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生可谓坎坷不断,甚至在他67岁时,他的实验室毁于一场火灾,损失达到了将近350万美元,而他的保险金额只有40万美元。金钱只是小事,但更令人遗憾的是,他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毁于一旦,他的学术论文集、所有的图样和笔记都付诸一炬,他的事业被摧毁了。
面对着燃烧了他一生心血的大火,他非常冷静,微笑地看着火焰一点点地蔓延。他只是急忙请别人将他的妻子带到自己身边。当妻子到达现场的时候,他说:“看呀,我们有生之年再也见不到这样壮观的场面了。灾难有很大的价值。我们所有错误都被烧掉了。谢天谢地,我们又能完全从头开始了。”
即使是灾难也不足以让我们垂头丧气。它只是让我们重新开始。如果你有爱迪生这般胸怀,便会像他一样,重新开始,因为灾难烧掉的是我们的错误。有时候,可能一次可怕的遭遇使我们备受打击,认为未来都失去了意义。在这种时候,我们必须让自己相信,灾难中也常常蕴含着我们未来的机遇。
在加拿大温哥华曾经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已经34岁了,过着平静、舒适的家庭生活。但是,灾难如同暴风雨一般不期而至,而且不断打击着女人脆弱的神经。丈夫在一次事故中丧生,留下两个小孩。没过多久,一个孩子被烤土司的油脂烫伤了脸,医生告诉她孩子脸上的伤疤终生难消,母亲为此伤透了心。为了支撑这个被灾难打击得支离破碎的家庭,她在一家小商店找了份工作,可没过多久,这家商店就关门倒闭了。丈夫给她留下一份小额保险,但是她耽误了最后一次保费的续交期,因此保险公司拒绝支付保费。
接踵而来的不幸,让女人近于绝望。她左思右想,为了自救,她决定再做一次努力,尽力拿到保险补偿。在此之前,她一直与保险公司的下级员工打交道。她想与经理当面进行交涉,但一位接待员告诉她经理出去了。她站在办公室门口无所适从,就在这时,接待员离开了办公桌。机遇来了。她毫不犹豫地走进里面的办公室,结果,看见经理独自一人在那里。经理很有礼貌地问候了她。她受到了鼓励,沉着镇静地讲述了索赔时碰到的难题。经理派人取来她的档案,经过再三思索,决定应当以德为先,给予赔偿,虽然从法律上讲公司没有承担赔偿的义务。工作人员按照经理的决定为她办了赔偿手续。
就如灾难突然来临一样,好运也突如其来地降临,而且似乎并不止一个。经理尚未结婚,对这位年轻女人一见倾心。他给她打了电话,几星期后,他为女人推荐了一位医生,医生为她的女儿治好了病,脸上的伤疤被清除干净;经理通过在一家大百货公司工作的朋友给女人安排了一份工作,这比以前那份工作好多了。女人也迎来了她生命的第二春,面对经理的殷殷情意,女人感动万分,并与之渐渐情投意合。几个月后,他们结为夫妻,而且婚姻生活相当美满。
对于灾难,如果我们抱着平和之心,平常看待,总会出现转机。因为,我们要知道,一切事情都可以从头再来,只要我们还存在。
我们需要的是有一定要实现的梦想,同时寻找到实现它们的有效方法。
修炼平和,正确对待得失
降低你的“愤怒商”
大雨瓢泼,接连几天,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个人站在院子中央,指着天空大骂:“你这糊涂、不长眼睛的老天,下这么多雨可把我给害惨了。屋顶漏了,衣服湿了,粮食潮了,柴火湿了……我倒霉对你有好处吗,还不停,还不停……”
这时,邻居出来对他说:“你骂得这么来劲,连自己被雨淋都不怕,老天一定会被你气死,再不敢随便下雨了。”
“哼,它能听到就好了,可实际上一点用都没有。”骂天者气呼呼地回答。
“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还在那儿白费劲呢?”邻居问。骂天者语塞了。邻居继续说:“与其在这儿骂老天,不如先修好屋顶,再向我借些柴火,烘干衣服,烘干粮食,在屋里做些平时没空做的事情。”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知不觉扮演了那个“骂天者”的角色。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相信每个人都会赞同这句话,然而真正做到不惩罚自己的人恐怕没有吧?也许除了圣贤。不生气真的好难啊。走在路上被人泼了一身水,也不知道是什么水。虽然他一个劲地道歉,你也明白人家不是故意的,可是看着自己湿漉漉的衣服,还是忍不住抱怨:真可恶,怎么这么倒霉?于是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又后悔不已:早知道就早点出门,早知道就晚点出门。结果,到头来还是在生自己的气。过后想一想,真是不值得,反正被泼了就泼了,再怎么抱怨、后悔都没用,衣服还是湿的。那么倒不如这样想,也许我穿这件衣服不好看呢,不是常说遇水则发吗?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可生气的了,回家换件衣服,重新开始新的一天。宽恕了他人,宽恕了这件事,不等于宽恕了自己吗?为什么要为了一件已经无法挽回的事而破坏自己一天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也许有人会说,现代社会都这样,不只是我。为什么我们常常要发怒,而前人却不像我们这样?花几分钟时间,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其中的原因。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坎门这样说道:“人们普遍有这样一种感觉:世界正逐渐包围他们,这么多的人几乎把他们吞噬掉了。我们感到无能为力。突然之间,我们怀疑任何一人都无法解决我们众多的问题,于是我们生气了。由于挫折失败导致爆发怒气。”
现在,愤怒成了现代人的一种通病。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快,于是形成了一种张力,好像小提琴上的琴弦不断拉紧以致最后断裂。预期的目的未能实现——不管是生活中的油盐酱醋,学校里的成绩排名,还是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所有这些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烦恼引起失望,一旦它得不到解脱,就会产生愤怒。我们把日程表安排得愈来愈满,直到有一天大动肝火之后才问自己:“我干吗发这么大的脾气?”这很简单——你在短短的时间内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你没有做好,事情出了点意外,于是你觉得懊恼,并因此而惭愧,因为你肯定“有修养的人”是不发怒的,而你却动怒,你就因此而讨厌自己了。
但愤怒是一种不良和有害的情绪。一个人经常发火,不仅会影响同志间的团结,影响工作,还容易把矛盾激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对此,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降低你的“愤怒商”。
1容忍克制
