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公司的一位主管在众人面前大声地斥责了一位个性较属温和类型的新进职员:“既然是男人,就应该挺起胸膛。不要畏首畏尾的,像个女人,难道不觉得丢我们男人的脸吗?”在众人面前遭到斥责的这个职员,低着头往办公室外走去,主管想他或许是去洗手间,但是过了许久却仍不见踪影。四处找了又找终于发现他在屋顶,手靠着围墙正往下看。主管见状,不禁心中起了一阵凉意:“最近一些神经衰弱、身心不健全的人,经常做出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或许自己想得太多,不过从今以后,一定要先看准环境之后,再斥责。”
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即使最温和的方式,也可能会引起被批评者的不满,认为你没有给他面子,让他颜面尽失。所以,要批评一个人的错误时,最好避免在公共场合,尽量选择单独会谈的方式,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错误,没有必要当着别人的面公开指责。
事实上,作为领导不给下属留面子,不看场合说话,对其自身也是一种损害,因为大庭广众之下,你对下属自尊的伤害,别人也是看在眼里的,他们也许不会太在意那个人到底犯了什么错,倒反而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你的不识大体上。
一次商务宴会上,罗伯特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那是一家公司的圣诞晚会,但事实上受到邀请的人都是与公司有生意往来的合作伙伴,所以这个晚会相当于一个非正式的商务宴会。公司的一个高级职员穿了一件不够得体的晚礼服,与罗伯特谈话的公关部经理看到后马上中断了和他的对话,走到那个职员面前。
“你怎么穿这样的衣服来了?”经理的声音不大,但还是有人能听到。
“对不起……之前准备好的衣服不小心剐坏了,所以就……”
“那也不能穿这样的来吧?”经理嫌弃地看着职员身上的衣服,“简直是丢公司的人。”
面对咄咄逼人的经理,那个职员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不要再解释了,马上去给我换一件,要么就离开这里,不要再在这里丢人了。”
被说得无地自容的职员只好狼狈地离开了会场。目睹这一切的罗伯特觉得这个经理做得过分了,他想这个经理应该不会在现在的位置上待很久了。果然,几个月后,这个经理被公司调到了外地的分公司,理由是无法和下属很好地相处。
批评时要考虑环境是否适合,这不仅仅是指不要在人多的场合中批评说教,还有其他的一些情况下,你也应该多加注意,以免让人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两位下属心存芥蒂,情绪对立,就不能当着这个的面批评那个。否则很容易使一方认为你是在支持他,而另一方则认为你是在协助对方压制自己,从而使矛盾更加激烈,使情绪更加对立。
当一个人的错误涉及其他人时,不应当着被涉及人的面去批评。否则往往会使被涉及的其他下属认为你是在杀一儆百,从而对你产生误解。
批评的目的是要让人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而不是要进行负面的痛击。
大量事实说明,恰当地选择批评的场合,对于优化批评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批评的目的和内容都正确,选择的场合不当,也会导致批评的失败。
批评里加点“蜜”
在批评中加点好听的话,实际上就是一种欲抑先扬的方式,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称赞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最后再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词语。这种方法使人认为你的批评是公正客观的,自己既有过失,也有成绩。这样就减少了因批评所带来的抵触情绪,收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某领导发现秘书写的总结有不妥之处。他是这样批评秘书的:“小张,这份总结总的写得不错,思路清楚,重点突出,有几处写得很有见地,看来你下了工夫。只是有几个地方提法不妥,有些言过其实,有的地方尚缺定量分析,麻烦你再修改一下。你的文笔不错,过去几次写总结也是越修改越好,相信你这次也一定能改出一个好总结来。”
这样说,秘书会感到领导对自己很公正,很器重,充满期望和信任,因而很卖力地把总结改好了。
当某人听到别人对他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对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比如,你刚在某人左脸上亲吻了一下,当他还在回味那甜蜜的感觉时,你再在他右脸上给一巴掌,这时他疼痛的感觉肯定没有只打不亲时强烈。
柯立芝任美国总统期间,一天对女秘书说:“你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年轻迷人的小姐。”
女秘书受宠若惊,因为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对她的最大夸奖了。但柯立芝话锋一转,又说:“另外,我还想告诉你,以后抄写时标点符号要注意一下。”
像柯立芝这样在批评之前先表扬对方,以表扬来营造批评的氛围,它能让对方在愉悦的赞扬中同样愉悦地接受批评。因为人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某些长处的表扬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接受得多。
