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这些工作上的“穷朋友”,在平时不仅能给你带来不少便利,节省大把的时间,而且说不定在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当中隐藏着有才干的人,能帮你更大的忙。一句话,身边的任何人都不能忽视,多打招呼,关系广,结识到能人志士的几率就越大。
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偌大的社交圈中,我们往往会接触到一些语不出众、貌不惊人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些人,你身边不起眼的人,将来也许会成为你的朋友,甚至会在关键时刻帮你一把,最终决定你的命运。
商界有一位公司老总胆识过人,很有谋略和眼光,在多次的市场竞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使公司的效益不断提高,规模空前扩大。一次公司有一桩金额巨大的交易,经过一段时期的酝酿和深思熟虑之后,该公司老总自认为他的方略万无一失,可此时,一位刚刚进公司的年轻属下却提出了异议,认为情况分析不够,投资风险过大,几次提醒老总三思而后行。毕竟,该年轻人刚进公司,人微言轻,他的话没有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反而招来人们的种种讥讽和嗤笑。有人说他太嫩,有人说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人说他不自量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结果,这家公司果然在交易中吃了亏,损失了上百万元,不得不宣告破产。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人物”是不容忽视的。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大人物都是由小人物脱颖而出的,自古名人多寒士。而且就所谓“大人物”来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对地位卑微者说来,愚者千虑,尚有一得。“大人物”在许多方面都很优秀,都有过人之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人物”身上肯定有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而“小人物”身上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或许还是“大人物”所不能及的,由此可以弥补“大人物”的缺陷。
其实,真正的社交需四面出击,结交三教九流,只有如此,你的社交圈子才有深度和广度。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交对象青睐的人,才能达到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相反,许多人由于忽视“小人物”,其社交圈不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甚至有时会使他们自己大江大海蹚得过,小河沟里却翻了船。
情况就是这样,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或只有一面之缘的朋友在最关键的时候伸手帮了你的忙。平时不吝啬你的语言,你会交到许许多多的朋友,让他们成为你办事的得力助手。
穿朋友的鞋子
人生得一知己是幸运的,许多事不必说他就能心领神会,在你刚刚说出第一句话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你全部的想法。这就是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生活本来就充满矛盾,这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和隔阂的根源,是通向友谊王国的“拦路虎”。与真心朋友交往就要给对方多一些理解,多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为他着想,这就是所谓的“穿朋友的鞋子”。
古人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世说新语》里记载,管宁和华歆同席读书,同师教导,其朋友之情有多深厚,不得而知,但割席绝交是一件极其让人痛心的事。古代圣贤讲究君子安贫乐道,耻言富贵,管宁割席的缘由正是华歆有崇尚富贵之嫌。人们历来赞赏管宁的品节高尚,但从社交之道来看,管宁就因为一点点“富贵之嫌”,就无丝毫规劝,轻而易举地“废”掉了人生占重要地位的友谊吗?
其实,管宁对朋友似乎太苛刻了,他们之间缺乏真正的理解和体谅。实际上,人各有志,人各有异。朋友之间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再者,世界也是绚丽多彩的,事物也是复杂多样的,因而人的思想和见解不可能统一在同一水平线上。有人爱吃饭,有人爱吃菜;有人爱喝茶,有人爱喝咖啡;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武术。所以我们交友不一定得要求别人各个方面都完全符合自己,我们只要取其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这一两点,就可以与他结为朋友,最后发展为知己。
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的交际经验。
人们在交流中,分歧总占多数。那怎样做到善解人意呢?你必须保持对对方“同感”的理解,其实这也是一种说话技巧。
所谓“同感”就是对于对方所述,表示自己有类似的想法和经历。比如吴倩以十分认真的语调告诉她的好朋友李蓉,她想自杀。李蓉不是去问她为什么,也不板起脸孔说教一番,而是说:“是啊,我曾经也有过同样的想法,记得是那天发生的一件事,使我看到了人为什么要勇敢地活下去……”结果吴倩就轻松地谈起了她的烦恼与苦闷。李蓉边听边点头,表示理解和关注。后来吴倩不但勇敢地活了下去,并且做出了成绩。她和那位善解人意的李蓉的友谊愈来愈深了。
要想达到与人情感沟通,就要注意对方。当对方对某一事物表露出一种情感倾向时,你就要对他所说的这件事表达同样的感受,而且激烈些,于是你们就谈到一起了。