俗话说:“壶小易热,量小易怒。”动辄发脾气、动肝火是胸襟狭窄、气量太小的表现。有一位心理学家忠告:“气量大一点吧,如果我们每件事情都要计较,就无法在这个大千世界上生活下去。”要保持克制,就必须有很高的修养,有修养的人才是有克制力的人。一个襟怀坦荡的人,是绝不会为一些区区小事而随意发火的。即使遇有不顺心的事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做到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和风细雨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2保持沉默
有一位智者曾经这样说过:“沉默是最安全的防御战略。”当意识到自己要发火时,最好的办法是约束自己的舌头,强迫自己不要讲话,采取沉默的方式,这样会有助于冷静头脑,让沉默成为一种保持身心平衡、抑制精神亢奋的灵丹妙药,不借外力而能化解怒气。
3及时回避
面对生活中可能刺激我们生气的人物和环境时,只要情况许可,不妨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这样,眼不见,心不烦,火气就消了一半。
4自我提醒
快要发火时,只要自己还能自我控制,就要试着用意识驾驭自己的情感,警告自己:“我这时一定不能发火,否则会影响团结,把事情搞砸”,心中默念:“不要发火,息怒、息怒。”这样坚持下去,就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注意转移
根据一项心理学研究,在受到令人发火的刺激时,大脑会产生强烈的兴奋灶,这时如果有意识地在大脑皮质里建立另外一个兴奋灶,用它去取代、抵消或削弱引起发火的兴奋灶,就会使火气逐渐缓解和平息。例如,转移话题、寻些开心快乐的事情干,选个令自己愉快的音乐、戏曲,阅读引人入胜的小说、诗歌,或出去走走,等等。
其实,做到不生气并不难。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最佳功能状态,那么,这个人的内脏及内分泌活动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处于平衡状态,使整个机体协调,充满活力,身体自然也健康。
我们试着用上面的方法,就可以在生活的不幸面前,保持冷静的思考和稳定的情绪,客观地做出分析和判断。
降低你的“愤怒商”。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要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动辄发火,愤怒要克制,怨恨要消除。
保持和睦的家庭生活和友好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这样你就可以拥有一颗平和的心。
不必事事追求完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人会因为某种瑕疵,而觉得痛苦异常。有人因为个子矮而自卑;有人因为眼睛小而心烦;有人因为肥胖而发愁……这些人往往只看到缺陷,而没有发现瑕疵是完美的一部分。要求事事都尽善尽美,那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追求完美是我们进取向前的动力,但不能要求任何事情都完美无缺。
追求完美有时是一种动力,促使我们朝最好的方面发展,但是绝对完美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因此,过于追求完美便会导致心理失衡及消极情绪的产生。
人生有许多的不完美,我们可以选择走出不完美的心境,而不是在“不完美”里哀叹。当然,也不是去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完美。只有承认软弱,才可能变得坚强;只有面对人生的不完美,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
从前,一位方丈想从两个弟子中选一个做衣钵传人。
一天,方丈对两个徒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弟子遵命而去。
不久,大徒弟回来了,递给师傅一片树叶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美的树叶。”
二徒弟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师傅说:“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总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自然,方丈把衣钵传给了大徒弟。
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也不必完美,因此,如果为了寻找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许多机会,这样的选择,是一种愚蠢行为。
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人生是不可能没有遗憾的,追求绝对完美是一种徒劳,一种错误。人生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我们把无数个遗憾搓成了一颗颗小珍珠,串成一条项链,世界才在我们眼里变得完美起来。
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人生自然有缺憾。留些遗憾,倒可以使人清醒,催人奋进,反而是好事。有句话叫做没有皱纹的祖母最可怕,没有遗憾的过去无法链接人生。
在这个不完美的人生中,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其实,没有缺憾我们便无法去衡量完美。仔细想想,缺憾不也是一种完美吗?
人生本来就是充满缺陷的旅程,要给缺憾留点余地。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类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生存环境、自己的生活水准。这就决定了人类必须不断创造、追求。从简单的发明到航天飞机,从简单的词汇到庞大的思想体系。没有缺陷,产品便不会一代代更新。没有缺陷就意味着圆满,绝对的圆满便意味着没有希望,没有追求,便意味着停滞。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也正因为有了残缺,我们才有梦,有希望。当我们为梦想和希望而付出我们的努力时,我们就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一些社会学家曾对许多身体有缺陷的成大事者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些人成功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某种缺陷激发了他们的潜能。威廉·詹姆士曾说:“我们最大的弱点,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出乎意料的助力。”
弥尔顿如果不是失去视力,可能写不出精彩的诗篇;贝多芬则可能是因为耳聋才得以完成更动人的音乐作品;而海伦·凯勒的创作事业完全是受到了耳聋目盲的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