但是,我们往往在使用这一招式的时候会错误地加上两个字。有许多人在真诚的赞美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举例来说,有人想改变孩子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很可能会这样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强一下代数那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原本受到鼓舞的小虎,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到原来的赞美之词。对他来说,赞美通常是引向批评的前奏。如此不但赞美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小虎的学习态度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我们改变一两个字,情况就会大为改观。我们可以这么说:“小虎,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在数学方面继续努力下去的话,下次一定会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这样,小虎一定会接受这番赞美了,因为后面没有直接明显的批评。由于我们也间接提醒了应该改进的注意事项,他便懂得该如何改进以达到我们的期望。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有的人认为先讲赞扬的话,再批评,带有操纵人的意味,用意过于明显,所以不喜欢用。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当你找到某人就表扬他,他根本听不进你的表扬,他只是想知道,另一棒会在什么时候打下来——表扬之后有什么坏消息降临。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许多人把表扬放在批评之后,当用表扬结束批评时,人们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态度。
响鼓不用重锤敲
大多数人脸皮都很薄,一般批评点到为止,不用说得太露骨,稍微做一点暗示,旁敲侧击,大家都会明白,下次便不会再犯。而且这种方式也能显示出批评者说话的技巧和魅力。
有一次宴会上,一位胖得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小的萧伯纳旁边,带着娇媚的笑容问大作家:“亲爱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么办法吗?”萧伯纳郑重地对她说:“有一个办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么想也无法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外国语呀!”
萧伯纳这种含蓄委婉、柔中带刚的批评,比直接对夫人说她太懒惰效果好得多。这种方法一般采用间接的话语,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自己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不伤害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有的批评者明白这一道理,更是采取一种十分高明的暗示手段,效果不一般,这就是请教式批评。
有个人在一处禁捕的水库内网鱼。远处走来一位警察,捕鱼者心想这下糟了。警察走近后,出乎意料,不仅没有大声训斥,反而和气地说:“先生,您在此洗网,下游的河水岂不被污染?”这情景令捕鱼者十分感动,连忙诚恳地道歉。
若是警察当初责骂他,那效果就不一样了。这就像太阳和风的寓言故事里所讲的道理一样,越是强硬的态度,越是达不到你要的效果。
最为高明的手段是根本不提“批评”二字,而是逐渐“敲醒”听者,启发他自己做自我批评。
1887年3月8日,美国牧师及演说家亨利·华德·毕奇尔逝世。就在那个星期天,莱曼·阿伯特应邀向那些因毕奇尔的去世而哀伤不已的牧师们演说。他急于做最佳表现,因此把他的讲道词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并像大作家福楼拜那样谨慎地加以润饰,然后读给他妻子听。
实际上,他写得很不好,就像大部分他以前写的演说一样。如果他的妻子不懂得批评的技巧,她也许就会说:“莱曼,写得真是糟糕,念起来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似的,你会使所有听众都睡着的。你已经传道这么多年了,应该有更好的认识才是,你为什么不像普通人那般说话?你为什么不表现得自然一点?如果你念出这样的一篇东西,只会自取其辱。”
她“也许”会这么说,而且如果她真的那么说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她只是说,这篇讲稿若登在《北美评论》杂志上,将是一篇极佳的文章。换句话说,她称赞了这篇讲稿,但同时很巧妙地暗示,如果用这篇讲稿来演说,将不会有好效果。莱曼·阿伯特知道她的意思,于是把他细心准备的原稿撕碎,后来讲道时甚至不用笔记。
批评的话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我们必须思考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把它说出来而不会让对方难堪,对于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最好采用暗示的方式,因为这样做就可以达到劝说的目的了,无须再把话挑明,多加一层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