真诚理解是友谊的纽带,是成为知己朋友的情感基础,我们不必把其看得过于高深。理解就在你的身旁,理解就在每天琐碎的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
如何劝服你的朋友
要劝服朋友首先应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站在对方立场来看待问题确实不容易,但却不是不可能。首先要确认说服到底是为了谁。
说服他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对方着想。如果你心中有如此自觉,认为:“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你便握有成功之门的钥匙。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寥寥无几。在劝说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忘记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因此,无论你学会多少技巧也无法成功,这就好比在不甚稳固的地基上,建造设计贴心、外观精美的房屋,但房子却随时可能会倾倒。所以当你准备开始说服某人时,务必事先确认此次行动是为了谁。成功的劝说,是建立在为对方利益着想的基础,这一点万万不可忘记。
第二,事先确认自己的劝说态度。
在你企图说服他人前,必须确定你究竟希望对方做出怎样的行动。具体而言,这时的你只需考虑自己的想法,无须顾忌对方的情况。试着直接披露你真正的想法吧,如此一来,你的劝说内容究竟是利己呢?还是在为对方着想?答案不言而明。在此阶段请先要求自己做到坦白内心真正的想法。
第三,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
一般而言,之所以会造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的局面,是因为没有事先设想到对方会有哪些反应。请在进行说服前先假设自己是那位被说服的对象,看看面对这样的劝说会作何感想?
要完全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你得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其具体步骤如下:
1已经设定的劝说目标,自己是否能够接受?
2若不能接受,别人能够接受的程度为多少?
3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自己常用的劝说方式?
4听到什么样的劝说内容,你才肯付诸行动?
最后,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为对方考虑的想法做些调整。
在弄清自己真正的目的后,如果贸然付诸实践,依旧很容易招致失败。因此,还必须再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同时加以研究。当然,由于立场不同,结果必会相互抵触。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是否能够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又该怎么办?而能够消除的具体方法到底是什么?综观这些问题,其实只要你的头脑里存在“劝说是为对方着想”的观念,一切自能迎刃而解。
站在对方立场上设想还不够,劝服更需要讲求一定的策略,而反复劝说是常用的也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反复即重复相同的内容。一再接收到相同的资讯,会让人形成一种它们确实很重要的错觉,因而将它们储存下来。透过这种方式,对方就能对你的想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转化成记忆保存起来。因此,优秀的说服高手,都会不断地使用反复法。
反复法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一是重复相同的语句;二是换汤不换药,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意念。两者情况大致如下:
1重复相同的语言
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字义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比如,你的友人患了癌症,非得动手术才能存活下去。偏偏你的朋友十分怕动手术,这时你就必须说服他接受手术。为此,你得不停地重复告诉他:“你想活下去,就得动手术,否则的话……还是尽快接受手术吧!”
2用不同的方式重复相同的意念
如果老是重复相同的语句,弄不好反而让人觉得你婆婆妈妈,不堪其扰。变换方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不妨举1中的例子来做变化。“你想继续活下去,对吧!如果你放弃的话,情况只会越变越糟!目前没有比动手术更有效的方法了!你看看人家小李,手术后不是痊愈得很快吗?如果你动了手术,也会跟他一样。振作点,别再说丧气话了!”这样是不是比1更能够表达你的心意?
总的来说,劝服朋友一定要讲求战略战术,采用一种最能让对方接受的说服途径。
妥善拒绝朋友的请求
答应帮别人办事儿,首先看自己能不能办到,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可就有那么一些人不自量力,对别人请求帮助的事情一概承担下来,事情办好了什么事也没有,如果办不好或只说不做,那就是不守信用,朋友就会埋怨你。
一个有点权力而权力又很有限的人更应该注意,因为你有权,亲戚朋友托你办事儿的人肯定多。这时你应该讲点策略,不能轻易答应别人。有的朋友托你办的事儿可能不符合政策,这样的事最好不要允诺,而是当面跟朋友解释清楚,不要给朋友留下什么念头,不然,朋友会认为你不肯帮忙;有的朋友找你办的事儿可能不违反政策,但确有难度,就跟朋友说明,这事难度很大,我只能试试,办成办不成很难说,你也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样做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万一办不成,也会有个交代。