,还是在马刺队,即使在公牛队,他挣的钱都不与他的名声成正比。
由于这种个性,罗德曼成为球队中的不稳定分子,或者说是一个破坏者。在1994~1995赛季季后赛的第二轮比赛中,马刺队对阵湖人队。第三场比赛中,罗德曼在第二节被换下场,当时他很不满,在场边脱掉球鞋,躺在记者席旁边的球场底线前……暂停的时候,罗德曼也不站起来,不到教练面前听讲战术……后来,马刺队输掉了那场比赛。当时,摄像机一直对着罗德曼,播出后马刺队的管理层大为光火,结合到罗德曼平时的所作所为,他们认为罗德曼已经影响到了球队的团结,于是决定对罗德曼禁赛。在没有了罗德曼的马刺队,队员团结一致,在后来的比赛中打败了湖人,报了一箭之仇。
从结果来看,马刺队对罗德曼禁赛的决策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马刺高层对罗德曼还抱有幻想,没有真正认识到他的破坏力,在西区决赛中,又重新起用罗德曼。但此时的罗德曼已经对禁赛怀恨在心,根本不可能全心全力为球队作贡献了。
决赛前,球队有三天的备战调整时间,但罗德曼却在那三天的空当里到拉斯维加斯赌博去了。后来经过百般劝说,他回到球队,但在比赛中,他却不听主教练的战术安排,独断独行;在球队失利后,他还在休息室里对所有人大肆咆哮……结果,火箭队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并获得了那个赛季的总冠军。
鉴于罗德曼的种种恶习,马刺高层对他彻底失望,赛季结束后,便将罗德曼扫地出门……
罗德曼的个性养成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童年的不幸使得他的性格叛逆、行为乖张。但更主要的是主观上的自我中心,不是要他适应球队,而是要球队适应他。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有功于活塞队和公牛队,因为那里有托马斯和杰克逊;相反他会有害于马刺队,因为那里有老老实实的罗宾逊。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德曼本应该在小牛队再创造一番伟业,只不过那时候他已经老了……
罗德曼用个性的刺把自己和团队隔离,结果造成的是两看相厌的双输。归根到底,这种所谓的“个性”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自我中心”。
过多自我中心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想问题和做事情都从“我”字出发,希望别人都围着他转,“只许自己放火,不准别人点灯”,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种人往往有好处就上,有困难就让,有错误就推,有功劳就抢,总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在与人交往中自私自利、患得患失,不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有时甚至会伤害别人;还可能表现为对人冷漠;甚至敌对。这种心态和行为会严重阻碍与别人的顺畅交往,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片面强调“自我需求”,追求狭隘的“自我实现”;只强调人生的权利,而不考虑人生的社会责任。往往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漩涡,在考虑个人利益的时候,把自己的社会责任置之度外。
现实生活中,自我中心的人并不少见。例如,有的人在图书馆里随心所欲,自己想听音乐就大声播放,不管他人是在休息还是学习,而自己想睡觉时又要求别人别弄出声响;有的人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爱惜,而对自己的东西十分珍惜,很少借给别人;有的人总爱指责别人如何如何,却很少能把目光指向自己,进行自我检讨;有的人视父母的关爱为理所当然,却很少能够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来为他们着想,只知获取,不知奉献;有的人劳动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如此等等。这种心理,对自己的发展极为不利,最终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伤害。
多用“我们”这个词
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有名的实验,就是选编了三个小团体,并且分派三人饰演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领导人,然后对这三个团体进行意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